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俊[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文俊[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文俊(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1919年5月12日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嘉興,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系統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 吳文俊畢業於交通大學數學系,1949年,獲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博士學位;195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1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陳嘉庚科學獎獲得者 ,2001年2月,獲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吳文俊的研究工作涉及數學的諸多領域,其主要成就表現在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兩個領域。他為拓撲學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類和示嵌類研究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至今仍被國際同行廣泛引用。 2017年5月7日7時21分,吳文俊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98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1919年(中華民國八年)5月12日,吳文俊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嘉興,因戰亂遷至地勢高、遠離戰亂的青浦縣朱家角。吳文俊自幼受父親民主思想薰陶。他是長子,下有兩妹一弟。他4歲時被送到弄堂里的文蔚國小讀書,課程簡單,因此有許多空餘時間。

吳文俊 吳文俊

1932年(中華民國二十一年),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後,吳文俊被送回浙江嘉興老家,躲避戰 亂。半年之後,他返回上海繼續讀書。

1933年(中華民國二十二年)秋,吳文俊就讀於正始中學,這才是他正規讀書生涯的開始。吳文俊高中畢業時,其實興趣在物理而不在數學。一次物理考試題很難,他卻成績出色。畢業時校方討論保送,物理老師卻以他獨特的目光推薦他學數學。他認定自己物理考得好的原因在於數學,而攻讀數學才能使他的才能得到更好更多的發揮。

1936年(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吳文俊被保送至交通大學數學系。大三學實變函式論,他以自學為主,讀經典著作。有了實變函式論的基礎,很快進入康托爾集合論,鑽研點集拓撲。

1940-1945年,先後在育英中學、培真中學、南洋模範女中、之江大學教書;期間曾失業半年。

1946年(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年初,到上海臨時大學任鄭太朴教授的助手;同年8月,陳省身吸收吳文俊到數學所任助理研究員。

1947年(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完成一項重要拓撲學研究,證明Whitney乘積公式和對偶定理,1948年在Annalsof Math上發表;同年10月,由於成績斐然,他經推薦去歐洲,到巴黎留學,在Strassbourg大學跟隨C.Ehresmann學習。

1949年,吳文俊去蘇黎世訪問,獲得法國國家博士學位;同年秋天,應H·嘉當邀請入巴黎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工作。

1948年,開始參加CNRS研究工作初任Attaché de recherches,1951年升為Changé de Recherches。

1949年,完成“論球叢空間結構的示性類”的博士論文,論文於1952年單行本發表。

1950年,與Thom合作發表關於流形上Stiefel-Whitney示性類的論文,後通稱為吳類與吳公式。

江澤民為吳文俊頒發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勵 江澤民為吳文俊頒發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勵

1951年8月,回到中國,在北京大學數學系任教授。

1952年10月,到新建數學研究所任研究員。

1954年,開始非同倫性拓撲不變數的研究,由此引入示嵌類並開展複合形嵌入、浸入與同胚的研究。

1956年,赴蘇聯參加全蘇第三屆數學家大會做Pontrjagin示性類報告,受到好評。

1956年,隨同陳建功、程民德教授訪問,始同國外學術界恢復聯繫;同年,隨同蘇步青教授訪問保加利亞。

1958年,到剛剛成立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授課。

1958年期間曾赴巴黎大學講課系統介紹示嵌類的工作,對於Haefliger等人有很大影響。

1960年-1965年,負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第三屆學生負責人。

1967年,完成“示嵌類理論在布線問題上的套用”。

1972年,美國拓撲學家Browder,Peterson,Spencer等訪華,獲得他們與其他國外學者如Smale等贈送的資料,使拓撲研究重新開始。

1973年,數學所拓撲組開始關於有理同倫論的討論班,吳文俊開始其I*函子理論的研究。

1974年,開始對中國數學史感興趣,進行一系列中國數學史的研究,並以顧[古]今用的筆名,寫成“中國古代數學對世界文化的偉大貢獻”一文,明確推出“近代數學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主要是靠中國[式]的數學,而非希臘[式]的數學,決定數學歷史發展進程的主要是靠中國[式]的數學,而非希臘[式]的數學”,該文發表於數學學報1975年第18期。

胡錦濤看望吳文俊院士 胡錦濤看望吳文俊院士

1976年末,開始定理機械化證明的研究,於次年春節期間取得成功。

1977年,首次發表定理的機械化證明的論文,由此開闢全新的方向。

1978年,撰寫“數學概況及其發展”一文,發表於科學出版社的《現代科學技術簡介》一書,文中提出了腦力勞動機械化,但於刊印時被刪去。

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關肇直創建系統科學研究所,吳文俊離數學所去系統所,任副所長。

