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集
賦
《浮淮賦》 《滄海賦》《濟川賦》 《臨渦賦》《述征賦》
《校獵賦》 《登台賦》《登城賦》 《感物賦》《感離賦》
《離居賦》 《戒盈賦》《永思篇》 《悼夭賦》《寡婦賦》
《出婦賦》 《愁霖賦》《喜霽賦》 《彈棋賦》《又》
《瑪瑙勒賦》《車渠碗賦》 《玉玦賦》 《柳賦》 《槐賦》
《鶯賦》《迷迭香賦》 《蔡伯喈女賦》
詔
《定正朔詔》《追崇孔子詔》《為漢帝置守冢詔》 《息兵詔》《災異免策三公詔》
《拜日東郊詔》 《禁母后預政詔》 《改封諸王為縣王詔》《鵜鶘集靈芝池詔》《取士不限年詔》
《輕刑詔》 《平準詔》《禁復仇詔》《禁淫祀詔》 《罷墓祭詔》
《外國遣使奉獻詔》 《與群臣詔》 《又》 《又》《又》
《下穎川詔》《增封中牟侯彰詔》《答臨淄侯植詔》《答北海王袞詔》 《待楊彪客禮詔》
《賜華歆詔》《論孫權詔》 《以陳群為鎮軍司馬懿為撫軍詔》《詔王朗等三公》
《與王朗詔》
《報王朗詔》《答蔣濟詔》 《與夏侯尚詔》 《報何夔詔》 《與于禁詔》
《于禁復官詔》 《追贈夏侯尚詔》 《封朱靈鄃侯詔》《與張郃詔》 《答孟達詔》
《手報司馬芝詔》《封張遼李典子為關內侯詔》《以李通子基為中郎將詔》《賜張既子翁歸為關內侯詔》《賜溫恢子生爵關內侯詔》
《以張登為大官令詔》《制詔三公》 《服色如奏詔》 《改雒為洛詔》《曹植貶封安鄉侯詔》
《誅鮑勛詔》《蔣濟復為東中郎將詔》《賜桓階詔》《劉靖遷廬江太守詔》《張既為涼州詔》
《與張既詔》《褒田豫詔》 《追溢杜畿詔》 《與群臣》《又》《詔司馬懿》
令
《向化手令》 《答許芝上代漢圖讖令》《答辛毗等令》 《答司馬懿等令》 《答劉廙劉曄等令》
《讓禪令》《讓禪第二令》《讓禪第三令》 《答劉廙等令》《答蘇林等令》
《答華歆等令》《又答相國歆等令》《薄稅令》 《復(樵)[譙]租稅令》《以鄭稱為武德傅令》
《廣詢令》《問雍州刺史張既令》 《拜毛玠等子男為郎中令》 《收斂戰亡士卒令》
策
《追封鄧公策》《謚龐德策》《策孫權九錫文》《以孫登為東中郎封侯策》
教
《答卞蘭教》
表
《讓禪表》 《讓禪第二表》 《讓禪第三表》
書
《與吳質書》《又與吳質書》 《又與吳質書》 《與鍾繇謝玉玦書》《與鍾繇五熟釜書》
《與鍾繇九日送菊書》《與鍾繇書》《答鍾繇書》《答繇欽書》 《啁劉幀書》
《答友人書》《與吳監書》《與群臣論蜀錦書》 《與群臣論被服書》《與朝臣論粳稻書》
《報崔琰書》《與曹洪書》《與王朗書》《又》《又》
《又》 《又》 《與劉曄書》《與諸將書》 《報吳王孫權書》
《又報孫權書》 《又》 《又報孫權書》 《與孟達書》 《又與孟達書》
《報吳王孫權書》《又》 《答曹洪書》《戒鄢陵侯彰書》 《答楊修書》《送劍書》
序
《典論自序》《繁欽集序》《陳琳集序》《建安諸序》
論
《典論論文》《典論論方術》 《周成漢昭論》 《漢文帝論》 《漢武帝論》《交友論》
議
《田疇辭封議》
連珠
《連珠三首》
銘
《露陌刀銘》 《賜鍾繇五熟釜銘》
文
《即位告天文》
