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要訣》

《翰林要訣》是元代書家兼文學家陳繹曾撰寫的一部研究書法技法與創作鑑賞的書法文獻著作。全書共分為十二章。主要對書法技法進行研究,既有前人的學書經驗,又有作者自身的研究成果。深入地研究,會對元代書學的面貌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

簡介

《翰林要訣》一卷,分十二章:一執筆法,二血法,三骨法,四筋法,五肉法,六平法,七直法,八圓法,九方法,十分布法,十一變法,十二法書。各法中俱立種種名目,有本於前人者,有其自創者。前人論書頗以此書為重,也有以為此書涉於繁瑣,徒令學者目眩神昏不知所主。姑備一說,未可墨守。

作者

陳繹曾元代元統至元年間書法家。字伯敷,處州(今屬浙江)人。[此從《元史》說,《元詩選》作歸安(今屬浙江)人。]舉進士,官至國子助教。口吃而精敏異常,諸經註疏,多能成誦,文辭汪洋浩博,與陳旅齊名。又善真草篆書,著有《文說》、《文筌》、《行文小譜》。

內容

第一執筆法
擫大指骨下節下端用力,砍直如提千鈞。
捺食推著中節旁。此上二指主力。
鉤中指著指尖鉤筆下。
揭名指著指外爪肉際揭筆上。
抵名指揭筆,中指抵住。
拒中指鉤筆,名指拒定。此上二指主轉運。
導小指引名指過右。
送小指送名指過左。此上一指主來往。
右名撥鐙法,撥者筆管著中指名指尖,圓活易轉動也。鐙即馬鐙,筆管直則虎口間如馬鐙也。足踏馬鐙淺,則易出入;手執筆管淺,則易轉動也。
右指法。
枕腕以左手枕右手腕。
提腕肘著案而虛提手腕。
懸腕懸著空中最有力。(今代惟鮮于郎中善懸腕書,余問之,瞑目伸臂曰:膽、膽、膽。)
右腕法。
大凡學書,指欲實,掌欲虛,管欲直,心欲圓。
右手法。
撮管以撥橙指法撮管頭,大字草書宜用之,書壁尤佳。
鏃(扌部,同促)管以大指小指倒垂執管,促三指攢之,就地書大幅屏障。
捻管大指與中三指捻管頭書之,側立案左,書長幅釣字。
握管四指中節握管,沈著有力,書誥勅疏。
右變法。
第二血法
蹲七分三折,管直心圓。
駐七分力到水聚。
提三分大指下節骨竦水下。
捺九分力滿。
過十分疾過。
搶各有分數,圓蹲直搶,偏蹲側搶,出鋒空搶。
衄三分三搖筆殺力。
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者字之血也。筆尖受水,一點已枯矣。水墨皆藏於副毫之內,蹲之則水下,駐之則水聚,提之則水皆入紙矣。捺以勻之,槍以殺之、補之,衄以圓之。過貴乎疾,如飛鳥驚蛇,力到自然,不可少凝滯,仍不得重改。
第三骨法
提竦大指下節骨下端,提尾駐飛。
縱和大指下節骨下臼,蹲首駐捺衄過。
字無骨,為字之骨者,大指下節骨是也。提之則字中骨健矣,縱之則字中骨有轉軸而活絡矣。提者大指下節骨下端小竦動也,縱者骨下節轉軸中筋絡稍和緩也。
第四筋法
藏首尾蹲搶。(解“藏”“度”二字,則無死筆,活處在筋也。)
度中間空中飛度。
字之筋,筆鋒是也。斷處藏之,連處度之。藏者首尾蹲搶是也,度者空中打勢,飛度筆意也。
右字法。(一畫亦要藏、度,不專是斷處,連處。)
中指下貫上,左貫右'筆中柔。
名指上貫下'右貫左,筆中韌。
右指法。
第五 肉法
捺滿。
提飛。
字之肉,筆毫是也。疏處捺滿,密處提飛;平處捺滿,險處提飛,捺滿即肥,提飛則肥者毫端分數足也,瘦者毫端分數省也。
右字法。
筆字一寸,蹲七厘,提五厘,捺九厘,畫一分。以是為率,清勁遞減三厘。初學提活、蹲輕則肉圓,老成提緊、蹲重則肉赲趑<原字無法輸入,以“趑”代替,“次”應為“剌”>。(如萬歲枯藤赲趑<同上>也,季海筆在畫中,力出字外,用此也。)
紙強弱有分數'筆力臨時斟酌之。水太質則肉散'太燥則肉枯乾研墨則濕點筆'濕研墨則乾點筆。墨太濃則肉滯'太淡則肉薄。粗即多累'積則不勻。
磨墨之法'重按輕推'遠行近衍。
硯池寬面細,每夕一洗'則水墨調勻,血肉得所。隕石惟取細澗停水'酞石惟取續澀么墨弟之邦關寶寶,
