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縣[陝西省鹹陽市管轄縣]

乾縣[陝西省鹹陽市管轄縣]
乾縣[陝西省鹹陽市管轄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乾縣屬陝西省鹹陽市管轄縣,轄16個鎮,總面積1002.71平方公里。地處關中-天水經濟區副核心地帶,毗鄰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和工業重鎮寶雞。東距省會西安60公里、西安鹹陽國際機場35公里,南距隴海線30公里,312國道、108國道、福銀高速和西平鐵路穿境而過。 乾縣在黃帝時稱好畤,為祭天之所。夏朝時為雍州之域,商時為岐周之地,春秋戰國時屬秦。唐昭宗乾寧二年(895)以奉天縣置乾州。民國2年(1913)改乾州為乾縣。乾縣亦是陝西省歷史文化名城,唐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合葬墓乾陵位於乾縣。 “乾州四寶”-鍋盔、掛麵、豆腐腦、餷酥風味獨特,並有醬辣子、豆麵糊等多種中華名小吃。

基本信息

建置沿革

乾縣 乾縣

夏(約前21~前16世紀),按禹貢九州,為雍州之域。

商(約前16~前11世紀),仍屬雍州。殷末,為岐周之地。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屬王畿。西周亡,被犬戎占據。

東周(前770~前256),即春秋戰國時,乾地屬秦。秦孝公十二年在國內設41縣,乾地初置好疇縣。以縣境內有祭天的好疇而得名,治城在今縣東好疇村。秦(前221~前207),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統一了天下,置36郡。在京畿之地設內史(內史是掌治京畿的官名,亦為政區名),好疇縣屬內史管轄。秦末,項羽分內史地,章邯王鹹陽以西,為雍國,好疇縣為其轄地。

西漢(前206~25),高祖元年(前206),置雍國。二年(前205),改置中地郡。(高祖)九年(前198),罷郡復為內史,好疇縣屬之。漢景帝二年(前155),置右內史,治京西之地。後又分右內史之西部,置主爵都尉(主爵都尉原為秦官名,漢用其號),好疇縣歸其所屬。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主爵都尉為右扶風,好疇縣自此屬右扶風。王莽新朝(9~23),好疇縣曾被更名為好邑。

東漢(25~220),建武初年,好邑復名好疇縣。建武六年,撤銷好疇縣,以其地併入池陽縣(池陽縣境包括今涇陽、禮泉、乾縣等地),屬司隸左馮翊領轄。

三國時(220~265),池陽歸魏,初屬司隸馮翊郡。中葉以後,改屬扶風郡。

西晉(265~316),武帝初年,改扶風郡為秦國,治所在池陽。晉惠帝元康中,分池陽西部之地,再置好疇縣,治城在秦漢時好疇故城南2里處,屬秦國改置之京兆郡管轄。東晉、十六國(317~420),呈割據局面。這一時期,行政制度無常,好疇縣曾一度撤銷。乾地先後歸前秦、後秦等國統轄。

南北朝(420~589),乾地屬北魏、西魏、北周轄區。北魏太武帝始光時(424年後),改池陽為寧夷縣(兼有今縣東境部分地方),屬雍州鹹陽郡,而復設立好疇縣為扶風郡治。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分好峙縣西部置漠西縣,以縣境在漠谷河以西而得名。

西魏時,分鹹陽郡地置寧夷郡、寧夷縣屬之。好疇縣、漠西縣統屬武功郡(扶風郡廢)。此時乾境仍分屬三縣。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以前,寧夷郡曾改置為秦郡,寧夷縣仍歸其所轄,好疇、漠西縣屬武功郡未變。建德二年(573),撤銷秦郡,併入鹹陽郡,寧夷縣即屬鹹陽郡。建德三年(574),並好畤入漠西縣,漠西縣再屬扶風郡。

隋(581~618),文帝開皇十七年(597),改漠西為上宜縣(上宜兼有今永壽縣境地)。十八年(598),改寧夷為醴泉縣(仍兼有今縣東境之地),並分上宜置好疇縣。此時乾地仍分屬三縣,隸屬京畿之雍州(鹹陽、扶風等郡廢后所置)。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復廢好疇,併入上宜縣。是時乾境東歸醴泉縣,西屬上宜縣,隸雍州改置之京兆郡。

唐(618~907),高祖武德二年(619),分醴泉置好疇縣,治城在今縣東北6里許隋太子莊陵城。宋《長安志》載,在奉天西北6里,故址無考。唐太宗貞觀元年(627),稷州廢,好疇又隸屬雍州。貞觀八年(634),廢上宜入岐州之岐陽縣。貞觀二十一年(647),撤銷好疇、岐陽,復置上宜縣。

五代(907~960),道一級廢。後梁太祖開平元年(907),又升乾州為威勝軍,領奉天、好疇等五縣,上屬京兆府改置之雍州。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裁威勝軍,復為乾州,領奉天一縣,隸復置之京兆府;好疇縣別屬鳳翔府。明宗長興元年(930),好疇亦歸屬京兆府。後晉、後漢、後周,沿用前代建置。

