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印度佛教石窟群。約建於公元前2世紀--公元7世紀。位於馬哈拉斯特拉邦北部文達雅山的懸崖上。於阿育王時代開鑿。主要由舉行佛教儀式的支提窟與供僧侶修行用的精舍組成。共有29座石窟,一號石窟的釋迦牟尼雕像正面表現沉思、左面表現微笑、右面表現凝視,其拱門及石柱上雕刻有飛天仙女,大廳牆壁繪有五百羅漢像。歷史起源
據考證,石窟於公元前2世紀開始修建,公元650年竣工,前後達數百年之久。佛教在印度衰亡之後,阿旎陀石窟在很長一段時間不為人知。1819年,英國狩獵者無意之中發現了這些石窟,它們才重新引起人們的注意。後來,人們發現洞窟內的石像同玄奘記載完全相符,於是便肯定這就是玄奘所描述的那些石窟。歷史事件:
公元前200-200年第一次興盛時期。
5-6世紀第二次興盛時期。
洞窟景觀
石窟內有大量保存完好的精美雕刻和壁畫,以宣揚佛教為主要內容,有關於釋迦牟尼的誕生、出家、修行、成道、降魔、說法、涅槃的壁畫,也有反映古代印度人民生活及帝王宮廷生活的畫面。畫中人物、花卉、宮廷、田舍、飛禽、走獸等,構圖大膽,筆調活潑,形象逼真,引人注目。這些洞窟建成時間不一,其壁畫各具特色。當時藝術家以豐富的想像,運用瑰麗的色調,描繪了將近1000年間各種各樣的生活情況,它們被表現得生動活潑,具體細膩,有聲有色,令人讚嘆。
評價
阿旎陀石窟的繪畫與雕刻雖然是為宗教服務的,但內容都以當時生活為基礎,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是當時印度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反映出社會的各個階層的真實面貌。在表現技巧上,構圖和諧緊湊,人體肌膚富於質感,線條舒展,筆法洗鍊,色澤鮮艷,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至今仍可為各國藝術家們所推崇,不愧為印度藝術的寶庫,人類文化的奇蹟。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