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南縣

肅南縣

肅南縣是地處河西走廊南部,俗有“萬寶山”之稱的祁連山中段北麓,總面積2.34萬平方公里。全縣轄6區1鎮23個鄉,1個開發區管委會,有10個國營林牧場、97個行政村和5個居委會,總人口3.55萬人,由裕固、藏、蒙、漢、回等9個民族組成。

基本信息

全縣擁有耕地9.1萬畝,礦產資源主要有黃金、銅、鐵、鉛、鋅、大理石、螢石、石灰石、煤等,共3大類27種,288個礦點。天然植物706種,喬、灌木樹種103種,野生動物20多種。全縣以畜牧業為主,主要家畜為甘肅高山細毛羊等,各種牲畜60多萬頭(只)。著名景點有馬蹄寺文殊寺、皇城、明海古城遺址和紅西路軍石窩會議會址等。縣人民政府駐地紅灣寺鎮,距絲路重鎮張掖97公里,並可通過708、709公路,與青海省相連,通過肅元公路和31國道,與酒泉、嘉裕關城市貫通

基本概況

肅南縣成立於1954年,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東西長650公里,南北寬120-200公里,總面積2.4萬平方公里。現轄6鄉2鎮、9個國有林牧場、101個行政村和3個城鎮社區,居住有裕固、漢、藏、蒙古等11個民族,總人口3.62萬,其中農牧業人口2.43萬,占67.1%;少數民族人口1.96萬,占54%;少數民族中裕固族近1萬人,占2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5人。

肅南縣肅南縣

縣境內草畜、礦藏、水能、生態、旅遊資源比較豐富。全縣有草原171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原142萬公頃,是甘肅高山細毛羊基地縣,細毛羊飼養量達到46萬隻;有金屬礦非金屬礦27種,分布在228處;有河流33條,年出境水量43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200多萬千瓦;祁連山橫貫全境,有水源涵養林33萬公頃,是河西地區和內蒙古西部的“生命線”和“綠色水庫”。境內既有始建於北魏時期的馬蹄寺文殊寺金塔寺等歷史文化遺蹟,又有草原森林、雪山冰川、大漠戈壁等自然風光,還有裕固族獨有的民族風情和歷史文化,發展旅遊業有較強的優勢。
自治縣成立50多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經過全縣各級幹部、各族人民民眾的艱苦奮鬥、不懈努力,全縣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現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順、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的良好局面。2007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0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達到1.52億元,第二產業達到3.93億元,第三產業達到1.57億元,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22:56:22,人均GDP達到19286元;財政大口徑收入達到17581萬元,一般預算收入達到6686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0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463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2.26億元。與此同時,通過項目帶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全縣45%以上的牧民實現了集中定居,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達到達到23平方米和40平方米,有線電視和廣播覆蓋率分別達到53%和68%,農牧村道路通村率、通電率、自來水入戶率和電話覆蓋率分別達到97%、96%、61%和93%,百人電話擁有量達到30部。
1997年,實現了“普九”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1998年,被甘肅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牧區小康縣。近年來又先後獲得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全國少數民族計畫生育先進單位”、“全國民族體育先進單位”、“全國森林防火先進單位”、“全國文物保護先進縣”、“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全省計畫生育優質服務縣”和省級“文明縣城”、“衛生縣城”、“雙擁模範城縣”等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肅南縣肅南縣

