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設道,清彰衛懷道(由原豫北三府——彰德府、衛輝府、懷慶府組成)改為豫北道,道治所由武陟移駐汲縣(河南省衛輝市),屬河南省。轄民國3年豫北道改稱河北道。轄汲縣、武陟、安陽、湯陰、臨漳、林縣、內黃、武安、涉縣、新鄉、獲嘉、淇縣、輝縣、延津、濬縣、滑縣、封丘、沁陽、濟源、原武、修武、孟縣、溫縣、陽武24縣。
民國三年(1914年),豫北道改為河北道。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實行省縣兩級制,所轄二十四縣直屬河南省。
行政區域
衛輝簡介
衛輝市是中國財神文化之鄉、中國國神文化之鄉、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遊城市、全國科普示範市、省對外開放工作先進市、省級綠化模範市、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省級文明城市、省級園林城市、省平安建設先進市、省對外開放工作先進市、省級綠化模範市。殷商時為畿內牧野地。
西晉泰始二年(266),設汲郡,郡治汲城。轄汲縣、朝歌、共縣、獲嘉。
唐代高祖武德元年(618),設義州,州治汲縣。
宋代屬衛州,州治除先後短時間遷共城和胙城外,其餘時間均在汲縣。
元世祖中統二年(1260),屬衛輝路總管府,路治汲縣。領錄事司、輝州、淇州。轄汲縣、新鄉、獲嘉、胙城四縣。
明、清屬衛輝府,府治汲縣。先後轄汲縣、胙城、新鄉、獲嘉、淇縣、輝縣、延津、濬縣、滑縣、封丘、考城11縣。明朝時封衛輝府為"南通十省,北拱神京"。
民國2年(1913),廢府設道,屬河南省豫北道,道治汲縣。民國3年豫北道改稱河北道。轄豫北24縣。
民國16年(1927)廢道,實行省縣兩級制,汲縣直屬河南省。
1948年11月7日,縣城解放,縣政府機關遷駐縣城。劃城區和城郊部分村莊成立衛輝市,與汲縣同屬太行五專署。
1949年2月,撤銷衛輝市,其轄區復歸汲縣,汲縣改屬太行四專署。5月,汲縣改屬太行區新鄉專署。8月,平原省建立,汲縣屬平原省新鄉專署。
1983年9月1日,改屬河南省新鄉市。
1988年10月,撤銷汲縣,建立衛輝市,屬河南省直轄,由新鄉市代管。
新鄉簡介
新鄉源於西漢為獲嘉縣的新中鄉,東晉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在今新鄉市建新樂城。《史記志疑》說:“樂者村落之謂,古字通用”,新樂亦即新鄉之意,隋開皇六年置新鄉縣。新鄉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共工治水、鳴條之戰、姜尚衛河垂釣、牧野大戰、比干剖心忠諫、孔子講學杏壇、官渡之戰、圍魏救趙、張良刺秦、陳橋兵變、岳飛抗金等重大歷史事件發生於此,擁有燦爛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民國2年(1913),廢府設道,屬河南省豫北道,道治汲縣(今新鄉衛輝)。
民國3年豫北道改稱河北道。皆轄新鄉。
民國16年(1927)廢道,實行省縣兩級制,新鄉直屬河南省。
1949年5月5日,新鄉和平解放,設新鄉市。
1949年8月-1952年4月,設立平原省,新鄉市為平原省省會。
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撤銷,焦作礦區劃歸河南省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
1952年平原省撤銷,新鄉、安陽、濮陽專區改屬河南省。新鄉市歸河南省直轄。同時新鄉專署遷駐新鄉市,所轄除封丘、長垣歸濮陽專區外,其它各縣均歸屬新鄉專區。
焦作簡介
焦作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與山西晉城市接壤,南臨黃河,與鄭州、洛陽相望,東臨新鄉市,西臨濟源市,轄2市4縣4區和1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將河南焦作列為“中國十大創新城市”之一。焦作歷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時期就有人類居住。
東周為晉南陽地,戰國時屬魏、衛二國地。
秦屬三川郡,西漢屬冀州河內郡。
東漢屬司隸部河內郡。
三國屬魏國冀州河內郡。
晉分屬司州河內郡、汲郡、滎陽郡。
南北朝分屬司州河內郡、滎陽郡。
隋分屬河內郡、汲郡、滎陽郡。
元分屬燕南河北道懷慶路、孟州、河南江北行省卞梁路。
明分屬河內布政使司懷慶路及開封府。
1913年,屬豫北道,道治汲縣(今河南省衛輝市)。
1982年3月,焦作市劃為省轄市。
安陽簡介
河南安陽-——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安陽,簡稱殷、鄴,七朝古都,有3300多年的建城史,500年建都史,是早期華夏文明的中心之一,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中國航空運動之都,是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中國文字博物館、紅旗渠、曹操高陵所在地。被考證的華夏文明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在這裡出土。安陽殷墟是世界公認的現今中國所能確定的最早都城遺址,有“洹水帝都”“殷商故都”“文字之都”之美譽。
