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晉齋積聞錄》

《承晉齋積聞錄》是梁巘對於書法研究方面的著作

內容

執筆論

書大字,筆鋒須瘦硬。蓋筆鋒瘦硬,落紙時極力揉挫,沈著而不肥濁,否則肥濁矣。觀東坡《羅池廟》,山谷《戲米元章帖》,皆瘦硬筆鋒所書,故或挫或提,肥瘦如意,必非禿筆書,禿筆無此鋒芒。

吾少年學蘇、米,意氣軒舉,多有欺人之概,晚年結構漸密,收束自然,往往近趙,而不知者以為降格。
今客告余曰:“子字去褊筆則更佳”。蓋謂吾字畫出鋒下筆處有尖也,而不知吾之好處正在此。余歷觀晉右軍、唐歐、虞、宋蘇、黃法帖,及元明趙、董二公真跡,未有不出鋒者,特徐浩輩多折筆稍藏鋒耳,而亦何嘗不貴出鋒乎?使字字皆成禿頭,筆筆皆似刻成,木強機滯而神不存,又何書之足言。此等議論皆因不見古人之故。我國朝書家張得天、汪退谷而外,吾無多讓焉。

古今法帖論

懷素《聖母帖》,圓渾古茂,多帶章草,是其晚年筆,較《自敘帖》更佳。蓋《自敘帖》猶極力縱橫,而此則渾古自然矣。
智永《千字文》真書,其散者煞有意趣,其緊者圓靜平和,若不著力,然此等境界最是難到。
索靖《出師頌》草書,沉著峭勁,古厚謹嚴,歐書多脫胎於此。又當拖開處拖開,當收緊處仍自收緊,不令鬆懈。
《出師頌》橫平豎直,鉤點挑剔,一絲不走。吾等學書以此為圭臬,則無失矣。右軍《十七帖》亦此法。
《雲麾碑》通體逸筆,有“天馬行空"之概,如善作文者,本乎性靈,純是天分使然。
北海《雲麾將軍李秀碑》較《李思訓碑》更緊,有王大令筆意。今碑止存二柱礎,雖殘缺而神韻自在,可寶也。
北海《麓山寺碑》雖經鑱洗,神采已非,而骨格堅勁,較《雲麾》為勝。明俞仲蔚已言之,當以《雲麾》法學之耳。《麓山寺》後《雲碑》十年而出,骨力尤厚,……趙松雪全師此而趨秀媚,所以不能及也。
《雲麾碑》尚飄,至《麓山寺》極沉著矣。
古人於書,大抵晚歲歸於平淡,而含渾收斂,多若不經意不用力者,無復少年習代矣。

