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六藝
六藝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五經述解》:“六藝數家或以【詩】代【樂】,緣古人詩以合樂者,實【樂】方正宗也。”
禮:禮節(類似今日德育教育)。五禮者,吉、凶、賓、軍、嘉也。
樂:音樂。六樂:雲門、大鹹、大韶、大夏、大鑊、大武等古樂。
射:射箭技術。這五種射技為: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頭髮白,表明發矢準確而有力
參連: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
剡註:謂矢發之疾,瞄時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
襄尺:臣與君射,臣與君並立,讓君一尺而退
井儀: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標
御:駕駛馬車的技術。
鳴和鸞:謂行車時和鸞之聲相應
逐水車:隨曲岸疾馳而不墜水
過君表:經過天子的表位有禮儀
舞交衢:過通道而驅馳自如
逐禽左:行獵時追逐禽獸從左面射獲
書:文學。書法(書寫,識字,作文)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數:算術與數論知識。
孔子六藝
【禮】:禮節。五禮: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
【樂】:是六樂。六樂:指《雲門大卷》、《鹹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樂舞。古代最早的
孔子講學圖
孔子講學圖
禮儀性樂舞《雲門大卷》。堯時有《鹹池》。舜時有《大韶》。孔子自稱其聽過韶樂,大加讚賞,稱其樂舞盡善盡美。禹時有《大夏》。商時有《大濩》。周時有《大武》。這都是古代著名的禮儀性樂舞。周時保存有完整的這六套樂舞,成為六樂,分別在重大的祭祀活動中使用:《雲門大卷》用於祭祀天神;《鹹池》祭地神;《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祭周始祖姜嫄;《大武》祭祀周代祖先。六樂流傳到漢代,只有《大韶》、《大武》二樂。
【射】:射箭技術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白矢,箭穿靶子而箭頭髮白,表明發矢準確而有力;參連,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剡注,謂矢行之疾;襄尺,臣與君射,臣與君並立,讓君一尺而退;井儀,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標。
【御】:駕馭馬車的技術五御: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禮·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藝……四曰五馭。"鄭玄注:"五馭: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謂行車時和鸞之聲相應;車隨曲岸疾馳而不墜水;經過天子的表位有禮儀;過通道而驅馳自如;行獵時追逐禽獸從左面射獲。
【書】:書法(書寫,識字,文字)六書(周禮並未說明,後人的猜測可能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註:轉注、假借是識字方法,而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方法,其中形聲字約占百分之九十。)
【數】:算法(計數)數藝九科:方田、栗布、差分、少廣、商功、均輸、盈朒、方程、勾股;九數即《九章算術》,古代學校的數學教材。
【相關記載】《史記·太史公自序》:“夫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
現代解釋
何謂“禮”
禮者,不學“禮”無以立,《管子·牧民》所謂“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民間婚嫁、喪娶、入學、拜師、祭祀自古都有禮樂之官(司禮),孔子上代屢為司禮之官,孔子少即習禮,“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史記·孔子世家》,在國家宗廟祭祀方面,古代官方常設太常寺、祠祭署等禮儀衙曹,設立讀祝官、贊禮郎、祀丞等禮儀官。如唐代設立有郊社、太樂、鼓吹、太醫、太卜、廩犧六個部門,明代則設定太常司,太常司設卿,少卿,丞,典簿、協律郎、博士,贊禮郎。現代官方則設立外交部禮賓司(Concierge)負責國家之大禮,主管國家對外禮儀事項。涉外酒店則專門設有首席禮賓司職位(ChiefConcierge),負責酒店禮賓事務。正式的首席禮賓司職業資格由國際金鑰匙組織認證。(引用自南柯舟部落格)
何謂“樂”
有“禮”則必有慶賀燕饗之“樂”,有慶賀燕饗之樂則必有五音宮商角徵羽伴奏,古代政府設立掌管音樂的官吏,並負責負責宮中慶賀燕饗之樂。歷史記載孔子主要有三位老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師襄,春秋時期魯國著名樂官,孔子的老師之一,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史記》里說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唐代的梨園則設立樂官,由梨園教坊使、梨園使、梨園判官、梨園供奉官、都都知與都知組成。現代音樂則早已發展為一種文化產業。(引用自南柯舟部落格)
何謂“射”
射,“射”乃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孔夫子在《論語》中說過,「:“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因此,“射”不但是一種體育活動,更是一種修身養性培養君子風度的方法。中國古代的“射藝”包含兩個主要運動:射箭和彈弓,春秋時期還發明了弩。其中射箭由於在軍事和狩獵活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歷史上更受人們的重視。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遺址,曾經發現了一件距今兩萬八千年前的石箭頭,這表明當時人類已經在開始使用弓箭了。唐代武則天設立了武舉制度,在武舉制度里規定了九項選拔和考核人才的標準,其中五項是射箭,包括長跺、馬射、步射、平射還有筒射等等。如今的“射”藝,其實應該綜容古今,包含現代的手槍、步槍、等實彈射擊運動,也應該包括古代的射箭和彈弓,射弩。(引用自南柯舟部落格)
何謂“御”
御,“御”的範圍就是駕駛,但是無論在現代和古代,都包含交通工具的“駕駛學”和政治、領導、和管理學領域的“駕馭學”。中國古代著名的案例包括“趙襄王學御於王子朝”和“田忌賽馬”,這說明,駕馭之術不僅僅是一種鬥勇,更是一種鬥智,包含對某一問題在運籌學、駕馭學、領導學方面的綜合最最佳化。(引用自南柯舟部落格)
何謂“書”
書,“書”顧名思義,書畫藝術,把書畫算作一種技藝就錯了,中國的書畫不僅是一種高雅技藝,更是一種修心養性的工具和法寶,很多官僚寄情於書畫,不僅僅是鍛鍊技藝,醉翁之意不在酒,留給讀者三思吧。(引用自南柯舟部落格)
何謂“數”
數,即數學之數,現代已經延伸為“數理化”之數。中國古代數學很早就已經很發達,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以漢代《九章算術》的出現為重要標誌。古代數學家把數學的起源歸於《周易》以及“河圖洛書”,如宋朝時期著名大數學家秦九韶說:“周教六藝,數實成之。學士大夫,所從來尚矣。……爰自河圖、洛書闓發秘奧,八卦、九疇錯綜精微,極而至於大衍、皇極之用,而人事之變無不該,鬼神之情莫能隱矣。”(引用自南柯舟部落格)
六藝現代解釋(作者:南柯舟)
參考:何謂“大國學論”及其宗旨和意義?