哀筞文
《武帝哀策文》
誄
《弟蒼舒誄》
制《終制》
樂府
《臨高台》《釣竿》 《十五》《陌上桑》 《短歌行》
《猛虎行》《燕歌行》《燕歌行》 《秋胡行》 《秋胡行》
《善哉行》《同前》 《同前》《丹霞蔽日行》 《折楊柳行》
《飲馬長城窟行》 《上留田行》 《大牆上篙行》 《艷歌何嘗行》 《煌煌京洛行》 《月重輪行》
詩
《黎陽作二首》 《黎陽作》 《於譙作》《孟津》《芙蓉池作》
《於玄武陂作》 《至廣陵於馬上作》 《雜詩二首》 《清河作》 《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作》
《黎陽作》 《寡婦》《令詩》 《於明津作》《失題》 《見挽船士兄弟辭別詩》
《夏日詩》 《遊獵詩》 《歌辭》 《董逃行》 《遺句》
基輔
《哀己賦》《征吳臨行詔司馬懿》《答邯鄲淳上受命述詔》《詔雍丘王植》《成皋令沐並收校事劉肇以狀聞有詔》
《機擊令狐浚詔》 《禁誹謗詔》 《詔議迫崇始祖》《伐吳詔》 《詔群臣》
《詔群臣》《賜薛梯等關內侯詔》《詔報孫邕》《制傍枝入嗣大位不得加父母尊號詔》《止群臣議禪代禮儀令》
《罷設受禪壇場令》《禪讓令》《三讓璽綬令》 《以李伏言禪代合符讖示外令》《令》
《止群臣議禪代禮儀令》《與曹洪書》 《論太宗》 《論周成漢昭》 《誡子》
《酒誨》 《內誡》 《論郤儉等事》 《奸讒》《諸物相似亂者》
《劍銘》《敕豫州禁吏民往老子亭禱祝》《太子》《敘詩》《代劉勛出妻王氏作二首》
《善哉行》《東閣詩》《缺名》《失題》
賦
浮淮賦》 《滄海賦》 《濟川賦》 《臨渦賦》 《述征賦》
《浮淮賦》
建安十四年,王師自譙東征,大興水軍,泛舟萬艘。時予從行,始入淮口,行泊東山,睹師徒,觀旌帆,赫哉盛矣,雖孝武盛唐之狩,舳艫千里,殆不過也。乃作斯賦云:
溯淮水而南邁兮,泛洪濤之湟波。仰嵓岡之崇阻兮,經東山之曲阿。浮飛舟之萬艘兮,建干將之銛戈。揚雲旗之繽紛兮,聆榜人之讙嘩。乃撞金鐘,爰伐雷鼓。白旄沖天,黃鉞扈扈。武將奮發,驍騎赫怒。於是警風泛,涌波駭。眾帆張,群棹起。爭先逐進,莫適相待。
《滄海賦》
美百川之獨宗,壯滄海之威神。經扶桑而遐逝,跨天涯而託身。驚濤暴駭,騰(聊)[踴]澎湃,鏗訇隱潾,涌沸凌邁。於是黿鼉漸離,泛濫淫游;鴻彎孔鵠,哀鳴相求;揚鱗濯翼,載沉載浮;仰唼芳芝,俯漱清流;巨魚橫奔,厥勢吞舟。爾乃釣大貝,采明珠;搴懸黎,收武夫。窺大麓之潛林,睹搖木之羅生;上蹇產以交錯,下來風之冷冷;振綠葉以葳蕤,吐芬葩而揚榮。
《濟川賦》
臨濟川之層淮,覽洪波之容裔。濞騰揚以相薄,激長風而亟逝;漫浩汗而難測,眇不睹其垠際。於是龜龍神嬉,鴻鸞群翔;鱗介霍驛,載止載行;俯唼菁藻,仰餐若芳;永號長吟,延首相望;美玉昭晰以曜暉,明珠灼灼而流光。於是遊覽即厭,日亦西傾;朱旗電曜,擊鼓雷鳴;長驅風厲,悠爾北征。思魏都以偃息,托華屋而邀游;酌玄清於金罍,騰羽觴以獻酬。
《臨渦賦》
[上]建安[十]八年至譙,余兄弟從上拜墳墓,遂乘馬游觀,經東國,遵渦水,相佯乎高樹之下,駐馬書鞭,作臨渦之賦。曰:
