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縣

修武縣

修武縣位於河南省西北部,隸屬焦作市。東與輝縣、獲嘉縣相連,西與博愛縣、焦作市銜接,南至武陟縣。北界東大河,分別與晉城澤州縣柳樹口鎮、晉城陵川縣奪火鄉接壤,是海河流域的源頭之一。修武縣總面積676.4平方千米,轄8個鄉(鎮)和一個工貿區,223個行政村,人口28.09萬人(2013年末)。修武縣歷史悠久,周代之前稱“寧邑”,商末武王伐紂,大軍途經寧邑時遇暴雨三日而不能行,就地駐紮修兵練武,故改寧邑為“修武”,修武從商末得名,至2009年已有3052年歷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始設修武縣,屬三川郡管轄,已有2227年。“修武”之名歷代傳承一直延續下來,成為中華大地上最古老的縣名之一。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修武縣工業已經形成機械、鋼鐵、化工、水泥、紡織、造紙等工業生產體系。主要土特產有地黃牛膝山藥、菊花(四大懷藥),延陵大蔥,江旁莊渾湯白菜等。旅遊景點有雲台山(國家重點風景區)、還有勝果寺塔百家岩寺塔當陽峪瓷窯遺址等。修武縣歷史悠久,為中華古縣。周代之前此地稱“寧邑”,商末(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興兵伐紂,大軍途經寧邑時遇暴雨三日而不能行,就地駐紮修兵練武,故改寧邑為“修武”,修武從那時得名至今,已有3000餘年歷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始設修武縣,屬三川郡管轄。從開始設縣至今,已有2227年。
二OO七年九月四日,該縣城經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國家衛生縣城。

修武之名,由來甚久,或謂起於周初。秦置修武縣,漢於同地又置山陽縣,同屬河內郡.北魏孝昌間分置北修武縣,鏇北修武與山陽俱省入修武縣。東魏置西修武,鏇廢。隋大業間縣徙於武陟,別置修武縣於西修武故址。宋熙寧間降為鎮,元佑初復置修武縣,曆元、明、清三代不再變。明、清均屬懷慶府。民國初屬河北道。建國後,始屬平原省,1952年劃歸河南省新鄉專區,1985年屬焦作市轄縣。

修武縣自古名士往來不絕,文化淵源流長。在北部山區,有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採藥煉丹的“藥王洞”,漢獻帝的避暑台有乾姿百態的“千佛洞”和潺潺流水的“明月泉”,有魏晉時期“竹林七賢”游隱的百家岩,晉人孫登之“長嘯台”,有宋代當陽峪瓷窯遺址等古蹟,在南部平原,有李固龍山文化遺址,有漢獻帝陵,有宋代勝果寺塔,有經修復的海蟾宮等,風格迥異,備有絕妙之處,吸引歷代名人流連駐足,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章。

郵編:464350 代碼:410821 區號:0391 拼音:Xiuwu Xian

行政區劃

修武縣轄3個鎮、5個鄉:城關鎮、方莊鎮、郇封鎮、高村鄉、周莊鄉、五里源鄉、岸上鄉、西村鄉;小營工貿區。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為民路。

城關鎮面積:25.1平方千米 人口:58124人 郵編:464350 代碼:410821100 
2006年,轄5個居委會、29個村委會:南關居委會新興街居委會、車站居委會、城南居委會、老城居委會、東門村、東關村、劉莊村、秦廠村、侯莊村、北門村、北關村、王莊村、順城關村、新街村、趙廠村、南門村、劉橋村、西門村、西關村、王官莊村、尚樓村、河北辛莊村、楊廠村、關爺廟村、江旁莊村、三里屯村、小韓村、小梁莊村、南台村、郭屯村、大韓村、大梁莊村、閆莊村。鎮政府駐北門村。

