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民國二年(1913年)2月22日,邵象華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個中學教師家庭,他自幼勤奮好學,成績優秀,多次跳級 。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工系時年僅19歲,之後他到上海交通大學擔任助教 。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考取第二屆中英庚子賠款留學生,赴英公費留學,入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主修冶金專業。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獲得倫敦大學一級榮譽冶金學士,後攻讀碩士學位,在導師卡本特(H. C. H. Corpenter)爵士指導下,從事鋼表面滲氮硬化機理的研究。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獲得倫敦大學冶金碩士學位 。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資源委員會宣布中央鋼鐵廠緩辦,他被暫時分配到該會的中央機器廠負責建立理化實驗室和耐火材料車間 。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夏,應聘到正在籌建礦冶系的武漢大學(校址在四川樂山),出任該校工學院首任冶金教授 。
民國三十年(1941年),資源委員會將邵象華調回,派他到電化冶煉廠第四廠(煉鋼廠)並任廠長。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邵象華、靳樹樑等人受資源委員會派遣赴東北接收鋼鐵企業 。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被任命為鞍山鋼鐵有限公司協理兼制鋼所所長。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2月,鞍山解放,邵象華等6名原協理和30餘名技術人員留在鞍山,他們被解放軍安全轉移至丹東市參加政治學習。同年10月邵象華奉命到北滿,在雞西一家小煉鐵廠協助工作,不幾天又到哈爾濱東北重工業部報到。11月2日解放瀋陽當天,邵象華隨人民解放軍進入瀋陽。同年他參加了接管鞍山鋼鐵有限公司工作,在新誕生的鞍山鋼鐵公司中,擔任總工程師,並先後兼任煉鋼廠生產技術副廠長和公司技術處處長。
1950年5月,煉鋼廠全面恢復生產之後,他作為公司技術處處長,主持制定公司各個生產工序的技術操作規程及各類產品的檢驗標準等 。
1955年,邵象華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改稱院士) 。
1956年,邵象華隨冶金工業考察團赴蘇聯、民主德國和捷克斯洛伐克,對這些國家的鋼鐵企業進行了調查研究。回國後他在全國煉鋼會議及其他場合發表了考察報告,提出許多改進中國平爐煉鋼的意見 。
1957年,他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考慮規模經濟效益發展中國鋼鐵工業的意見。
1958年,在全國“大辦鋼鐵運動”中,邵象華陪同冶金部領導視察許多地方小鋼鐵廠,從技術上積極幫助他們解決生產建設中的問題。同年秋天,他被調到冶金工業部鋼鐵研究院(2000年定名為鋼鐵研究總院),先後擔任煉鋼及冶金物理化學研究室主任、院副總工程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及技術顧問、博士生的導師等職 。
1961年,由他率工作組常駐上鋼一廠,幫助其新建的轉爐車間過技術關,其後冶金部在一廠召開了全國性現場會議,以推廣邵象華等與一廠共同創造的經驗 。
1978年11月,參加在法國凡爾賽舉行的第七屆國際煉鋼物理化學會議 。
1981年,以68歲高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92年4月,邵象華被日本鐵鋼協會推選為名譽會員,並應邀在大會上作了名為“湯川紀念講演”的學術報告 。
