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我們村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開始新農村建、拆舊房、蓋新房,到八十年代中期,歷經十年全村黨員民眾蓋起了兩層樓的排房,九十年代中期又對全村20條東西街、6條南北街及出村路進行全面硬化。
2018年我們村街道暢通,住房明亮,同奔小康。
我們在集體所有制時代就是全縣的農業先進單位,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以後,民眾們普遍對新技術的推廣比較重視,對新品種的接受更是快捷,每年在市場出現的推廣品種,民眾們的莊稼地里都有。
由於我們村區們優勢明顯,交通便利,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形成了禽蛋市場,帶動了養殖業的迅猛發展,禽蛋、養殖業又帶動了飼料加工、餐飲業、運輸三條龍服務,給我們村剩餘勞動力找到一條很好的出路。
2018年私家經營的企業,有面料加工一個,食品加工廠一個,蛋箱、蛋托廠一個又相應地安排一部分剩餘勞動力。
民眾們的文化生活比較貧乏,除了家家的電視以外,其它各類沒有,再加上村里集體經濟有限,村兩委還未考慮在這方面的發展。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80畝(其中:田38畝,地42畝),人均耕地0.98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32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21畝,主要種植油茶等經濟林果。
基礎設施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開始新農村建、拆舊房、蓋新房,到八十年代中期,歷經十年全村黨員民眾蓋起了兩層樓的排房,九十年代中期又對全村20條東西街、6條南北街及出村路進行全面硬化。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雞蛋加工產業等,主要銷售在縣內、省內。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6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17萬元,占總收入的46%;畜牧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4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1頭,肉牛8頭,肉羊78頭);第二、三產業收入0.5萬元,占總收入的10 %;工資性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10%。農民人均純收入63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人(占勞動力的3%),在省內務工0人,到省外務工3人。[1]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0戶,共鄉村人口81人,其中男性47人,女性34人。其中農業人口81人,勞動力35人。該村以瑤族為主。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合作醫療72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 88%;享受低保1人(韋華祥)。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20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馬路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洞波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公里,距離中學43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人,其中小學生5人,中學生0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0畝。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1人,黨員中男黨員1 人,女黨員0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土地少,無其他經濟來源。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組織民眾在這珍貴的土地上栽種品種較豐收的飼料草,大力發展養殖業,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