方莊鎮面積:90.4平方千米 人口:36736人 郵編:454361 代碼:410821101 
2006年,轄27個村委會:方莊村、東下莊村、西下莊村蔡坡村坡前村宰灣村、韓莊村、西澗村、佐眼村、里窯村外窯村平窯村、崔莊村、孫窯村、趙窯村、王窯村、官莊村、白莊村、北孟村、沿山村、古漢村赤莊村沙牆村、下鐵匠莊村、丁村、申國村、北王莊村。鎮政府駐方莊村。
清屬六里,中華民國屬第六區,1954年設方莊、佐眼、小官莊、赤莊鄉,1955年改方莊中心,1956年設方莊崔莊鄉,1958年實行一縣一社體制,稱方莊,崔莊大隊,1960年修琥縣歸焦作市,改名方莊管理區,1961年修武縣置方莊公社,1983年改方莊鄉,1986年建方莊鎮。
郇封鎮面積:92.7平方千米 人口:62031人 郵編:454351 代碼:410821102 
2006年,轄36個村委會:郇封村、焦莊村、東常村前雁門村後雁門村、軍莊村、小位村、大位村、小文案村大文案村大紙坊村、田莊村、陳村、雪莊村、南柳村、小蘭封村、古莊村、西常村、中常村、京里村千倉村龐屯村、東新莊村、李莊村、常莊村、官司橋村常橋村、官司村、東王莊村、二十里舖村、萬箱鋪村、裕國莊村、王里長屯村、十里舖村、小紙坊村、葛莊村。鎮政府駐郇封村。
因政府所在地在郇封,故名郇封鎮。1996年撤銷郇封鄉設立郇封鎮。2005年11月葛莊鄉併入郇封鎮。
高村鄉面積:81.5平方千米 人口:49254人 郵編:454391 代碼:410821202 
2006年,轄47個村委會:南霍村、北霍村、靳村、朱莊村、東學固村、鐵匠莊村、大寨村、小寨村、新安鎮村、前南謝村、後南謝村、楊莊村、石莊村、姚郭莊村、南新莊村金爐村、大高村、北高村、北俎近村、東俎近村、南馬莊村、西俎近村、劉范橋村、石范橋村、馬范橋村、陳范橋村、紀孟村、北雎村、劉范村、薛延陵村、張延陵村、東延陵村、郜延陵村、王村、東黃村、西黃村、新莊村、周流村付屯村、前董村、後董村、前南孟村、後南孟村、王屯村、段屯村、范莊村、習村。鄉政府駐高村。
周莊鄉面積:34.7平方千米 人口:20598人 代碼:410821203 
2006年,轄16個村委會:周莊村、西劉莊村、五里堡村、張弓鋪村、郜屯村、李屯村、孫村、馬莊村、楊樓村、孔村、西長位村、東長位村、孟村、窪村、曹村、李村。鄉政府駐周莊村。
五里源鄉面積:57.4平方千米 人口:34571人 代碼:410821204 
2006年,轄22個村委會:五里源村、南莊村、馬坊村、李固村、北焦莊村、東水寨村、西水寨村、東板橋村、西板橋村、朱營村、大堤屯村、葛寺村、碑橋村、烈槓營村、北辛莊村、釣台營村、小泊村、河灣村、磨台營村、張莊村、臥龍崗村、馬道河村。鄉政府駐五里源村。
岸上鄉面積:103平方千米 人口:3102人 郵編:454361 代碼:410821205 
位於縣城北25千米處,屬深山區,與山西交界。2006年,轄10個村委會:岸上村古洞窯村、西溝村、紙坊溝村、橫河村、片馬村一斗水村兵盤村、龍門村、東嶺後村。鄉政府駐岸上村。
西村鄉面積:193.2平方千米 人口:16481人 郵編:454362 代碼:410821206 
位於修武縣城西北17千米處,東臨方莊鎮,西、南與焦作市相連,北和山西省陵川縣、岸上鄉接壤。2006年,轄35個村委會:西村、小南坡村、磨石坡村、柿園村、甲板創村、六股澗村、小東村、洞灣村、田坪村、當陽峪村、北窪村、圪料返村、西交口村、東交口村、西嶺後村、西大掌村艾曲村、東村、南坡村、孟泉村、虎路峪村、黑岩村、東大掌村、宋營村、金嶺坡村、葡萄峪村、小東溝村、雙廟村、平頂窯村、長嶺村、孤山村、後河村、裴莊村、影寺村、桃園村,(108個自然村)。鄉政府駐西村。
因鄉政府駐地在西村,故名西村鄉。1942年解放,1958年成立修武縣人民公社時,為南坡大隊,1960年修武縣與焦作市合併時叫南坡公社,1961年市、縣分開,成立南坡區,包括南坡、艾曲、雙廟、金陵坡4個公社,後因社址不適中,1966年遷到西村,1977年撤消艾曲公社,又分雙廟、金陵坡、西村三個公社。1984年改為西村鄉。1994年撤銷雙廟、金陵坡建制,原雙廟鄉8個行政村與原金陵坡鄉的小東溝、葡萄峪、金陵坡歸西村鄉管轄。
小營工貿區代碼:410821400 
2006年,轄1個村委會:小營村

經濟發展

修武縣修武縣
近年來,修武縣牢固樹立“環境也是生產力”的發展理念,率先在全省成立了縣級行政服務中心,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不斷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吸引了一批外來客商和項目,為該縣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實行掛牌保護。該縣對佳佳好
公司和華隆生活廣場等12家企業實行了掛牌保護,各有關執法部門嚴格執行統一收費制度,不允許擅自向受保護企業收費。受保護企業對協定以外的其他收費,可以隨時向縣糾風辦、行政服務中心及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辦公室舉報。
該縣堅決落實“首次不罰”制度,對於情節輕微、非主觀故意的違規行為,以教育為主,實行首次不罰。此外,該縣還組織各職能部門大力開展農資市場建材市場文化市場、醫藥市場等專項整治活動,嚴厲打擊擾亂市場經營秩序的行為,對影響經濟發展環境的案件加大查處力度,決不姑息遷就。今年年初以來,該縣共查處影響經濟環境案件24起,給予黨政紀處分7人,批評教育15人。截至目前,該縣個體私營企業已發展到359家,從業人員9900人,個體私營經濟完成增加值3.7億元,同比增長14%。

歷史沿革

修武縣修武縣
殷商時代名寧邑,武王伐紂途中遇雨,曾在此地臨時駐紮修兵練武,故得名“修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始設修武縣,屬三川郡管轄。
修武縣原轄3個鎮、8個鄉:城關鎮、方莊鎮、郇封鎮、李萬鄉、五里源鄉、岸上鄉、西村鄉、葛莊鄉、王屯鄉、高村鄉、周莊鄉。?年,將修武縣的李萬鄉劃歸焦作市山陽區管轄。
2000年,修武縣轄3鎮、7鄉、1個工貿區和1個城鎮辦事處,223個行政村。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74418人,其中:城關鎮 48591人、方莊鎮 35669人、郇封鎮 41087人、葛莊鄉 23759人、王屯鄉 24503人、高村鄉 24854人、周莊鄉 20799人、五里源鄉 35931人、岸上鄉 2823人、西村鄉 16402人。