北宋(960~1127),北宋初年至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奉天縣仍隸屬乾州,好疇縣仍歸京兆府,由至道三年(997)所置之陝西路統管。熙寧三年(1070)乾州廢,奉天、好疇均隸永興軍路。熙寧五年(1072),於奉天縣置醴州,領一縣,好疇縣改隸鳳翔府。神宗元豐元年(1078)醴州廢,奉天還隸京兆府。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復置乾州,領奉天、好疇縣。隸屬鳳翔府未變。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乾州更名醴州,上隸環慶路,下轄奉天、好疇、永壽、武功、醴泉五縣。

金(1128~1227),太宗天會六年(1128),金奪取陝西諸州縣。天會八年(1130),金將婁室克豳州,醴州降,後與宋在此周鏇十多年始定。金初,置京兆府路,醴州屬之。金完顏亮天德三年(1151),復改醴州為乾州,領奉天、好疇、醴泉、武亭(武功)四縣(是時永壽屬邠州)。

元(1271~1368,1271年前稱蒙古),太祖鐵木真二十二年(1227),滅西夏,乾州歸蒙古。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先後撤銷奉天、好疇兩縣,其境域併入乾州,州牧親民自此始。是時,永壽復歸乾州,州亦領轄三縣:永壽、醴泉、武功。乾州在元仁宗(1312)前,上隸陝西行中書省安西路;仁宗後,歸屬安西路改置之奉元路。

明(1368~1644),太祖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為西安府,乾州屬之,州仍領三縣。嘉靖三十八年(1559),割醴泉縣直屬西安府。從此乾州只領永壽、武功二縣。

清(1644~1911),初沿明制。於清雍正三年(1725),乾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故稱“直隸州”,仍轄永壽、武功二縣。

中華民國2年(1913),改乾州為乾縣,隸屬關中道,不再轄永壽、武功二縣。民國16年(1927)國民政府成立,廢道,乾縣直屬陝西省政府。民國26年(1937)設立行政督察區,乾縣隸屬陝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在彬縣)。民國30年(1941),乾縣由二等縣編為三等縣。

乾縣夜景 乾縣夜景

1949年5月,乾縣解放,歸屬陝甘寧邊區彬縣分區。1950年5月,陝西省整編為九個專區,乾縣劃歸寶雞專區。1956年10月,撤銷寶雞專區,改由省直轄。1959年1月,乾縣、永壽、禮泉三縣合一,縣名乾縣,直屬省轄。1961年10月,恢復原三縣舊制,乾縣改屬鹹陽專區。1968年9月改專區為地區,歸屬未變。1984年,實行市管縣,鹹陽地區改置為鹹陽市,乾縣為鹹陽市管轄。

行政區劃

1949年6月,人民政權建立,廢除鄉保甲制,實行區鄉村制。乾縣當時沿用民國區劃,改10鄉為10區,改74保為74鄉。新中國成立後,全縣正式組建為10區72鄉,後整編為10區69鄉,區鄉以序數命名。1956年3月,全縣撤區並鄉,10個區只保留臨平、陽峪2區。69個鄉合併為23個鄉,即城關、陽洪、靈源、大楊、薛錄、馬連、長留、楊漢、姜村、梁村、大王、漠西、新陽、周城、臨平、乾陵、梁山、吳店、鐵佛、陽峪、峰陽、注泔鄉。上述23鄉,其中梁山、吳店、鐵佛、峰陽、注泔、陽峪6個鄉歸陽峪區領導;新陽、臨平、周城3個鄉歸臨平區領導;其餘14個鄉均由縣直接領導。1958年4月,由臨平、新陽兩鄉分出石牛鄉,由吳店鄉分出關頭鄉,全縣成為25鄉。

1958年9月,實行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全縣在25個鄉、248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基礎上,建立了10個大型人民公社。計有城關、長留、漠西、乾陵4個鄉建成的新華人民公社;陽洪、靈源、大楊3個鄉建成的東風人民公社;薛祿、大牆、馬連3個鄉建成的衛星人民公社;梁村、大王、姜村、楊漢4個鄉建成的紅旗人民公社;周城、新陽、臨平、石牛4個鄉建成的星火人民公社;梁山、吳店兩鄉建成的幸福人民公社;鐵佛、陽峪兩鄉建成的鋼鐵人民公社;關頭鄉建成的春風人民公社;注泔鄉建成的和平人民公社;峰陽鄉建成的峰鋼人民公社。

1958年底,縣區劃作了新的調整,禮泉、永壽兩縣撤銷,並人乾縣。1959年1月。新建立的乾縣(大縣)正式成立,下轄23個大公社。原乾縣境內9個公社(此時吳店鄉劃歸永壽公社).其名稱是:城關、陽洪、薛祿、梁村、臨平、鐵佛、注泔(包括禮泉石潭、石泉兩鄉)、關頭(包括永壽甘井、儀井兩鄉)、峰陽。凡幾個鄉組成的公社,以原鄉為單位,設立管理區,以便領轄全社。

