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柏林圍牆(德語:BerlinerMauer)是德國分裂期間東德政府環繞西柏林邊境修築的邊防系統,以將其與東德領土分割開來。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55公里,最初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東德政府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德語:AntifaschistischerSchutzwall)或“強化邊境”(德語:BefestigteStaatsgrenze),其目的是阻止東德居民逃往西柏林。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也成為了分割東西歐的鐵幕的一個象徵。
柏林圍牆的建立是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兩大陣營之間衝突導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柏林圍牆修建之前,約有250萬東德居民逃離東德,他們中的許多人通過西柏林前往西德和其他西歐國家。柏林圍牆修建後在1961至1989年間這類逃亡被大幅限制下來,約有5000人在此期間嘗試翻越柏林圍牆。1960年起東德邊防軍將其視為非法越境並向越境者開槍射擊,1982年《開槍射擊令》(Schießbefehl)下達後被合法化。據截止2009年的統計,死亡人數約在136至245人之間,確切數目則不得而知。
1989年東歐國家發生了一系列政治變動,鄰國波蘭和匈牙利政府的政策也發生了變化。在數周的抗議活動後,1989年11月9日東德政府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西德以及西柏林,當晚柏林圍牆因故在東德居民的壓力下被迫開放。隨後數周中欣喜的人群鑿下柏林圍牆作為紀念品,1990年6月東德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圍牆。柏林圍牆的倒塌為結束統一社會黨專政以及兩德統一鋪平了道路,一年後的1990年10月3日兩德最終統一。
背景
分區占領和柏林封鎖
主條目:柏林封鎖
二次大戰以後,德國和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1949年,蘇聯占領區包括東柏林在內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首都定在東柏林,而美英法占領區則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首都設在波恩一直到兩德統一為止。美英法蘇的占領協定保證西德和西柏林之間的空中走廊。西德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規定,西柏林是西德的領土。由於西柏林的領土完全在東德境內,蘇聯為迫使西德放棄西柏林,強迫西柏林斷水斷糧,此舉讓西方國家團結一致,每日有多班飛機把物資由西德運到西柏林,1949年4月更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蘇聯於1949年5月解除封鎖。1952年起,東西之間的邊境關閉,只有柏林分界仍然開放。成千上萬的東德人經西柏林轉投西方,流失的勞動力足以使東德經濟崩潰。然而,美英法三國認為規定和現狀相牴觸而推遲實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領土,直至冷戰結束、兩德統一(正式來說,西柏林不屬於西德;柏林全市在兩德統一前都受盟軍軍法統治)。
德國內部邊境的建立