1980年,中國國內開始舉辦雙微會議,在首次會議上做報告“初等幾何和微分幾何的定理機械化證明”。

1981年秋,去美國加州大學Berkeley分校講學。

1982年,回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持首批博士生畢業答辯。(參加答辯的18位是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博士)

1984年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開設數學機械化機器證明理論的課程。

1990年8月,成立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數學機械化研究中心,並任中心主任;同年,獲第三世界科學院數學獎。

1992年,任國家科委攀登項目“機器證明及其套用”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同年8月,去奧地利參加AAGR,對RISC研究所進行學術訪問。

1993年3月,隨科學家代表團訪問台灣。

吳文俊院士 吳文俊院士

1995年5月,接受香港城市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同年12月,去新加坡參加第一屆亞洲數學科技會議,作大會報告“幾何問題求解及其現實意義”。

1996年,任國家科委攀登項目“數學機械化及其套用”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

1997年4月,西安交通大學101周年校慶紀念暨面向21世紀發展戰略研討會隆重召開,吳文俊學長專程來到母校參加研討會,並受聘為母校名譽教授。

1998年,將1997年以來關於數學機械化的工作總結成書,書名為Mathematics Mechanization:Geometry Theorem Proving,Geometry Problem-Solving and Polynomial Equation-Solving將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1999年10月21日,被聘為華中理工大學名譽教授;同年11月6日,參加在廣州舉行的紀念關肇直先生八十誕辰的學術研討會。

1999年12月15日-20日,去德國訪問,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

2001年2月19日,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親自為吳文俊頒獎。

2002年6月,在清華為祝賀楊振寧80壽辰而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Frontiers of Science”上作“Some Reflections on the Mechanization of Mental Laborin the Computer Age”。

2003年11月19日,在中國智慧型學會2003全國學術大會、可拓學創立20年慶祝大會、中韓智慧型系統學術研討會上作“計算機時代腦力機械化與科學技術現代化”報告。

2005年9月26日,被聘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榮譽教授。

2006年4月25日至28日,到安徽省馬鞍山市和蕪湖市進行了考察,參觀了安徽工業大學、馬鋼第一鋼軋總廠、安徽華東光電研究所、奇瑞公司等單位,並受聘為安徽工業大學榮譽教授。

2009年,西安交通大學授予吳文俊等5位校友“西安交通大學最受崇敬校友”榮譽稱號。

2017年5月7日7時21分,吳文俊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98歲。

主要成就

科學成就

•在拓撲學方面的貢獻

拓撲學是現代數學的支柱之一,也是許多數學分支的基礎。吳文俊從1946年開始研究拓撲學, 1974年後轉向中國數學史研究,30年中在拓撲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最著名的是“吳示性類”與“吳示嵌類”的引入以及“吳公式”的建立。

吳文俊 吳文俊

示性類是刻畫流形與纖維叢的基本不變數, 1940年後開始起步研究瑞士的Stiefel,美國的Whitney,前蘇聯的Pontrjagin和陳省身等著名數學家先後從不同角度引入示性類的概念,但大都是描述性的。吳文俊將示性類概念從繁化簡,從難變易,形成了系統的理論。他分析了Stiefel示性類,Whitney示性類Pontrjagin示性類和陳示性類之間的關係,指出陳示性類可以導出其他示性類,反之則不成立。他在示性類研究中還引入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在微分情形,吳文俊引出了一類示性類,被稱為吳示性類。它不但是抽述性的抽象概念,而且是可具體計算的。吳文俊給出了Stiefel示性類和Whitney示性類可由吳示性類明確表示的公式,被稱為是吳(第一)公式,他證明了示性類之間的關係式,被稱為吳(第二)公式。這些公式給出各種示性類之間的關係與計算方法,從而導致一系列重要套用,使示性類理論成為拓撲學中完美的一章。

拓撲的嵌入理論是研究複雜幾何體在歐氏空間的實現問題。在吳文俊之前,嵌入理論只有零散的結果,吳文俊提出了吳示嵌類等一系列拓撲不變數,研究了嵌入理論的核心,並由此發展了嵌入的統一理論。後來他將關於示嵌類的成果用於電路布線問題,給出線性圖平面嵌入的新判定準則,與以往的判定準則在性質上是完全不同的,是可計算的。

