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奧旨》卷十一
【處方】白果10個,白朮1錢,黃柏2錢,山藥2錢,茯苓3錢,澤瀉1錢,木通1錢,赤芍2錢,荊芥1錢,天花粉1錢。【功能主治】任經濕熱,致患丹毒,先從臍上起,黃腫。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洞天奧旨》卷十一
中藥方劑之化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
化濕飲用於任經濕熱,致患丹毒,先從臍上起,黃腫。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
【治法】清熱利濕,活血化瘀,佐以養陰。 【方名】加味利濕化瘀飲。 膝9克,茜草9克。
辨證 組成加味利濕化瘀飲用於治清熱利濕,活血化瘀,佐以養陰。主濕熱凝聚,經絡阻隔。
藥物組成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處方來源濕阻是指濕邪阻滯中焦,運化功能減弱,以脘腹滿悶,肢體困重,納食呆滯等為主要臨床特徵的外感病。古代又稱為“濕證”、“濕病”、“傷濕”。 濕阻之病,在江南、...
濕熱病,一作濕溫。見於《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病篇》。一年四季內均可發生,以夏秋為多見。臨床以始惡寒,後但熱,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為提綱。其病因感受...
濕熱病篇 作者簡介濕阻是指濕邪阻滯中焦,運化功能減弱,以脘腹滿悶,肢體困重,納食呆滯等為主要臨床特徵的外感病。古代又濕阻脾胃證稱為“濕證”、“濕病”、“傷濕”。
簡介 病因病機 臨床表現 診斷 鑑別診斷【製作】上藥加水適量煎煮,連煎2次,取藥汁300毫升。 【用法】每日1劑,早、晚溫服。 【功效】溫中健脾,和胃化飲。
暑濕,病證名。指暑熱挾濕的病證。夏季常見病之一。症見胸脘痞悶、心煩、身熱、舌苔黃膩。如暑濕困阻中焦,則見壯熱煩渴、汗多尿水、胸悶身重;如暑濕瀰漫三焦,則...
病因 特點 辨證分析 注意事項 應季提醒原料:厚朴1.5g、白朮1.5g、天麻1g、半夏1.5g、茯苓2g、花茶5g。 用法:用350ml水煎煮厚朴、白朮、天麻、半夏、茯苓至水沸後,沖泡花茶飲...
調脾清肝理濕飲主治脾胃濕熱,或心肝鬱悶,氣滯夾濕,及腎陰濕熱,膀胱之氣不化。
【處方】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藥物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