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川烏1兩,草烏1兩,半夏1兩,紅芽大戟1兩,芫花1兩,甘草節1兩,甘遂1兩,細辛1兩,薑黃1兩,山甲1兩,狼毒1兩,牽牛1兩,威靈仙1兩,巴豆仁1兩,三棱1兩,蓬術1兩,枳殼1兩,白朮1兩,水紅花子1兩,蔥白頭1兩,鱉甲1兩,紅莧菜1兩,白芍1兩,沙參1兩,丹參1兩,白及1兩,貝母1兩,藜蘆(蔥管者真)1兩,乾蟾4隻。
製法
用麻油5斤,浸7日,照常煎枯,去滓,稱油1斤,用密陀僧8兩,次下黃丹2兩,沸止離火;或用豆腐泔水浸,揉至3次;又用井水抽拔一度,以去辣味,免發瘍,復上火,不住手攪成膏,待稍溫,下阿魏2兩(箬上炙,研末);或同赤石脂研亦可,不住手攪勻,瓷器收貯,用狗皮攤貼,每張重5錢。
功能主治
諸般痞塊積聚,寒熱腹痛,胸膈痰飲;小兒大肚疳積;婦人經水不通,血瘕;及癰疽未破,痰(疒串)等。
用法用量
半月一換。重者不過2-3帖必愈。
注意
孕婦勿用。
摘錄
《惠直堂方》卷四
中藥方劑之化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