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筆論》被收入宋代陳思的《書苑菁華》一書,才得以保存流傳至今,在中國書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筆論》開篇就提出“書者,散也”的著名論斷,論述了書法抒發情懷的藝術本質 ,以及書家創作時應有的精神狀態。隨後則論及書法作品應取法、表現大自然中各種生動、美好的物象,強調書法藝術應講求形象美,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和表現人的心理狀態。原文
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
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
譯文
從事書法活動,要散淡心智。動筆之前,須心胸舒展,任憑性情恣意,繼而揮毫書寫,若是被迫應事,即使用中山產的兔毫佳筆,也寫不出佳品來。在書寫之前,還要靜坐默思一番,將適意的構想記憶在胸,言不出口,氣息平和,聚精會神,如同面對聖賢至尊,那就沒有寫不好的。作為書體的間架結構,須賦予它多種的形態,譬如:猶如端坐行走,猶如飛翔舞動,猶如往來迴轉,猶如俯臥騰起,猶如愁苦喜笑,有的猶如蟲食木葉,天然雕飾,有的如同利劍長矛,威風凜凜,有的如同強弓硬箭,遒勁疾射,有的如同水火,澎湃燃燒,有的仿佛雲煙迷霧,若隱若現,有的好比太陽月亮,光潔明媚。總之,在字型結構的縱橫分布中,廣為汲取自然現象的美妙風姿,方能稱得上優秀的書法藝術作品
作者介紹
蔡邕,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
初為司徒橋玄屬官,出補平河長。靈帝時召任郎中,校書於東觀,遷議郎。後因彈劫宦官,遭誣陷,流放朔方。遇赦後,不敢歸里,亡命江湖十餘載。獻帝時,董卓專權,強令邕人都為侍御史,拜左中郎將。遷都長安後,封高陽鄉候。董卓遭誅後,他亦被捕,死於獄中。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蔡邕少時師事太傅胡廣,博學多識。通經史,喜好數術、天文,妙操音律,善鼓琴、繪畫,擅長辭章,精工篆隸,尤以隸書著稱。他善於總結前人用 筆經驗,融會貫通,並形成自己的風格。其書結構嚴整,點畫俯仰,變化自如,有“體法百變,窮靈盡炒,獨步古今”之譽(唐張懷瓘《書斷》)南朝梁武帝亦稱其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古今書人優劣評》)。在當時及後世影響頗大。熹平四年,與堂谿典等寫定《六經》文字,部分由邕書丹於石,立太學門外,世稱《熹平石經》。石始立,觀看者的車馬填塞街道。又傳說他曾與鴻都門外見工匠用帚寫字,得到啟發,創“飛白”書。原有《蔡中郎集》已 ,後人有輯本。
主要觀點
一、“散懷抱”即抒散懷抱、抒發情性。抒情是書法的美學本質,其與揚雄的“書為心畫”、許慎的“書者,如也”一脈相承。書法是以情性為表現核心的,這是書法與寫字的區別。也是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的最大區別(西方藝術以建築為代表)。當然“欲書先散懷抱”是作書之前先要有意識的抒散襟懷,培養情感,為作書時“任情恣性”的無意識狀態作情感鋪墊。情性,是書法美學的重要範疇。它是書家性格、才識在特定環境中情緒的流露。人的性格有剛柔之別、含露之分,學識有厚薄之差,情緒有喜、怒、哀、樂之異。表現在書法作品中,便會有剛勁、雄渾、優美、典雅、飄逸之別;學養有深厚與淺薄之差,在特定的環境中情緒亦有差異。這裡的“才識”、“學養”,狹義上是指由書寫技術層面所積累的相關知識,及對書法美的認識;廣義上則涵蓋了一種人文氣息,它是書作中最閃亮、最有價值、最恆久的存在方式。性格相對說來較為穩定,情緒相對說來較為起伏,它能影響筆墨的情勢。
二、“任情恣性”強調了書法創作不為物滯的自然狀態,即無意識的作書。這是一種純任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書家的情志與線墨融為一體,不為外物干擾。“如對至尊”可見書家對書法的崇尚,而將書法提到很高的位置,難怪當時有人發出“然慕張生之草書過於希孔、顏焉”的嘆喟。而“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說明寫字要全神貫注、排除雜念,要有虛靜的審美胸襟,這為晉人追求“虛靜”的審美美學埋下了伏筆。而“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與《九勢》中“書肇於自然”及“陰陰論”相映襯,可以認為其是對《九勢》的具體闡釋。《筆論》的審美闡釋常以狀物為特徵,包含了動靜、剛柔、陰陽等內涵。蔡邕《筆論》闡明了書法的抒情性、任情恣性創作狀態的本質,對後世的書法創作和書法美學的進一步向前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古代著名書法理論著作
在中國古代文藝理論中,古代的書法理論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也是我國藝術理論中的最寶貴的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