凡磨墨不得用硯池水,令墨滯筆冱(hù閉,塞),須以水滴汲新水臨時斟酌之。
凡書不得自磨墨,令手顫、筋骨大強,是大忌也。
初學須用佳紙今後不怯,須用惡筆今後不擇筆。
有用筆分數,通論紙、墨、硯等。
第六 平法
偃首搶下,尾搶上。
仰首搶上,尾搶下。
平首搶平,尾搶平。
勒上平中仰下偃,空中遠搶,以殺其力,如勒馬之用韁也。凡尾提處,觀其筆燥濕,何如。燥則駐蹲捺而實搶以補之,其次蹲而不捺,其次駐而不蹲,其次提而不駐即實搶之。濕則提起即空搶可也。
凡平畫忌如運算元;終篇展玩,不見橫畫,始是書法。
第七直法
垂露,首搶上,尾搶上,分四停各半之。
懸針,首搶上,尾搶下,空出分五停,上二下一。
向首搶左上右,右上左,昆搶左上左,右上右,偏蹲偏駐,側搶側過,分五停,上二下二。
背與向反。
努首搶右築鋒,尾搶上,左衄訖趯出,分七停,上一下一,藏趯亦可。
□<亻壹>首搶中心,上出,字分盡處空中落下,畫分盡處蹲之。尾搶上出空中,力盡止,垂露、懸針、向、背、努等筆皆有之,肥瘠以字分為稱,長短隨偏傍所宜用。
第八圓法
側點之變無窮,皆帶側勢蹲之,首尾相顧,自成三過筆。有偃、仰、向、背、飛、伏、立等勢,柳葉、鼠矢、蹲鴟、栗子等形。散水氵,上側,中偃,下仰橫,二停以四停,上內一,中外二,下自外四至內三。
聯飛四點相隨,偃前以後橫。(起偃煞橫。)
烈火灬外相向而偃,內相隨而仰。
曾頭對向貴從,上開下合。
其腳相背貴橫,上合下開。
啄點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鳥喙之啄物。
掠點首撇尾右出微仰,如篦之掠發。
撇背撇,首圓蹲過,作懸針法左出。向撇,首偏蹲右顧左轉,作向豎尾懸針左出,如手前後撇物。
從乀五停,首一中三尾一。橫乀五停,首一中二尾二。大體作仰畫不蹲,以鋒傍裹空蹲,三面力到,順指攲下,力滿微駐仰出,三過筆中又有三過,如水波之起伏。
拔乀先作左撇飛筆,側打鋒不蹲,順勢鼓下,力滿微駐仰出,三過筆,如手拔物。
逴辶上點如右足立定,取力下屈如右股三折,取勢下拔如右足之逴溝壑。
策重提輕蹲,圓鋒左出,勢盡仰收,如鞭之策馬,力在著物處。
磔乀偏蹲偏駐,疾過緩出,首尾自藏。須先作上啄,取勢如裂帛,力在裂外。
挫因前筆衄出,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皆衄法也。
打提鋒空中打下,乃點法之長者。
打勾右打反趯抱腹。
趯下前筆末蹲鋒提趯,抱身貴短。
背拋L向□<亻壹>仰勒反趯,趯貴寬圓,或仰背偃,或作垂露平,或作懸針平,或作圓趯,如背手拋物。
大背拋仰勒衄,左努挑,或偃勒衄,右背挑,長短屈伸,各隨字形。
挑右背□<亻壹>,仰勒反趯,趯貴抱腹而清。
戈提空中斫下,勢盡,或仰趯抱身,或收趯歸腹,或反趯向左,大體如向右豎,而左右顧盼反趯之,勢欲飛。有斫戈,有築戈,有反戈,有飛戈。
勾裹偃勒向□<亻壹>趯,或仰勒背□<亻壹>趯,勾努勒努趯,或偃向,或仰背。
雙包乃左先作向撇,撇尾停筆取勢,飛筆隨勢包撇,勢□<亻壹>打間對撇首,打背隨勒尾,平撇尾。
雙裹乃阝法與雙包同,但自撇首偏蹲取勢,勢遠則勒短裹撇。
平方匚上平,旁向,下偃;匚或上仰,旁背,下平。
飛方匚上飛平,旁飛向,下飛偃。飛者,空中飛筆,緊提轉腕疾出也。
第九方法
八面俱滿者方可提飛。
九宮八麵點畫皆拱中心。
結構隨字點畫多少,疏密各有停分,作九九八十一分界畫均布之。先於鍾、王、虞、顏法帖上以朱界畫印,印訖視帖中字畫分數,一一臨擬。仍欲察其屈伸變換本意,秋毫勿使差失。四家字型既熟,方可旁及諸家。法帖字大,以小印分數蹙之;法帖字小,以大印分數展之。雖以《黃庭》《樂毅》,展為方丈可也。又以朱界畫印印紙,或□<上“非”下“木”>板漆之,取許慎《說文》偏旁字樣,一一依法區處。務要簡易精熟,外妍美而內遒健,各各自佳矣。
均方長者目兩減闊罒,短者罒兩減長目,小者口四減字形回,雖有長短闊狹小大,行中須留空地,仍須寫空中勢,須偏著右,或亦各一分。(分窠法)
第十分布法