2012年3月21日18時30分,邵象華在北京逝世,享年一百歲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理論成果
1948年起邵象華在鞍鋼參與恢復生產、建立中國第一代大型鋼廠的生產技術和研究開發體系,參與主持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技術管理的奠基工作。1959年起在研究院主持冶金反應、冶金新工藝、真空熔煉及鐵礦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一系列科研項目,在生產中得到套用。 邵象華在電化冶煉廠設計平爐時,摒棄了依靠經驗的作法,套用中國以外當時已發展起來的冶金爐熱工和空氣動力學原理,對包括煤氣發生爐、爐體各部、煙道以至煙囪等整個系統進行了詳細計算,做出了有科學依據的設計。 邵象華對沸騰鋼的凝固過程、鋼錠結構、產品質量和操作工藝進行了深入研究,於50年代中期完成了一項在鋼錠凝固期間噴吹小量壓縮空氣(或氧氣),從根本上減輕沸騰鋼偏析的新工藝開發,取得了顯著減少偏析及由它造成的缺陷的效果,並在現場生產條件下確定了最佳操作方法,所設計的工藝機械裝置具有易操作的特點,該項創新成果發表後,引起當時英國國營鋼鐵公司(British steel Corporati0n)很大興趣,立即來信要求提供詳細資訊。
1958年秋,邵象華主持了冶金反應、冶煉新工藝、真空熔煉、鐵礦共生元素回收利用等方面的一系列研究課題,其中兩項發明獲國家專利。
20世紀60年代初,從事冶煉鋼及新型合金的有關基礎研究與技術開發課題。他結合當時軍工任務,帶領年輕科研人員進行了真空條件下冶金反應過程的研究,特別是真空熔煉、電渣重熔等技術的套用、改進及開發。主要研究內容涉及真空熔煉爐內鐵基、鎳基熔池中的碳脫氧、氧脫碳反應,合金元素及微量雜質元素的揮發,坩堝耐火材料對熔池的供氧作用等等。
20世紀60年代,國家開發核能迫切需要超低碳不鏽鋼,當時氬氧爐尚未發明,中國國外都用特殊的裝備和複雜的流程來生產該種鋼。邵象華調查研究了中國國內特殊鋼廠冶煉普通不鏽鋼的條件與經驗,分析了該鋼種的特點,認為要實行強化熔池吹氧進行高溫脫碳,並及時加鉻以冷卻熔池、防止爐體損傷等特殊的操作措施,用普通電弧爐也可以生產出所需的超低碳不鏽鋼。他帶領工作組到撫順鋼廠與重慶特殊鋼廠分別試煉上述鋼種,都做到一次試煉成功。其後兩廠為國家提供了成批的超低碳不鏽鋼鋼材。為此冶金部通報表彰了邵象華等人的事跡。邵象華在大冶鋼廠主持加稀土元素,節約鎳鉻的炮管鋼的研製。其技術難點是控制鋼液純淨度和稀土加入方法,使各成分分布達到均勻。該鋼種通過了軍工部門包括實彈射擊在內的全部驗收標準,被列入國家戰時儲備鋼種。
20世紀70年代初期,邵象華提倡平爐熔池頂吹氧氣強化操作,受冶金部委託選點進行試驗,組織人員先後協助上鋼三廠小平爐和鞍鋼二煉鋼廠大平爐開發此技術,後相繼在全國許多平爐上大量推廣。 中國國內生產低碳錳鐵歷來採用雙電爐法,將矽錳合金再次冶煉而成。該流程耗電大,生產成本高。邵象華根據熱力學原理通過理論計算指出了用氧氣使碳優先於錳氧化的大致溫度範圍和錳可能吹損的程度,於1957年提出了關於碳素錳鐵吹氧脫碳的工藝原理。併到上海與遵義兩鐵合金廠指導他們進行以碳素錳鐵(可以用高爐生產)為原料、用氧氣轉爐冶煉中碳錳鐵的工業性試驗,取得了的預期效果 。
20世紀70年代後期,為了能在轉爐內大幅度增加熱源,以達到煉鋼多用廢鋼或冷生鐵,並適應鐵水預處理後熱量緊張的狀況(尤其在以提取有用共生元素為目的預處理以後),邵象華提出進行氧氣轉爐底吹煤和氧的研究。他指導研究生與現場技術人員,從實驗室探索開始,直到在新撫鋼廠10噸轉爐進行工業試驗,取得良好結果,通過了冶金部階段鑑定,獲國家專利 。
20世紀80年代,他指導研究生進行轉爐底吹煤和氧,來增加外來熱源的新工藝研究,在新撫鋼廠進行了工業試驗,取得了顯著效果,並獲得國家專利 。
•學術論著
1950年,邵象華撰寫出版了中國第一部《鋼鐵冶金學》專著,同時他主持翻譯了國際上重要的煉鋼專著,包括蘇聯的《鋼冶金學》和美國的《鹼性平爐煉鋼》 。20世紀80年代初,他曾指導同事翻譯了美國AIME出版的《氧氣頂吹轉爐煉鋼》 。
1 邵象華.鋼滲氮硬化機理研究.英國鋼鐵學會論文集(英文),倫敦:1938.