肅南縣成立以前,現轄區稱走廊南山或祁連山區,因其歷史悠久,地域遼闊,民族遷徙頻繁,故建制沿革較為複雜。據史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許多民族在河西地區活動,這裡曾是烏孫、月氏遊牧地,後為匈奴所據。公元前133年至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先後擊敗了占據河西地區的匈奴王休屠和渾邪,於公元前111年設張掖郡,祁連山一帶正式歸入中原版圖。其後河西回鶻(裕固族先民)曾攻入甘州,隨後占據河西走廊西部,並立國,設牙帳於張掖,統治河西約1400餘年。辛亥革命後,設甘涼道和安肅道,肅南地區大部分屬安肅道管轄,隸屬酒泉、高台、臨澤、張掖、民樂各縣。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今肅南縣所屬的祁豐、明花、大河、康樂、馬蹄等區都以原有的各少數民族部落為基礎,建立了區、鄉基層人民政權,區、鄉行政領導人從各民族中的優秀分子和部落頭目、宗教上層人士中選出。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頒布以後,黨和政府就開始進行這一地區民族自治地方機構的籌建工作,並成立了中共肅南縣工作委員會。1953年7月18日,召開了祁連山北麓各族各界人士代表會,協商了關於成立自治區(縣級)的有關事宜,擬定了裕固族族名,決定在裕固族聚居的原高台縣第六區、酒泉縣祁明區、張掖縣康樂區的基礎上成立裕固族自治區(縣級)。座談會期間,在民主協商的基礎上,選舉產生了包括各族各地各界人士在內的人民代表100人,於1954年2月14日至20日在紅灣寺召開了首屆人民代表會議,正式通過成立肅南裕固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縣級),標誌著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正式成立。1957年,又將原屬民樂、張掖管轄的馬蹄區劃肅縣1959年,肅南與青海省的行政區划進行了一次大的調整,將肅南的陶東部八字墩、友愛的草劃歸青海省,將青海省的城灘草原移交肅南縣。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縣域區劃雖有過變動,但邊界一直固定下來基本沒有多大變化。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成立,使歷史上長期分屬不同地區管轄的祁連山北麓地區各民族人民,第一次有了屬於自己的新政權,具有劃時代意義。
2004年,撤銷了6個區公署建制,將原來的23鄉1鎮撤併為祁豐、明花、大河、康樂、馬蹄及白銀等6個鄉,紅灣寺和皇城2個鎮。撤併後,鄉鎮管轄的平均面積由833平方千米擴大到2500平方千米,平均人數由原來的1450多人上升到4400多人。

自然資源

縣轄6區1鎮23個鄉,1個開發區管委會,有10個國營林牧場、97個行政村和5個居委會,總人口3.55萬人,由裕固、藏、蒙、漢、回等9個民族組成。

肅南縣肅南縣

縣擁有耕地9.1萬畝,可利用草原面積2133萬畝,林地497萬畝,冰川、河流等944萬畝。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黃金大理石螢石石灰石等,共3大類27種,288個礦點。天然植物706種,喬、灌木樹種103種,野生動物20多種。

縣以畜牧業為主,主要家畜為甘肅高山細毛羊等,各種牲畜60多萬頭(只)。近年來,在大力發展“兩高一優”畜牧業的同時,重視土地開發利用,建立的明海土地開發區共開發土地1.65萬畝,經過幾年的開發建設,現已初具規模,被列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

境內旅遊資源豐富,著名景點有馬蹄寺、文殊寺、皇城、明海古城遺址和紅西路軍石窩會議會址等,加之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秀麗的山川草原,構成自治縣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肅南自古以來就是絲綢古道上的旅遊勝地。

境內交通便利,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地紅灣寺鎮,距絲路重鎮張掖97公里,並可通過708、709公路,與青海省相連,通過肅元公路和31國道,與酒泉、嘉裕關等城市貫通。郵電通訊設施齊全,縣城2000門技術設備領先的光纜程控電話業已開通,可直接與中國各地聯繫。

位置面積

肅南縣位於祖國西北內陸中緯度地區的甘肅省西北部,地處河西走廊南部,祁連山中段北麓,總面積2

肅南縣肅南縣
3301平方千米。東經97度20分-102度13分,北緯73度28分-39度49分。東西長650千米,南北寬120-200千米。自治縣共由三塊不連片的地域組成。東部皇城鎮為一塊,中西部馬蹄、康樂、白銀、大河、祁豐五鄉為一塊,北部明花鄉為一塊。整個縣域橫跨5市,與甘青兩省的15個縣(市)接壤,和甘州區山丹縣民樂縣臨澤縣高台縣同屬張掖市管轄。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相鄰的市、縣級行政區有武威市玉門市嘉峪關市酒泉市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青海省祁連縣和門源回族自治縣、高台縣臨澤縣、甘州區、民樂縣、山丹縣、永昌縣。縣城距省會蘭州直線距離480千米,公路線607千米;縣城距甘州區直線距離71千米,公路線97千米。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深居內陸的位置、廣闊的面積、狹長的地域和眾多鄰縣(市)對全縣自然環境的形成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肅南縣正式成立以來,縣內行政區劃多次調整。1990年全縣轄6區,23個鄉,96個行政村。2004年撤區建鎮建鄉,進行全縣範圍內的區劃大調整後,全縣共設8個鄉鎮(2個鎮,6個鄉,其中民族鄉3個),轄101個行政村。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政府所在地位於紅灣寺鎮。