2005年,修武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葛莊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郇封鎮管轄,郇封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王屯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高村鄉管轄,高村鄉人民政府駐地不變。均於11月29日正式掛牌。截至2005年12月31日,修武縣轄3個鎮、5個鄉:城關鎮、方莊鎮、郇封鎮;周莊鄉、高村鄉、西村鄉、岸上鄉、五里源鄉。

修武旅遊

雲台山
修武縣境內的雲台山景區總面積240平方公里,擁有1個世界級(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和9個國家級品牌(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國家自然遺產、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與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結為姐妹公園,榮獲河南省首屆省長質量獎、中國質量工作先進單位和中國自然山水景區中唯一的馳名商標。
修武縣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境內大小奇峰70多處,景區眾多。雲台山位於河南省焦作市的修武縣境內,以獨具特色的“北方岩溶地貌”被列入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名錄。同時又是河南省唯一一個集七個國家級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190平方公里,含泉瀑峽、潭瀑峽、紅石峽、子房湖、萬善寺、百家岩、仙苑、聖頂、疊彩洞、青龍峽、峰林峽等十一大景點。還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雲台瀑布。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採藥煉丹的“藥王洞”、漢獻帝的避暑台、魏晉時期“竹林七賢”隱居的百家岩等古蹟,更有絕妙之處。2000年發現的集峽谷、溶洞景觀為一體的青龍峽景區,已被評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08平方公里,主要景點100餘處,極具開發價值。
2003年7月7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世界地質公園推薦會上,雲台山地質公園以103.85分的高分,排名黃山、廬山之後,成為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8個地質公園之一。2004年2月13日台北時間23時,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專家評審大會上,雲台山金榜題名,成為首批28個世界地質公園中的一員。雲台山景區以中國第三、世界第五的名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而在中國驟然引起強烈關注。
修武縣大力開展旅遊“創優環境、提升服務”活動和北部山區生態環境治理,被焦作市評為旅遊標準化示範縣和旅遊信息化建設試點縣,雲台山旅遊服務標準通過國家旅遊局評審。雲台山旅遊品牌進一步提升。雲台山上市進入軌道,成功舉辦中國雲台山“九九”國際登山挑戰賽、第四屆竹林七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設立了雲台山駐韓國首爾辦事處,與美國大峽谷成功續約,中美地質公園發展論壇達成初步協定。
宗教建築
1、萬善寺
萬善寺位於修武縣雲台山風景區主峰之下,又名溝坡寺。坐北朝南,背靠圍屏山。原有山門、中佛殿、大佛殿、僧舍等古代建築群體。寺前有明代嘉靖六年的望親台,寺東有臨濟正宗二十五世禪師石塔,寺南有臨濟正宗三十七、三十八世禪師墓碑兩座。雲台山風景管理局將萬善寺的山門、大殿進行了重修,使萬善寺成為頗具規模的佛教活動場所。
2、圓融寺
圓融寺座落在雲台山西部的呂澗山上,創建迄今有1650多年,是河南省境內僅晚於洛陽白馬寺的第二座古老佛寺。到北齊高僧稠禪法師重新整修後,常住僧人達千餘之眾。千餘年來,由於戰火不斷,該寺屢毀屢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雲台山旅遊事業的迅速發展,投入四千多萬元巨資重建圓融寺,重現了“深山藏古寺,梵音繞塔林”的盛景。寺內現有國家一級文物白玉佛一座,明碑一通,還有龍泉、聖姑泉、古佛洞、伽藍井、陰陽井、佛圖澄卓鍚處等名勝。
3、崇明寺
崇明寺,位於原方莊鎮桑灣自然村(現劃入雲台山景區),占地面積10餘畝,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該寺始建於南北朝時期、北齊,唐代鹹通年間重修,宋元佑2年改名崇明寺,清初增建,後廢。1995年重建,1999年正式開放。歷史記載崇明寺建築群有漢獻帝避暑台、稠禪師庵、王烈泉、孝女塔及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遺蹟。崇明寺的古蹟孝女塔仍保存完好,其斗拱式建築獨具特色,2006年,孝女塔被評為國家級文物。
4、勝果寺和勝果寺塔
勝果寺位於縣城老城大街中段,系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所建,原寺規模宏大,為黃河之北著名寺院。後屢毀屢建,現存主殿及側房二十餘間,該寺佛塔勝果寺塔為修武縣城標誌性建築之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建於修寺之初,為古磚木混合結構,呈八角形九級樓閣式,塔高26.15米。塔身外輪呈拋物線形,逐層收斂。各層檐下,均用仿木結構的斗拱裝飾,使塔身優美玲瓏。塔心室為六角形,攀登梯道可達塔頂,頂端聳立一鐵鑄形塔尖,登頂可環眺全城。
5、百家岩寺與孝女塔
百家岩寺又名崇明寺,始建於北齊,為北齊高僧、一代佛學大師稠禪師所創建。後經歷代屢次復修、擴建,形成了龐大的規模,現仍為雲台山百家岩景區的主要景點之一。其寺塔又稱孝女塔,建於唐武則天垂拱三年(686年),是中國現存為數不多的唐塔之一。該塔為八角九級樓閣式磚塔,總高26.15米,此塔為當時民間孝女朱四娘,因其母久臥病床,遍請名醫不治,有僧侶勸她以死救母,到陰間乞求閻君為其母增添陽壽,即可救其母性命。該女則來到百家岩寺,祈佛之後而投崖,後其母果然久病痊癒。其母感其至孝而建塔於此,遂命為“孝女塔”。
6、玄帝宮與雲台觀
玄帝宮位於雲台山1314米的主峰茱萸峰頂,被道教信徒稱為“北頂”,和武當山稱為“南頂”相對應。道教傳說真武大帝在雲台山修成神仙,成仙后被封鎮守武當山,而雲台山的玄帝宮則成為其行宮,每年都要回雲台山駐錫、顯靈,所以此宮歷來香火極盛。該宮初建於唐代,時稱“玄元廟”,經歷代擴修復建,形成今天玄帝宮的恢宏氣勢。宮內的真武大帝銅像身高3.45米,是中國最高大的真武大帝銅像。雲台觀座落在茱萸峰下的鳳凰嶺上,除供奉道教諸神外,特侍奉生於修武、終於雲台山的道教神仙寧封子,觀外建有30多米高的重陽閣。
7、海蟾宮
海蟾宮位於修武縣城東北五里源鄉馬坊村。原名“真清觀”,相傳五代燕王宰相劉海蟾看破紅塵,棄官修道,馬坊村的馬坊泉即為劉海蟾的洗丹潭,因有金代邱處機所書“海蟾宮入道歌”而得名。現存的大殿座南朝北,當地人又叫“背南宮”,重建於明末清初,建築造型奇特,是研究古代建築的珍貴資料。宮北曾有馬坊泉,泉中有大量的石殼蟲,鴨子吃後生的蛋,經過加工做成的松花蛋,去殼後呈現清晰的松柏枝、竹葉紋理,食之味道異常鮮美,被稱之為“海蟾宮松花蛋”,元末以後,歷代皇家都視其為皇宮御宴之美味。
8、祖師廟
祖師廟位於修武縣城關鎮北關村內,座北朝南,面闊三間。相傳很久以前,北關村有一呂姓惡霸,橫行鄉里,祖師爺化作一位道人,將呂氏墳地的荊根、棗根刨出,使呂家破敗衰落。為了報答祖師,人們用荊根、棗根做梁,建起祖師廟,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祖師廟現存各種碑刻二十餘塊,碑文主要記述了每年三月三“金頂聖會”的盛況,以及歷次到武當山朝聖的經過。

