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勢論十二章》

《筆勢論十二章》

《筆勢論十二章》系王羲之所作,被認為是王羲之對寫字技法的揭秘的書論名篇,其從用筆而方,論及藏鋒、側筆、結筆、翻筆、起筆、打筆等方法和筆勢;從結體而言,合體字,則有“並不宜闊,重不宜長,單不宜小,復不宜大,密勝乎疏,短勝乎長”;若大小,則“大字促之貴小,小字寬之貴大,自然寬狹得所,不失其宜”;從布白而言,則論“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當須遞相掩蓋”等等。和此前的傳世書學理論比較,顯然王羲之書論中的技法內容更為廣泛而系統,是書法人練習書法的最好技法指導理論。

基本信息

簡介

《筆勢論十二章》筆勢論十二章
《筆勢論十二章》原題為《筆陣圖十二章》、王羲之撰。載於韋續《墨藪》。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沒有標明作者,而是說"不知何代所輯"。《四庫全書》沒有指出此文是韋續所輯。孫過庭《書譜》雲"代傳羲之《與子敬筆勢論十章》??。"可能《筆陣圖十二章》在初唐已經流傳。《墨藪》原題為《筆陣圖十二章》說明此文與《筆陣圖》、《題後》有聯繫,有人分析《題後》有可能是從本文中摘錄匯集而成的。孫過庭認為"右軍位重才高,調清詞雅",而《筆勢論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所以他斷定此文絕非出於右軍之手。孫過庭所說的《筆勢十章》是否是我們今天所見的十二章已無從查考。《筆勢論十二章》是否是王菱之所撰仍值得探討,但認為是王羲之一派的書論,則無大的爭議。

前言

《筆勢論十二章》《筆勢論十二章》

《筆勢論》"前言"部分這樣寫道:告汝子敬:吾察汝書性過人,仍未閒規矩。父不親教,自古有之,今述《筆勢論》一篇,開汝之悟。凡斯字勢,猶有十二章,章有指歸,定其模楷、詳其外謬、撮其要實,錄此便宜。或變體處多,罕臻其本;轉筆處眾,莫識其源。懸針垂露之蹤,難為體制;揚波騰氣之勢,足可迷人。故辯其所由,堪愈膏育之疾。今書《樂毅論》一本及《筆勢論》一篇,貽爾藏之,勿播於外,緘之秘之,不可示之諸友。
窮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專,形彰而勢顯。存意學者,兩月可見其功;無靈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筆論,可謂家寶家珍,學而秘之,世有名譽。筆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諸規矩,存其要略,以為斯論。
本文篇首先言明這是給他兒子子敬學書所撰。研習書法,不但要有悟性,還要嫻熟其規矩,故寫了十二章。章有所指,定其模楷,詳其舛謬,撮其要實。
學習掌握篆籀書並不難,"功省而易成"這話是有道理的。雖然在今天看來,篆籀書筆畫繁複,記憶困難。但就用筆而言,它比隸、楷、草、行來得簡單。
古代入學書專注,時問充裕,所以寫好篆箱並不是太困難的事。但無論寫什麼書體,都要熟練地掌握其他一些書體,爾後專攻一種,這樣必然會"形彰而勢顯"了。