人口民族

2003年全縣總人口35315人,按總面積23301平方千米計算,人口密度約為1.52人/平方千米。且人口分布很不均勻,與張掖市其他縣相比,屬地廣人稀之地。解放前,社會動盪不安,生活在祁連山區的各族人民政治上受歧視,經濟受剝削,加之山大溝深,交通不便,文化落後,醫療條件差,人口長期處於逐年下降的趨勢,如裕固族人口不到3000人。自治縣成立後,黨和政府千方百計幫助民族地區恢復和發展經濟建設,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條件,人口有了較快的發展。與1954年相比,2003年人口增加了大約5倍。人口的快速增長,對自治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肅南縣肅南縣

肅南是一個以裕固族為主體民族,漢、藏、蒙、土、回、滿、東鄉、保全等11個民族聚居的多民族自治縣。少數民族人口占55.3%。其中,裕固族9523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3.4%。除裕固族外,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藏族,總人口約為8673人。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友愛、攜手並進,形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和睦大家庭,為建設共同的家園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祁連山的驕子-裕固族:

裕固族主要居住在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黃泥堡地區,是甘肅省獨有的少數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無論是講東部裕固族語言或是西部裕固族語言的裕固族人,都自稱“堯乎爾”。其民族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變遷過程,先後演變為丁零、回紇、回鶻、黃頭回紇、撒里畏吾爾等多種族名。
1953年,經裕固族人民充分協商,一致同意以同“堯乎爾”音相近的“裕固”(兼有富裕鞏固之意),作為本民族名稱,報經當時政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裕固族。裕固族共有人口約1萬3千多人,在肅南境內的約9523人。

國民經濟

2003年實現生產總值3.19億元,比上年增長12.70%。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08億元,同比增長3.60%;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29億元,同比增長29.80%;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0.82億元,同比增長3.60%。
肅南縣肅南縣

畜牧、礦藏、水能、旅遊、土地是自治縣的五大資源優勢。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是一個以牧為主的牧業縣,畜牧業在自治縣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全縣有可利用草原面積142.2萬公頃,理論載畜量120萬個羊單位,為發展畜牧業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是甘肅省重要的畜牧業商品基地。2003年全縣共飼養各類牲畜73.70萬頭只。目前,全縣已基本建成30萬隻高山細毛羊基地、15萬隻羔羊育肥基地、700頭馬鹿養殖基地,初步形成了以羊、草、鹿為主的生產經營格局。
縣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截止到2003年底,已探明的礦產27種,分布在228處。已探明的主要金屬礦產有煤炭、銅、鐵、鎢、鉻、錳等。非金屬礦有螢石、石灰岩、石英沙、硫、粘土、石膏、石棉、磷鎂、白雲岩、玉石、芒硝、重晶石、大理石、礦泉水等16種32處。其中已探明的鎢礦儲藏量在全國單個礦山儲藏量中排名前5位,儲藏量達46萬噸。
水資源十分豐富。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橫貫全境,總流域面積為2.15萬平方公里,水能蘊藏量達204萬千瓦時,冰川蓄藏量159億立方米,共有大小河流33條,年徑流總量為43.11億立方米,人均流量12.2萬立方米,是河西綠洲灌溉的主要水源。
近幾年來,自治縣積極招商引資,制定優惠政策,加快了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投資9.8億元、裝機15.7萬千瓦時的西流水電站已完成年度工程量;投資6.78億元、裝機9.8萬千瓦時的小孤山水電站已開工建設;總投資1.3億元,總裝機容量3.6萬千瓦時的冰溝電站已完成工程量的70%左右;投資0.93億元,裝機1.08萬千瓦時的峽口電站已完成工程前期準備工作。
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從人文資源看,既有建於北魏時期的馬蹄寺、文殊寺、金塔寺等歷史文化遺蹟,又有裕固族等獨特的民族風情和歷史文化;既有可與敦煌莫高窟相媲美的石窟壁畫藝術,又有博大精深的藏傳、漢傳佛教等宗教文化。從自然資源看,既有雪山冰川、又有大漠戈壁;既有草原森林,又有河流瀑布;既有幽谷深澗,又有綠洲平原。馬蹄寺旅遊景區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是省級森林公園,景區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蹄寺石窟群。2003年全縣共有20萬人次前來觀光旅遊,旅遊收入達到800萬元。

