介紹
劉德培傳講的民間文藝作品,其心記口傳的原始資料被系統錄存,自1976年以來錄存在案計故事笑話512則,山民歌1000餘首、俗諺2000餘條、謎語800餘則、皮影戲5本以及紅、白事中開盒詞、上樑詞、升匾詞、跳喪鼓詞、撒祿米詞等成批民俗資料。1980年起,所傳講作品陸續發表於報刊。1983年被省群藝館和省民間文藝研究會授予“民間故事家”稱號,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評價為“國寶”;1985年起,故事作品入選大學文科教材;1986年獲湖北省文化廳表彰,系宜昌十大新聞人物之一;1993、1994年接待中日民間文學代表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兩次田野考察,被評價為“百科全書式的民間文藝家”;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表彰“中國十大民間故事家”,名列榜首;2000年3月,榮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首屆成就獎。
劉德培故事,已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評審通過為全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
劉德培生平經歷
劉德培,五峰土家族自治縣農民,中國著名民間故事家。1912年農曆六月二十三日出生於本縣白鹿莊村杜家坳農家。幼時僅讀了兩年書的劉德培,從小親歷了辛亥革命後鄂西山區頻頻發生的兵災匪亂。八歲半啟蒙,兩年後因交不起學費輟學。從10歲半起便替父母分憂,幫私塾先生做小事餬口。接著是幫人割草、推磨,做起了短工、長工。遭人白眼,受人盤剝,在他少年時代是家常便飯;聽講故事笑話,同時成為他自解自寬的娛樂方式。伴隨勞作範圍由本村而外村、外鄉、外縣,他自己的善講便慢慢得到人們的認可。至1938年,他當背腳佬開始在鄂西、湘西長途跋涉,沿途數以千計的農民背夫都已知道這個“劉帶班”有滿肚子的“經文”了。他10歲半輟學,開始給別人當幫工餬口。北伐戰爭年代,他離開家鄉在外地打短工,放排,當學徒,做長工。土地革命後期,他又返家務農,農閒時幫人釀酒,制豆筋。
抗戰八年中,除被徵兵夫之外,他還與鄉鄰結伴成伙忙於長途背腳,行經“千家屋場萬口水井”,汗水灑在湘鄂西10個縣境的高山低嶺和水陸碼頭。抗戰結束後,他曾參與鄉人集股開設小雜貨鋪,僅一年多即因新的戰事而受損歇業,農閒時繼續背腳,兼帶撿瓦補漏、唱皮影戲謀生。
1949年起,劉德培開始在土地改革期間任鄉農會民政委員,縣裡徵收公餘糧的助征。農業合作化時他又先後任初級社會計,高級社副業隊司務長,人民公社化時任生產隊會計兼保管員。“四清”運動後期,他曾隨採藥師傅進山學采中草藥。上世紀70年代中期大辦農村合作醫療,他被推選為大隊赤腳醫生。
他也許沒有意識到,他所有的忙碌奔波,所有的人生感觸,都與時代發生的重大事件有或明或暗、或深或淺的聯繫。
他忘不了的是與老夥計們戲謔時經常被取笑的那些諢名、稱謂,其中跟隨他時間最長的是“日白佬”。從1939年開始,不管他何時何地,不論他以什麼活計謀生,夥計們背地裡都以“日白佬”來指代他,“日白佬”伴他半個多世紀直至他去世。
在那樣的年代,他根本不能主宰和改變自己的命運,而那些故事笑話則成了他宣洩、消遣、調節苦難歲月的寄託,也成了他藉以進行社會交往的工具。對於和他經歷相同的那些鄉鄰親友來說,這些故事笑話也是他們苦難生活的調味品,鄉親們在他的講述和吟唱中往往能引起共鳴,獲得暫時的精神解脫。
劉老怎么也不會想到,他的夥計們更不會想到,當初備受譏笑的“日白佬”會成為後來世人傳誦的民間藝術大師,會站在世界級的領獎台上。
孤老瓦匠?故事長者!