農村發展

修武縣修武縣
近年來,隨著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修武縣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也得到持續快速增長,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農民“就醫難、看病貴”的狀況仍比較突出。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黨中央、國務院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醫療問題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黨和政府對廣大農民的關懷,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修武縣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情況如何?我們帶著這個問題進行了一次專題調查研究。
一、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取得的成效

自2006年修武縣被省政府確定為新農合試點縣以來,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積極性逐步提高。2007年,又被確定為國家試點縣。從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來,修武縣逐步建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積極穩妥地推行農村新型醫療,取得了一定成效。我縣共有農村戶5.95萬戶,戶籍人口23.98萬人,截止目前,全縣已有21.46萬名農民參合,比2006年增加了14767人,參合率由2006年的87.4%增加到95.1%,提高7.7個百分點。從新農合中受益的人數達到30.22萬人次,總補償金額達1075.99萬元,平均每人次受益30.52元。
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因病返貧、致貧問題。參合的農民住院治療後,憑相關證明和診療清單,可以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機構報銷一定比例的醫療費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民因病返貧的現象。2007年上半年,全縣大病住院4501人次,補助291.25萬元,達到封頂線1萬元補助的共20人;門診就醫13.50萬人次,補助134.79萬元。
政府財政補助和農民個人繳費同步增加。2007年參保農民財政補助858.26萬元,參保農民個人累計繳費達到214.57元,較上年均增長7.39%。
從修武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的實踐看,這一制度是解決當前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一種好形式,是減輕農民醫療負擔,解決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一種好辦法,受到了廣大農民民眾的歡迎。
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認知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為推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發展,政府每年都要組織人員,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宣傳工作,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目前仍有一些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認知不是很清晰全面,還有少數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持觀望的態度。
定點醫院醫療條件有限,難以滿足農民就醫要求。農民參合家庭帳戶上的錢必須到定點的鄉鎮衛生院就診花費,而現有的一些鄉鎮衛生院的醫護人員相對較少,缺乏醫療設備和現代設備,不能滿足一些農民的就醫需求,農民就醫選擇餘地較小。
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由於實行以收定支,因此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因患大病造成的生活困難。
三、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幾點建議
繼續加強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的參合意識。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多種形式,宣傳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義、方針政策,宣傳受益農民的心聲,營造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良好社會氛圍,做到人人了解制度內容,切實提高農民的參合意識。
加大投入,強化培訓,加強農村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建設。高標準建設鄉村衛生服務機構,合理利用和整合現有衛生資源,通過對現有衛生院(所)改造和功能轉換,分區分片建立農村鄉(鎮)衛生服務中心,由中心延伸設立功能較完善的村級衛生服務站。衛生院(所)要配置普通型先進醫療設備,能處理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並具有一定的急救能力,滿足民眾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
提高醫護人員素質和醫療服務水平。一方面,要定期對鄉村衛生服務機構進行指導,組織一些專家及時到鄉村衛生服務機構進行會診和開設講座,培訓鄉村衛生服務機構的衛技人員。另一方面,鼓勵和引導醫學院校畢業生和一級以上醫療機構符合條件的退休醫務人員到鄉村衛生院(所)工作,努力為農村培養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掌握適宜技術的醫護人員。
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的一部分,目的是減輕農民因病造成的過重的經濟負擔、提高農民健康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目前農民的收入水平還不是很高,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模式,使農民感到受益面窄,影響了一部分農民的積極性,希望有關部門在深入分析調研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使農民得到更多保障。