社會事業

2003年底,全縣有普通中學3所,在校學生1248人,職業中學1所,在校學生124人,普通國小29所,在校學生30
肅南縣肅南
95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5%,於1997年實現“普九”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大力發展民族文化體育事業,建成了集群文、圖書、文博為一體的民族文化中心,基層有文化活動中心116個,民眾性的文化體育活動廣泛開展。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改善,全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24個,醫務人員211名,各區鄉均有衛生院,村衛生室覆蓋率達到47.5%。計畫生育工作堅持管理與服務並重,計畫生育率達到99.72%,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先後實施了有線電視架通工程、“村村通”工程、城域網光纜改造工程,使全縣廣播覆蓋率、有線電視覆蓋率、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了58%、51%和96%。

2003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6141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40元,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5102萬元。1997年基本實現小康,次年被省上命名為牧區小康縣。此外,還先後獲得了“全國少數民族計畫生育先進單位”、“全國民族體育先進單位”、“全國森林防火先進單位”、省級“文明縣城”、“衛生縣城”、“雙擁模範城縣”、“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等榮譽稱號。

民族服飾

取材於畜牧業

裕固族世代以畜牧業為主,因而形成了具有牧業民族特色的服飾文化。早期,他們逐水草而居,遊牧於茫茫戈壁灘,住帳篷,穿白茬羊皮襖或紅高領子的衣服及長統皮靴。其服飾用料取之於畜牧業本身,衣著式樣簡單,且耐寒、防沙等。

分禮服和便服

隨著社會的發展,裕固族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除畜牧業仍居主要比重外,農業、林業及其他行業發展起來了。牧區的裕固族仍然穿長袍、皮靴,而在農區及城鎮以穿制服為主,只在節日、喜慶的日子才穿傳統服飾。其服裝有禮服和便服之分。

衣服長度相當於身長

肅南縣肅南縣

裕固族服飾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男女均穿高領、大襟、右衽長袍,長度相當於本人身長,著長褲。

曾留辮子

過去,裕固族男子有留長辮子的習俗,並將帶有絲線辮梢的髮辮盤在頭頂上,現在多留短髮。

鮮血的帽子

裕固族婦女的頭飾很具特色。她們頭戴喇叭形紅纓帽或用芨芨草編織的帽子。據說這帽子是為紀念本民族歷史上一位被害女英雄的,紅纓穗子代表其犧牲時頭頂的鮮血。

已婚婦女戴"頭面"

已婚婦女戴長形的"頭面",即先將頭髮梳成左、右、後三條辮子,用三條鑲有銀牌、珊瑚、瑪瑙、彩珠、貝殼等飾物的"頭面"分別系在垂於胸前和背後的三條辮子上,每條"頭面"又分三段,用金屬環連線起來,上齊耳環,下以身高而定其長短。

民族風俗

建築風格

藏族人農區多住用石頭壘砌的平頂碉房;牧區則普遍居住帳篷

飲食習俗

肅南縣肅南縣

藏族農區飲食以糌粑為主食,用茶水拌食,喜歡酥油茶奶茶。牧區以牛羊肉為主食,日食五、六餐、嗜飲青稞酒,優酪乳、奶渣也為日常食品,有些地區也吃米飯、麵條

服飾

藏族男女都蓄髮,喜戴首飾,喜戴呢帽或細皮帽,上穿綢、布長袖短褂,外著寬肥長袍,右襟系帶,一帶農區婦女穿無袖長袍,牧民男女穿無布面的羊皮長袍。男子不穿長褲,腰系長帶,女子下穿裙,多系圍裙,稱“邦單”。男女均穿氆氌長靴或牛皮長靴。

宗教信仰

藏族人習慣上有名無姓。使用藏文,信奉喇嘛教。布達拉宮珍藏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貝葉經”。

婚戀習俗

以一夫妻制的家庭為主,早年也有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現象。舊時家庭以男性為中心,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制,婚前男女社交自由,離婚、再娶、私生子都不受歧視。