在拓撲學研究中,吳文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極大地推進了拓撲學的發展,引發了大量的後續研究,他的工作也已經成為拓撲學的經典結果,半個世紀以來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許多數學領域中套用,成為教科書中的定理。

•在數學機械化方面的貢獻

中國傳統數學強調構造性和算法化,注意解決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中提出的各類問題,往往把所得到的結論以各種原理的形式予以表述。吳文俊把中國傳統數學的思想概括為機械化思想,指出它是貫穿於中國古代數學的精髓。吳列舉大量事實說明,中國傳統數學的機械化思想為近代數學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86年吳文俊第二次被邀請到國際數學家大會介紹這一發現。

20世紀70年代,吳文俊曾在計算機工廠勞動,切身體會到計算機的巨大威力,敏銳地覺察到計算機的極大發展潛力。他認為,計算機作為新的工具必將大範圍地介入到數學研究中來,使數學家的聰明才智得到盡情發揮。由此得出結論,中國傳統數學的機械化思想與現代計算機科學是相通的。計算機的飛速發展必將使中國傳統數學的機械化思想得以發揚光大,機械化數學的發展必將為中國數學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已故程民德院士認為:吳文俊倡導數學機械化,是從數學科學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的一種構想。數學機械化的實現,將對中國數學的振興乃至復興做出巨大貢獻。吳文俊身體力行,在數學機械化的征途上奮勇攀登。在機器證明方面,他提出的用計算機證明幾何定理的方法(國際上稱為吳方法),遵循中國傳統數學中幾何代數化的思想,與通常基於邏輯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實現了高效的幾何定理自動證明,顯現了無比的優越性。他的工作被稱為自動推理領域的先驅性工作,並於1997年獲得“Herbrand自動推理傑出成就獎”。在授獎辭中對他的工作給了這樣的介紹與評價:“幾何定理自動證明首先由赫伯特格蘭特(HerbertGerlenter)於50年代開始研究。雖然得到一些有意義的結果,但在吳方法出現之前的20年裡,這一領域進展甚微。”吳文俊的工作“不僅限於幾何,他還給出了由克卜勒定律推導牛頓定律,化學平衡問題與機器人問題的自動證明。他將幾何定理證明從一個不太成功的領域變為最成功的領域之一。”在非線性方程組求解的方向上,他建立的吳消元法是求解代數方程組最完整的方法之一,是數學機械化研究的核心。80年代末,他將這一方法推廣到偏微分代數方程組。他還給出了多元多項式組的零點結構定理,這是構造性代數幾何的重要標誌。

吳文俊特別重視數學機械化方法的套用,明確提出“數學機械化方法的成功套用,是數學機械化研究的生命線。”他不斷開拓新的套用領域,如控制論、曲面拼接問題、機構設計、化學平衡問題、平面天體運行的中心構形等,還建立了解決全局最佳化問題的新方法。他的開拓性成果,導致了大量的後續性工作。吳消元法還被用於若干高科技領域,得到一系列國際領先的成果,包括曲面造型、機器人結構的位置分析、智慧型計算機輔助設計(CAD)、信息傳輸中的圖像壓縮等。數學機械化研究是由中國數學家開創的研究領域,並引起國外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吳方法傳到國外後,一些著名學府和研究結構,如Ox-ford,INRIA,Cornell等,紛紛舉辦研討會介紹和學習吳方法。國際自動推理雜誌JAR與美國數學會的“現代數學”,破例全文轉載吳文俊的兩篇論文。美國人工智慧協會前主席W.Bledsoe等人主動寫信給中國主管科技的領導人,稱讚“吳關於平面幾何定理自動證明的工作是一流的。他獨自使中國在該領域進入國際領先地位”。

•在中國數學史方面的貢獻

吳文俊 吳文俊

1974年以後,吳文俊開始研究中國數學史。作為一位有戰略眼光的數學家,他一直在思索數學應該怎樣發展,並終於在對中國數學史的研究中得到啟發。中國古代數學曾高度發展,直到14世紀,在許多領域都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是名符其實的數學強國。但西方學者不了解也不承認中國古代數學的光輝成就,將其排斥在數學主流之外。吳文俊的研究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他指出,中國傳統數學注意解方程,在代數學、幾何學、極限概念等方面既有豐碩的成果,又有系統的理論。