蔭高樹兮臨曲阿,微風起今水增波。魚頡頏兮鳥逶迤,雌雄鳴兮聲相和。藻藻生兮散莖柯,春(水)[木]繁兮發丹華。
《述征賦》
建安十三年,荊楚傲而弗臣,命元司以簡旅,予願奮武乎南鄴。伐靈鼓之硼隱兮,建長旗之飄搖;躍甲卒之皓旰兮,馳萬騎之瀏瀏;揚凱梯之豐惠兮,仰乾威之靈武;伊皇衢之遐通兮,維天網之畢舉;經南野之舊都,聊弭節而容與;遵往初之舊跡,順歸風以長邁;鎮江漢之遺民,靜南畿之遐裔。
《校獵賦》 《登台賦》 《登城賦》 《感物賦》 《感離賦》
《校獵賦》
[高宗征於鬼方兮,黃帝有事於阪泉。慍賊備之作戾兮,忿吳夷之不藩。將訓兵于海威兮,因大蒐乎田隙。]披高門而方軌,邁夷途而直駕。長鎩糺(電)[霓],飛旗拂天;部曲按列,什伍相連;峙如叢林,動若奔山。[抗沖天之素旄兮,靡格澤之修旃。雄戟趪而躍厲兮,黃鉞扈而揚鮮。]超崇岸之層崖,厲障澨之雙川。[千乘亂擾,萬騎奔走。經營原隰,騰越峻岨。彤弓斯彀,戈鋌具舉。]列翠星陳。戎車方轂;風回雲轉,埃連飆屬。雷響震天地,噪聲盪山嶽。遂躪封稀,(籍)[藉]麈鹿,捎飛鳶,接??,聚者成丘陵,散者填溪谷,流血赫其[舟][丹]野,羽毛紛其翳目。考功效績,(斑)[班]賜有敘。分授甘炰,飛酌清酤;割鮮野(享)[烹],舉爵鳴鼓;鑾輿促節,騁轡迴翔,望雀台而增舉,涉幽(漸+土)之花梁。[登路寢而聽政,總群司之紀綱。消搖後庭,休息閒房。步輦西園,還坐玉堂。]
(校點註:“抗沖天”至“揚鮮”與“千乘”至“具舉”二段,原本作二節附此賦後,今據《全三國文》補入正文。)
《登台賦》
建安十七年春遊西園,登銅雀台,命余兄弟並作。其詞曰:
登高台以騁望,好靈雀之麗嫻。飛閣崛其特起,層樓儼以承天。步逍遙以容與,聊游目於西山。溪谷紆以交錯,草木郁其相連。風飄飄而吹衣,鳥飛鳴而過前。申躊躇以周覽,臨城隅之通川。
《登城賦》
孟春之月,唯歲權輿。和風初暢,有穆其舒。駕言東道,陟彼城樓,逍遙遠望,乃欣以娛。平原博敞,中田辟除。嘉麥被壟,緣路帶衢。流莖散葉,列綺相扶。水幡幡其長流,魚裔裔而東馳。風飄颻而既臻,日掩萲而鹵移。望舊館而言鏇,永優遊而無為。
本篇選自《全三國文》卷四。此賦為春日登城之作,不詳作於何時。賦中描述了一幅“平原博敞,中田辟除,嘉麥被壟,緣路帶衢”的田疇繁榮景象,流露了“乃欣以娛”的歡快情緒。這顯然不是一般寫景,而是對曹操採納棗祗建議,在許下實行屯田,以復興農業的歌頌。據史載,建安元年(196),曹操因採納棗祗建議屯田墾荒,許下及其所控制的充、豫兩州,數年間“所在積穀,倉廩皆滿”。依此,賦中所登之城當為“許下”,即今河南許昌。賦末所望“舊館”,疑為棗祗之故居,頌揚棗祗創立了“興立屯田”的“不朽之事”(曹操建安六年《加棗祗於處中封爵並把祗令》),使曹魏享有“永優遊而無為”之福澤。文辭清新淡逸,描摹簡潔自然,結構首尾完整,但疑有闕文。(趙乃增)
《感物賦》
喪亂以來,天下城郭丘墟,惟從太僕君宅尚在。南征荊州,還過鄉里,舍焉。乃種諸蔗於中庭,涉夏曆秋,先盛後衰,悟興廢之無常,慨然永嘆,乃作斯賦:
伊陽春之散節,悟乾坤之交靈。瞻玄雲之蓊鬱,仰沉陰之杳冥。降甘雨之豐霈,垂長溜之冷冷。掘中堂而為圃,植諸蔗於前庭。涉炎夏而既盛,迄凜秋而將衰。豈在斯之獨然,信人物其有之。