喪葬習俗

通行天葬,還有塔葬火葬水葬土葬

歷史文化

藏族最早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的一個自稱為“博”的部落,在《後漢書·西羌傳》中稱“發羌”。藏族注重禮節,送“哈達”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禮節。繪畫、雕塑技藝高超,以壁畫、唐卡最為著名。特殊工藝品有藏被藏毯木碗藏刀等。文化遺產豐富,著名的《格薩爾王傳》為世界最長的史詩,還有《文成公主》《米拉日巴傳》《薩迦格言》《倉洋嘉措情歌》等傳世著作。能歌善舞,以踏踢舞最具特色。藏戲風格獨特。主要節日有洛薩節花燈節沐浴節旺果節雪頓節林卡節、跑馬射箭等。

民族文化

裕固族的文學

肅南縣肅南縣

裕固族的民間文學內容非常豐富,體裁多樣,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敘事詩、諺語、格言等。神話中有創世神話、善惡神話、愛情神話;傳說中有遠古歷史傳說、民族祖先傳說、勞動英雄傳說、帝王將相傳說、機智人物傳說、地方風物傳說、風俗傳說、婚俗傳說、民族鬥爭傳說等;民間故事中有魔法故事、靈怪故事、動物故事、生活故事、反封建禮教故事、愛情故事等;民歌中有勞動歌,如擀氈歌、割草歌、奶羊羔歌等;儀式歌中有酒歌、婚禮歌、祭祠歌、哭嫁歌等;生活歌中有知識歌、駝戶歌等;情歌中有求愛歌、讚美歌、邀請歌等;敘事詩有著名的《薩娜瑪珂》《黃黛琛》等,還有許多寓言、笑話、格言、俚語、諺語等。

《薩娜瑪珂》是裕固族著名敘事詩,有多種變化了的體裁,主要是歌頌和緬懷裕固族歷史上的一位女英雄。據傳,這位女英雄是某個部落頭目的妻子,在一場與外部落的戰爭中,她毅然參戰。足智多謀、武藝高強、勇氣過人的薩娜瑪珂贏得了人們的信賴,在取勝後返回的路上,她身負重傷,最終獻身。這首詩歌頌了薩娜瑪珂的事跡,表達了裕固族人民對民族英雄的懷念和景仰。有固定的曲調用來演唱。

裕固族的美術

裕固族人民擅長編織,他們能織出結實耐用的褐子,編織各種口袋、馬韁繩等日常生產和生活用品,而且還能在其上面織出各種美麗的花紋、圖案。裕固族婦女的髮飾上有用珊瑚珠、海貝、綠色和藍色的綢片及各色絲線,編製成的方形、三角形、圓形等幾何圖案,這些圖案色彩鮮明,華麗大方,也是精美的手工藝品。

刺繡和剪紙在黃泥堡、大河區一帶比較盛行,婦女的衣領、衣袖、布靴上都繡有各種花、鳥、草、蟲等圖案,剪紙的圖案風格大致和刺繡的花紋相似,形象活潑、栩栩如生,這與他們從事畜牧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民族禮儀

裕固族人生性豪爽豁達、熱情好客,在交友待客方面非常注意禮節。客人來了,主客居首位,然後按輩分、年齡依次就座。先用奶茶招待,在碗裡放酥油炒麵曲拉乳酪皮,茶後用手抓羊肉、青稞酒招待。在招待大頭目、活佛等人時,不僅獻羊背子,還要獻全羊,以示尊敬。

裕固族對年長者比較尊重,晚輩不能直呼長輩的名字,晚輩騎馬在路上遇到長輩,必須早早下馬站在路旁恭立問候。

娛樂活動

摔跤:裕固語稱為“瑪勒啊拉斯”,是裕固族傳統的體育娛樂運動。它既是一種力量的角逐,更重要的是技巧、智慧和毅力的較量。雙方側身抱好對方的腰,可以用腿絆,看誰能先將對方摔倒。獲勝者會受到人們的讚譽,被人們視為“好漢子”,裕固族稱為“巴特爾”。

肅南縣肅南縣

賽馬:裕固族賽馬分為走賽馬和奔賽馬兩項,走賽馬主要是比馬的走式,奔賽馬主要是賽速度。賽馬獲勝者要披紅掛彩,還要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射箭:裕固族年輕人常常自製弓箭,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指定一目標,彎弓射箭進行比賽。而且在裕固族婚禮上,新郎還要輕射新娘三箭,箭要射在新娘腰帶以下,射中為吉利。