2 邵象華.金屬研究的物理方法.中英庚款董事會紀念論文(英文),重慶:中英庚款董事會出版,1940.
3 邵象華.煉鋼平爐之設計.資源委員會季刊,19444(4):31~51.
4 邵象華.論平爐爐頂.鞍鋼,1950,創刊號:4~12;(2):6~10;(4):5~13.
5 邵象華.鋼鐵冶金學.瀋陽:東北工業出版社,1950.
6 邵象華.鞍鋼生產中的新技術.重工業通訊,1954(13):33~35.
7 邵象華,潘月珠.減輕沸騰鋼偏析的研究―I.在鋼錠模內用氧氣(空氣)處理.金屬學報,1958,3(2):85~97.
8 邵象華,胡文淦,潘月珠.減輕沸騰鋼偏析的研究―Ⅱ.鋼3巨型鋼錠的吹氧、吹空氣和加鋼板冷卻處理.金屬學報,1958,3(4):276~285
9 邵象華.沸騰鋼3中板分層現象.金屬學報,1959(1)16~20.
10 邵象華.鐵礦石直接還原.鋼鐵,1959(22、23)
11 邵象華.十年來我國平爐煉鋼.鋼鐵,1959(18).
12 邵象華.真空熔煉的物理化學.金屬學報,1964,7(1):85~103.
13 吳超萬,李偉立,邵象華.真空感應爐氧化鎂坩堝熔煉純鐵的研究.金屬學報,1964(2):22~24.
14 邵象華等.真空感應爐熔煉純鎳時MgO坩堝供氧問題.鋼鐵,1964(9):22~24.
15 邵象華.超低碳不鏽鋼的電爐冶煉.鋼鐵研究院學術報告,1965.
16 邵象華等.精密軸承用鋼的真空熔煉.鋼鐵研究院論文集Ⅱ,1965.
17 唐仲和,邵象華等.真空感應爐內液態鎳和鎳鉻合金中的碳氧反應.金屬學報,1966(2):117~125.
18 撫順鋼廠、鋼鐵研究院.超低碳不鏽鋼的冶煉工藝.鋼鐵,1966(12):9~14.
19 畢銘(即邵象華).鉻鐵吹氧脫碳平衡關係.鋼鐵,1975(2):86~88.
20 畢銘(即邵象華).煉鋼脫磷理論和實踐.鋼鐵,1976(2):31~41.
21 邵象華.錳鐵吹氧脫碳的熱力學探討.金屬學報,1977,13(3):182~186.
22 邵象華.關於連續煉鋼的理論和實驗.中國金屬學會第三屆年會學術報告論文集,1978.
23 邵象華,姚錫仁.用熱絲顯微鏡測定熔點的方法及其改進.中國金屬學會煉鋼論文集,1980.
24 邵象華.包鋼鐵水提鈮的工藝研究.第一次中日煉鋼學術討論會文集(英文),1981:183~202
25 邵象華.中國鋼鐵冶煉工藝的發展(第一次中美冶金學術會議特約報告).會議論文集(英文)1981:1~15.
26 汪大洲,邵象華.錳鐵脫磷的實驗研究.鋼鐵,1983,18(4):14~21.
27 邵象華.鋼鐵工業――夕陽工業還是朝陽工業.冶金報,1984年11月27日.
28 邵象華.鋼鐵工業在技術進步中高速發展.工程師論壇,創刊號,1985.
29 邵象華.鋼鐵工藝的發展.鋼鐵技術及新材料第二屆國際會議特約報告集(英文).1986年10月韓國浦項;Chi.J.Met.Sci.Technol?,1987,3:1~8.
30 邵象華等.中國氧氣煉鋼的發展.國際氧氣轉爐煉鋼會議論文集(英文),奧地利林茨:1987,5:94~114.