評書帖

晉人後,智永圓勁秀拔,蘊藉渾穆,其去右軍,如顏之於孔。智永、虞世南、趙孟頫皆尚圓韻含蓄,是為一派。
不得執筆法,雖極作橫撐蒼老狀,總屬皮相。得執筆法,臨摹八方,轉折皆沉著峭健,不僅襲其貌。
《半截》、《蘭亭》二碑,身份最高,須從歐、李寫久,方能臨摹得動。
清臣晚年書黜肥崇瘦。顏書結體喜展促,務齊整,有失古意,終非正格。《裴將軍》字,看去極怪,試臨之,得其仿佛,便古勁好看。
徐書畫之兩頭用力,沉著同北海,而遜其生動。
徐浩書,收轉處倔強拗折,故昔人有“抉石奔泉”之目。
蘇靈芝書沉著穩適,然肥軟近俗,勁健不及徐浩。
虞永興骨力遒勁,而溫潤圓渾,有曾、閔氣象。
學書尚風韻,多宗智永、虞世南、褚遂良諸家。尚沉著,多宗歐陽詢、李邕、徐浩、顏真卿、柳公權、張從申、蘇靈芝諸家。
歐、褚真書參八分。智永、虞世南、顏魯公書折作轉筆,又間參篆籀。懷素草參篆箍。右軍草書轉多折筆,又間參八分。於此見體格多變,宗尚難拘。
顏不及歐。歐以勁勝,顏以圓勝。歐書力健而筆圓,後學者不免匾削。歐書勁健,其勢緊。柳書勁健,其勢松。
歐陽詢險勁遒刻,鋒骨凜凜,特辟門徑,獨步一時,然無永師之韻,永興之和,又其次矣。
唐人八分、楷、行兼善者,歐陽詢、徐浩而已。虞、褚、李、顏、柳諸家,行楷妙,八分未精。
臨歐易實恐不韻,褚易韻恐不實。
歐書橫筆略輕,顏書橫筆全輕,柳書橫筆重與直同。人不能到而我到之,其力險;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筆險。歐書凡險筆必力破餘地,而又通體嚴重,安頓照應,不偏不支,故其險也勁而穩。臨歐忌細長。歐楷書精,而行多生硬。
山谷書秀挺伸拖,其擺岩處似蘇,而遜其雄偉渾厚。晚年一變結構,多本北海。
王知敬書妥適過北海,然不及北海開展流逸,有天馬行空之致。
勿早學米書,恐結體離奇,墜入惡道。
元章書,空處本褚用軟筆書,落筆過細,鉤剔過粗,放軼詭怪,實肇惡派。
子昂書俗,香光書弱,衡山書單。學董不及學趙,有牆壁,蓋趙謹於結構,而董多率意也。
祝、文、董並稱。董蘊藉醇正,高出餘子。祝氣骨過董,而落筆太易,運筆微硬,遜董一格。文書整齊,少嫌單弱,而溫雅圓和,自屬有養之品。
枝山書《古詩十九首》,刻《停雲館》中,古勁超逸,真堪傾倒征仲。余書學懷素,離奇詭怪,而無其瘦硬矩度,不及征仲遠甚。
董元宰、張得天直接書統,卓然大家。元宰魄力弱於,元宰初歲骨弱,心怵唐賢,絕未臨率更,間學柳少師亦甚劣,唯摹平原稍有可觀。晚年臨唐碑則大佳。然書大碑版,筆力怯弱,去唐太遠,臨懷素亦不佳。
文衡山好以水筆提空作書,學智永之圓和清蘊,而氣力不厚勁。晚年作大書宗黃,蒼秀擺著,骨韻兼善。衡山小楷初年學歐,力趨勁健,而呆滯未化。
明季書學競尚柔媚,至玉、張二家力嬌積習,獨標氣雖未入神,自是不朽。

學書論

用硬筆,須筆鋒糅入畫中,用軟筆,要提得空。用軟筆,管少側,筆鋒外出,筆肚著紙,然後指揮如意。用硬筆,管豎起,則筆鋒透背,無澀滯之病。
作書起轉收縮,須極力頓挫,筆法既得,更多臨唐帖以嚴其結構。作書不可力弱,然下筆時用力太過,收轉處筆力反松,此謂過猶不及也。
書法趨骨力剛健,最忌野。
吾等學書,若不循規矩,則潦草率意,便無長進,米字之不可早學者此耳。
學書一字一筆須從古帖中來,否則無本。早矜脫化,必面規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繼采諸美,變動弗拘。斯為不掩性情,自辟門徑。
工追摹而饒性靈,則趣生;持性靈而厭追摹,則法疏。天資既高,又得筆法,功或作或輟,亦無成就也。
學書忌浮論而無實功。“愛而不學知不真,學而不篤得不深。”
結體不外分間布白、固體趁勢、避讓排迭、展促向背諸法。一字拆開,則各字成形,合則全體入彀。
孫過庭云:“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迫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須知終之平正,與始之平正不同;始之平正,結構死法;終之平正,融會變通而出者也。此中節次,躐等不得。學書得傳法,無功夫,亦不成家也。
歐陽率更《皇甫碑》、《虞恭公碑》,皆七八十歲時書。《九成宮》在前,較《皇甫》難學。《丸成宮》氣味靜而風韻含蓄,《皇甫》、《虞恭公》則全憑力量刻入。
臨歐不慮飄,恐不韻;臨褚不慮靈,恐不實。楷書有法可守者莫如歐,蓋歐書結體,毫釐不忽。
善書者,生於其地,則其地之人多學之;如河南至今多學王覺斯,湖州多學趙松雪,華亭多學董思白,皆書中之鄉先生也。
褚字筆筆藏鋒,而筆筆出鋒。歐字易寫細長。褚字忌寫橫。褚字崩開,寫圓尤易為力。歐字則轉筆直就下來,較褚尤難。
學書勿惑俗議,俗人不愛,而後書學進。
學書如窮經,先宜博涉,而後反約。不博,約於何反?

