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來源
《古今醫鑒》卷十五引戴近山方。
藥物組成
蟾酥2錢,血竭2錢,蝸牛20個(瓦上焙乾,肉殼俱用),銅綠2分半(與上3味同研),枯白礬1錢,輕粉2錢(2味同研),硃砂3錢(研細,留1錢為衣)。
主治
一切發背癰疽,無名腫毒,諸般惡毒疔瘡,及破傷風,陰證傷寒,並楊梅瘡毒,筋骨疼痛。
製備方法
上為細末,用人乳汁為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
用法用量
令病人嚼蔥2根,令爛吐出,裹藥3丸在內吞下,熱酒送之。
中藥方劑之化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