劉徽於公元263年作《九章算術注》,把原見於《周髀算經》中測日高的方法擴張為一般的測望之學——重差術,附於勾股章之後。唐代把重差術這部分與九章分離,改稱為《海島算經》,原作有注有圖,但已失傳.現存《海島算經》只剩9題,其中包括劉徽給出的兩個關於海島的基本公式,但沒有證明。後人多次給出公式證明併力求復原劉徽原意。吳文俊研究後來的各種補證後,認為這些論證並不符合中國古代幾何學的原意,尤其是西算傳入後,用西方數學中添加平行線或代數方法甚至三角函式來證明是完全錯誤的。針對這些證明,他明確提出數學史研究的兩條基本原理:

所有結論應該從僥倖留傳至今的原始文獻中得出來。

所有結論應按照古人當時的思路去推理,也就是只能用當時已知的知識和利用當時用到的輔助工具,而應該避開古代文獻中完全沒有的東西。

1.

所有結論應該從僥倖留傳至今的原始文獻中得出來。

2.

所有結論應按照古人當時的思路去推理,也就是只能用當時已知的知識和利用當時用到的輔助工具,而應該避開古代文獻中完全沒有的東西。

根據這兩條忠於歷史事實的原則,吳文俊對於《海島算經》中的公式證明作了合理的復原,他認為重差理論來源於《周髀算經》,其證明基於相似勾股形的命題或與之等價的出入相補原理。他指出中國有自己獨立的度量幾何學理論,完全藉助於西方歐幾里得體系是很難解釋通的。吳文俊在研究包括《海島算經》在內的劉徽著作的基礎上,把劉徽常用的方法概括為“出入相補原理”,這個原理的表述十分簡單:一個圖形不論是平面還是立體的,都可以切割成有限多塊,這有限多塊經過移動再組合成另一圖形,則後一圖形的面積或體積保持不變。這個常識性的原理在中國古算中經過巧妙運用得出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出入相補原理的提出是吳文俊在中國數學史研究中的一項重要成果。

論文專著

•論文

Note sur les produits essentiels symétriques des espaces topologiques. C. R. Acad. Sci. Paris 224,1139-1141(1947).

On the product of sphere bundles and the duality theorem modulo two. Ann. of Math.(2)49,641-653(1948).

Sur L'existence d'un champ d'élèments de contact ou d'une structure complexe sur une sphére. C. R. Acad. Sci. Paris 226,2117-2119(1948).

Sur les classes caractéristiques d'un espace fibré en sphéres. C. R. Acad. Sci. Paris 227,582-584(1948).

Sur le second obstacle d'un champ d'élèments de contact dans une structure fibrée sphérique. C. R. Acad. Sci. Paris 227,815-817(1948).

Sur la structure presque complexe d'une variétè différentiable réelle de dimension 4. C. R. Acad. Sci Paris 227,1076-1078(1948).

Sur la structure presque complexe d'une variétè différentiable réelle. C. R. Acad. Sci. Paris 228,972-973(1949).

Classes caractéristiques et i-carrès d'une variétè. C. R. Acad. Sci. Paris 230,508-511(1950).

Les i-carrés dans une variétè grassmanniénne. C. R. Acad. Sci. Paris 230,918-920(1950).

Sur les puissances de Steenrod. Colloque de Topologie de Strasbourg. 1951,no. IX,9pp. La Bibliothéque Nationale et Universitaire de Strasbourg,1952.

Topological invariants of new type of finite polyhedrons. Acta Math. Sinica 3,261-290(1953).(in Chinese,English summary).

On Pontrjagin classes I. Acta Math. Sinica 3,291-315(1953)(in Chinese,English summary)17-521. Sci. Sinica 3,353-367(1954). Amer. Math. Soc. Translations,Ser. 2,92(1970),49-62.

On squares in Grassmannian manifolds. Acta Sci. Sinica 2,91-115(1953). Amer. Math. Soc. Translations,Ser. 2,38(1964),235-258.

On squares in Grassmann manifolds. J. Chinese Math. Soc. 2(1953)205-230.(in Chinese,English summary)17-396.

Proof of a certain conjecture of H. Hopf,Acta Math. Sinica 4(1954),491-500.

``On Pontrjagin classes II'',Acta Math. Sinica 4(1954). 171-199(in Chinese,English summary). Amer. Math. Soc. Translations,Ser. 2,92(1970),63-92.

On Pontrjagin classes. III. Acta Math. Sinica 4(1954),323-346.(in Chinese,English summary)18-225.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Translations,Ser. 2,Vol. II,pp. 155-172,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Providence R I. 1959.

