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56年,王小謨高中畢業。
1961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
1969年,王小謨接到了一個新的調令:到三線去。當時“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口號響徹天南地北。一大批國家重要的鋼鐵、常規兵器、航空、航天、能源、電子、重型機械、發電設備製造工業基地向三線戰略轉移。跟王小謨一起從14所去貴州的有八九百人,他們組成了一個新的研究所-電子工業部第38研究所(今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38研究所)。
1986年,王小謨擔任38所所長。
1987年,作為13位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之一,王小謨應邀到北戴河療養,受到鄧小平同志的親切接見。
1990年,國家決定通過對外合作解決預警機裝備急需。王小謨擔任中方總設計師,主持系統總體設計,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基於二維有源相控陣體制的三面陣背負罩新型預警機工程方案。同時,他帶領和組織國內研發團隊同步開展研製工作,掌握預警機設計方法和主要關鍵技術,鍛鍊和培養技術隊伍,為中國自行研製預警機奠定堅實基礎。國產預警機正式立項後,王小謨主動推薦優秀年輕專家擔任總設計師,自己擔任總顧問,傾心指導年輕的總師們確定總體技術方案,開展技術攻關、系統集成和試驗試飛方案等重大工程研製事項,為中國首型預警機的研製成功作出重要貢獻。
1991年,53歲的王小謨離開38所,到北京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總體研究院開始了他在國防科技上的更高追求。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2009年,已經72歲高齡的他,欣然接受38所聘請,擔任該所預警探測領域首席科學家。
2010年,他主導研製的預警機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同時,他親任出口型預警機總設計師,首次提出運八平台背負圓盤型天線罩的構想,實現了“小平台、大預警”。
2013年1月18日,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規定,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和科技部審核,國務院批准並報請國家主席胡錦濤簽署,授予王小謨院士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獲得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後,王小謨拿出5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中的450萬元,又通過各方最終籌集出2000萬元,計畫成立雷達創新獎勵基金,每年獎勵三名在雷達和預警探測技術領域作出突出貢獻和有重大創新的年輕人。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王小謨致力於雷達技術研究與工程套用工作。上世紀60年代,他瞄準國際雷達技術前沿領域,主持研製成功中國第一部三坐標雷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上世紀80年代,他主持開展低空雷達技術攻關,研製成功中國第一部中低空兼顧雷達,並在國際雷達裝備同台競技中為國產雷達贏得了世界聲譽。
針對中國國情,王小謨率先提出開展輕型預警機的預先研究,主持制定技術方案,為國家決策研製輕型預警機創造條件。他還提出利用國產飛機實現預警機出口的構想,並擔任原型機總設計師,主持完成原型樣機設計與製造,推動實現中國預警機裝備出口。他作為課題負責人,主持完成數字陣列雷達預警機地面樣機技術攻關,為研製新型預警機奠定基礎。
20世紀80年代,王小謨主動策劃,與十幾位老專家深入醞釀,希望自主研製預警機。王小謨詳細整合十幾年的研究基礎,綜合分析國內各方面的科研力量,最終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開啟了一邊國際合作、一邊自主研製預警機的漫漫航程。合作研製期間,王小謨受命擔任預警機工程中方總設計師,提出採用大圓盤、背負式、三面有源相控陣新型預警機方案,這是世界首創。同時,他堅決主張並且部署安排了國內同步研製,並做出了樣機。當外方迫於國際壓力單方面中止契約時,他部署安排的國內同步研製工作,也取得了重大進展,並做出了預警機樣機。這數年中,研製團隊突破了預警雷達研製最為關鍵的 “兩高一低”技術,建立了亞洲最大的測試暗室和亞洲最大的熱壓罐。國產預警機創造了世界預警機發展史上的9個第一,突破100餘項關鍵技術,累計獲得重大專利近30項。中國的預警機成為世界上看得最遠、功能最多、系統集成最複雜的機載信息化武器裝備之一。
20世紀90年代,堅持力主自主研製預警機,並親自擔任某型預警機總設計師、預警機研製工程總顧問,為中國預警機形成初步規模、進入國際先進水平做出了重大貢獻。
人才培養
王小謨院士學術造詣深厚,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先後培養出18位中國預警機系統或雷達系統總設計師。
論文著作
主要論文有《計算機模擬試驗法-雷達發展機率的計算》、《三坐標雷達的最佳設計》等。
《監視雷達技術》,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
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
|
榮譽稱號 |
|
社會任職
曾任電子工業部38所所長、信息產業部電子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等職,現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現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電子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理工大學信號處理專業、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博士生導師。電子工業部電子科學研究院(現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電子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工業與信息化部科技委副主任,原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院長。
第九、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人物評價
我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研製雷達,然後負責將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套用到預警機上,把設計變為現實。我只是一位普通人。國家給我這個獎,是對整個科研團隊的肯定,我代表他們領獎。”(自評)王小謨出色的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王小謨的身上有一股韌勁。( 38所原所長馮長寬評評)
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
年份 | 獲獎人 | 簡介 | 主要貢獻 |
2000年度 | 吳文俊 |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名譽所長、研究員。 | 在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領域,特別是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方面的世界性貢獻。 |
袁隆平 | 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在雜交水稻育種理論與實踐上的重大突破。 | |