1961年,大縣撤銷。原禮泉、永壽兩縣自乾縣分出。乾縣境內的9個公社,調整為23個人民公社,下轄305個大隊、1928個生產隊。同年,還另設有城關管理區,專管城鎮居民。1963年3月,薛祿公社分為薛祿、大牆兩個公社;陽洪公社分為陽洪、大楊兩個公社。全縣計25個公社,1個城關管理區。1965年9月,東街3個生產隊劃歸城關管理區,管區遂改名為城關鎮,全縣計26個社鎮。

1971年5月,城關鎮與城區公社合併,稱城關公社。到1983年底,全縣共25個公社,下轄306個大隊、2059個生產隊。

2001年,全縣撤鄉並鎮,設立12鎮8鄉,12鎮包括:城關鎮、臨平鎮、峰陽鎮、陽峪鎮、陽洪鎮、靈源鎮、王村鎮、馬連鎮、梁村鎮、薛錄鎮、注泔鎮、姜村鎮。8個鄉包括:梁山鄉、大楊鄉、周城鄉、石牛鄉、新陽鄉、大牆鄉、漠西鄉、關頭鄉。

2010年,全縣撤鄉並鎮,設立16鎮4個社區,16鎮包括:城關鎮、臨平鎮、峰陽鎮、陽峪鎮、姜村鎮、陽洪鎮、靈源鎮、王村鎮、馬連鎮、梁村鎮、薛錄鎮、注泔鎮、梁山鎮、大楊鎮、周城鎮、新陽鎮,4個社區包括:石牛社區、、大牆社區、漠西社區、關頭社區。

地理位置

位置

乾縣位於關中平原中段北側,渭北高原 南緣,省城西安之西北。地處北緯34°19′36″~34°45′05″,東經108°00′13″~108°24′18″之間。東接禮泉縣,南連興平、武功二縣,西鄰扶風縣,北靠永壽、麟遊二縣。乾縣處於秦隴之要衝。九嵕山控其東,漆水環其西,北枕梁山,南接台原,國道西蘭公路自東而北曲折穿境而過。

地貌

乾縣地處陝北黃土高原南緣與關中平原的過渡地帶。梁山屏倚北部,三河(泔河、漠谷河、漆水)從縣境東、中、西三個部位由北向南流經北、中部地區。全境西北高而東南低,地貌形態有山地、丘陵、黃土高原和河谷階地。按地形可分為南北兩部,北部為淺山丘陵溝壑區,海拔650~1467米,約占乾縣總面積的49%;南部為黃土台原區,地勢較平坦,稍有波皺起伏,並有較多的寬淺窪地,海拔520~650米,約占乾縣總面積的51%。

氣候

乾縣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3.1℃,無霜期為224天,年平均降雨量573~590毫米。冬季乾燥寒冷,常有冬旱。春季氣溫漸高,為冷暖交替季節,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變化大,雨水不均。夏季炎熱,雨量集中,降水強度大;但降水分布不均,亦常有夏旱伏旱。秋季溫和、濕潤,多連陰雨。由於境內地貌特點、氣候差異等原因,氣溫東南稍高,西北偏低。

交通概況

公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108線,省道107線共同構成了乾縣交通大骨架,並規劃有乾岐高速(乾縣——岐山)。

公交

1路火車站—一中—乾陵,2路火車站—二中—乾陵,4路浩澤——一廣場。

鐵路

西平鐵路在此設有乾縣站,於2015年4月正式開通客運服務 。

銀西高鐵於2015年底正式開建,在乾縣與西平鐵路既有站乾縣站並場設站,預計2020年建成通車。

關中城際鐵路鹹陽機場至法門寺線計畫2017年開建,自法門寺經召公、臨平引入銀西高鐵乾縣站,利用銀西 高鐵60餘公里至鹹陽機機場 。

航空

乾縣緊鄰西安鹹陽國際機場,通過高速公路前往僅46km的距離,航空優勢明顯。

資源

乾縣耕地面積103萬畝,土壤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境內有泔河、漠谷河、漆水河3條河流,大中小型水庫22座,水灌條件優越;石灰石儲量3億立方米,屬國家優質礦石,易於開採;礦泉水、地熱水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人口

民國17年(1928),乾縣有男92058人,女77442人,總計16950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口的平均壽命延長,死亡率降低,出生率提高,人口總量迅速增加。1949年乾縣人口有220739人,1984年為441627人,淨增了220888人。1990年7月1日,乾縣人口為491803人。80年代以來,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7.01‰。

2010年乾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73073人,占51.63%;女性人口為254015人,占48.03%。同2000年的544846人相比,共減少17758人,下降了0.98%。

乾縣有漢、回、藏、滿、瑤五個民族。

經濟

農業

1980年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後,經營和核算單位由生產隊變成家庭,家庭年經濟總收入除去國家、集體提留,生產隊費用外,全部由自己支配。1983年,乾縣農村出現收入較高的重點戶、專業戶共3873戶,其中戶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有482戶,純收入在萬元以上的有47戶。