20世紀50年代早期,蘇聯加強了對東歐各國的控制,要求其防止公民外逃至西方國家。直到1952年,大多數東西德的邊境仍可自由通過。1952年東德領導人會見了史達林。在與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商談時,莫洛托夫提出這種逃亡現象是“不可容忍的”並且說“東西德之間的界限應被認作是國境——而且不僅僅是普通的國境,是一個危險的國境。”並建議東德建立自己的邊防軍隊。1952年兩個德國之間的德國國內邊界被封鎖並設定了鐵絲網。
知識階層的逃離逃離
東德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年輕人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這引起了東德官員的擔心。蘇聯共產黨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聯絡處主席尤里•安德羅波夫在1958年8月28日給中央委員會寫了一封緊急通信。提到了東德逃亡人群中間高達50%來自知識階層。並提到,雖然東德領導層聲稱他們由於經濟原因離開,但來自逃亡人員的證詞指出這更多是由於政治原因。他隨後指出“知識階層的逃亡發展到了一個嚴重的階段”。
1955年統一社會黨的一個宣傳冊以戲劇化的語言描述了“叛逃共和國者”(德語:Republikflucht):
無論從道德立場還是從整個德意志民族的利益來說,離開東德都是在政治和道德上的落後和墮落。不管他們是否知道,實際上他們被西德的反動勢力和軍國主義所引誘。僅僅因為誘人的工作機會或其他“未來的保證”之類虛假承諾的緣故離開一個美好新生活的種子已經發芽並結出的第一批果實的國家,而到一個產生新戰爭和破壞的地方,這難道不是可鄙的嗎?無論是年輕人、工人、知識分子還是其他公民,背叛我們人民勞動創造的共和國而去為英美情報部門工作或為西德工廠主、容克、軍國主義者們工作,難道不是政治上的墮落嗎?這種離開充滿建設氣息的土地而到一個有著過時社會秩序的泥沼的行為,這難道沒有顯示出他們在政治上的落後和失明嗎?……全德國的工人們要求懲罰那些離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這一爭取和平的堅強堡壘,而為德國人民的死敵——帝國主義和軍國主義服務的人。 |
戰前東德地區工作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70.5%,由於戰爭和向西方的移民,1960年這一比例下降為61%,並且具備專業技能的人士,如工程師、醫生、教師、律師和熟練工人不成比例的下降。人力資源流失帶給東德的直接損失約為70億至90億美元,統一社會黨書記烏布里希隨後聲稱西德虧欠東德170億美元的補償,包括賠償金和人力資源損失。另外,東德年輕人的流失造成了225億馬克的教育投資損失,教授和其他知識分子的逃離為東德的經濟建設增添了困難。
通過柏林的逃亡
雖然1952年東西柏林的邊界開始關閉,但此時東西柏林間尚未修築邊境設施,柏林市民最初是能在各區之間自由活動的,因而成為東德人前往西方的跳板。1949年到1961年大約有250萬東德人冒著被東德邊防射殺的危險逃入西柏林。
西柏林邊境沒有在早先封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樣做會切斷東德的大部分鐵路交通。自1951年起,東德開始修築了繞過西柏林地區的柏林鐵路外環線,並在1961年完工,在那之後封鎖邊境才顯得更為實際。
建造
修建
1961年6月15日,統一社會黨總書記兼東德國務委員會主席烏布利希在國際記者會上宣稱“沒有人想要建造一堵牆!”(NiemandhatdieAbsicht,eineMauerzuerrichten!)這是“牆”一詞的第一次出現。
同年8月1日,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雪夫和烏布里希的電話記錄顯示赫魯雪夫最初有意修建一堵牆。然而其他資料顯示赫魯雪夫最初十分搖擺不定,擔心會導致西方的負面反應。然而可以確定的是,烏布里希宣稱東德的政權很不穩定因此決定關閉邊境一段時間。赫魯雪夫對於美國總統甘迺迪的默許而不會反對柏林蘇占區的這項行動具有充分信心。1961年8月12日(星期六)東德領導人參加了政府在東柏林北部森林中(Döllnsee)的一個花園會議,由烏布利希簽署指令封鎖邊界並開始修築圍牆,此次行動的代號為“玫瑰”。