發展教育

修武縣教育局通過領導帶、科室促、周檢查等三項措施,促進機關人員全員下鄉聽課、評課的制度化。一是領導帶。局領導率先垂範,制定了班子成員聽課制度,每周下鄉聽課不少於2節,重點聽高三初三國小高年級課,並隨機發放“學生評教、評校意見表”,及時收集信息、反饋指導,帶動和促進基層學校校長、教師始終關注課堂、堅持研究課堂教學,務求將課堂教學抓實、抓細、抓活、抓出成效。二是科室促。教研室積極牽頭,組織教研室及各鄉鎮教研員,開展隨堂課聽課、評課活動,對全縣各學科任課教師的教學常規落實情況進行蹲點摸底、檢查和指導,發現並培養我縣國小、國中、高中甚至幼稚園、特校、進修學校等不同學段、不同學科、不同層次的學科教學帶頭人,並通過觀摩課、研討課等形式進行專業引領和業務帶動,使課堂教學更加規範化、高效化和優質化。同時,機關各科室以自由結合方式聯繫一所學校,作為本科室人員深入基層、開展教科研活動的聯繫單位。由科長組織、安排本科室人員定期到聯繫點開展以聽課、評課為主的多種形式的教科研活動,形成了人人抓教研、全員抓質量的工作機制。三是周檢查、周通報。為確保全員聽課、評課真正落到實處,該局辦公室每周對各科室的下鄉聽課情況進行檢查,並將下鄉聽課節次以書面形式通報全局,接受人們的監督。(修武縣府辦)

農業科技

修武縣修武縣
2007年,該縣一是實施造林綠化工作。完成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8690畝,占市定任務6000畝的144.83%,完成義務植樹任務69.5萬株,占市定任務53萬株的131.13%。二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資1400餘萬元,完成了運糧河東段拓寬改造和引水工程,發展地埋管道節水灌溉面積3000畝,開挖治理河道30公里,完成山區3平方公里的水土保持工程,解決了2.6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再次獲得全省飲水安全示範縣和2006年度全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愚公杯”競賽活動獎牌。三是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完成投資330萬元,新打機井110眼,鋪設地埋管道43公里,改造中低產田5300畝,復耕廢棄磚窯地265畝。四是強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新增大中拖46台,玉米秸稈還田機械50台,玉米收穫機械20台,保護性耕作機械63台,基本實現了小麥生產全過程及玉米播種環節的機械化。

文化藝術

戲劇

1、懷梆
光緒九年(1883年)冬,孟縣懷梆藝人牛三堂因生活所迫,到修武縣山區大東村落戶,即在村上傳授技藝。光緒十九年(1893年),該村張春來組織起有40餘人參加的大東村戲班,很快懷梆風靡全縣。至民國時期,懷梆最為著名的演員是崔福令(外號“拐來孩”),他嗓音優美,身架利落,扮相俊俏,聞名遠近數縣。崔福令下台拄雙拐,上台不拄拐,拿手戲為《桃花庵》中飾陳妙常,《刀劈楊凡》中飾樊梨花。
2、京劇
光緒十五年(1889年),修武城內南門富家子弟李堯組織起京劇班,收納數名貧困幼童學戲,數年後名聲大振。民國13年(1924年),由郭相五等京劇愛好者發起,組成了“樂天社”京劇班。他們自籌經費,自購行頭,免費為民眾演出,有《九江口》、《四郎探母》、《狀元譜》、《女起解》等傳統劇目。民國27年(1938年),日軍侵占修武縣城,“樂天社”自行解散。
3、二夾弦
民國9年(1920年)冬,原武縣二夾弦藝人葛玉堂因生活所迫來修武傳藝,南關村周文德等人均向葛拜師學藝,演出《小姑賢》、《三疑計》等傳統劇目。
4、豫劇
民國35年(1946年)有一“血花劇團”在修武演出豫劇,曾風靡一時。1950年,北門村侯同勛春節時組織村內戲劇愛好者演出折子戲《斷橋》、《劈山救母》、《卷席筒》等劇目,在當地大受歡迎。因豫劇充滿地方特色,念白好學,韻調易唱,故至今仍十分風行。
5、上黨梆子
1954年,斗水村戲曲愛好者郭麥旺等人組織起有30餘人參加的上黨梆子戲班,逢年過節演出《五鳳樓》、《雁門關》、《海桃關》等劇目。文革期間,戲班解散。