1984年,乾縣農業戶數89703戶,農業人口42.085萬人,勞動力15.9265萬個,全年農業總收入1.3876億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607萬元。1990年乾縣農戶達到10.41萬戶,農業人口46.36萬人。農村經濟總收入4.2342億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8037億元。

2008年乾縣農業總產值12.4億元。乾縣土地總面積150萬畝,耕地面積75萬畝,糧食麵積95萬畝。2008年,乾縣糧食總產29.2萬噸,其中夏糧總產17.46萬噸,秋糧11.75萬噸。油料5.51萬畝,2008年,油料總產7491噸。蔬菜面積2.88萬畝,蔬菜產量25082噸。乾縣果園面積43萬畝,其中蘋果34.27萬畝,梨2.3萬畝。水果產量43萬噸,其中蘋果35萬噸,梨3.22萬噸。2008年造林面積3.1萬畝,育苗面積0.15萬畝。

2016年乾縣農業總產值完成55.61億元,同比增長3.8%。農業增加值完成32.89億元,同比增長3.8% 。

工業

雙乳凌煙 雙乳凌煙

乾縣主要工業門類有:化學工業、機械工業、電子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建材工業、紡織工業、服裝工業、皮革加工工業、橡膠製品工業及文教、藝術用品製造工業等。

1963年,乾縣工業生產穩步發展,自動化的大型設備引進使用,乾縣工業總產值由1963年的218萬元,增長為1977年的1735.75萬元。

1982年,乾縣共有全民所有制的27家;集體所有制企業有114家。另有個體工業企業共96家。按工業性質劃分,輕工業72家,重工業69家。工業總產值3831萬元,為1958年的24倍,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2.4%,職工人數增加到7106人。

1990年,工業總產值達1564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1.31%。共有全民所有制企業22家,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96家,鄉辦工業企業89家,職工人數達23184人。

2008年,乾縣工業總產值20.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為258859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642033萬元。

2016年,乾縣規模工業總產值實現201.2億元,同比增長12.39%;規模工業增加值實現63.1億元,同比增長9.15% 。

固定資產投資

1958年由於“大躍進”浪潮,商業開展“大購大銷”大搞商辦工業,“放衛星”、“保外貿”,只算政治賬,年底供銷系統自有流動資金49萬元,銀行貸款267.4萬元,固定資金總值18萬元。1976~1985年因連年陰雨,庫房商品霉變,造成巨大損失。1978年虧損33.89萬元,1984年虧損39.1萬元,1985年虧損8.3萬元。

2006年,乾縣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295000萬元,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68897萬元。

2011年,乾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0.02億元,同比增長32.7%。38個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36.8億元,列入市級的3個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8億元。精密機械零部件加工等13個項目建成或投入使用;眾喜水泥生產線等項目進展順利。引進項目29個,總投資109.8億元,開工項目26個,完成投資56.9億元,其中工業項目完成投資39.5億元。被省政府評為“全省招商引資工作先進縣”,獲得“全市招商引資先進縣一等獎和大項目獎”。

2016年,乾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3.68億元,同比增長17.98%。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4.12億元,同比增長9.7% 。

社會

科技

乾縣仿唐街 乾縣仿唐街

1978年,科委創辦《乾縣科技》期刊,1980年,改作《乾縣科技》小報,以宣傳工農業生產,畜牧獸醫、醫療衛生等方面的科學知識和乾縣的科技動態為主,每期4000份,發行到縣級單位和鄉村。1985年,科委根據縣經濟發展的需求,創辦《科技與信息》小報,出刊七期,印發28C00份。

1987年,為貫徹全國農村科技工仵會議精神,開展了科普宣傳月活動。乾縣共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術培訓班76期,培訓技術人員18000人次;印發工業、農業、衛生等28個方面的科普材料52期,共123000份;繪製科普圖冊6000多份;製作科普宣傳板面136面;放映科教影片200場次以上;召開各種技術現場會116次,與會人員193000多人次。

1988年,科委又編輯了《技術信息與諮詢》合頁期刊。1989年,共出刊八期,發行12000份,運用市場機制開拓技術市場,促進技術進步。

2009年,結合農時,合計培訓技術人員2800多人。深入臨平、周城、靈源等乾縣15個鄉鎮進行科技宣傳,發放星火農技“12396”、測土配方施肥、科學養殖、防震減災等科普資料2萬多份,培訓各類專業技術人才2000多人,農民技術員1000人,青年科技致富帶頭人600人。

2010年,乾縣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58戶,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為48%,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工業區被命名為“陝西省星火技術密集區”。

衛生

民國時期,縣境內共有中、西醫醫院、診所24家,其中縣城19家,從業者大都和藥鋪結合,坐堂行醫或在家行醫,設備極其簡陋。 1949年6月,成立乾縣診療所。 1954年,縣境內個體診所64家,中西醫生266人,到1957年全境醫生聯辦診所22家(中醫11家,西醫11家),人員共133人,其中中醫111人,西醫12人,其他10人。