當天午夜開始直到星期天早上東德軍隊和警察封鎖了大部分邊境。8月13日,西柏林的邊界被完全封鎖,東德軍隊和工人開始破壞道路使車輛無法通行,並安裝帶刺的鐵絲網和圍牆。柏林西側外圍共修築156公里、柏林市區43公里。
鐵絲網在修建時相對法定東德領土稍向內側,以確保沒有侵占西柏林的領土。在8月17日後開始放置混凝土構件,被修建成真正的牆。在修建期間,國家人民軍和工人階級戰鬥隊接到命令射擊任何試圖穿越的人。之後安裝了圍欄、雷區和其他障礙,從而清理出一個巨大的無人區來分辨逃亡者。 反應
反應
“不是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方案,但比戰爭好一千倍。” ——約翰•甘迺迪,美國總統 |
對於柏林圍牆西方盟國的反應逐步加大:20個小時後,出現了在邊界沿線的軍事巡邏。40個小時後向柏林的蘇軍指揮官遞交了抗議書。72小時後,盟國正式向莫斯科提出外交抗議。有傳聞稱蘇聯曾向盟軍保證不觸及他們在西柏林的權利。
關閉西柏林邊境後大量的東德人再也不能容易地到西德旅行或移民,許多家庭就此拆散,在西柏林工作的東柏林人無法上班,西柏林變成了在一片有敵意的土地上的一座孤島。西柏林市長維利•勃蘭特批評了美國未能及時對此作出反應,並號召西柏林人舉行示威抗議修建圍牆。在1961年美國國務卿迪安•魯斯克說:“圍牆不應該是歐洲的永久景觀,我不理解為什麼蘇聯會考慮它的存在,從他們的角度上講這無疑是修建了一座顯示共產主義的失敗的紀念碑。”
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謹慎地作出了最初的回應,稱柏林仍是一個“自由的城市”。他隨即重新任命曾主持柏林空運的盧修斯•D•克萊為他的特別顧問與副總統林登•詹森同期前往西柏林並於8月19日在西柏林會合。美國也在西柏林增加了駐軍。美軍第八步兵師第18步兵團的的1500名士兵從曼海姆啟程通過東德領土到達了西柏林。根據美軍使節向華盛頓的描述,西柏林市民熱烈地歡迎美軍的增援。市民和東德邊防警察間亦出現了衝突,隨後蘇聯駐德國集團軍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緩和了邊境的緊張局勢。
美軍和蘇軍之間的直接對峙發生在1961年10月27日、腓特烈大街的查理檢查站,兩方各部署了30輛主戰坦克對峙於邊界線兩側。然而第二天兩方均撤走了坦克。美軍這一行動意在宣示對西柏林的管轄權,然而雙方都不願因此使冷戰升級。
東德政府稱在西柏林邊境修築的隔離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德語: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旨在防範西方的潛在侵略威脅,另一個理由是阻擋西方間諜前往東歐。另外,東德政府稱西柏林市民在東柏林大量購買受東德政府補貼的低價商品。東德人對這些聲明持懷疑態度,因為西柏林居民過境前往東部比東柏林居民前往西部要容易得多。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東德政府阻礙公民逃往西柏林的舉措.
結構
柏林圍牆長度超過140公里,在1962年6月,面向東德方向距牆100米的地方平行設定了一道圍欄。圍欄和牆體之間即是著名的“死亡地帶”,這一片開闊區域沒有任何可以提供掩護的地方。其間的房屋均被夷為平地,並鋪上細沙以更容易追蹤逃亡者,同時也便於邊防軍長官檢查衛兵是否執行了他們的任務。
柏林圍牆在1961年開始修築後經過多次翻修,最終於1975年成為留存下來的樣子,共經歷過四種形式:
1. 鐵絲網(1961年)
2. 加強的鐵絲網(1962–1965年)
3. 混凝土(1965–1975年)
4. 75型邊境圍牆(Grenzmauer75)(1975–1989年)
