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

錨一般指船錨,是錨泊設備的主要部件。鐵制的停船器具,用鐵鏈連在船上,把錨拋在水底,可以使船停穩。 古代的錨是一塊大石頭,或是裝滿石頭的簍筐,稱為”碇“。碇石用繩系住沉入水底,依其重量使船停泊。後來有木爪石錨,即在石塊兩旁繫上木爪,靠重量和抓力使船停泊。中國南朝已有關於金屬錨的記載。中國古代帆船使用四爪鐵錨,這種錨性能優良,在舢板和小船上仍有使用。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宋體“錨”字 宋體“錨”字

拼音:錨(máo)

部首筆畫

部首:釒

五筆輸入法:qalg

筆畫數:13

常用詞語:船錨、錨地、石錨、錨爪、錨繩、拋錨。

詳細解釋

停船用具,鐵質。一段用鐵鏈固定在船上,另一端成倒鉤的爪形,拋到水底或岸上,以穩定船體:拋錨。錨位。錨鏈。

【名】

形聲。從金,苗聲。

本義:船停泊時所用的設備。一般為鐵制或鋼製。

如:錨具(船首兩側各有艏錨一具,另有備有錨、流錨及小型錨等);錨纜(系錨的粗繩或鐵鏈);錨鏈孔(艏之兩旁各有一小孔,以備起錨時將錨鏈由此孔收進,錨則緊貼於外之鋼板上)。又指可以依靠的人或物(如在危急時)。如:我們以它作為系住靈魂的堅固牢靠的錨。

古典釋義

凡舟行遇風難泊,則全身系命於錨。戰船、海船有重千鈞者,錘法先成四爪,以次逐節接身。其三百斤以內者,用徑尺闊砧,安頓爐旁,當其兩端皆紅,掀去爐炭,鐵包木棍夾持上砧。若千斤內外者則架木為棚,多人立其上共持鐵鏈。兩接錨身,其末皆帶巨鐵圈鏈套,提起捩轉,成力(1)錘合。合藥不用黃泥,先取陳久壁土篩細,一人頻撒接口之中,渾合方無微罅(2)。蓋爐錘之中,此物其最巨者。選自《天工開物·錘鍛·錨》

注釋

(1)成力:全力,合力。

(2)罅:空隙。

原文翻譯

船錨 船錨

每當船隻航行遇到大風難以靠岸停泊的時候,它的安全就完全依靠錨了。戰船或者海船的錨,有的重量達到上萬斤。它的鍛造方法是先錘成四個鐵爪子,然後才將鐵爪子逐一接在錨身上。三百斤以內的鐵錨,可以先在爐旁安一塊直徑一尺的砧,當鍛件的接口兩端都已燒紅了,便掀去爐炭,用包著鐵皮的木棍的一端把它們夾到砧上錘接。如果是一千斤左右的鐵錨,則要先搭建一個木棚,讓許多人都站在棚上,一齊握住鐵鏈,鐵鏈的另一端套住錨身兩端的大鐵環,把錨吊起來並按需要使它轉動,眾人合力把錨的四個鐵爪逐個錘合上去。接鐵用的“合藥”不是黃泥,而用篩過的舊牆泥粉,由一個人將它不斷地撒在接口上,一起與鐵質錘合,這樣,接口就不會有微隙了。在爐錘工作中,錨算是最大的鍛造物件了。

錨的類型

圖1 圖1

錨的種類很多,鑽井平台常用大抓力錨,如圖1所示。這種錨的主要特點是它的抓力只有當拉力為水平方向時才能有保證,如果拉力具有垂向分力,抓力減小,錨爪會被拉出土。實驗表明,錨柄向上轉6°抓力開始下降,錨柄上轉12°抓力顯著下降。因此,錨泊時必須使錨鏈的下端與海底相切,否則就有走錨的危險。起錨也就是利用這一特點,向上拉錨鏈讓錨柄抬起,錨喪失抓力,最後破土而出。

錨的選擇要考慮操作方便、便於存放和經濟適用,但最主要是錨的抓力。錨的抓力一方面因為錨的類型不同而不姑知如同,另一方面與海底土質有關。

隨著海洋開發向深水推進,對錨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深水中,如果仍然要求錨鏈下端與海底相切以保證錨的抓力,則所需的鏈很長。因此,要研究能承受垂向分力的錨,如採用水泥重塊或錨樁。當遇岩性海底而不能打樁時,可採用鑽孔灌注錨樁。有些錨是根據特定的海底設計的,在不符合設計要求的海底情況下使用,錨的工作性能就較差。雖有 圖1抓力錨各種錨在不同海底情況下的抓力計算公式,但錨的真正抓力需通過現場試驗來確定。

圖2 圖2

現代錨用鑄鋼或鍛鋼製造,主要有四種。

①有桿錨:錨爪和錨乾通常為一整體,並有一垂直於錨爪平面的橫桿。有桿錨多為雙爪,有的是單爪。使用時一爪齧入土中較深,抓力大,但因有橫桿,收藏不便,多用於小型船舶。有桿錨主要類型有海軍錨(圖2)、單爪錨(圖3)佛山錨、日式錨等。

②無桿錨:錨爪和錨桿可相對轉動一定角度,無橫桿。使用時兩個錨爪同時齧入土中,起錨和收藏方便,使用最為廣泛。無桿錨中具有代表性的為霍爾錨(圖1)及其改良型斯貝克錨。

圖3 圖3

③大抓力錨:錨爪寬大,可轉動一定角度,錨頭或錨爪中部有突出的桿體,起穩定作用。因錨爪齧土面積大,抓力大,適用於砂質或土質鬆軟的水底。大抓力錨主要類型有丹福斯錨、馬氏大爪力錨、快艇錨等。

④特種錨:形狀與一般錨不同,如菌形錨,錨頭呈菌狀或傘狀,齧入土中較深,抓力大,不易移動,多用作長期錨泊、定位用,如作燈船、浮筒、躉船等的固定錨。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五音集韻》武瀌切,音苗。《玉篇》器也。《焦竑·俗書刊誤》船上鐵貓曰錨。或曰錨同。卽今船首尾四角叉,用鐵索貫之,投水中,使船不動搖者。俗讀若茅。茅苗音別,其用一也。

拼音是mao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