民間藝術

修武縣民間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流傳下來的民間藝術有十多種,主要有:
1、花船,也稱旱船。三個人物分坐(實為站立)在插滿花的布制船上,由老公和丫環持槳划船,皆著戲劇古裝,表演時三船穿梭跑動,停時只搖槳,開始唱詞,並有樂隊伴奏。
2、獅子:用麻和布製作成獅皮,兩人駕馭,一人撐頭,一人作身和尾,表演時可登山(上桌子),可直立,也可滾球和舞蹈,由訓獅人指揮。
3、老虎:和“獅子”類似。
4、高蹺:為傳統節目。表演者雙腳綁在兩各50厘米高的木棒上,以代替雙腳行走、跳躍,有古裝,也有時裝,撲蝶節目最為精彩。
5、腰鼓:為建國後新興的文藝節目。表演者於腰際背一長圓形紅鼓,雙手持木棰擊鼓,發出不同節奏,全隊由拍鑔者一人指揮隊形和鼓點變換。為增加氣勢,另有大鼓重擊。
6、秧歌:為革命根據地的傳統文藝節目,人數不限,表演者按樂器節奏扭動,時而變化隊形。
7、推花車:也叫小火車,建國初最為盛行。一俊婦坐(實為立)在一方形花車內,車後有兩扶手,一老翁手握扶手作推車狀,車兩邊少男少女各一人,手搖扇子扭動,一小丑擔一軟質槓子扭在車前,樂器伴奏,表演者扭動數圈後停在原地扭唱,唱腔為民間小調。
8、背妝:一個大人身上背一鐵架,架上立一兒童,上下固定為一體,稱為“一妝”,表演者可據故事人物多少,決定妝數多少(一般不超過八妝)。妝上兒童扮作故事人物在上表演,背妝人在下走場套花,有樂隊伴奏,只行走,不演唱。
9、張公背張婆:由一人上身扮張婆,下身扮張公,另做一張公假頭和雙肩,置張婆身前作背狀,再做一張婆假下身,於張公身後,使其共成一體。無唱,只需樂器伴奏,表演者按節奏扭動,作些嬉戲動作,別有風趣。
10、騎毛驢:表演者足踩高蹺,用紙或布做一毛驢,固定在表演者身上,按樂器節奏跑動舞蹈。
11、霸王鞭:表演者人手一鞭,上系銅鈴和花,諧和鼓點節奏擊臂、腰、腿、腳等處,或與別人互擊,使其發出有節奏的聲響。人數不限,有歌有舞。

歷史事件

1、武王伐紂途經“寧邑”修兵練武,“修武”從此誕生。公元前1046年正月,周武王姬發興兵伐紂,從陝西東進渡孟津會合八百諸侯後,大軍向商都朝歌一路猛進,到達寧邑後天降大雨,三日不止,經姜子牙問卜後,乃勒兵於寧,修整武器,休養軍隊,遂將寧邑改名為“修武”。從此,修武不但獲得了沿用三千多年的縣名,還誕生了一大批與武王伐紂相關的村名、地名。武王大軍將修武作為伐紂之戰的最後出發地和後勤基地,從修武出發後在修武之東二十公里處的一個小山包舉行了最後的“會盟”儀式,宣布了“戰場紀律”,宰牲宣誓,然後才揭開了牧野之戰的序幕,奪取了朝歌,推翻了殷商王朝。武王最後一次會盟的小山包後來被改名為“同盟山”,當時也在修武境內(現屬獲嘉縣)。
2、魏曹丕逼漢“禪位”,漢獻帝貶居修武。延康元年十月,魏王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位”於魏。劉協被封山陽公,居修武縣濁鹿城共14年,死後葬於古漢山下,墓冢稱“禪陵”。
3、“竹林七賢”隱居修武。魏正始至景元年間(約公元241—262年),魏著名文學家嵇康、詩人阮籍,因不滿當時的黑暗政治與禮教束縛,隱居於修武縣的雲台山百家岩一帶,達20年之久,以縱酒佯狂的消極方式表示反抗,與當時的名士阮鹹、山濤、向秀、王戎、劉伶常游會於百家岩竹林之中,飲酒賦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賢”。
4、劉阿知率族東渡,日本三姓源修武。漢獻帝劉協死後,其後代一直居於修武。西晉王朝統治之時,劉協玄孫劉阿知恐為當朝所害,遂率其家族東渡日本避難。上岸後,他們最初居住在今日本的奈良縣,後遷至岡山縣。他們同當地人一同披荊斬棘,創家立業,贏得人們的尊敬,此後,這支家族就在日本生息繁衍。在今日奈良縣的檜前村和岡山縣倉敷市妙見山,仍有“阿知宮”,它們如今成為當地的神社。在此後的歲月里,這支遷居於異邦的劉氏後裔,為創建和保衛日本民族做出過傑出貢獻。日本古代一般民眾是沒有姓的,只有上層貴族、大官和有大功績者才有姓氏。在日本落根的這支中國劉氏後裔,因對日本人民有突出貢獻,先後都得到了封姓。如今日本姓氏為“坂上”、“大藏”、“原田”的,均為劉氏後裔。
5、孫思邈雲台採藥,“藥王洞”千古留芳。唐貞觀二十九年(公元658年),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藥王”孫思邈從京都長安來到修武,在雲台山區採藥煉丹,為民醫病。他住在被今人呼之為“藥王洞”的一個大型山洞內,一住就是八年。他一方面採藥醫病,一方面收集民間秘方驗方,撰寫《千金方》巨著,流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與傳說。在他居住過的“藥王洞”內,修武人民刻制了他的石雕塑像,樹起了石碑,以志紀念。