布方中展圓則疏者均方,中蹙圓則密者均方。點畫孤單者展一畫,“大”、“人”、“卜”之類是也。重並者蹙之一旁,“棗”、“轉”、“影”、“欒”、“岳”、“麓”、“森”之類是也。古者所無,不得擅寫。
映帶凡偏傍不相稱者,屈伸點畫以避之。太繁者減除之,太疏者補續之,必古人有樣,乃可用耳。
變換字之中點畫重並者,隨宜屈伸以變換之。點不變謂之布棋,畫不變謂之布運算元,若“一”、“馬”、“三”、“冊”是也。字之中偏傍重並者,隨宜開合而變換化之,間合間開之類“林”、“晶”、“炎”,“焱”是也。
體樣隨字變體,隨體識樣。字形有孤單、重並、並累、攢積之體,須據許慎《說文》為主而分布之。“一”“二”為孤,“日”“月”為單,“棗”“炎”為重,“林”“竝”為並,“轉”“影”為並,“晶”“焱”為累,“墅”“樣”為攢,“爨”“郁”為積,以此為例,廣推求之。
字間對者宜疏,疏者宜密。
行白對者宜等,間者宜半。
篇段平、起、伏,六分之一平,其三起,最後二分伏。平者圓穩而平畫多也;起者振動而仰畫多也;伏者收斂而多偃畫也。
第十一變法
情喜怒哀樂,各有分數。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鬱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
氣清和肅壯,奇麗古澹,互有出入者是。窗明几淨,氣自然清;筆墨不滯,氣自然和;山水仙隱,氣自然肅;珍怪豪傑,氣自然奇;佳麗園池,氣自然麗;造化上古,氣自然古;幽貞閒適,氣自然澹。八種交相為用,變化又無窮矣。
形字形八面,迭遞增換,一面變,形凡八變;兩面變,形凡五十六變;三面以上,變化不可勝數矣。
勢形不變而勢所趨背各有情態。勢者,以一為主,而七面之勢傾向之也。
第十二法書
真鍾繇《力命》、《克捷》、《宣示》。王羲之《樂毅》、《畫贊》、《黃庭》、《告誓》、《霜寒》。王獻之《洛神》。六朝不知名氏《曹娥》。羊叔子《遺教序》。陶弘景《瘞鶴》、《舊館壇》。智永《千文》。虞世南《孔子廟碑》。歐陽詢《九成宮》、《化度寺》、《虞恭公》。褚遂良《哀冊》、《聖教》。張旭《郎官》。顏真卿《麻姑壇》、《放生池》、《中興頌》、《乾祿字》、《東方朔》。柳公權《陀羅尼》。
行鍾繇《丙舍》。吳人《羸頓》、《雪寒》、《長風》。羲之《蘭亭》、《極寒》、《苦熱》、《官奴》、《快雪》、《來禽》、《奉橘》、《聖教序》、《開元寺》、《十七帖》。獻之《地黃》、《歲終》、《衛軍》、《授衣》、《阿姨》、《鵝群》、《歲盡》、《夏日》、《奉對》、《思戀》、《天寶》、《吳興》、《黃門》、《山陰》、《東家》、《轉勝》、《相過》、《鵝還》、《觸事》、《夏節》、《恨深》、《黃耆》、《礜石》、《駱驛》、《月內》、《尊體》。謝安《八月五日》。褚遂良《枯樹賦》。李邕《嶽麓》、《娑羅樹》。張從申《玄靜》。
《淳化法帖》諸帖之祖,王著模刻,深得古意,不見真跡,得此足矣。
《絳帖》《淳化》之子,潘師旦模刻,骨法清勁,足正王著肉勝之失。然駿馬露骨,又未免羸瘠之憾。
《潭帖》《淳化》之子,寶月大師模,風韻和雅,血肉停勻,但形勢俱圓,頗乏峭健之氣。
《大觀帖》《淳化》之弟,蔡京模刻,京沉酣富貴,恣意粗率,筆偏手縱,非復古意,賴刻手精工,猶勝他帖耳。
《太清樓續閣帖》劉燾模勒,工夫精緻,亞於《淳化》,肥而多骨,求備於王著,乃失之粗硬,遂少風韻。
《戲魚堂帖》劉次莊模,在《淳化》翻刻中頗為有骨格者,淡墨搨尤佳。
《武岡》、《修內司》、《福州》帖皆有可觀,《鼎帖》石硬而刻手不精,雖博而乏古意。
《星鳳樓帖》曹士冕模刻,工致有餘,清而不濃,亞於《太清續帖》也。《玉麟堂帖》吳琚模刻,濃而不清,多雜米家筆仗。
《寶晉齋帖》曹之格模刻,《星鳳》之子,在諸帖為最下,今佳帖難得,學者賴此得見晉唐人仿佛耳。
《百一帖》王萬慶模刻,筆意清遒,雅有勝趣,恨刻手不精妙耳。
《二王帖》搜拾二王行草書小帖略備,但本非能書人模勒,故博而不精
右十二章,大要筆圓字方,傍密間豁,血濃骨老,筋藏肉潔,筆筆造古意,字字有來歷,日臨名書,毋吝紙筆,工夫精熟,久自得之矣。