各章簡析

創臨章第一
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稍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領者將軍也,心意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所颺筆者吉凶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點畫者磊落也,戈旆者斬斫也,放縱者快利也,著筆者調和也,頓角者晝捺也。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手腳,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創臨惟須滑健,不得計其遍數也。
本文將創臨列為第一是有見地的,書法藝術和其他藝術一樣,必須繼承傳統,學習前人的成就。當然,前人的經驗可以訴諸文字,但有些問題難以用文字表達。而在他們的作品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光欣賞分析還不能奏效,必須臨摹以掌握其要領、技巧,要不厭其煩地一遍、二遍、三遍、四遍、五遍??的臨摹,但也不要單純地追求遍數,要以達到"滑健"純熟為目的。
這裡體現了一種辯證觀點,臨摹必須堅持一定遍數,但光有遍數也不行,還必須達到"遒潤"、"抽拔"的要求。
臨摹名家作品要求理解和有悟性,最終是為了掌握別人的筆意技巧。臨摹要循序漸進,每一次、每一階段都應有具體要求,這樣才有好的效果。這種方法對我們臨帖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這裡必須說明的一點是,此文的前兩句與《題衛一夫人〈筆陣圖後〉》"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有所不同,與本篇《啟心章》"意在筆前,然後作字"也不一樣,而本篇《視形章》又有"金書錦字,本領為先"之說,以前不少人提出疑問,其實這並不矛盾,這是因對象不同而論的,《創臨章》、《視形章》都是對初學書者基礎而言的,所以強調掌握法度,以本領為先,《題後》、《啟心章》是講創作方法,是高層次的要求故提出"意在筆先"。這與現代美術教育一樣,素描基礎訓練要求人物比例結構必須準確,但創作時則要求對形象進行藝術處理(包括誇張),創作之前做到"意在筆先",深化主題,創造意境,顯然這兩種要求是不相同的,然而是正確的,合理的。
啟心章第二
夫學書之法,先於研墨,凝神靜慮,預想字形大小、僵仰、平直、振動,則筋脈相聯,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昔宋翼嘗作是書,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見繇,潛心改跡。每作一波,常三過折;每作一[撇],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彎發;每作一點,如危峰之墜石;(每作一屈折〕,曲折如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之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趨驟。
狀如驚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龍之婉蜒,謂其妙也;若鸞鳳之徘徊,言其勇也。擺撥似驚雷掣電,此乃飛空妙密,頃刻沉浮。統攝鏗鏘,啟發厥意,能使昏迷之輩,漸覺稱心;博識之流,顯然開朗。
本文列入第二要點的是"啟心",所謂啟心,就是啟迪心意,要求作者在書法這一抽象的藝術中表現自己的思想和意向,做到書意和心意一致,這是一種很高的要求。晉成綏公《隸字型》云:"應手隱心,心由意曉",即要求書法有意境。蔡邕《筆論》:"縱橫有所象者","象者"不是指象物的外形而是指某種形態的精神氣勢,不是用點、畫、字的外形如驚蛇、楚浪、虬龍??字的形體結構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各種字型都有一定的特徵規範,書法不能超越這個規範,但這也不是刻板的,不可變化的,但要求萬變不離其宗,在變化中仍要保留字型的基本面貌和總體風格的一致,字的點畫遠近安排必須和諧適當;點畫的布局應該精心研究,點畫的疏鬆、緊密"相附"做到疏密有致,字要寫的方圓周正。這裡的"圓"指結體,胡小石在《書藝略論》中對方圓的特定含意作了這樣的闡述:"凡言用筆,首辨方圓。方圓之分,形貌外須注意其使轉之跡:方者多折,斷而後起,昔人譬之為折釵股;圓者轉換不斷。"研習書法首先要知道筆勢的源本由來,各種書體的筆意,融古今書法為一體,做到"古不乖時,今不同弊"。①
視形章第三
視形象體,變貌尤同;逐勢瞻顏,高低有趣。分均點畫,遠近相須;播布精研,調和筆墨;鋒纖往來,疏密相附;鐵點銀鉤,方圓周正。起筆下筆,忖度尋思,引說蹤由,永傳今古,智者榮身顯世,方懷浸潤之深;愚者不俟佳洪,如暗塵之視錦。生而知者發憤,學而悟者忘餐。此乃妙中增妙,新中更新。