1983年,乾縣共有衛生醫護人員93人,其中中醫中藥人員66名,西醫人員15名。1990年,乾縣衛生醫護人員共157人,其中副主任醫師4人,主治醫師11人,醫師36人,初級衛技人員83人,病床100張。1997年,共有衛生技術人員212名,其中主任醫師3名,副主任醫師10名,主治醫師53名,醫師121名。

2010年,乾縣共有縣級醫院3所,鄉鎮衛生院25所,擁有床位3400張,縣人民醫院被世界衛生組織評為“愛嬰醫院”,縣中醫醫院被確定為國家示範中醫醫院。

教育

民國12年(1923),借乾縣高等國小校(今乾師附小處)附設縣立初級中學班,招生兩個班,不足百人。民國28年(1939),招生四個班(內有女生一班),補習生一班,共300多名,教員17人。民國38年(1949),十年間乾縣中學國中畢業生共1210人,高中生538人。

1950年,陝西省立乾縣中學招收國中班六個,高中班三個。1956年,在楊安村創建乾縣初級中學,乾縣中學生總數達1895名。從建國到1965年,乾縣共培養國中畢業生4778名,高中畢業生1639名。

1969年以後,各地又相繼在國小附設國中班,出現53所七年制學校,368個國中班,18430名學生。1970年以前,僅城關一中、楊漢中學為完全中學,以後其他五所公辦國中一律升格為單設高中。1977年,七年制學校增加到83所,新設九年制學校11所。

1988年,乾縣共有縣轄中學七所,鄉轄國中27所。1978~1988年十年間,培養國中畢業生63700多名,高中畢業生36300名。

1998年,乾縣計有縣轄高中7所,鄉轄國中27所,國小416所。

2010年,乾縣中國小校340所,其中:省級標準化高中3所,教育教學質量名列鹹陽市13個縣、市(區)前列。

2016年,乾縣一中順利通過省級示範高中複評驗收 。

政治

姓名職務
謝 軍 代縣長
李 函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魏志誠 縣委常委、副縣長
張振乾 副縣長
張繼榮 副縣長
師 虎 副縣長
張小寧 副縣長
郭宏偉 調研員
劉燦亮 縣長助理

旅遊

乾縣八景

唐陵戴帽

唐陵戴帽 唐陵戴帽

此為“乾縣八景”之首,唐陵即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位於海拔1047米的梁山主鋒,鑿山為穴,以山為陵。天將雨時,雲纏霧繞,遠遠望去,猶如給乾陵戴上了一頂綿軟的白帽。這一自然景觀很早就被當地人發現,有“乾陵戴帽,長工睡覺”之諺語,蘇東坡亦有“嶺上晴雲披絮帽”之佳句。

漢宮流泉

漢宮即甘泉宮,位於縣境注泔鄉,距縣城17公里,相傳注泔西溝,曾有一泉水味甘甜,水色清亮,水質純良,水量充沛。飲之,神清志旺;洗之,膚美目明。後秦始皇巡幸於此,建甘泉宮。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九年,迎太后於雍,而入鹹陽,復居甘泉宮。”後每逢盛夏,又必來此避署,飲泉思政。秦朝以後,漢朝皇親國戚,文武大臣曾在此或巡遊,或避暑,或狩獵,或沐浴,漢宮流泉,名盛一時。星移斗轉,歷史變遷,漢宮頹傾,甘泉涸竭,只剩瓦礫殘。

五峰疊翠

五峰疊翠 五峰疊翠

五峰,即五峰山,距縣城23公里,位於乾縣東北界,北扼永壽,東鄰禮泉,以五峰並峙而得名。古志曾云:上有靈湫,禱雨多應。今有寶泉寺、洋人房、石炕、鳳凰窩等十二處景觀,是旅遊、觀光、登山、狩獵、休閒、避暑的佳境,據《民國·乾縣新志》記載“外國人伏天多避暑於此”。

雙乳凌煙

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即乾陵,南二峰較低,稱東、西乳峰,為乾陵之天然門戶。整個山勢,遠遠望去宛若一位仰臥於天地之間,頭枕梁山,腳蹬渭河,雙乳豐隆,體態優美的睡美人。古之帝王陵前,均有乳台,唯乾陵依託山勢,築台建梯,形如奶頭,逼真宛然,故當地又叫“奶頭山”。著名詩人郭沫若1960年來乾陵遊覽時;曾留下了“南對乳丘思大業,下臨后土望長安”之佳句。

石馬開道

石馬開道 石馬開道

此景距縣城6公里,與乾陵渾然一體,乾陵朱雀門南面從兩乳峰之間通向獻殿的御道兩側,豎有華表,石馬(翼馬)、駝馬、翁仲、述聖紀碑、無字碑、石獅、六十一賓王等大型精細石雕,120多尊依次排列。石馬在前,雙翅高振,凌空欲飛,其他石雕左右配置,被史學界譽為“唐代露天石雕藝術博物館”。