上面的第四代圍牆的官方名稱是“UL12.11型支撐牆構件”(StützwandelementUL12.11),修建於1975至1980年間,總計使用約45,000塊構件,每個構件高3.6米,寬1.2米。在上方放置了一條光滑的管道以使其難以攀爬。總的修建成本為16,155,000東德馬克(3,638,000美元)。其建築標準要求可以抵擋衝過柵欄的車輛撞擊。在某些具有戰略意義的地方,牆體的結構較弱以便在戰爭時東德和蘇聯裝甲車可以輕鬆地衝破。除了沒有安放地雷和觸髮式自動機槍外,柏林圍牆的總體結構最終與德國國內邊境相似。
從東向西柏林圍牆的結構如下:
• 混凝土矮牆或金屬網狀圍欄:高約兩三米,粉刷成白色
• 地面觸發報警器
• 六英尺高的金屬柵欄、鐵絲網和報警器
• 釘床
• 警犬區域(由鐵絲引導的牧羊犬)
• 交叉焊接的鐵軌做成的拒馬
• 邊防哨所:便於邊防軍獲得支援
• 探照燈和瞭望塔
• 照明區域:設有夜間照明用的燈柱
• 控制區域:地面被經常平整刨開,以利於邊防軍跟蹤腳印,巡邏人員不能隨意入內。有時會有額外的金屬圍欄
• 3-5米深的反車輛壕溝
• 高3.75米的預製混凝土牆
• 前方幾米為法定的東德邊境
柏林圍牆的結構
長度(千米) | 設施 | 柏林圍牆的結構 |
---|---|---|
156.40 | 環繞西柏林外圍的邊境 | |
111.90 | 混凝土牆 | |
44.50 | 鐵絲網 | |
112.70 | 波茲坦地區的邊境 | |
43.70 | 阻斷東西柏林市區的邊境 | |
0.50 | 封掉視窗的住宅 | |
58.95 | 3.4麥可的構件牆 | |
68.42 | 2.9麥可的第一道鐵柵欄 | |
16100 | 照明地帶 | |
113.85 | 警報圍牆 | |
127.50 | 觸發信號圍欄 | |
124.30 | 巡邏道路 | |
數量 | 設施 | |
186 | 瞭望塔 | |
31 | 值班機構 | |
259 | 獵犬 | |
20 | 碉堡 |
成本
建設戒備森嚴的柏林圍牆和幾十年的不斷發展和維護對東德是一個巨大的經濟負擔。東德在1961到1964年在邊境建設和維護上花費了400萬馬克。
邊防軍隊
根據1989年史塔西的統計東德邊防軍共有11500名士兵,500名文職人員。邊防軍的7個團駐紮在柏林的Karlshorst。另外有兩個邊防軍預備團,位於Rahnsdorf的GAR-39團和位於Oranienburg的GAR-40團。
每個邊防軍的團下屬五個連,分為先遣、通訊、交通、榴彈發射器和炮兵組。在過境檢查站有時也會配備偵查小組、火焰噴射器、軍犬小組和水面小組。邊防中心共有567輛裝甲運兵車、48個大型榴彈發射器、48座反坦克炮、156輛裝甲車、2295輛其他車輛以及992隻獵犬。
在被稱為“加強邊境安全”的某些日子,邊境部署的邊防軍會增加至2300人。例如1988年由於示威和天氣惡劣,有80天邊境守衛的人數高達2500人。
水上邊界
西柏林城市外圍有若干可航行水道,西柏林市政廳在邊界處放置了一串白色浮標並注有“地區邊界”字樣。西柏林的遊船必須小心保持在西柏林一側,在東側則有東德邊防軍的巡邏艇巡邏。
東柏林河岸上通常修建有工事,在部分河道和湖岸兩邊會修建圍牆,例如哈弗爾河、Glienicker湖和Griebnitzsee湖等。東德居民不能到達這些水域的東德一側。在施普雷河的某些地段,水下安置了柵欄以阻擋潛水越境者。
市區內的水上界限並未標註明確,柏林圍牆在這些地方被河道隔斷,水面情況被邊防軍監視。有時一些西柏林的船隻和游泳者誤入邊界時東德邊防軍會開槍射擊,並造成過一些傷亡。
穿越
正式手續過境
柏林圍牆共有25個檢查站:13個公路、4個鐵路、8個水道檢查站,允許西柏林人、西德人、西方遊客和盟軍人員進入東柏林,也允許持有效證明的東德居民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居民進入西柏林。對於西柏林過境交通,只有兩個檢查站可供通過。
東德對過境檢查非常嚴格。國家安全局六處出入境控制單位直接管轄檢查站,他們身著邊防軍制服參與管理和監察,同時監視邊防軍和海關人員是否違規。