金書錦字,本領為先。盡說安危,務以平穩為本。分間布白,上下齊平,均其體制。大小尤難,大字促之貴小,小字寬之貴大,自然寬狹得所,不失其宜。橫則正,如孤舟之橫江諸;豎則直,若春筍之抽寒谷。
通篇結構,分間布白、行與行之間要寫得"上下齊平"、字必須寫得"均其體制","大字促之貴小,小字寬之貴大"。但有人持不同觀點,清代包世臣曾經說"古帖字型大小頗有相逕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②筆者認為兩人所說都是對的,《視形章》是對所學者學習篆、隸、楷書體而言的,而包世臣講述的是草書。
如果草書寫得"上下齊平",字寫的一樣大小還有什麼藝術性可言呢,如果篆、隸、楷體寫得大小懸殊長短參差很大,怎能成立呢!試想上述兩文的作者均是大家,他們的理論決不會發生如此大的漏洞。
說點章第四
夫著點皆磊落似大石當衢,或如蹲鴟,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鶚口,尖如鼠屎。如斯之類,各稟其儀,但獲少多,學者開悟。
處戈章第五
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長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復似百鈞之彎初張。處其戈意,妙理難窮。放似弓張箭發,收似虎鬥龍躍;直如臨谷之勁松,曲類懸鉤之釣水。崚贈切於雲漢,倒載隕于山崖。天門騰而地戶躍,四海濫而五嶽封。玉燭明而日月蔽,繡彩亂而錦紋翻。
《說點章》、《處戈章》分別講述點與戈的形態和精神。
健壯章第六
夫以屈腳之法,彎彎如角弓之張,"鳥"、"焉"、"為"、"烏"之類是也。立人之法,如鳥之在柱首,"圩"、"和"之類是也。腕腳之法,如壯士之屈臂,"鳳"、"飛"、"凡"、"氣"之例是也。急引急牽,如雲中之掣電,"日"、"月"、"目"、"因"之例是也。腕腳挑斡,上捺下燃,終始轉折,悉令和韻,勿使蜂腰鶴膝。放縱宜存氣力,視筆取勢,行中廓落,如勇士伸鉤,方剛對敵。麒麟斗角,虎湊龍牙,筋節拿拳,勇身精健。放法如此,書進有功也。牽引深妙,皎在目前,發動精神,提撕志意,挑剔精思,秘不可傳。夫作右邊折角,疾牽下微開左畔,斡轉令取登對,勿使腰中傷慢,視筆取勢,直截而下,趣義常存,無不醒悟。
①[唐]孫過庭:《書譜》。
②[清]包世臣:《藝舟雙揖·答熙載九問》。
《健壯章》在論及點畫筆法之後提出了"悉令和韻"的觀點,書法的點畫就局部來說,有一定的要求和書寫的技巧,例如要避免像"蜂腰鶴膝"一類的毛病。但局部畢竟是局部,一個字的局部寫得很好,但整體上看很不統一,最終會歸於失敗。羅丹在完成一座人物雕塑以後,徵求他學生的意見,那位學生非常欣賞那人的一雙手,結果羅丹把那雙手卸掉了。這個例子說明,局部必須服從整體要使各部分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十分和諧,"和諧即美"這個論點,雖然有它的局限性,但也有一定道理,雜亂無章則無美可言。局部與整體的配合猶如各種音節組成一個樂章,使之產生韻律感。在書寫的過程中不能死守某種技法,要"視筆取勢",靈活處理,"勢"就是一個整體。
教悟章第七
凡字處其中畫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右相宜粗於左畔,橫貴於纖,豎貴乎粗。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當須遞相掩蓋,不可孤露形及出其牙鋒,展轉翻筆之處,即宜察而用之。
《教悟章》講述的是字的筆畫、布局的處理。一個字的中間的一畫,對整個字是至關重要的,不能隨便偏於那一邊;左右有豎畫的字右邊要比左邊粗些,寫豎畫要比橫畫粗一些;結構布白要均衡,自然平穩。整篇的字不可以將某個字孤零零的顯露出它的尖鋒來,展轉翻筆要細察而運用。上述種種,都是作者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從今天的審美觀點看也還是值得學習的,當然任何藝術法則都是相對的,但對初學者來說是不容忽視的。
觀彩章第八
夫臨文用筆之法,復有數勢,並悉不同。或有藏鋒者大,藏鋒在於腹內而起。側筆者乏,亦不宜抽細而且緊。押筆者入,從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幸,押即合也。結筆者撮,漸次相就,必始然矣。參乎妙理,察其逕庭。憩筆者俟失,慈筆之勢,視其長短;俟失,右腳須欠也。息筆者遙逐,息止之勢向上,久久而緊抽也。蹙筆者將,蹙,即捺角也;將,謂劣盡也。緩下筆,要得所,不宜長宜短也。戰筆者合,戰,陣也;合,葉也。緩不宜長及短也,厥筆者成機,促抽上旬使傷長。厥,謂其美也。視形勢成機,是臨事而成最妙處。帶筆者盡,細抽勿賒也。帶是迴轉走入之類,裝束身體,字含鮮潔,起下筆之勢,法有輕重也。盡為其著而後反筆抽之。翻筆者先然,翻轉筆勢,總而疾也。亦不宜長腰短項。疊筆者時劣,緩不宜長。起筆者不下,於腹內舉,勿使露筆。起止取勢,令不失節。打筆者廣度。打廣而就狹,廣謂快鍵,又不宜遲及修補也。