金龍鎖關

位於縣城西北25公里龍塘溝。北關兩岸突攏,左右峭壁,據險夷之界限,扼山谷之咽喉。漆水河流至此關,如金龍拱掌,咆哮水濤,巨龍般從峪谷噴出,跳躍關外,而後平緩,一瀉千里,逶迤向南。關險水急,盤龍鎖隘,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龍巖古寺

位於乾縣臨平鎮西北6.5公里處,座北向南,依山傍水。相傳該寺為唐德宗所建。寺西北和溝坡相連,東北有耬山環繞,東臨陡峭的龍塘口,南面橫跨漆水河的大渡槽。寺腳下漆水河細流之旁,明萬曆年間已涸的溫泉,今又複流。溫泉水質富有礦物質,水溫34度左右,可沐浴、可療疾病。後因人為污染,溫泉不再,但寺中香火甚旺。

響石名潭

潭有二,一在縣東注泔鄉東泔谷,人稱東潭,東潭主要有:龍潭、神潭、鬼潭、白馬分鬃、一線天等十多處;一在縣西漠谷,人稱西潭。二潭皆深不可測,其上於亂石罅中,高懸瀑布,衝激流響,訇然之聲,數里可聞,故名響石潭,西潭在修乾陵水庫時埋於壩下,故此景又稱“東響石潭”。亦是旅遊佳境,休閒勝地。

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名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女,中宗李顯的第七女,嫁於武則天的侄孫附馬都尉武延基,公元701年,死於洛陽,年僅17歲。 這是解放以來發掘的唐墓中最大的一座。永泰公主墓於1960年至1962年發掘,是屬封土堆墓,其墓穴是用磚砌的,由墓道、過洞、天井、雨道、墓室構成,全長87.5米。墓道是一條寬約2米的斜坡,進入過洞直至狹窄的雨道,兩旁洞牆內有6個小龕,裡面放著彩繪陶俑、騎馬俑、三彩馬及陶瓷器皿等隨葬品,造型逼真。

地方小吃

乾州鍋盔

傳說,乾陵修築時,成千上萬的民工參加築陵工程,民工為解決生活問題,就用自己頭盔烙制麵餅。這樣的作法,大家都感到烙制起來方便,一傳十,十傳百,普遍傳開了。大多數民工就是這樣製作鍋盔,烙出來的饃好吃耐放,香味撲鼻,這就是鍋盔的前身。後來隨著人民物質生活的提高,在實踐中技術不斷的改進,用具不斷的革新,鍋盔的質量越來越好,成為民間的傳統食品,經久不衰流傳。

鍋盔特點:形如菊花火色勻,皮薄如紙饃膘多,用手掰開是層層,用刀切開如板油。入口越嚼越多,下咽回香無窮。吃起酥、聞起香、耐存放、壽命長。如果帶有乾州鍋盔,同車異座,未見其饃,即聞其味。

製作方法: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對製作乾州鍋盔不斷總結,不斷改進。把原來柴禾燒在小鍋內烙制改成了用煤烘烤在鏊內烙制,把原來用手揉面改成了用木槓壓面。這樣以來上下烘烤,溫高氣保,火色均勻,熟的足到,達到耐存放的目的。用木槓壓面,面排揉的到,能使饃色增白, 香氣濃郁,味美可口。具體作法是:麵粉十斤,水四斤(水 溫要按季節掌握),酵面夏季五兩,春季七兩.冬季一斤, 鹼面按季節零點五至一兩,面水酵面,搭上鹼面,和成麵團,放在案上用木槓邊折邊壓,壓的過程中,再加麵粉二 斤左右,直壓到面光色潤,酵面均勻時,分成一斤三兩重 的小塊,再分別逐個用木槓邊壓、邊轉,製成圓直徑八寸, 厚六分的菊花式圓形餅,上鏊烙制。第一鏊是上下火,火候要小而穩,主要是給饃被木槓壓後產生的波浪上面上 火色,讓酵面進一步發酵和最後定型,然後進第二鏊。二鏊是一面火,火候較旺,因火旺鏊內可放一個鐵圈,將饃 置於空中,主要是起烘烤作用,兩個鏊一共要達到三翻六轉,大約十分鐘可烙制而成 。

酸湯掛麵

酸湯掛麵 酸湯掛麵

乾縣掛麵採用上乘精粉,加鹽水和成麵團,人工反覆揉搓成長蛇狀的大條,壓在瓷缸內“回性”兩晌,再將大條分成小條,掛在竹竿搭成的面架上拉絲。麵條徐徐附落,漸漸由粗變綢,狀若髮絲,晾曬風乾,落下大架放上案板切做八寸長短,用馬蓮草紮成小把。食用酸湯掛麵時,先將掛麵在鍋中煮熟,用笊籬撈出後放入涼開水中冰過,再用筷子撈成小撮,在甑笆上濾淨水澆酸湯食用。調製酸湯:開水中兌上陳醋,加上骨頭湯或肉湯,再添上五香調料煎熬,湯沸後放入香油、大油,佐以切成碎片的雞蛋餅、蔥花、韭菜、白菜心、香菜等漂稍,將掛麵挑入細花碗裡,澆湯即可享用。乾州酸湯掛麵講究汪(油要多)、煎(湯要熱)、稀(面要少),湯清亮溢香。

