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漢陽廟會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既是一項民間的傳統文化娛樂活動,也是一場熱熱鬧鬧的商貿活動。漢陽廟會借歸元寺的名聲和影響,每年在春節前後這段時間,吸引眾多的香客、遊人前往寺廟觀光、拜佛,此時,各方民間藝人也紛紛在寺廟周圍登場亮相,進行各種表演,商人們則在廟會上擺攤設點,販賣各種時令節日商品。遊客們在盡情欣賞各種娛樂表演之時,還可以逛逛集市,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自明末清初歸元寺創建以後,到清代中葉漢陽廟會已頗有名氣,歸元寺被稱之為楚省之一大覺場,每年的廟會香火十分興旺,人流如織,節日氣氛十分濃厚。歷史沿革
民國年間,漢陽廟會仍十分紅火,據國民黨元老陳忠岱先生記述民國時期歸元廟會的文章中寫道:“每當農曆正月間,萬方來此進香的男女香客絡繹不絕,尤以正月初九為最盛,所擺長蛇陣竟達十里之長,凡遠道而來者,均是結隊成群,旗羅傘蓋,鑼鼓喧天。進香者都是頭頂香爐,身穿花背,十步一跪,五步一揖,四路而來,熱鬧非凡,為空前未有之盛舉。這一月間,廟之前後周圍,萬商雲集,百藝雜陣,應有盡有,較之現時的商展不知道超過若干倍……”。這段文字生動描述了民國年間漢陽廟會的盛況,反映了民眾對漢陽廟會的不解情緣,這一傳統的民間盛會深留在百姓的記憶之中。建國後的1963年春節,歸元寺曾舉行過一次廟會,人們游寺廟,數羅漢,品素菜,欣賞各種文娛表演,同時,還興致勃勃逛集市,購商品,為節日增添了幾分喜慶。1977年歸元寺重新對外開放以後,每年到寺廟遊覽觀光的中外遊客日益劇增,尤以春節前後為盛,人們希望能恢復傳統的廟會活動。漢陽區政府順應民意,為滿足民眾的文化生活需求,從1989年開始,漢陽文化部門在歸元寺前的翠微路舉辦文化趕集會。1991年定名為漢陽文化廟會,廟會內容融佛教文化、民間文化、現代文化和商貿文化為一體,其規模、品味均大大超過以往。
獨特格局
十幾年的實踐,漢陽廟會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格局:廟會期間,翠微路東端扎制“廟會”彩樓,沿街張掛紅燈,遍插旗幡,彩帶飄揚,極富民俗節慶氣氛。街道兩側的人行道由東至西設定豐富多彩的展演活動點和商品展銷點。有文藝表演、民間雜耍,有書畫展覽、燈謎會猜,有漢貨展銷、地方小吃。寺院內的寺廟文化與寺外的民間文藝競相生輝。廟會開幕式隆重而熱烈,由區政府領導主持,在鼓樂聲中揭幕。昌明法師多次應邀參加廟會開幕。他身披袈裟,神采飛揚,與省、市、區領導一起與民同樂。他曾在第三屆廟會開幕會上即興作了一首順口溜:“中東一片混亂,華夏穩如泰山,中央正確領導,佳節團結聯歡。”展演開始,由四、五十個街、鄉、單位組織的幾千人參加的民間文藝大軍舉行聲勢浩大的踩街表演。這些節目生根於江漢平源,是武漢人民喜聞樂見的民俗年節活動:有滾龍、高蹺、彩蓮船、高龍、舞獅、蝦子燈、竹羊、蟲半精、三節龍,不少表演項目是漢陽民間文藝的絕活。中外遊客觀賞後大開眼界。有位中文名叫毛楊的荷蘭專家看了後連連稱讚“新鮮”,他說:“這是我在中國難以忘懷的一幕。”整個廟會形成一種熱烈、祥和、歡快、繁盛的氣氛,每天上萬遊客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之中,直至深夜,留連忘返。活動創新
漢陽廟會經久不衰是組織者重視了對廟會活動的不斷創新。1991年第三屆廟會將民間文藝大展演與民間舞龍大賽相結合,第四屆則加進了彩車大巡遊,第五屆舉辦了街頭迎春燈會,第六屆舉行了民眾性廣場文體舞大展演……到第九屆區政府與市文聯聯合舉辦,組織了規模宏大的全市民俗文藝大賽,民間工藝精品和家庭工藝品展覽以及元宵花燈展覽。當年二十多位武漢民間文藝家都拿出了自己的精品絕作參加廟會展出活動。新洲的“高蹺亭子”、青山的“威風鑼鼓”也前來助興。真可謂熱鬧非凡、盛況空前。2001年漢陽廟會由市、區共同舉辦,正式打出了歸元文化廟會的牌子,升格為市級的特色活動,2003年逛歸元廟會的人數達百萬之眾,自此歸元廟會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如今,每當新春佳節之際,人們就結伴相約地說:“逛廟會,到漢陽去!”湖北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