遺蹟

1、李固龍山文化遺址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400米,文化層厚3—4米。由於歷史原因,一條南北大道將遺址分成東、西兩塊,東、西、南三面形成2—3米高的斷崖,大量的遺蹟、遺物暴露在外。經常看到的有石刀、石鏟、石斧、石鏃,大量的陶片標本和漢代的空心磚,以及少量的骨器和陶文符號。根據出土的器物和地層關係來分析,此遺址經歷了新石器時期龍山文化、商、周、春秋、戰國和漢代等歷史時代。
2、當陽峪瓷窯遺址位於西村鄉當陽峪村,東西長約2000米,南北寬約1000米。當陽峪瓷窯是宋代北方一處重要的制瓷生產場地,規模可觀,工藝精湛,產品豐富,種類齊全,尤以剔花瓷和刻花填彩著稱,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館、以及英國、日本等著名博物館都有不少藏品。
3、運糧河流經修武的運糧河是隋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永濟渠的一條重要分支。歷史上有豫河、小丹河等不同的稱謂,因其下游入衛河直達天津,且以漕運為主,故最終得名為運糧河。道光年間,運糧河在修武境內全長62里,過水量4立方米/秒。建國以後的1953年,新鄉專區曾在修武成立運河管理局,負責博愛、武陟、修武、獲嘉4縣的運河治理與灌溉農田工作。據資料記載,當時4個縣共可灌溉農田4萬畝,其中修武可灌溉農田2萬畝。運糧河還具有排泄洪水功能,最大過水斷面可達30立方米/秒。1959年冬,修武縣開始實施引黃工程和開發治理大沙河工程,使具有千年歷史的運糧河失去灌溉與排洪能力。修武縣委、縣政府對運糧河道進行整修拓寬,並在沿岸建起了濱河公園,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墓葬

1、商冢
商冢位於修武縣城東城關鎮秦廠村東部,雲台大道的東側。據道光十九年《修武縣誌》記載:“商冢在縣東二里,武王伐商,其子孫有來歸而死者,葬於此”。據近代考證,所謂“其子孫來歸而死者”,就是跟隨武王伐紂作戰中負傷犧牲的周軍將士,他們在牧野之戰中戰死後,被運至“大後方”修武集中埋葬,牧野之戰中受傷犧牲的周軍將士也被運回修武搶救,其犧牲將士就埋在修武,成為一個一個百餘畝大的墓冢。又因此冢成於商末,所以叫“商冢”。當地民眾相傳,黃飛虎所騎五色神牛埋於此,所以又稱“牛王冢”。可以說是周初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烈士陵園。該冢原有面積一百餘畝,現存面積東西長約290米,南北寬約110米,封土最高處約7米。
2、漢獻帝陵
漢獻帝陵位於修武縣七賢鎮(原方莊鎮)古漢村南。現存陵墓為半圓形,高約7米,周長250餘米。漢獻帝劉協(181—234年),東漢末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劉協被廢,封為山陽公,居於濁鹿城(今修武縣李固村南)。漢獻帝在濁鹿城生活了十四年,經常攜夫人到百家岩遊樂避暑,並走鄉串村為民醫疾治病,因此,在當地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和可憑弔的遺蹟。古漢村、古漢山即由漢獻帝禪陵的所在而得名。
3、韓愈墓
韓愈墓位於修武縣方莊村西之韓坡,是唐代偉大的文學家韓愈的墓地。韓愈乃修武人氏,其上六代已從常山遷來修武,至韓愈時已七代了。韓愈死後葬此,墓高八尺,墓前豎有丈二高碑曰:“韓文公之墓”。墓道旁原有石人、石馬、石獸等八對。
4、韓昶冢
韓昶冢位於修武縣前雁門村北,高3米多,周長50多米,乃唐代大文學家韓愈長子韓昶之墓。
5、金代雜劇磚雕墓
金代雜劇磚雕墓位於郇封鎮大位村。墓葬坐北面南,全用小磚砌成仿木結構。由墓道、墓門、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組成。墓室的西北壁、北壁、東北壁鑲嵌十四塊磚雕。磚雕分男、女侍和雜劇兩大類。雜劇磚雕為“吹笛童子”、“拍板童子”、“傘舞童子”、“拍鼓童子”、“拱手者”、“持物者”、“吹口哨者”、“戴卷幞者”、“搖手鼓者”等形象。

著名人物

在修武縣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有眾多歷史名人在此活動,據不完全統計,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近300人,其中皇帝、君王39人,宰相和相當宰相的三司(三公)48人,將軍、元帥40人。著名文人學士、三教九流名人159人。中華始祖、炎黃二帝都曾在此活動,留下了傳說和遺址;大禹治水也曾長駐此地;世界級文化名人孔子曾在此問禮遊學;樂聖朱載育曾在此教學研習;詩聖杜甫、詩仙李白和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王維、錢起等人都到修武遊山玩水,王維更是在此留下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千古名句。
寧封子
寧封子,黃帝時期,寧邑(今修武)人。是中華陶瓷業的首創人物,被黃帝封為“陶正”,負責在推廣制陶技術,管理制陶業的生產與發展,其被推崇為中國制陶業的祖師爺。寧封子死後,埋於寧北山中(今修武雲台山)。
張良
張良,字子房,“漢初三傑”之一,漢高祖劉邦最重要的謀臣。他出巨資雇一大力士刺殺秦始皇未成,後隱姓埋名,逃到南陽(今河南省修武縣北一個古城邑)之北的山裡躲避。他在目睹了西漢一些功臣、名將陸續被殺的事例後,隱居於雲台山,直至病逝。修武雲台山仍有“子房溝村”、“子房釣魚台”、“子房湖”、“張良峰”等與張良相關的人文景點。
漢獻帝劉協
漢獻帝劉協(181—234年),東漢末代皇帝。漢靈帝劉宏次子。延康元年(220年)十月,劉協被迫禪位於曹丕,被封為山陽公。劉協為山陽公後,居於濁鹿城(今修武縣李固村南)。常到百家岩避暑納涼。魏青龍元年,劉協病逝,以漢天子禮儀葬於濁鹿城與百家岩之間,墓號禪陵,謚孝獻皇帝。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是指嵇康、阮籍、向秀、阮鹹、劉伶、山濤、王戎等隱居名士。嵇康於公元242年把家從銍縣搬到山陽(今河南修武),山陽便成了“竹林七賢”的聚集交往之地。修武境內所保存的“竹林七賢”遺蹟、遺址有:嵇山、劉伶醒酒台、嵇康淬劍池、王烈泉石刻,阮籍竹林等。
孫思邈
孫思邈(581年—682年),漢族,唐朝京兆華原(現陝西耀縣)人,是著名的醫師與道士。孫思邈曾在藥材遍地的修武雲台山研究醫藥、醫病救人十餘年,住在雲台山主峰茱萸峰的一個山洞裡。在修武,除流傳有孫思邈的大量傳說外,還留有他居住的山洞即藥王洞,以及他在洞口親手栽植的千年紅豆杉一棵。
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字退之,號昌黎,唐代河南府懷州修武南陽城人。韓愈是河南修武人,為不少歷史典籍所記載,更有大量物證。縣城東關韓文公故里處,有宋、元、明、清歷朝所立的“韓文公故里”碑。修武縣歷朝《修武縣誌》都有記載:韓愈“乃修武人也”。
喬葉
喬葉,女,漢族,生於1972,河南省修武縣人,河南省文學院最年輕的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員,河南作協副主席。作品:處女作《別同情我》《愁嫁》《不做情人》《一個女孩的自知之明》《迎著灰塵跳舞》《愛情底片》等散文;中篇小說《我承認我最怕天黑》、《紫薔薇影樓》;長篇處女作《守口如瓶》。