《感離賦》
建安十六年,上西征,余居守,老母諸弟皆從,不勝思慕,乃作賦曰:
秋風動兮(大)[天]氣涼,居常不快兮中心傷。出北園兮徬徨,望眾墓兮成行。柯條憯兮無色,綠草變兮萎黃。感微霜兮零落,隨風雨兮飛揚。日薄暮兮無悰,思不衰兮愈多。招延佇兮良從,忽蜘躕兮忘家。
《離居賦》 《戒盈賦》 《永思篇》 《悼夭賦》 《寡婦賦》
《離居賦》
惟離居之可悲,廓獨處於空床。愁耿耿而不寐,歷冬夜之悠長。驚風厲於閨闥,忽增激兮於中房。動帷裳之(目+奄)薆,(彼)[對]明燭之無光。
《戒盈賦》
避暑東閣,延賓高會,酒酣樂作,依然懷盈滿之戒,乃作斯賦:惟應龍之將舉,飛雲降而下征。資物類之相感,信貫徹之通靈。何今日之延賓,君子紛其集庭。信臨高而增懼,獨處滿而懷愁。願群士之箴規,博納我以良謀。
《永思篇》
仰北辰而永思,溯悲風以增傷。哀遐路之漫漫,痛長河之無梁。願托乘於浮雲,嗟逝速之難當。
《悼夭賦》
族弟文仲亡時年十一,母氏傷其夭逝,追悼無已,余以宗族之愛,乃作斯賦。
氣紆結以填胸,不知涕之縱橫。時徘徊於舊處,睹靈衣之在床。感遺物之如故,痛爾身之獨亡。愁端坐而無聊,心戚戚而不寧。步廣廈而踟躕,覽萱草於中庭,悲風蕭其夜起,秋氣憯以厲情。仰瞻天而太息,聞別鳥之哀鳴。
《寡婦賦》
陳留阮元瑜[與余有舊,薄命]早亡,每感存其遺孤,未嘗不愴然傷心,故作斯賦。[以敘其妻子悲苦之情,命王粲並作之。]
惟生民兮艱危,於孤寡兮常悲。人皆處兮歡樂,我獨怨兮無依。撫遺孤兮太息,俛哀傷兮告誰。三辰周兮遞照,寒暑運兮代臻。歷夏日兮苦長,涉秋夜兮漫漫。(後)[微]霜隕兮集庭,燕雀飛兮吾前。去秋兮就冬,改節兮時寒。水凝兮成冰,雪落兮翻翻。傷薄命兮寡獨,內惆悵兮自憐。
《出婦賦》 《愁霖賦》 《喜霽賦》 《彈棋賦》 《又》
《出婦賦》
念在昔之恩好,似比翼之相親。惟方今之疏絕,若驚風之吹塵。夫色衰而愛絕,信古今其有之。傷煢獨之無恃,恨胤嗣之不滋。甘沒身而同穴,終百年之常期。信無子而應出,自典禮之常度。悲谷風之不答,怨昔人之忽故。被入門之初服,出登車而就路。遵長途而南邁,馬躊躇而回顧。野鳥鎩而高飛,愴哀鳴而相慕。撫騑服而展節,即臨溯之舊城。踐麋鹿之曲蹊,聽百鳥之群鳴。情悵恨而顧望,心鬱結其不平。
《愁霖賦》
脂余車而秣馬,將言鏇乎鄴都。玄雲暗其四塞,雨濛濛而襲予。途漸洳以沉滯,潦淫衍而橫湍。豈在余之憚勞,哀行旅之艱難。仰皇天而太息,悲白日之不暘。思若水以照路,假龍燭之末光。
《喜霽賦》
乃命駕而言歸,啟吉日而北巡。厭群蔭之至願,感上下之神明。密雲興之坱北,甘雨降以灑塵。既灑塵而為塗,唯平路之未晞。激清風以漂潦,發皎日之陽暉。振余策而長驅,忽臨食而忘機。[思寄身於鴻雁,舉六翮而輕飛。]
《彈棋賦》
唯彈棋之嘉巧,邈超絕其無儔。苞上智之弘略,允貫微而洞幽。局則荊山妙璞,發藻揚暉,豐腹高隆,庳根四頹,平如砥礪,滑若柔荑。棋則玄木北乾,素樹西枝,洪纖若一,修短無差,象籌列植,一據雙螭,滑石霧散,雲布四垂。然後直扣先縱,二八次舉,緣邊間造,長邪迭取。爾乃詳觀夫變化之理,屈伸之形,聯翩靃繹,展轉盤縈,或暇豫安存,或窮困側傾,或接黨連興,或孤據偏停。於時觀者莫不虛心竦踴,鹹側息而延佇,或雷抃以大噱,或戰悸而不能語。