1972年12月,五峰的冬天格外寒冷。縣文化館館舍因年久失修,屋頂多處漏雨,請來瓦匠修繕。瓦匠是個滿臉皺紋的老頭兒,周身沾滿灰塵,難見衣服本色。那夜,山風一陣緊過一陣。在文化館工作5年的王作棟見老瓦匠一個人冷清清地坐在房裡,就請他到自己寢室去烤火喝茶。誰也難以相信,就是這樣很有悲憫色彩的邀請,成就了中國民間文學史上的一個絕唱!
“當時,第一次請老人去我寢室時,他笑著答應了,我以為他會跟著我過來,但他沒去,一連請了三次,他才慢慢地跟著我來了。”老人的舉動引起了當年剛剛30歲的王作棟的興趣。在“三請三接”之後,老人終於走進了王作棟的寢室,也從此走進了中國民間文學史!
在火塘邊的閒聊中,王作棟知道了眼前人就是遠近聞名的“日白佬”劉德培。開了話匣子的劉老,從傳統情歌到賽歌賭狠的五句子,從故事笑話到地方史事,隨口便出。此後半個多月的每個晚上,王作棟都與老人“日白”,劉老則是天天晚上開口就來,內容不重複,花樣還翻新。
半個月的相處,王作棟暗暗嘆服傳說中的“日白佬”原來是一位吃苦不叫苦、為難不輸志的老漢,一位閱歷豐富、多才多藝的長者,一位可以傳教地方風俗民情的老師,在對劉德培的人生經歷感慨萬分之時,增加了對老人的敬重。
作為劉德培人生轉折的設計師,王作棟從那時開始,幾乎是畢其一生對劉德培進行挖掘、整理、推介並從理論上進行研究,終於成就了劉德培的輝煌。同時,王作棟也因此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生得卑微,死得不朽
一年多的朝夕相處,王作棟越來越被劉老的故事所嘆服,他開始將劉德培心記口傳的原始資料系統錄存,共有故事笑話512則,山民歌謠1000餘首、俗諺2000餘條、謎語800餘則、皮影戲5本以及紅、白事中開盒詞、上樑詞、升匾詞、跳喪鼓詞、撒祿米詞等成批民俗資料。1980年起,劉德培所傳講的作品經王作棟先生整理,陸續發表於《布穀鳥》、《湖北民間故事傳說集》、《三峽傳說》等報刊。這無疑是劉老人生的轉折點,他的路開始向著一個更高更遠的方向延伸。
劉德培講述的故事笑話頻頻變為鉛字見諸報刊,引起了相關專家的高度重視,劉德培的名字也從此在民間文藝界廣為人知。1983年,省群藝館和省民間文藝研究會授予他“民間故事家”稱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評價其為“國寶”。從這年起,他得到五峯縣政府的特殊關懷,按月有了生活照顧費並享受商品糧供應。
劉老的故事漸漸傳遍了全國各地,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1985年,他講述的故事開始入選大學文科教材。1986年,在民間文學集成工作深入開展的過程中,《民間文學》新開“民間故事家”專欄,首期推出他的《將心比心談講經》。湖北省文化廳在武昌召開“獎勵民間故事家劉德培大會”。同年,他被湖北省文化廳表彰,成為宜昌十大新聞人物之一。劉老一次次地被震驚,自己拿來消遣的故事笑話竟然有這么大的價值和魅力。
業界在對這位民間故事家表現出極大驚喜的同時,也將無限的榮耀回贈給了他。劉德培曾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文聯名譽委員、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其生平事跡載入《當代中國》、《中國文藝家傳集》、《民間文學辭典》、《中國現代民間文學家辭典》等書。1993年及次年,他接待了中日民間文學聯合考察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考察後,評價他為“世界上值得驕傲的偉大的百科全書式的民間文藝家”。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表彰“中國十大民間故事家”,劉德培名列榜首。2000年3月,國家表彰為民間文化事業致力半個世紀以上、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傑出傳人,頒發“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成就獎”,他和德高望重的鐘敬文、賈芝、姜彬等著名專家學者一起獲獎,劉德培是全國故事家中唯一的獲獎者,也是他生前獲得的最後一次表彰。
人們尊敬他,國家珍惜他。2002年12月30日,民間故事家劉德培陳列館在五峰漁洋關鎮落成開放,這是我國首次為民間故事家設紀念
館。2000年12月13日,劉德培病逝於珍珠山,享年88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再版的48萬字《新笑府》,為其傳世之作。
湖北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