古代著名書法理論著作

在中國古代文藝理論中,古代的書法理論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也是我國藝術理論中的最寶貴的遺產。
《書斷》
《書品》
《畫禪室隨筆》
《藝概》
《論書》
《六體書論》
《法書要錄》
《宣和書譜》
《翰墨志》
《續書譜》
《書譜》
《四體書勢》
《廣藝舟雙楫》
《法書論》
《采古來能書人名》
《評書》
《九勢》
《筆論》
《述書賦》
《書後品》
《書論》
《續書斷》
《書旨述》
《非草書》
《廣川書跋》
《負暄野錄》
《筆陣圖》
《法書考》
《學古編》
《書訣》
《書估》
《書議》
《鈍吟書要》
《書法約言》
《書學捷要》
《藝舟雙楫》
《與梁武帝論書啟》
《古今書評》
《寶章待訪錄》
《草書勢》
《古今書人優劣評》
《說文解字序》
《語例字格》
《懷素上人草書歌序》
《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二字訣》
《筆勢論十二章》
《送高閒上人序》
《授筆要說》
《臨池訣》
《撥鐙序》
《記白雲先生書訣》
《五十六種書》
並序《書述》
《心成頌》
《八訣》
《海岳名言》
《三十六法》
《傳授法》
《用筆論》
《晦庵論書》
《筆髓論》
《古今文字志目》
《翰林要訣》
《衍極並注》
《筆法訣》
《指意》
《論宋十一家書》
《閣帖跋》
《春雨雜述》
《王羲之傳論》
《書法雅言》
《論書表》
《奴書訂》
《草書狀》
《隸書體》
《二王等書錄》
《承晉齋積聞錄》
《古今法帖論》
《評書帖》
《初月樓論書隨筆》
《分隸偶存》
《義門題跋》
《筆意贊》
《書學》
《南北書派論》
《文字論》
《觀鍾繇書法十二意》
《臨池管見》
《臨池心解》
《評書藥石論》
《于右任論書》
《啟功論書》
《沈尹默論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