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曹植集》,曹魏王朝中葉,產生兩種集本,一是曹植手自編次的;另一是景國中明帝曹叡下令編輯的。由於史料缺乏,很難瞭解兩種集本的具體內容。但根據景初編輯的,計賦、頌、詩、銘、雜論凡百餘篇;曹植所寫的《前錄自序》所載,賦是七十八篇,兩相比勘,顯然已存在詳略的差異。再就《晉書·曹志傳》司馬炎查詢《六代論》作者這一史實攷察,不難審知,如果景初輯本已包括曹植全部作品,而付藏內外,司馬炎欲知作者,卽命人檢查中祕所藏《曹集》,便可判斷,又何須等待曹志反家查核曹植手訂目錄之後,才能解決作品屬誰寫作的問題。因此,景初所錄,或屬於選本的範疇;曹植手自編次的,可稱之為全集了。
編輯推薦
曹植在我國中古建安時代是具有卓越成就的文學家。他繼承先秦《詩》《騷》的優秀傳統,又從兩漢詞賦民歌中吸取營養,兼收並蓄,從而豐富了詩賦的內容與形式,這就為六朝隋唐文學開闢了前進的道路,影響所及,無疑是較為深遠的。《曹植集》舊本的編次,是據文體異同彙為十卷的。《曹植集校注》,依據作品創作時期的先後分為建安、黃初、太和三卷。這樣則有助於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歷程,從而對作品取得較深的認識。
作者簡介
曹植(192~232),三國時魏詩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穎慧,年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深得曹操的寵信。曹操曾經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要立他為太子。然而曹植行為放任,屢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長曹丕則頗能矯情自飾,終於在立儲鬥爭中漸占上風,並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不久又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從一個過著優遊宴樂生活的貴公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黃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曹叡對他仍嚴加防範和限制,處境並沒有根本好轉。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後的封地在陳郡,卒謚思,故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詩歌是曹植文學活動的主要領域。前期與後期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前期詩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他貴介公子的優遊生活,一類則反映他“生乎亂、長乎軍”的時代感受。後期詩歌,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時而憤慨時而哀怨的心情,表現他不甘被棄置,希冀用世立功的願望。今存曹植比較完整的詩歌有80餘首。曹植在詩歌藝術上有很多創新發展。特別是在五言詩的創作上貢獻尤大。首先,漢樂府古辭多以敘事為主,至《古詩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髮展了這種趨向,把抒情和敘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五言詩既能描寫複雜的事態變化。又能表達曲折的心理 感受,大大豐富了它的藝術功能。
作品
曹植作為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對於後世的影響是不小的。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編過作品選集《前錄》78篇。死後,明帝曹□曾為之集錄著作百餘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30卷,又《列女傳頌》1卷、《畫贊》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輯錄詩、賦、文共206篇。明代郭雲鵬、汪士賢、張溥諸人各自所刻的《陳思王集》,大率據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銓評》、朱緒曾《曹集考異》,又對各篇細加校訂,並增補了不少佚文□句,為較全、較精的兩個本子。近人黃節有《曹子建詩注》,古直有《曹植詩箋》,今人趙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三國史籍盤點
三國是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