《又》
文石為局,金碧其精,隆中夷外,理致肌平。
《瑪瑙勒賦》 《車渠碗賦》 《玉玦賦》 《柳賦》 《槐賦》
《瑪瑙勒賦》
瑪瑙,玉屬也。出自西(役)[域],文理交錯,有似瑪瑙。故其方人因以名之。或以系頸,或以飾勒。余有斯勒,美而賦之。命陳琳、王粲並作。辭曰(一作“其詞曰”):
有奇章之珍物,寄中山之崇岡。稟金德之靈施,含白虎之華章。扇朔方之玄氣,喜南離之焱陽。歙中區之黃采,曜東夏之純蒼。苞五色之明麗,配皎日之流光。命夫良工,是剖是鐫。追形逐好,從宜索便。乃加砥礪,刻方為圓。沈光內灼,浮景外鮮。繁文縟藻,交采接連。[奇章□□,夠(王+樂)其間。]嘉鏤錫之盛美,感戎馬之首飾。圖茲物之攸宜,信君子之所服。爾乃藉彼朱(罒+剡),華勒用成。駢居列跱,煥若羅星。比堂誤截數語,蒙作陳琳,今合《藝文》、《御覽》正之。
《車渠碗賦》
車渠,玉屬也。多纖理縟文,生於西國,其俗寶之。[小以系頸,大以為器。]惟二儀之普育,何萬物之殊形。料珍怪之上美,無茲碗之獨靈。苞華文之光麗,發符采而揚榮。理交錯以連屬,似將離而復並。或若朝雲浮高山,忽似飛鳥厲蒼天。夫其方者如矩,圓者如規,稠稀不謬,洪纖有宜。
《玉玦賦》
有崑山之妙噗,產曾城之峻崖。嗽丹水之炎波,蔭瑤樹之玄枝。包黃中之純氣,抱虛靜而無為。應九惠之淑熬,體五材之表儀。
《柳賦》
昔建安五年,上與袁紹戰於官渡。是時余始植斯柳。自彼迄今,十有五載矣。左右仆御巳多亡。感物傷懷,乃作斯賦曰:
伊中域之偉木兮,瑰姿妙其可珍。稟靈祗之篤施兮,與造化乎相因。四氣邁而代運兮,去冬節而涉春。彼庶卉之未動兮,固戰萌而先辰。盛德遷而南移兮,星鳥正而司分。應隆時而繁育兮,揚翠葉之青純。修乾偃蹇以虹指兮,柔條阿那而蛇伸。上扶疏而字散兮,下交錯而龍鱗。在餘年之二七,植斯柳乎中庭。始圍寸而高尺,今連拱而九成。嗟日月之逝邁,忽?置置?以遄征。昔週遊而處此,今倏忽而弗形。感遺物而懷故,俯惆悵以傷情。於是曜靈次乎鶉首兮,景風扇而增暖。豐弘陰而博覆兮,躬愷悌而弗倦。四馬望而傾蓋兮,行旅仰而回眷。秉至德而不伐乎,豈簡卑而擇賤。含精靈而奇生兮,保休體之豐衍。惟尺斷而能植兮,信永貞而可羨。
本篇選自《全三國文》卷四。據序可知,此賦為感物傷懷之作,寫於建安二十年春。首贊柳之應時繁育,瑰姿扶疏;中憶“餘年二七”(十四歲)植柳中庭,十五年後復見此柳,則已“連拱九成’,而“左右仆御已多亡”;最後詠嘆柳之弘蔭博覆,至德不伐(夸),躬敬行旅者一視同仁,即不“簡(慢)卑”,亦不“擇(棄)賤”,對其雖尺斷猶能再植的永恆貞正的生命力深致仰羨。全賦觸類緣情,率意盡興,以淡逸、疏朗的文辭抒寫感物懷故的惆悵情懷,借柳之變化生髮戎馬亂離,物在人亡,今昔變故,盛衰無常之感。詠柳已非單純詠物,而是融入了時世動盪的悲涼氣息。篇末振起新意,盛讚柳之至德以映襯植柳者(包括亡者)之情趣,伸發植柳者之寄託,深化詠柳之意蘊,可謂詠物賦之佳作。(趙乃增)