約前14世紀,商王盤庚自奄(今山東曲阜)遷都於殷(今安陽市區小屯村),安陽遂為殷商國都。
周滅殷後,分畿內地為邶、鄘、衛3國,安陽隸屬衛。
春秋時,先屬衛,後屬晉,稱東陽。
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彰德升為府,領5縣。
明、清亦稱彰德府,領6縣1州(磁州)。民初,沿清制。
1913年,屬豫北道,道治汲縣(今河南省衛輝市)。
1932年10月,國民政府在省下設區,安陽為河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領11縣,直到1949年5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為止。
1949年8月1日,成立平原省,安陽為省轄市。1952年11月30日,撤銷平原省,安陽市劃為河南省,仍為省轄市。
鶴壁簡介
鶴壁市位於河南省北部,總面積2182平方公里。鶴壁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春秋戰國時期的衛國、趙國均定都於此。穿境而過的淇河被譽為“詩河”、“史河”、“生態河”,《詩經》中有39篇專門描繪了淇河沿岸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濬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境內的大伾山融儒、釋、道文化於一體,文物古蹟薈萃,開鑿於1600多年前、高22.3米的北魏大石佛,為全國最早、北方最大。
商朝,屬京畿內地。春秋時,屬衛、晉。
明初,置濬縣、淇縣、湯陰縣(鶴壁屬之),分屬大名府、衛輝府、彰德府。
民國時期,濬縣、淇縣、湯陰縣屬河南省河北道(道治汲縣即衛輝),後改屬第三督察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濬縣、淇縣、湯陰縣屬平原省安陽專署。 1953 年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 1954 年,淇縣併入湯陰縣(1962年恢復淇縣建置)。1957年3月,湯陰縣地置鶴壁市,為省轄市,委託安陽專署領導,後改為省直接領導。1958年12月,安陽專署撤銷,鶴壁市曾一度歸新鄉專署領導。1961年12月恢復安陽專署,又改歸安陽專區。1960年10月 --1961年11月,湯陰縣曾一度劃歸鶴壁市(後劃歸安陽)。1986年1月,濬縣、淇縣劃歸鶴壁市管轄。
濮陽簡介
濮陽位於中國河南省的東北部,黃河下游北岸,冀魯豫三省交匯處。濮陽北與河北省邯鄲市交界,東與山東省濟南市、濟寧市、聊城市、菏澤市毗鄰。濮陽是隨著中原油田的開發而興建的一座石油化工城市,是河南省確定的重點石油化工基地。
濮陽有著中華帝都.華夏龍都之美譽,中國“珍重”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公元前629年,衛成公遷都楚丘(今濮陽),楚丘一度成為衛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邑商旅不絕,相當繁華。思想的活躍,精神的解放,文化的發展,宮廷樂師於“桑間濮上”創造的樂曲“鄭衛之音”,風靡華夏。
濟源簡介
濟源市(Jǐyuán Shì)位於河南省西北部,黃河北岸,鄰接晉城市。北依太行,西距王屋,南臨古都洛陽,東接太極故里焦作,1997年上升為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王屋山、五龍口、小浪底、黃河三峽、濟瀆廟形成旅遊業的五大品牌。土特產有黃花菜、冬凌茶等。1942年7月,豫北道濟源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3年春,王屋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6年,抗戰勝利後,抗日民主政府更名為濟源縣民主政府;1947 年7月,撤銷王屋縣,將王屋縣的一、三區劃歸濟源。
1949年8月屬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撤銷,屬新鄉專區,1970年,屬新鄉地區。 1975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批准設立濟源工區辦事處,工區下轄虎嶺區(縣級) 、濟源縣。 1977 年5 月,中共河南省委決定撤銷濟源工區辦事處,濟源縣重歸新鄉地區領導。 1986年3月,新鄉地區撤銷,濟源劃歸焦作市領導。 1988年6月,濟源撤縣建市,實行計畫單列,以原濟源縣的行政區域為縣級濟源市的行政區域,仍歸焦作代管。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不再由焦作市代管,由河南省政府直轄(副地級市)。2005年升格為省轄市(按正地級市所有行政管理機構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