《觀彩章》開門見山云:"夫臨文用筆之法,復有數勢,並悉不同"。
"觀彩"就是用筆之神彩,各種用筆中的運動方式和筆畫有不同的形態。文章具體地論述了藏鋒、側筆、結筆、想筆、息筆、蹩筆、厥筆、帶筆、翻筆、疊筆、起筆、打筆等運筆方法及其得失。
開要章第九
夫作字之勢,飭甚為難,鋒銛來去之則,反覆往還之法,在乎精熟尋察,然後下筆。作)不宜遲,不宜緩;而腳不宜賒,腹不宜促,又不宜斜角,不宜峻,不用作其稜角。二字合體,並不宜闊,重不宜長。單不宜小,復不宜大;密勝乎疏,短勝乎長。《開要章》根據字面上的解釋是揭示書法美要點的一章。這一章首先對筆畫的遲、緩、賒、促作了論述。文章云:"二字合體,並不宜闊,重不宜長。"這是針對書法初學者常出現的毛病而論的,例如"弱"字、"喜"字不能寫得太闊,而"炎"字、"呂"字不能寫得大長,"單不宜小,復不宜大",這也是好理解的,筆畫較少的獨立字,它在布局中不能大小,而兩個單字組成的筆畫複雜的合體字,它在布局中不能寫得太大。至於文中最後所述"密勝於疏,短勝於長"就不盡然了,書風主疏主密,難分軒輕,各有千秋,不能以此分高下,短勝於長是以王羲之的書法審美標準衡量的,因為他的字結體偏短,而王獻之與其父親的書風不同,他的字結體偏長同樣是美的。
節制章第十
夫學書作字之體,須遵正法。字之形勢,不得上寬下窄;如是則頭輕尾重,不相勝任。不宜傷密,密則似疴瘵纏身;不舒展也。復不宜傷疏,疏則似溺水之禽;諸處傷慢。不宜傷長,長則似死蛇掛樹;腰肢無力。不宜傷短,短則似踏死蛤蟆。言其闊也。此乃大忌,可不慎歟!
書法理論和其他學科理論一樣都是相對的、辯證的,前章所說的疏、密、短、長都有一個"度"的把握,適可而止,過分的密就好象疾病纏身,不舒展;太疏就如溺水之禽;大長像死蛇掛樹;大短"則似踏死的蛤蟆"。寫字必須遵循這些恰如其分的"正法"。書法的形勢,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這一章故名"節制",作上一章的補充說明。這些充分體現了王羲之書法理論的辯證思維。
察論章第十一
臨書安帖之方,至妙無窮。或有回駕返鵲之飾,變體則於行中;或有生成臨谷之戈,放龍箋於紙上,徹筆則峰煙雲起,如萬劍之相成;落紙則椑循施張,蹙踏江波之錦。若不端嚴手指,無以表記心靈。吾務斯道,廢寢忘餐,懸歷歲年,今乃稍稱矣。《察論章》一開始便說"臨書安帖之方,至妙無窮"可見觀察、審視必須從臨摹範本人手,作者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訴初學者"吾務斯道,廢寢忘餐,懸歷歲年,今仍稍稱矣。"不斷地向前人學習,不斷進行藝術實踐,自己才有長進,"若不端嚴手指,無以表記心靈",如果不正確、純熟地掌握法度,是不可能以書法表達自己的感情的。
譬成章第十二
凡學書之道,有多種焉。初業書要類乎本,緩筆定其形勢,忙則失其規矩。若擬目前要急之用,厥理難成。但取形質快健,手腕輕便,方圓大小各不相犯。莫以小字易,而忙行筆勢;莫以大字難,而慢展毫頭。如是則筋骨不等,生死相混。倘一點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畫失節,如壯士之折一肱。予《樂毅論》一本,書為家寶,學此得成,自然成就,勿以難學而自情焉。
《譬成章》為《筆勢論十二章》的最後一部分,是說明書法成功之道的。要求書法家在書寫時要從容不迫,"緩筆定其形勢",所謂形勢即包括每一個字的動感和整篇構成的氣勢。學習書法不能急功近利,追求一時的功用、名利,欲速成功,炫耀某一技藝,便難以得到書法的真諦,更談不上成功。字的形體要爽快明朗,質地剛健有力。用筆的方圓,字的大小不能對立,要相互協調,不能以為小字容易,就忙於追求其姿態,不要以為大字難,就遲疑不決,筆勢不爽。如果是筋骨配合不當,敗筆混雜其中,缺少生氣,就像一個人病疴纏身。最後指出要勤學苦練,"勿以難而自情焉"。