名人書法論

草參篆籀,如懷素是也;而右軍之草書,轉多折筆,間參八分。楷參八分如歐陽詢、褚遂良是也;而智永、虞世南、顏真卿楷,皆折作轉筆,則又兼篆籀。以此見體格多變,宗尚難拘。
孔羨》、《白石神君》、魏《受禪》、《上尊號》諸碑,險勁遒邁,轉折皆方,鋒棱俱出,開唐人八分門仞。漢人八分,,神韻渾淪,有飄逸之致;魏人八分,則險勁遒邁,力趨精刻,軒金截鐵,鋒骨凜然。《孔羨》等碑險勁處開歐、李之門,故知古人生辣橫撐,皆非無本而然也。
唐人書多碑版,凡碑版有格,欲取格之齊,故排兵布陣,方正端嚴,而法勝焉。
褚遂良書全將筆提空,固是難能,然終覺輕浮,不甚沉著,所以昔人有“浮薄後學”之議。
魯公《東方像贊》,其骨從歐出,而結體則展促方正,大小合一,滿格而止,不使行間稍留餘地。夫“展促方正,大小合一,務期滿格”,此即顏法也。
顏魯公作書不拘字之大小,畫之多少,俱撐滿使與格齊,而古意已失,徒形寬懈,終非正格也。
歐《皇甫》、《虞公》二碑是一條路,是自成一家時,其用筆用意,折處是險,峭處是險。褚字瘦硬少沉著,然自是各成一家之極品。褚字生動處即其輕飄處。
歐陽信本《化度》、《九成》二碑,猶是學王書,轉折皆圓,至《皇甫》則脫盡右軍蹊徑,全是自己面目,《虞恭公》則又加緊矣。
李北海書全憑氣力,拓開間架。若《蘭亭序》、《半截碑》,力大無窮,看去卻極靜,此北海所以不及也。
唐碑行書,的數李北海《雲麾碑》,王縉、蘇靈芝諸人皆不及也。北海逸氣生動,通身貫注,裴休所謂“書中仙手"者也,且有英雄蓋世之概。王、蘇等如戰鬥者,只顧得自己身耳。
歐字健勁,其勢緊,柳字健勁,其勢松。歐宇橫處略輕,顏宇橫處全輕,至柳字只求健勁,筆筆用力,雖橫處亦與豎同重,此世所謂“顏筋柳骨”也。
古名家論字,只講氣骨神韻、蕭疏古淡,故顏字取《郭家廟》、《元次山》、《顏家廟》、《李玄靜》諸碑之古,而於《多寶塔》謂之佐吏書,以其不過寫得平正圓湛耳,然亦自不易,能平正圓湛面後能古。
東坡小字,皆於挑剔鉤勒處用力,中間提空,昔人謂其本於徐浩者此也。若大字則筆筆捺倒,沈入著實,不使一畫輕過,故昔人又謂其有偃筆。
蘇長公作書,凡字型大小長短,皆隨其形,然於大者開拓縱橫,小者緊練圓促,決不肯大者促、小者展,有拘懈之病,而看去行間錯落、疏密相生,自有一段體態,此蘇公法也。
張得天學字無多家數,少年學董,老年學米,遂成大家,並無與抗行者,無他,止是入門正,執筆好耳。然其字雖健,卻不粗野,有含蘊,極蒼秀。
王鐸執筆得法,書學米南宮,畫雖蒼健,楷字少而行草多,且未免近怪,此其所以只得為名家也。鐸孟津人,故河南人多學其字。王覺斯、張二水字是必傳的,其所以必傳者,以其實有一段蒼老氣骨在耳。
書法自右軍後,當推智永為第一,觀其《真草千字文》圓勁秀拔,神韻渾然,已得右軍十之八九,所去者正幾希焉。其次莫如虞伯施。伯施骨力遒勁,圓渾溫潤而不露圭角,頗有曾、閔氣象。至歐陽率更險勁遒刻,鋒骨凜然,自開門徑,獨步唐時,所不及智永、伯施者,無其風韻蘊蓄耳。顏、柳、楠、李則又當在三人之後也。
明祝枝山、董香光、文衡山皆大家,而首推香光。論祝枝山骨力氣魄較香光尤勝,以其落筆太易,微失過硬,不如香光之柔和腴韻,故遜香光。衡山字整齊,未免太單,然彼乃有養之人,字取溫雅圓和,亦另是一種道理。
張二水書,圓處悉作方勢,有折無轉,於古法為一變,然亦有所本。