2001年度 | 王選 | 計算機專家。生前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北大方正技術研究院院長,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 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創始人,為中國新聞出版事業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 |
黃昆 | 物理學家。生前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學教授。 | 中國的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取得了世界級的理論成就。 | |
2002年度 | 金怡濂 | 高性能計算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 中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對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
2003年度 | 劉東生 | 地球環境科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 在中國的古生物學、古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特別是黃土研究方面的原創性研究。 |
王永志 | 航天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開創者之一,成功實現中國首次載人航天(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號航天船)。 | |
2004年度 | 空缺 | ||
2005年度 | 葉篤正 | 大氣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 | 在全球氣候變化領域的重大系統創見。 |
吳孟超 | 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 | 在肝膽外科手術實踐中取得的重大突破與理論成果。 | |
2006年度 | 李振聲 | 小麥育種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 | 在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染色體工程育種及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田改造與治理中的貢獻。 |
2007年度 | 閔恩澤 | 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高級工程師。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九五”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環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學和反應工程”的主持人。開發化纖單體己內醯胺的製造技術,取得長足進展 |
吳征鎰 | 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在植物分類研究中,發現並發表了1300個以上新分類群(植物亞科、族、組等新等級不下10個,新屬10個),在國際植物分類學研究領域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事以中國植物為中心的東亞植被和區系研究,研究生物多樣性,編著了大量文獻 | |
2008年度 | 王忠誠 | 神經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神經外科開拓者之一。 |
徐光憲 | 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在稀土元素分離以及套用中做出重要貢獻。 | |
2009年度 | 谷超豪 | 我國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國際教育研究院院士,教授。 | 國家基礎研究重大項目“非線性科學”首席科學家,教育部數學和力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
孫家棟 | 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 中國第一枚飛彈總體、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是中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等第二代套用衛星的工程總師,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 |
2010年度 | 師昌緒 | 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 | 中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發展了中國第一個鐵基高溫合金,領導開發我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可用作耐熱、低溫材料和無磁鐵錳鋁系奧氏體鋼等,具有開創性。多次參加或主持制訂我國有關冶金材料、材料科學、新材料全國科技發展規劃 |
王振義 | 中國工程院院士、內科血液學專家 | 從事血栓和止血研究,在國內首先建立血友病A與B以及輕型血友病的診斷方法。1980年起開始研究癌腫的分化療法。1986年在國際上首先創導套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獲得很高的緩解率 | |
2011年度 | 謝家麟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 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20世紀80年代,領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設計和建設。20世紀90年代,提出開展自由電子雷射研究的863項目建議。多次就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重要建議和指導意見,對促進我國加速器領域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
吳良鏞 |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建築與城鄉規劃學家 | 長期從事建築與城鄉規劃基礎理論、工程實踐和學科發展研究,針對我國城鎮化進程的特點,創立了人居環境科學及其理論框架。提出了以人為核心的人居環境建設原則、層次和系統,發展了區域協調論、有機更新論、地域建築論等創新理論 | |
2012年度 | 鄭哲敏 |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 | 提出了流體彈塑性體模型和理論,並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應、穿甲破甲、材料動態破壞、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倡導海洋工程力學、材料力學性能、環境災害力學的研究,創建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連續介質力學實驗室 |
王小謨 | 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達工程專家 | 從事雷達科研30餘年,設計研製了多種型號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雷達,尤其在三坐標雷達和低空雷達方面卓有建樹,為國家創造出較大的經濟效益,為軍事電子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 |
2013年度 | 張存浩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專家 | |
程開甲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