馬一浮的"六藝心統說"將六藝德性化,六德歸之於一心,其學說更具中國文化的回歸性.然此說亦存在缺乏對本體的分析的理解,缺乏對孔子的"一貫之道"的疏解等諸多問題.應以馬一浮"六藝心統說"為本體詮釋之開端,重新梳理儒家經學的哲學意涵,促進六經的現代轉化以重振國學。(成中英教授)
六藝教育
中國奴隸社會時期學校的六門教育教學課程,即禮、樂、射、御、書、數。內容包括五禮、六樂、五射、五御、六書、九數。五禮即:“吉”禮,用於祭祀;“凶"禮,用於喪葬;“軍”禮,用於田獵和軍事;“賓”禮,用於朝見或諸侯之間的往來; “嘉”禮, 用於宴會和慶賀。 六樂即: “雲門”、“大鹹”、“大韶”、“大夏”、 “大濩”、 “大武”等古樂名。 五射即: “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白矢即箭穿過鵠的,要用力適當,恰中目標,剛剛露出白色箭頭。參連即先發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矢矢中的,看上去像是一根箭。剡注即箭射出,箭尾高箭頭低,徐徐行進的樣子。襄尺的襄讀讓,臣與君射,不與君並立,應退讓一尺。井儀即連中四矢,射在鵠的上的位置,要上下左右排列像個井字。 五御即: “鳴和鸞”、 “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鸞、 鳴都是車上的鈴鐺,車走動時,掛在車上的鈴鐺要響得諧調。逐水曲即駕車經過曲折的水道不致墜入水中。過君表即駕車要能通過豎立的標竿中間的空隙而不碰倒標竿。舞交衢即駕車在交道上鏇轉時,要合乎節拍,有如舞蹈。逐禽左即在田獵追逐野獸時,要把獵物驅向左邊,以便坐在車左邊的主人射擊。六書即六甲,是古代學童練習寫字的材料。因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其中有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所以叫六甲。九數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學校的數學教材。
關於六藝教育的實施,是根據學生年齡大小和課程深淺,循序進行的。並且有小藝和大藝之分。書、數為小藝,系初級課程;禮、樂、射、御為大藝,系高級課程。大藝中的禮、樂代表奴隸主階級意識形態,樂的作用主要是配合禮進行倫理道德教育,禮重在約束外表的行為,樂重在調合內在的情感。射、御,明顯屬於軍事性的,因為戰車在當時戰爭中是主要武器,要掌握戰車的技術,必須學射、御這兩種武藝。而禮、樂和射、御又有密切聯繫,在進行射、御訓練時,要配合禮、樂的活動。禮與樂除配合射、御的訓練,還配合對鬼神的祭祀,即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可見禮、樂、射、御的訓練,是為奴隸主貴族培養統治人才和軍事骨幹的教育目的服務的。
關於"六藝",還有另一種解釋,即指《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經”。六藝與六經的混稱, 始見於司馬遷的 《史記·滑稽列傳》:“孔子曰:六藝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夏、商、西周的六藝基本屬於軍事技藝性的,而儒家六經主要是理論知識性的。例如射、御在孔子的教學中已不占重要地位,傳統六藝中的禮、樂富於鬼神迷信色彩,而孔子所講授的古代禮樂著重在理性的闡述。因此《周禮》所謂六藝是春秋以前貴族學校的課程,和孔子及其後儒家所傳授的六經已有很大區別。但六經與六藝有一定的繼承和發展的關係。
騎士六藝
歐洲中世紀後期騎士自學徒起便學習的六種技藝:劍術、騎術、游泳、狩獵(還有矛術的說法)、棋藝、吟詩。
劍術、矛術、騎術鍛鍊戰鬥力;游泳鍛鍊生存能力;狩獵、棋藝鍛鍊戰術與思維;吟詩陶冶情操。
當然中世紀前期到中期的騎士們吟詩一般不必要,騎術、劍術、馬上槍術為主。
六藝
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出自《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這就是所說的“通五經貫六藝”的“六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