評點

梁巘,字聞山,安徽亳州人。乾隆二十七年舉人,官四川巴縣知縣。晚辭官,主講壽春書院,以工李北海書名於世。初為鹹安宮教習,至京師,聞欽天監正何國宗曾以事系刑部,時尚書張照亦以他事在系,得其筆法,因詣家就問。國宗年已八十餘,病不能對客,遣一孫傳語。巘質以所聞,國宗答曰:“君已得之矣。”贈以所臨米、黃二帖。
後巘以語金壇段玉裁曰:“執筆之法,指以運臂,臂以運身。凡捉筆,以大指尖與食指尖相對,筆正直在兩指尖之間,兩指尖相接如環,兩指本以上平,可安酒杯。平其肘,腕不附幾,肘圓而兩指與筆正當胸,令全身之力,行於臂而湊於兩指尖。兩指尖不圓如環,或如環而不平,則捉之也不緊,臂之力尚不能出,而況於身?緊則身之力全湊於指尖,而何有於臂?古人知指之不能運臂也,故使指頂相接以固筆,筆管可斷,指鍥痛不可勝,而後字中有力。其以大指與食指也,謂之單勾;其以大指與食指中指也,謂之雙勾;中指者,所以輔食指之力也,總謂之‘撥鐙法’。王獻之七、八歲時學書,右軍從旁掣其筆不得,即謂此法。舍此法,皆旁門外道。二王以後,至唐、宋、元、明諸大家,口口相傳如是,董宗伯以授王司農鴻緒,司農以授張文敏,吾聞而知之。本朝但有一張文敏耳,他未為善。王虛舟用筆祗得一半,蔣湘帆知握筆而少作字樂趣。世人但言無火氣,不知火氣使盡,而後可言無火氣也。如此捉筆,則筆心不偏,中心透紙,紙上颯颯有聲。直畫粗者濃墨兩分,中如有絲界,筆心為之主也。如此捉筆,則必堅紙作字,薄紙當之易破。其橫、直、撇、捺皆與今人殊,筆鋒所指,方向迥異,筆心總在每筆之中,無少偏也。古人所謂屋漏痕、折釒義股、錐畫沙、印印泥者,於此可悟入。”巘少著述,所傳緒論僅此。當時與梁同書並稱,巘曰“北梁”,同書曰“南梁”。(選自《清史稿)

古代著名書法理論著作

在中國古代文藝理論中,古代的書法理論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也是我國藝術理論中的最寶貴的遺產。
《書斷》
《書品》
《畫禪室隨筆》
《藝概》
《論書》
《六體書論》
《法書要錄》
《宣和書譜》
《翰墨志》
《續書譜》
《書譜》
《四體書勢》
《廣藝舟雙楫》
《法書論》
《采古來能書人名》
《評書》
《九勢》
《筆論》
《述書賦》
《書後品》
《書論》
《續書斷》
《書旨述》
《非草書》
《廣川書跋》
《負暄野錄》
《筆陣圖》
《法書考》
《學古編》
《書訣》
《書估》
《書議》
《鈍吟書要》
《書法約言》
《書學捷要》
《藝舟雙楫》
《與梁武帝論書啟》
《古今書評》
《寶章待訪錄》
《草書勢》
《古今書人優劣評》
《說文解字序》
《語例字格》
《懷素上人草書歌序》
《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二字訣》
《筆勢論十二章》
《送高閒上人序》
《授筆要說》
《臨池訣》
《撥鐙序》
《記白雲先生書訣》
《五十六種書》
並序《書述》
《心成頌》
《八訣》
《海岳名言》
《三十六法》
《傳授法》
《用筆論》
《晦庵論書》
《筆髓論》
《古今文字志目》
《翰林要訣》
《衍極並注》
《筆法訣》
《指意》
《論宋十一家書》
《閣帖跋》
《春雨雜述》
《王羲之傳論》
《書法雅言》
《論書表》
《奴書訂》
《草書狀》
《隸書體》
《二王等書錄》
《承晉齋積聞錄》
《古今法帖論》
《評書帖》
《初月樓論書隨筆》
《分隸偶存》
《義門題跋》
《筆意贊》
《書學》
《南北書派論》
《文字論》
《觀鍾繇書法十二意》
《臨池管見》
《臨池心解》
《評書藥石論》
《于右任論書》
《啟功論書》
《沈尹默論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