不同的檢查站按允許通過的人員類型劃分。普拉伯檢查站(CheckpointBravo)和查理檢查站是盟軍占領軍開設的檢查站,但僅為外交人員和外國公民使用。
西德居民和西方國家的遊客可以訪問東德,通常需要提前幾周向東德使館進行申請。訪問東柏林的當日簽證無需提前申請,只需在過境時辦理簡單的手續,西方遊客需支付5西德馬克的簽證費用,而西柏林居民則是免費的。然而東德政府可以毫無理由地拒絕任何入境申請。在1980年代,西柏林遊客必須以1:1的極低比率兌換至少25西德馬克到東德馬克,並且必須在東柏林境內花完。
逃亡
柏林圍牆建立後,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傷。其中死亡人數存在一定爭議。查理檢查站博物館負責人希爾德布蘭特稱死亡人數多於200人,波茨坦的當代歷史研究中心(ZZF)已確認136起死亡,先前的官方統計為96起。
東德政府向邊防守衛下達了《開槍射擊令》(Schießbefehl),雖然隨後東德官員否認這一命令的存在。研究者發現在一封1973年10月的命令中,守衛被告知嘗試穿越圍牆的人為罪犯,並且需要開槍射擊:“使用你的武器時不要猶豫,即使違反邊境禁令的是一隊婦女和兒童,這是叛徒們常用的策略。”
早期圍牆尚未修建時,人們通常通過跳過鐵絲網和從公寓視窗跳下來穿過邊境,然而在柏林圍牆修建後這種方式幾乎絕跡。東德當局不允許靠近邊界的公寓繼續正常使用,並且用磚封住了邊境附近建築物的所有視窗。在得知柏林圍牆修建訊息的第三天,19歲的國家人民軍士兵康拉德•舒曼便跳躍過了當時低矮的鐵絲網邊境,進入西柏林。這一瞬間被西方媒體記者抓拍到,此事也成為了冷戰期間西方用來廣為宣傳的樣本。他也是第一個越境的邊境守衛。艾達•西格曼為第一個因穿越圍牆而喪生的人,她在1961年8月22日從柏爾諾街48號的三層公寓跳下後身亡。第一個因穿越邊界而被射殺的人是GünterLitfin,他在1961年8月24日嘗試游過施普雷運河逃往西柏林的過程中被射殺,這一天東德邊防軍剛剛收到開槍射殺所有嘗試越境的人的命令。最後一個被射殺的人是1989年2月6日嘗試越境的克里斯•格弗羅伊(英語:ChrisGueffroy)。
1962年8月17日,18歲的東德人彼德•費查試圖翻越圍牆,在攀至頂部後被東德士兵發現並開槍射殺。當時,東西兩邊的人民都看到他中槍,並有西方記者在場。西柏林邊防軍曾投擲急救包,並甚至有警察翻身躍牆將這位東德青年抬起來企圖搶救 ,但東面卻沒有人敢於施予援手,事件在冷戰時期轟動一時。他成為了第一個因試圖攀越柏林圍牆而被射殺的人。1997年3月,兩名開槍的東德士兵RolfFriedrich和ErichSchreiber分別被判刑20和21個月。
除直接翻越外,人們採取了許多方式嘗試越境。1963年4月19歲的國家人民軍的文職人員WolfgangEngels曾利用所在基地的蘇聯裝甲運兵車衝破圍牆,隨後被東德守衛開火嚴重擊傷,最終被西德警察解救。ThomasKrüger曾利用東德體育技術協會的輕型飛機(茲林Z142)穿越柏林圍牆降落在英國皇家空軍位於Gatow的基地。另外有人通過挖地道、大型熱氣球、潛水以及利用汽車高速衝過檢查站的方式越境。隨後東德在檢查站修築了之字形的道路並降低了橫桿的高度。由於下水道系統尚為柏林圍牆修建前的結構,部分人通過Girrmann學生組織的協助利用下水道越境。
演說
我是柏林人
美國總統甘迺迪曾於1963年6月25日在西柏林市政廳柏林圍牆前發表“我是柏林人”演說(IchbineinBerliner),“自由有許多困難,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們從未建造一堵牆把我們的人民關在裡面,不準他們離開我們”是其中的名句。
推倒這堵牆
1987年6月12日,美國總統里根在布蘭登堡門發表著名的“推倒這堵牆”演說,呼籲當時的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拆掉柏林圍牆。他說:“戈巴契夫總書記,如果你想和平,如果你想蘇聯和東歐繁榮,如果你想要自由,那來到這道門前。戈巴契夫先生,打開這道門,推倒這堵牆!”