城市榮譽

2006年11月8日,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授予修武縣“千年古縣”稱號。修武縣已被正式列入中國地名遺產保護行列,河南省獨此一家。
修武縣先後收穫多項榮譽,如中國生態文明教育示範基地、省人居環境範例獎、省平安建設先進縣、省信訪工作先進縣、省職業教育強縣、河南省食品安全示範縣、河南省飲水安全示範縣、焦作市旅遊工作先進縣、市對外開放工作先進縣、市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先進單位、省級文明縣城等多項榮譽。
修武縣是中國優秀旅遊名縣、國家衛生城市、中國綠化模範縣、國家生態示範區、中國長壽之鄉、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國家園林縣城、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和中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

河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河南省全省轄:17個地級市,50個市轄區、21個縣級市、88個縣
鄭州市中原區 | 金水區 | 二七區 | 管城回族區 | 上街區 | 惠濟區 | 鞏義市 | 新鄭市 | 新密市 | 登封市 | 滎陽市 | 中牟縣
開封市鼓樓區 | 龍亭區 | 順河回族區 | 禹王台區 | 金明區 | 開封縣 | 尉氏縣 | 蘭考縣 | 杞縣 | 通許縣
洛陽市西工區 | 老城區 | 澗西區 | 瀍河回族區 | 洛龍區 | 吉利區 | 偃師市 | 孟津縣 | 汝陽縣 | 伊川縣 | 洛寧縣 | 嵩縣 | 宜陽縣 | 新安縣 | 欒川縣
平頂山市新華區 | 衛東區 | 湛河區 | 石龍區 | 汝州市 | 舞鋼市 | 寶豐縣 | 葉縣 | 郟縣 | 魯山縣
安陽市北關區 | 文峰區 | 殷都區 | 龍安區 | 林州市 | 安陽縣 | 滑縣 | 內黃縣 | 湯陰縣
鶴壁市淇濱區 | 山城區 | 鶴山區 | 濬縣 | 淇縣
新鄉市衛濱區 | 紅旗區 | 鳳泉區 | 牧野區 | 衛輝市 | 輝縣市 | 新鄉縣 | 獲嘉縣 | 原陽縣 | 長垣縣 | 封丘縣 | 延津縣
焦作市解放區 | 中站區 | 馬村區 | 山陽區 | 沁陽市 | 孟州市 | 修武縣 | 溫縣 | 武陟縣 | 博愛縣
濮陽市華龍區 | 濮陽縣 | 南樂縣 | 台前縣 | 清豐縣| 范縣
許昌市 魏都區 | 禹州市 | 長葛市 | 許昌縣 | 鄢陵縣 | 襄城縣
漯河市源匯區 | 郾城區 | 召陵區 | 臨潁縣 | 舞陽縣
三門峽市湖濱區 | 義馬市 | 靈寶市 |澠池縣 | 盧氏縣 | 陝縣
南陽市臥龍區 | 宛城區 | 鄧州市 | 桐柏縣 | 方城縣 | 淅川縣 | 鎮平縣 | 唐河縣 | 南召縣 | 內鄉縣 | 新野縣 | 社旗縣 | 西峽縣
商丘市梁園區 | 睢陽區 | 永城市 |寧陵縣 | 虞城縣 | 民權縣 | 夏邑縣 | 柘城縣 | 睢縣
信陽市溮河區 | 平橋區 | 潢川縣 | 淮濱縣 | 息縣 | 新縣 | 商城縣 | 固始縣 |羅山縣 | 光山縣
周口市川匯區 | 項城市 | 商水縣 | 淮陽縣 | 太康縣 | 鹿邑縣 | 西華縣 | 扶溝縣 | 沈丘縣 | 鄲城縣
駐馬店市驛城區 | 確山縣 | 新蔡縣 | 上蔡縣 | 西平縣 | 泌陽縣 | 平輿縣 | 汝南縣 | 遂平縣 | 正陽縣
省直轄濟源市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