《槐賦》
文昌殿中槐樹,盛暑之時,餘數游其下,美而賦之。王桀直登賢門,小閣外亦有槐樹,乃就使賦曰:
有大邦之美樹,惟令質之可嘉。托靈根於豐壤,被日月之光華。周長廊而開趾,夾通門而駢羅。承文昌之邃宇,望迎風之曲阿。修乾紛其漼錯,綠葉萋而重陰。上幽藹而雲覆,下莖立而擢心。伊暮春之既替,即首夏之初期,鴻雁游而送節,凱鳳翔而迎時。天清和而溫潤,氣恬淡以安治。違隆暑而適體,誰謂此之不怡。
《鶯賦》 《迷迭香賦》 《蔡伯喈女賦》
《鶯賦》
堂前有籠鶯,晨夜哀鳴,淒若有懷,憐而賦之曰:
怨羅人之我困,痛密網而在身。顧窮悲而無告,知時命之將泯。升華堂而進御,奉明後之威神。唯今日之僥倖,得去死而就生。托幽籠以棲息,厲清風而哀鳴。
《迷迭香賦》
余種迷迭於中庭,嘉其揚條吐香,馥有令芳,乃為之賦曰:
生中堂以游觀兮,覽芳草之樹庭。重妙[葉〕於纖枝兮,揚修乾而結莖。承靈露以潤根兮,嘉日月而敷榮。隨迴風以搖動兮,吐芬氣之穆清。薄西夷之穢俗兮,越萬里而來征。豈眾卉之足方兮,信希世而特生。
《蔡伯喈女賦》
家公與蔡伯喈有管、鮑之好,乃命使者周近持玄玉璧於匈奴,贖其女還,以妻屯田郡都命使者(一作以妻屯田都尉使者)…
編者簡介
曹丕(187~226),魏文學家。即魏文帝。字子桓,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長子。少有逸才,廣泛閱讀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年僅8歲,即能為文,又善騎射、好擊劍。建安十六年(211),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魏太子。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卒,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同年十月,以“禪讓”方式代漢自立,改元黃初。登極以後,在黃初三年(222)、六年曾兩次親征孫吳,皆未能過江,不果而還。七年五月,病卒於洛陽。曹丕今存詩歌,較完整的約40首。曹丕著作,《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23卷,又有《典論》5卷,《列異傳》3卷等。皆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魏文帝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關曹丕作品的注釋本,有黃節《魏文帝魏武帝詩注》,北京大學出版組1925年版,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校正重排,改稱《魏武帝魏文帝詩注》。
三國史籍盤點
三國是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