倒塌
1989年11月9日,新東德政府開始計畫放鬆對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但由於當時統一社會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誤解上級命令,錯誤地宣布柏林圍牆即刻開放,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圍牆,整個德國陷入極度興奮狀態。此事件也稱為“柏林圍牆倒塌”,雖然圍牆不是自己結構倒塌,而是被人為拆除。當時的柏林人爬上柏林圍牆,並且在上面塗鴉,拆下建材當成紀念品。11個月後,兩德終於統一,成為“柏林圍牆倒塌”後的最高潮。
開放邊境
君特•沙博夫斯基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是推動柏林圍牆倒塌的主要催化劑。在宣布完新的臨時旅行法規之後。18:53義大利安莎通訊社的記者里卡爾多•埃爾曼詢問道:
“你宣布的會不會是搞錯了,你不覺得前幾天推出的旅行法案有很大的問題嗎?” |
沙博夫斯基用官方化的語言回答了他。18:57有一位記者問道:“這將何時生效?是從現在開始嗎?”沙博夫斯基看了一下時鐘,宣讀了克倫茨的檔案:
“現在無需證明(旅行證件或外國親屬關係)即可申請個人出境。出境許可將儘快簽發。管理護照和出境登記的各人民警察事務部和分局在辦理簽證和永久離境證件時不得拖延,並且無需考慮是否符合永久出境條件。在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邊境也可以辦理永久離境。” |
漢堡《圖片報》記者彼德•布盧姆克曼再次詢問道“這將何時生效?” ,沙博夫斯基逐字回答道:
“據我所知……立即生效,毫不拖延。” |
兩個記者隨後問道:“對於西柏林也生效嗎?”沙博夫斯基回答道:
“允許通過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以及西柏林的所有邊境檢查站永久離境。” |
沙博夫斯基的新聞發布會馬上成為了當晚西德媒體的重要新聞。19:17通過ZDF和20:00的ARD的節目向整個東德播出了這一訊息。此後,在ARD的節目《今日事件》中,主持人漢斯•弗里德里希宣布道“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東德政府宣布立刻向所有人開放邊界……柏林圍牆上的大門已經打開。”
由於西德媒體在得知這一訊息後的廣泛報導,柏林圍牆邊境聚集了大量等待邊境開放的東柏林人。此時邊防軍、國家安全局、駐柏林的蘇軍部隊都沒有被通知是否需要武力介入。對形勢感到意外的邊防軍匆忙聯繫上級,並在21:20得到命令,在博恩霍爾姆檢查站允許人群中最激進的人過境並在他們的護照上蓋上永久離境章(這實際上取消了他們的公民權)以減輕邊防軍的壓力。然而仍有數千人滯留在邊境並要求按新聞發布會上的說法允許他們離境。
人們很快意識到東德政府中沒有人願意為下令使用致命武器負責,寡不敵眾的邊防軍亦難以控制大量湧入的東德市民。最終,在10:45,邊防軍停止了阻攔,允許人們通過檢查站,並幾乎不檢查他們的證件。在另一側等待的西德人用鮮花和香檳歡迎湧入的東德人,隨後一群人爬上了柏林圍牆。午夜時柏林圍牆的所有檢查站均已開放且德國內部邊境也同時開放。由於大多數人還在睡覺,東德人真正的大量湧入是在11月10日的早上。
西柏林人熱情地歡迎湧入的東德人。大多數柏林圍牆附近的酒吧自發提供免費啤酒,選帝侯大街排起了長長的汽車隊伍且陌生人互相擁抱。在這樣的氣氛中許多西柏林人爬上了柏林圍牆。當晚西柏林市長沃爾特•莫波爾立即下令向移民提供臨時住宿並且在西柏林儲蓄銀行發放100西德馬克費用。在新聞發布會的訊息傳來時,波恩的德國國會正在舉行常務會議。西德總理府的魯道夫•賽特斯宣布代表全體歡迎東德政府的努力,隨後全體國會成員自發起立唱起了國歌。
拆除
儘管11月9日晚柏林圍牆完全開放,但並沒有被立即拆除。從那天起大量的人帶著鐵錘和鑿子來到圍牆邊敲下牆體,並將牆體留作紀念品。柏林圍牆上一些非正式的通道被開鑿出來。這些人被稱作“圍牆啄木鳥”(Mauerspechte)。