On Pontrjagin classes. IV. Acta Math. Sinica 5(1955),37-63.(in Chinese,English summary). Amer. Math. Soc. Translations,Ser. 2,92,93-121.

On Pontrjagin classes. V. Acta Math. Sinica 5(1955),401-410.(in Chinese,English summary). Amer. Math. Soc. Translations,Ser. 2,38(1964),259-268.

On the realization of complexe in euclidean spaces I. Acta Math. Sinica 5(1955),505-552.(in Chinese,English summary). Amer. Math. Soc. Translations,Ser. 2,78(1968),137-184.

On the imbedding of polyhedrons in Euclidean spaces. Bull. Acad. Polon. Sci. C1. III. 4(1956)573-577.

On the realization of complexes in euclidean spaces. II. Acta Math. Sinica 7(1957),79-101(in Chinese,English summary). Amer. Math. Soc. Translations,Ser. 2,78(1968),185-208.

On the $\Phi_p$-classes of a topological space. Sci. Record(N. S.),1(1957),377-380.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smith operations and Steenrod powers.(in Chinese,English summary)Acta Math. Sinica 7(1957),235-241. Fund. Math. 44(1957),262-269. Amer. Math. Soc. Translations,Ser. 2,38(1964),269-276.

On the realization of complexes in euclidean spaces. III. Acta Math. Sinica 8(1958),79-94.(in Chinese,English summary). Sci. Sinica 8(1959),133-150.

On the reduced products and the reduced cyclic powers of a space. Jber Deutsch. Math. Verein. 61(1958),Abt. 1,65-75.

On the dimension of a normal space with countable base. Sci. Record(N. S.)2(1958),65-69.

On the isotopy of Cr-manifolds of dimension(n)in Euclidean(2n+1)-space. Sci. Record(N. S.)2(1958),271-275.

On the realization of complexes in Euclidean spaces. Sci. Sinica 7(1958),365-387.

On the isotopy of a complex in a Euclidean space. I.(in Chinese .English summary). Acta Math. Sinica 9(1959),475-493. Sci. Sinica 9(1960),21-46.

Topologie combinatoire et invariants combinatoires. Colloq. Math. 7(1959),1-8.

On certain invariants of cell-bundles. Sci. Record(N. S.)3(1959),137-142.

A remark on the fundamental theorem in the theory of games. Sci. Record(N.S.)3(1959),229-233.

On the isotopy of a finite complex in a Euclidean space. I,II. Sci. Record(N.S.)3(1959),342-351.

On non-cooperative games with restricted domains of activities. Acta Math. Sinica 11(1961),47-62(in Chinese); translated as Chinese Math. 2(1962),54-76. Russian version in Beskonec. Anagonist. Igry,1963,459-488.

On a theorem of Leray. Acta Math. Sinica 11(1961),348-356(in Chinese); Chinese Math. 2(1962),398-410. Sci. Sinica 10(1961),793-805.

Essential equilibrium points of $n$-person non-cooperative games(with Jiang Jia-he),Sci.Sinica,12(1962)1307-1322.

The characteristic classes of certain real quadrics(with Li Pei-hsin),Acta Math. Sinica,12(1962)203-215(in Chinese). Translated in Chinese Math.,3(1963)218-231.

On the imbedding of orientable manifolds in a Euclidean space. Sci. Sinica

12(1963),25-33.

Rotations in Euclidean space.(in Chinese)Shuxue Jinzhan 6(1963),96-97.

A theorem on immersion. Sci. Sinica 13(1964),160.

On the immersion of $C^{\infty}$-3-manifolds in a Euclidean space. Sci. Sinica 13(1964),335-336.

On the notion of imbedding classes. Sci. Sinica 13(1964),681-682.

On the imbedding of manifolds in a Euclidean space I. Sci. Sinica 13(1964),682-683.

On complex analytic cycles and their real traces. Sci. Sinica 14(1965),831-839.

On critical sections of convex bodies. Sci. Sinica 14(1965),1721-1728.

Algebraic varieties with dual rational dissections.(in Chinese)Shuxue Jinzhan 8(1965),402-409.

The Chern characteristic classes on an algebraic variety.(in Chinese)Shuxue Jinzhan 8(1965),395-401.

A mathematical problem in the design of integrated circuits,Math. in Practice and Theory,(1973)20-40.(in Chinese).

Planar imbedding of linear graphs,Kexue Tongbao,(1973)226-228.(in Chinese).

Homology classes that contain singularities of type Sk(in Chinese),Acta Math. Sinica,17(1974),28-37.