31 劉瀏,邵象華,補明哲等.煤氧複合吹煉工藝的實驗開發.鋼鐵,1989(3):14~20.
32 邵象華.日本鐵鋼協會湯川紀念講演“Striving for more and Better steel―Behind Closed Door and in the Open”(英文)ISIJ Internatinal32(1992),12:1368~1380
•學術交流
1979年和1986年,邵象華分別作為中國金屬學會第一次訪問美國和日本的代表團成員,應兩國一些冶金企業和科研單位的邀請,進行了學術演講和座談等活動,增進了國際同行間的了解和友誼,對後來展開許多雙邊、多邊科技交流與合作活動有所促進。
1986年10月,邵象華和另兩位學者應聯合國一個亞洲組織之邀參加在浦項召開的第二屆鋼鐵技術與新材料國際會議。邵象華在大會上作了特邀講演,由此開始了中國與韓國鋼鐵科技界和有關方面的接觸與聯繫。
人才培養
截至2012年3月,邵象華作為研究生導師,先後培養了3名碩士研究生和4名博士研究生 。
榮譽表彰
1998年獲第二屆中國工程科技光華獎。
1992年4月在日本鋼鐵學會春季年會上,他被授予該會名譽會員,並獲湯川紀念講演獎。
1984年8月15日被鞍鋼公司授予二等功臣稱號。
1937年獲得馬瑟科學獎金(MatheyPrize),先後被授與英國皇家礦學院會員(A.R.S.M)學銜和帝國理工學院獎狀(D.I.C)。
社會任職
邵象華是《中國大百科全書.礦冶卷》鋼鐵冶煉分支主編,《當代中國的鋼鐵工業》編委,《中國冶金百科全書》總編委員會委員。邵象華曾當選第一、第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從20世紀50年代起,邵象華先後擔任國家科委鋼鐵組成員、冶金學科組副組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工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發明獎獎勵評審委員會冶金組委員,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委員,冶金部科技進步獎獎勵評審委員。
1949年起,任《鞍鋼》(技術期刊)主編,《金屬學報》、《鋼鐵》、《中國金屬科學技術學報》及其他幾種主要冶金期刊的編委、主編、副主編、顧問及總顧問等。
1956年,起擔任中國金屬學會常務理事、煉鋼學會理事長,中國真空學會名譽理事。
1980年,當選為中國真空學會名譽理事。
1991年,當選為金屬學會榮譽會員。
人物評價
邵老在中國工業化建設中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和作出的重要貢獻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祝賀,對邵老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工程院的工作表示感謝 。 (中國工程院 周濟 院長評)
邵象華同志在為祖國鋼鐵事業奮鬥中,始終保持著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和銳意進取、勇於創新、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他治學嚴謹,認真務實。注重理論聯繫實際,認為套用基礎和開發類研究的根本之點在於工程化和工業化。他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善於聽取各方面的觀點,從不把自己的學術觀點強加於人。他尊重科學,實事求是,敢於直言。他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嚴格要求和提攜年青一代,為中國冶金領域培養了大量人才。鑒於他為祖國的鋼鐵事業的生產建設、套用基礎理論和技術開發等做出的傑出貢獻 。( 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評)
邵象華是中國近代鋼鐵冶金工程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被公認是中國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技術管理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因心繫母校而欣然擔任浙江大學校友總會的顧問。先生在鋼鐵冶金領域奮鬥一生,不僅秉承母校“求是創新”精神,在冶金技術研發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更為冶金工程領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和技術骨幹。邵象華先生的逝世不僅是冶金界的一大損失,也是母校浙江大學的一大損失!先生雖已離去,但先生以嚴謹求是的態度贏得了業界盛譽,更以愛校榮校的風範感動了後輩學子,先生的高尚品格將永留於世,激勵著浙江大學廣大校友不斷進取、勇攀高峰 。( 浙江大學評)
後世紀念
2009年《邵象華院士文集:慶祝邵象華院士九十六華誕》由冶金工業出版社出版。
2012年2月21日,邵象華院士百歲華誕座談會在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