隨後的周末,東德當局宣布設定十個新的邊境出入口,包括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地點,例如波茲坦廣場等。許多人等待在這些地方,並在推土機開出新的出口恢復原有的道路時歡呼,有時這些鏡頭會與隨後真正的柏林圍牆拆除工作相混淆。隨後直到1990年中期一直在設立新的出入口,包括1989年12月22日布蘭登堡門。西德人也在12月23日開始無需護照即可進入東柏林。
事實上在宣布開放的最初的幾個月,柏林圍牆仍駐有邊防軍,並且他們甚至嘗試修復“圍牆啄木鳥”所造成的牆體損壞。漸漸他們放棄了這種嘗試,並容忍了未被官方宣布而自行開鑿的出入口的存在。1990年6月13日。東德軍隊正式下令拆除柏林圍牆。7月1日東德宣布接受西德馬克,此時所有的邊境控制措施均被取消。隨後東德軍隊(在統一後由德國陸軍)開始拆除柏林圍牆,直至1991年11月完成工作。只有幾部分牆體和瞭望塔被留下作為紀念。
慶祝
1989年12月25日,倫納德•伯爾尼斯坦在柏林指揮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並將歡樂頌中的“歡樂”(Freude)一詞改為“自由”(Freiheit)。樂隊和合唱團的成員來自東西兩德,並且包括了來自英、法、美、蘇四國的成員。羅格•沃特斯在1990年7月21日在波茨坦廣場北部演唱了平克•弗洛伊德的《牆》。大衛•哈塞爾霍夫站在柏林圍牆上演唱了《尋找自由》,這首歌曲當時在德國很受歡迎。
許多年來,關於11月9日是否應該成為德國國定假日存在諸多爭議[45],除東德開放柏林圍牆外,11月9日是1848年革命結束和威瑪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同時也是1923年啤酒館暴動和1938年納粹德國發動水晶之夜的日子。最終選擇了10月3日作為德國統一日。
2014年11月8日起德國展開為期3天的柏林圍牆倒塌25周年慶祝活動。60歲的默克爾在她最新的網路Podcast中說:“我希望你們永遠都不會忘記那一天的感受,至少我將永遠都不會忘記;我等待了35年才有那種自由的感覺,這改變了我的人生”。期間德國人用燈光重現柏林圍牆,紀念柏林圍牆推倒25周年。
遺蹟
柏林圍牆原址僅有少部分存留,其餘幾乎被拆除殆盡。有三處較長的存留:一處在尼德爾克爾新納大街,位於波茨坦廣場和查理檢查站之間,長約80米。另一處較長的存留是在施普雷河沿岸奧伯鮑姆橋附近,存有大量塗鴉,通常被人稱為東邊畫廊。第三處位於Bernauer街北部,為部分重建的圍牆,並在1999年改為紀念場所。一些柏林圍牆的單塊牆體和瞭望塔也分散在城市中。
能夠反映柏林圍牆原貌的場所已經不存在了。許多人將柏林圍牆的碎片視為紀念品,一些牆體的碎片被拿到德國的紀念品商店和網上出售。今天柏林圍牆向東的一側也塗滿了塗鴉,而真實情況下東側為東德邊防軍所守衛,僅在西側存在塗鴉。在柏林市中心遊客較多的區域,市政府用鵝卵石在街道地面上標出柏林圍牆曾經的位置。在大多數情況下,標出的僅是第一道圍牆。在波茨坦廣場兩道圍牆均被標出以使遊客認識柏林圍牆邊防系統的尺度。
社會差異
柏林圍牆的倒塌被歷史學家認為是東西方冷戰終結和東西德統一的標誌。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和柏林完成統一。東西柏林的道路、鐵道及橋樑在圍牆倒塌後迅速接連在一起。兩德統一後,雖然柏林圍牆不再存在,但仍有其他無數障礙存在,西德的資本主義席捲東德企業,導致數百萬的東德人失業。東德人認為西德人貪得無厭,西德人覺得東德人好吃懶做,此一現象並反映在東德與西德地區之間的社會及經濟現象。
博物館
今天,柏林的一個私人博物館照在查理檢查站很近的地方原樣重建了約200米的圍牆,它現在被當作遺蹟以作為紀念和歷史見證,不斷吸引著大量遊客前來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