拔棍:是裕固族小伙子在放牧場上的一種角力比賽。拔棍時,兩人面對面伸腿坐地,雙腳相蹬,拿一根結實的木棍橫在中間,兩人用力將木棍往自己懷裡拉,誰先將對方臀部拔離地面,誰就獲勝。

地方特產

肉腸

宰羊剖腹後,把羊腸取出來洗乾淨,然後從羊腹腔靠脊骨兩側,用刀割下脆嫩的裡脊肉,再割下羊脖子上的肉,把羊脖肉和裡脊肉切碎後拌上食鹽、花椒麵等調料,再撒下一些炒麵,裝進肥腸煮熟即可。

手抓羊肉

肅南縣手抓羊肉

這時裕固族待客的上好食物,選擇一隻肥羊宰殺,用肉切成大塊,冷水下鍋,鍋燒開後用勺子撇去血沫,放入食鹽花椒麵薑片等調料,肉剛熟就出鍋,這種肉叫開鍋肉,鮮嫩可口。因為肉塊大,只能用手抓著吃,故叫手抓羊肉。
甜奶

將擠下的鮮牛奶或羊奶放入鍋中煮開,直接食用,清甜爽口,淡素味香
凍餃子

一般再過年時用來招待客人吃的,挑選最肥的羊肉,把腿部的軟肉踢下,放入食鹽、姜粉花椒麵等調料,剁成餡,然後在和面擀皮,餃子包好後,放在冷房子裡凍著,凍住後再裝入乾淨的袋子裡存放,這樣客人來了隨時就可以煮餃子吃,既方便又鮮美可口、不油膩。
西北大菜

西北大菜又稱“香飯”,是張掖城鄉筵席的主菜。張掖俗有“唱戲憑的腔,筵席看香飯”的說法。筵席的好差,從香飯上看分曉。香飯製作精細,用豬或羊的肝、肺、心、血剁碎,加精製豆粉與水調和。佐以蔥、蒜、薑末等各種調料和成團,搓成拇指粗細、五寸短的條,用上好清油炸熟,謂之“卷桿子”。再將五花豬肉煮至八成熟後切成薄片,加蔥、姜、大料、花椒擺放整齊置於碗中。將“卷桿子”切成寸段裝碗,加肉湯蒸熟後扣於盤中。另加煎成絮狀的雞蛋,配切大葉綠蔬、燈籠辣椒等菱形脆片添置盤中,澆汁使其亮澤。香飯葷素搭配,熱氣騰騰,催人食慾。
羊肉麵片

把羊肉切碎煮爛,調入姜粉、花椒麵等調料,再把和好的面擀薄,揪成面片下到羊肉鍋里,煮熟時放點食鹽、蔥花就可以食用了。
優酪乳

裕固族人稱為“稠奶子”,把鮮奶過濾後倒入鍋內燒開,奶子晾溫時,加入一點以前做好的優酪乳,待其發酵後稠奶子就做成了。
藏餐

肅南縣藏餐

藏餐是藏族人民主要食品的總稱。它包括以下一些食品。

奶茶:系牛奶、松州茶(四川松潘地區所產的大葉散茶)和少量的茯茶熬成。牛奶質甘,松茶味香,茯茶色濃,奶茶同煎,色味俱佳。

蕨麻米飯:蕨麻系高寒地區的一種草本植物,俗稱“長壽果”,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蕨麻米飯是將煮熟的大米和蕨麻同盛於一個碗內(米在下蕨麻在上)澆上酥油汁,加上白糖,其色為紅(蕨麻)、白(大米)、黃(酥油)味道甘美無比。

灌湯包子:亦成藏包,餡子是羊肉澆水俎研粉碎再加上調味品製成的,這種包子,個小、餡多、油汁豐富、味道鮮嫩、別具一格。

大燴菜:用牛羊肉,粉條,蘿蔔等做成。

乳酪:俗稱優酪乳子,系用純牛奶發酵而成,味稍酸,有消食、導滯、健胃、催眠等功能,食用時稍加些白糖,其酸甜適度、清涼可口、營養豐富,被譽為藏區的“冰激凌”是藏族人民夏秋兩季的主要食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