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皇甫謐,那(今甘肅省靈台縣朝那鎮)人,青年時代,即勤於學習,以著述為務,對經史各家均有研究,著有《帝王企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玄晏春秋》等,表現了他在文、史方面的才華。在42歲至46歲時,他患風痹,肢體不遂,因而潛心鑽研醫學;手不釋卷。魏晉朝廷曾幾次請他出仕,他堅辭不就,一心致力醫學,尤以針灸方面取得的成就最大。他汲取了《素問》、《靈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有關針灸的重要內容,總結了秦漢三國以來的針灸成就,融合了自己的臨證經驗,於公元256-282年,寫成了《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簡稱《針灸甲乙經》或《甲乙經》,是我國現存的最早針灸專著。全書12卷,128篇。書中敘述了人體生理、病理,重點介紹了腧穴,詳細論述了針灸操作方法,並把各種適應證按照臨證需要排列出來。由於他在編纂過程中是“刪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故很切實用,易於掌握。該書影響久遠,其它的著名針灸著作,都是在《甲乙經》的基礎上發揮發展而成。該書早已流傳國外,並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世界上有深遠的影響。
介紹
現存的《高士傳》分上、中、下三卷,采堯、舜、夏、商、周、秦、漢、魏古今八代之士,立91傳,其中《長沮桀溺》、《魯二徵士》一傳記2人,《四皓》一傳記4人,共記96人。立傳的標準,用皇甫謐自己的話說是“身不屈於王公,名不耗於終始”(《皇甫謐·高士傳序》)。按照這個標準,被孔子、司馬遷稱頌過的伯夷、叔齊,被班固表彰過的“兩龔”即龔勝、龔舍,也不在立傳之列。伯夷、叔齊寧肯餓死,恥食周粟,執節很高,但畢竟有過“叩馬而諫”的自屈行為;兩龔斷然拒絕出仕新莽,晚節很好,但早年總是出過仕的。因此,皇甫謐《高士傳》記載的96名高士全是經過旁推毖緯、鉤探九流、水中澄金而得到的沒有出過仕的“高讓之士”(《高士傳序》)。比較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及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社會生活,甚至於一個側面的社會歷史。
三國史籍盤點
三國是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