豆腐腦

豆腐腦 豆腐腦

基本製作工藝是,將黃豆磨成豆瓣,去皮,放入清水中,泡至發白時撈出, 倒入鋼磨,磨成細漿,用過漿布過濾,倒入大鍋中用旺火燒開,在燒煮過程中,用木勺把豆漿舀起,倒入,重複幾次,裝入桶內,倒入熟石膏水點制,停5分鐘後即成豆腐腦。鍋內加適量水燒開,倒入濕澱粉攪勻,下入胡羅卜絲、水發黃花、水冬粉等,煮開時即成滷汁。 食用時按季節,春夏秋季在豆腐腦碗內調入蒜汁、精鹽、醬油、醋、辣椒油等,淋入芝麻油即成。冬在豆腐腦碗裡澆入占汁、再放人精鹽、醬油、醋、辣椒油、淋上芝麻油即成。其特點是:色白軟滑,味美可口。

餷酥

以馬油或大油和面,用冰糖、青紅絲、白綿糖為餡,做成茶蓋般的圓餅,放入油鍋煎炸。圓餅炸成後紅中透黃,入口香酥脆甜,博得了男女老幼的喜歡。相傳餷酥為唐代祭祀乾陵和神祀的供品,後傳至乾州民間,延續千年,成為民間走親訪友、招待賓客的傳統食品 。

政治

劉勇鋒 縣委書記
謝 軍 縣委副書記、代縣長
邢步宜 縣委副書記
焦志鵬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李 函 縣委常委、副縣長
靳建國 縣委常委、紀委書記
魏志誠 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張社教 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楊 虎 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景雪峰 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李 平 縣委常委、武裝部部長

民間藝術

弦板腔

弦板腔又稱“板板腔”,由主要伴奏樂器“弦子”和敲擊樂器“板子”而取名。其音樂弦律節奏明快,悅耳悠揚,唱腔剛柔相濟,感人動聽,能充分表達戲劇劇情。隨著歷史發展演進,弦板腔從早期基本樂器的“二弦”、“三弦”“板子”發展到加入板胡、二胡等多種民族樂器,在演唱方面由早期注重表演武打戲發展到表演歷史演義和纏綿委婉的多種劇情的戲劇。弦板腔歷史上在民間流傳範圍較廣,主要分布在陝西省乾縣、禮泉、興平、武功、周至、戶縣,以及甘肅慶陽、正寧、天水、合水、蘭州等地。其中在陝西乾縣、興平、禮泉最為盛行。為陝、甘兩省民眾所喜聞樂見,弦板腔由皮影戲搬上大舞台是從乾縣開始的。

弦板腔起源於宋代,據王紹猷先生考證,弦板腔、皮影戲源於秦中乾縣、興平、禮泉、鹹陽等地。其乾縣植根最深、流傳最廣,1800年前後弦板腔曾與“道情”同台演唱,以後逐漸演變為獨台演唱,在不斷完善發展中成為獨特劇種。乾縣馬連村皮影戲老藝人郝正發回憶:原來的皮影子工藝粗糙,沒有色彩,型體較大,人稱皮影戲為“四人忙”。四個人分作兩部分,在“亮子”前耍皮影兼唱一人的叫“前手”,後面樂隊的三人叫“後手”,其中一人打鼓帶彈三弦,一人拉二弦帶拍鐃鈸,一人甩呆呆帶大鑼、嗩吶、大號和小鑼。自宋以來一直以皮影戲演唱形式在民間世代傳承。過去關中農村一般農閒結社,過節和過年歡慶。求神祈雨,鄉間廟會或祝壽祭奠等活動時,大多都演唱板板腔(弦板腔)影戲,在民間久演不衰。不斷向藝術化發展。但在封建社會,由於官方文化機制薄弱,造成岐視民人俗文化,民間很少有人專司記載,因此除留傳有少量的劇本外,很少有音樂表演等方面文獻資料。據老藝人郝振安(已故)回憶近代弦板腔主要發祥於乾州(即陝西的乾縣),後波及周邊的禮泉、興平一帶,並形成東西兩路流派。東路以禮泉王元德為代表,其班社擅長演武打戲,以演唱《封神榜》、《西遊記》等劇目著稱;西路以乾縣著名老藝人郝振安、馬懷玉、陳文蔚、王正友等為代表,以演唱三國戲而著名。其中郝振安(乾縣馬連鄉人),後期多演傳奇戲,在演唱中融入了纏綿抒情的細膩唱腔,彌補了早期弦板腔以剛健昂揚為主之不足。

