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樊湖硪歌](/img/e/6c0/nBnauM3XxUTO2UTNxMTOzQDMwMTMxgzM2ATOwADMwAzMxAzLzkzLx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工具
樊湖硪歌的打硪工具有幾種,最常見的是石磙硪,它是用四根木柱或竹槓架成井字形,把石磙夾在中間綑紮成的。重約四五百斤;其次是飛硪,飛硪是用一塊重約二三百斤大石,四角安上鐵環,再系四至八根繩索而成。打硪是壘堤築壩固基的一項勞作,硪歌為統一體力動作,減輕疲勞而唱(喊)的一種助興劑,鄂州數百年來外江湖屢遭水患,各地連年築堤修壩必打硪,打硪必唱硪歌。硪歌既突出了鄂州古老地方民間音樂特色,又為活躍民眾文化生活起到了促進作用。
內容
硪歌的內容涉及面很廣,有唱故事、戲文、打謎等,更多的是見人唱人,見物唱物的即興編唱。一般是一領眾合,領唱者唱有內容的歌詞,眾接襯詞、襯句。
硪歌曲詞簡潔有力、高亢樸實,節拍變化有規律,節奏強烈鮮明。音程跳動一般不大,音域多在八度左右。石磙硪一般需4至8人,有的石磙硪更重一些需要12人以上。飛硪由4至8人組成。
特點
樊湖硪歌自明代中葉(1644年)間形成以來,至今已有350多年歷史,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如下特徵:
1、鄂州系百湖之市,數百年來屢遭水患,築堤壘壩打硪固基,硪歌應運而生,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
2、硪歌鄉土氣息濃,土而不俗,曲調高亢,優美動聽,真切感人,硪歌具有藝術風格的獨特性。
湖北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