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殘

自殘

自殘是指人對自身肢體和精神的傷害。一般來說,對精神的傷害難以覺察,因此,如果不特別指明,自殘僅僅是指對肢體的傷害。 自殘的最極端情況就是自殺。 自殘行為並不少見。每個人都可能產生過自殘的念頭,只是大多數人沒有採取實際行動而已。

基本信息

原因

發展異化

每個人都存在著創造毀滅欲,GOPLA在解釋自殘行為的時候是通過發展需求這層面的。

發展受阻的結果就是另類改變。這是通過毀滅來實現精神能量的釋放。

斷絕期望

很多人都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他們往往會比其他人感受到更多的挫折。

對於一些他們已經失去信心(可以說絕望)的事情,由於他們存在較好基礎,不可避免還是有一些欲求或期望出現,自殘往往也為了斬斷這些來源。

焦慮轉嫁

焦慮、緊張、不安、痛苦等得不到化解。自殘是一種壓力轉移的方式。自殘是一種不良的發泄方式。一些人會習慣於增加自身肉體的痛苦來減輕精神的痛苦。

策略

為了獲取其他東西。比如敲詐、獲取保險賠付等。

另一個明顯做法就是為了逃避懲罰而進行的逃避性自殘。罪犯往往可能自殘。特別是小偷,往往這已經成為慣偷早就計畫好的行業脫逃手段,甚至團伙規則。在幫派中,為逃避懲罰而自殘的現象也比較明顯。

逃避性自殘也體現為為某些不作為或不成功找藉口等。

捨車保帥,以自殘換取生命也是一種策略。

興奮點短路

自虐的快感。一些人會從痛苦中感到放鬆、刺激或興奮。他們會習慣性地自虐。自虐中對肉體的傷害就是自殘。

其他痛苦的減輕,如毒癮發作等。

自殺未遂

本意自殺,自殺未遂的肢體傷害現象被認為自殘。

衝動

衝動時的極端想法也能導致自殘。比如賭氣,發誓,食用酒(酒精)達到一定程度 無法控制自己等。

外界壓力

許多外界壓力會促成自殘。這時,自殘是被迫的,自殘者並不願意自殘。傷害與否取決於外部意志。比如以肢體傷害為標的的賭博的履約等。再如被惡勢力強迫自殘等。校園暴力中自殘現象也不少見。

無知

一些孩子並不知道自殘的危害,有些是在不良的風氣中受到誤導。比如紋身,看起來是在追求“酷”。他們都是在輕率決定後才出現後悔。

心理因素

由於受到了某些心靈上的傷害而產生自殘的想法,目的是分散痛苦。

形式

對於很多女性,長發也被認為是肢體的重要部分。對於感情重大打擊,很可能就以頭髮作為突破口。

無論是哪種形式的自殘,都會被人認為是心理不成熟或不健全的表現,因此難以被社會接受。

在自殘者走入社會的時候,社會可能會因為擔心自殘者的脆弱或另類而在很多方面厭惡、限制或拒絕。

七種動機

調節情緒

這是自殘者最常想達到的一種效果。當個人有太多負面情緒,包括對外界憤怒、強烈的焦慮或挫折感,就可能把自殘當成應對壓力的方式。特別是求學的青少年和兒童,因表達、處理情緒能力還未發展成熟,常用自殘行為來減輕負面情緒,家長和教師應多注意。

自我懲罰

對自己較無自信,或容易自責的人,會用自殘來表達對自己的憤怒,以及懲罰自己的不是之處。如果父母給予孩子過度要求與批評,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一個過度嚴苛,讓孩子變得自卑,未來遭遇挫折或表現達不到父母要求時,容易用自殘來懲罰自己。