弦板腔早期是從隔簾說書的皮影戲開始的。藝人們將用羊皮、牛皮刻製成的各類戲劇人物,在撐展的紗簾上通過燈光挑動皮影,映像表演。最早的弦板腔皮影總是只有四個人說唱,被民眾稱之為“四人忙”。當時在關中流傳著一首歌謠:“一輛大車四個人,繩子四條椽四根”。四人分為兩部分,在紗簾“亮子”前操作挑動皮影兼演唱的叫前手。後面“三人”叫後手,其中一人敲帶鼓彈硬三弦,一個拉二弦折鐃鈸,一人甩呆呆(板子)兼大鑼、嗩吶、大號、小號。後來發展刻有四手、五手、六手等,加入板胡、二胡、笛子等多種樂器 。

乾州剪紙

乾縣人過春節或新婚嫁娶都要剪貼窗花,布置房間,以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窗花按內容分為三類:一類是戲劇人物,如花亭相會、三娘教子、青白二蛇、孫悟空盜扇、劉海戲金蟾等;二類是花鳥蟲魚,如孔雀開屏、春燕剪柳、二龍戲珠、鴛鴦戲水、丹鳳朝陽、魚兒鑽蓮等;三類是藝術字和圖案花卉,如雙喜、彩雲、佛壽、石榴、桃等。

乾州轉鼓

蛟龍轉鼓是流傳於陝西省西部的一種民間鼓舞,在乾縣尤為盛行。被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因鼓腔上繪有“蛟龍”,所以又稱蛟龍轉鼓。蛟龍轉鼓氣勢恢宏,一般在元宵節表演,屬集體樂舞藝術,由15人到50人組成,也有百人參加的壯闊場面。蛟龍轉鼓在表演形式上分“座鼓”和“轉鼓”。表演“座鼓”時,鼓行前排,鑼插其間,鐃鈸置後,號手兩邊,鼓只敲而不轉,“轉鼓”顧名思義就是鼓圍成一個大圓圈或幾個小圓圈,指揮居中,號手兩側,在鼓轉的過程中鼓槌高舉一擊,鐃鈸呈弧形圍於大圈之外。

蛟龍轉鼓沒有腳本樂譜,舞蹈、曲牌、鼓點僅靠藝人們的口述或記憶流傳,在流傳的過程中藝人們不斷加工、整理,形成獨特的藝術形式和強大的藝術魅力。蛟龍轉鼓以其傳統性、民族性、藝術性,成為鼓樂和舞蹈藝術結合的一枝民間鼓舞奇葩。

乾州布藝

乾州布藝是流傳於陝西乾縣的一種獨特的民間手工藝品的代表作,集民間剪紙、刺繡、製作工藝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布藝,即布上的藝術,它是以布、綢、絹、緞等為主要原料,以民間百姓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內容為題材,用變形、誇張的手法,同時融合、吸收民間美術中多種品類的製作技藝,通過剪、縫、繡、貼、挑、拔(扎)、拼、纏、納、疊、鑲等技法來製作的一種布質工藝品。

著名人物

姓名 朝代 身份
趙植 嶺南節度使
趙峻 狀元及第
趙存約 詩人
趙隱 宰相
趙騭 後梁
趙光逢
趙光胤 後唐
楊振 詩人
楊奐
宋欽 刑部尚書
宋廷佐
黎玉田 兵部尚書
宋企郊 揚州府推官
王郡 台灣總兵
張庚良 近代 革命烈士
吳希真 辛亥革命巨子
楊森 秦腔著名劇作家
高鵬
范紫東
王炳南 當代 著名外交家
何文治 航空專家
呂劍人 陝西省委書記
陳元方
強富朝 南海艦隊政委
習鵬華 63軍副參謀長
劉巨奎 甘肅省軍區政委
徐新榮 渭南市市委書記
馮西寧 陝西省交通廳廳長
王 鋒 陝西省水利廳廳長
祝新民 國家電網紀委書記
李效民 鹹陽市政協主席
強文祥 黃帝陵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
祝春榮 海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
上官吉慶 寶雞市市長
張文亮 陝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
高靜樂 慶陽市副市長
李佩成 工程院院士
楊爭光 作家
程海
史向陽
李波超
董生龍
史飛翔
黃建國
張汝意
黃光仁
張劍鋒 評論家
陳天民 書畫家
徐文鵬
亓宏剛
京農
馬革順 藝術家
屈塬
商芳會
門曉俊 環保宣傳者
徐黨校 書法家
馮軍政 救落水兒童犧牲英雄
楊朝陽 玉樹地震烈士
張亞莉 慈善志願者

唐朝君主陵墓

隋朝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隋文帝—楊堅泰陵[隋]陝西省扶風縣三峙原
隋煬帝—楊廣煬帝陵江蘇省揚州市雷塘
隋孝成帝—楊昭莊陵
隋恭帝—楊侑莊陵陝西省乾縣陽洪鄉

陝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