古代著名書法理論著作

在中國古代文藝理論中,古代的書法理論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也是我國藝術理論中的最寶貴的遺產。
《書斷》
《書品》
《畫禪室隨筆》
《藝概》
《論書》
《六體書論》
《法書要錄》
《宣和書譜》
《翰墨志》
《續書譜》
《書譜》
《四體書勢》
《廣藝舟雙楫》
《法書論》
《采古來能書人名》
《評書》
《九勢》
《筆論》
《述書賦》
《書後品》
《書論》
《續書斷》
《書旨述》
《非草書》
《廣川書跋》
《負暄野錄》
《筆陣圖》
《法書考》
《學古編》
《書訣》
《書估》
《書議》
《鈍吟書要》
《書法約言》
《書學捷要》
《藝舟雙楫》
《與梁武帝論書啟》
《古今書評》
《寶章待訪錄》
《草書勢》
《古今書人優劣評》
《說文解字序》
《語例字格》
《懷素上人草書歌序》
《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二字訣》
《筆勢論十二章》
《送高閒上人序》
《授筆要說》
《臨池訣》
《撥鐙序》
《記白雲先生書訣》
《五十六種書》
並序《書述》
《心成頌》
《八訣》
《海岳名言》
《三十六法》
《傳授法》
《用筆論》
《晦庵論書》
《筆髓論》
《古今文字志目》
《翰林要訣》
《衍極並注》
《筆法訣》
《指意》
《論宋十一家書》
《閣帖跋》
《春雨雜述》
《王羲之傳論》
《書法雅言》
《論書表》
《奴書訂》
《草書狀》
《隸書體》
《二王等書錄》
《承晉齋積聞錄》
《古今法帖論》
《評書帖》
《初月樓論書隨筆》
《分隸偶存》
《義門題跋》
《筆意贊》
《書學》
《南北書派論》
《文字論》
《觀鍾繇書法十二意》
《臨池管見》
《臨池心解》
《評書藥石論》
《于右任論書》
《啟功論書》
《沈尹默論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