影響人際

自殘者身邊不乏有關切他的家人、朋友或教師,但自殘者每每讓關切者感到疲累、挫敗,甚至讓人不想理會,因為他慣以自殘行為操弄他人或吸引關心,甚至控制身邊重要的人。

標榜獨立

當對方要自己做不想做的事,例如親密伴侶要求分手、老闆要炒自己魷魚,這時出現的自殘行為是為了表達獨立自主,顯示只有自己能掌控自己,對方是不可能控制他的。

抵抗解離

解離狀態(dissociation),是當人面臨很大的心理壓力時,會讓自己變得麻木,希望能忽視痛苦。但麻木也讓人失去活著的感覺,因此借著自殘,讓自己感覺痛楚,重新取得活著的感覺。

抵抗自殺

這項功能乍聽弔詭,其實也合理。當負面情緒累積到一個程度,自殘者可能考慮自殺;在嘗試自殺前,如果以自殘來減輕某部分負面情緒,就可能遠離自殺。因此,自殘或許是自殺的保護因子,提醒自己或他人,的確有心理困擾,必須積極面對與處理。

追求刺激

人體受傷時,腦部同時分泌“腦內啡”(endorphin),讓人產生欣快的感覺,將痛苦驅除。有時候,自殘也會引發像坐雲霄飛車或高空彈跳的快感。青少年集體公開割腕,常常是用這種自殘行為,一同追求快感,並藉以建立同儕認同。

傷害身體會痛,但自殘者常認為:“傷口一點都不痛,心比較痛。”這裡的“心”,可能就是上述七種心理原因之一。自殘,大多數都是不理智的行為,對身體極其不負責的行為。

心理分析

自殘美國心理學家彼特認為:世界上大概有一半人具有自虐狂傾向,他們覺得自己渾身都是缺點,事事與願望相違背,喪失自信心,心甘情願讓別人壓在自己頭上。 現代社會很流行“自虐”這個詞,明星們動不動就拿出“自虐”這個招數,讓更多的人注意自己,就連旅行社也在他們的旅遊線路中推出“自虐游”,來吸引顧客。還有一些人竟然上網發表一些自虐、施虐經驗或是發表一些“自殺自虐自殘”的圖片,和更多的人進行交流,並成立自己專門的網站、俱樂部。長春市心理醫院首席專家、長春市心理衛生研究所所長鄭曉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樣濫用“自虐”進行炒作,不利於人們心理健康。自虐的人不願敞開自己的心扉裴女士自從和丈夫離婚後,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幹不了,認為離婚過錯完全在於自己,終日鬱鬱寡歡。一次她在做針線活時,無意中用針扎了自己一下,當時她感到這種感覺很美妙,讓她覺得很舒服。於是每隔幾天,她就用針扎自己。時間長了,她感到光扎針也不過癮了,於是她就嘗試著把第一根針埋到體內,她感覺針在自己體內的感覺比針刺更好,就這樣,每隔五六天,她就把一根針埋到自己的體內,直到最後一根針扎到她的坐骨神經上,不能讓她正常走路,她才到醫院進行治療。當時她的體內已經埋下了30多根針了。

自虐的人從來都不會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聲,有些人擔心他人知道後,會笑話或是不理解他們的做法,遭到他人的異議。因此,他們總是在默默承受著自虐帶來的快感。

自虐有軀體自虐和精神自虐,是當心情鬱悶時,自己加於自身的行為或方式,是一種非常態心理。自虐者多數對自己不認同,有對自己進行懲罰的意思,並且用其他的方法很難擺脫,他們獲得的是精神上的快感,自虐者不敢說“不”或是“痛”。而自殘和自律是帶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或是目標而暫時需要承受的痛苦。

有自虐心理的人是很痛苦的,都想及早擺脫這種自虐心理。但僅僅用砸東西、大喊大叫等方式來排解是不夠的,能夠徹底擺脫這種感受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凡事都不要苛求自己,要學會客觀、全面地分析和看待問題,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與人溝通,把自己心中的困惑、不滿都向他人說出來,宣洩出來,就能夠避免自虐心理和自虐傾向的發生。鄭教授說,有自虐傾向和自虐心理的人並不可怕,也不要封閉自己,當個人無法擺脫這種心理時,一定要及時就醫,在醫生的幫助下是完全可以擺脫這種不良的心理狀態的,不要諱疾忌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