On singularities of Sk-type,Acta Math. Sinica(1975)(in Chinese).

On universal invariant forms,Acta Math. Sinica,18(1975),263-273(in Chinese).

A new functor in algebraic topology,Kexue Tongbao,20(1975),311-312(in Chinese).

Theory of I*-functor in algebraic topology - Real topology of homogeneous spaces,Acta Math. Sinica 18(1975),162-172(in Chinese).

Theory of I*-functor in algebraic topology - Real topology of fibre squares,Sci. Sci. Sinica,18(1975),464-482.

Theory of I*-functor in algebraic topology - Effective calculation and axiomatization of I*-functor on complexes,Sci. Sinica,19(1976),647-664.

The layout problem of printed circuits and integrated circuits,Appendix to A theory of imbedding,immersion and isotopy of polytopes in a Euclidean space,(1977)213-261(in Chinese).

The out-in complementary principle,(in Chinese),in Achievem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ncient China(1977),80-100.

On the decision problem and the mechanization of theorem-proving in elementary geometry,Scientia Sinica 21(1978)159-172. Re-published in Automated Theorem Proving: After 25 Years(Eds. W.W. Bledsoe & D. W. Loveland),(1984)213-234. Chinese version in Sci. Sinica,20(1977),507-516.

Theory of I*-functor in algebraic topology- I*-functor of a fiber space(with Wang Qi-ming),Sci.Sinica,21(1978)1-18.

Mechanical theorem proving in elementary differential geometry(in Chinese),Kexue Tongbao,23(1978),523-524.

Layout problems in printed circuits and intergrated circuits(in Chinese),Appendix in Chinese version of [3],213-261. 1979

On the mechanization of theorem-proving in elementary differential geometry,Scientia Sinica,Math. Supplement(I),94-102(1979).(in Chinese).

On the mechanization of theorem proving in elementary differential geometry(in Chinese),Sci. Sinica,Special Issue(I)on Math.,94-102. 1980.

Some recent advance in mechanical theorem-proving of geometries,in Automated Theorem Proving:After 25 Years(Eds.W.W.Bledsoe & D.W. Loveland),Contemp. Math.,AMS,29(1984)235-242. Basic principles of mechanical theorem-proving in elementary geometries,J.Sys.Sci. & Math.Scis.,4(1984)207-235. Re-published in J. Automated Reasoning,2(1986)221-252.

A constructive theory of differential algebraic geometry based on works of J. F. Ritt with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to mechanical theorem-proving in differential geometries. Differential Geometry and Differential Equations,Lect. Notes in Math. No. 1255,Springer(1984)173-189.

On zeros of algebraic equations --- an application of Ritt principle,Kexue Tongbao 31(1986)1-5. Chinese version,30(1985),881-883.

On the planar imbedding of linear graphs I,J. Sys. Sci. & Math. Scis.,5(1985),290-302.

The renaissance of constructive mathematics,(in Chinese),Adv. in Math.,14(1985)334-339.

On the planar imbedding of linear graphs II,J. Sys. Sci. & Math. Scis.,6(1986),23-35.

A mechanization method of ge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s I. Distances,areas,and volumes in euclidean and non-euclidean geometries,Kuxue Tongbao 32(1986)436-440.

A mechanization method of geometry I. Elementary geometry,Chinese Quart. J. Math.,1(1986)1-14,Errata and Addenda,ibid,2(1987)20.

A mechanization method of ge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s I. Distances,areas,and volumes,J.Sys.Sci. & Math.Scis.,6(1986)204-216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SOLVER package system,(in Chinese),Math. in Practice and Theory,(1986 No.2),32-39.

Examples of applications of the SOLVER package system,(in Chinese),Math. in Practice and Theory,(1986 No.3),1-11.

Some remarks on jet-transformations,Bull. Soc. Math. Belgique,38(1986)409-414.

Recenct studie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athematics,in Proc. ICM 1986,Amer. Math. Soc.,(1987)1657-1667.

On the Constructive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c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thematics in view of "Mathematical Treatise in Nine Chapters" of Qin Jiu-shao,(in Chinese),in Qin Jiu-shao and "Mathematical Treatise in Nine Chapters",Ed. Wu Wen-tsü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Beijing,(1987)73-88.

On Chern numbers of algebraic varieties with arbitrary sigularities,Acta Math. Sinica,New Ser.,3,(1987)227-238.

A mechanization method of ge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s II. Curve pairs of Bertrand type,Kuxue Tongbao 32(1987)585-588. Chinese version 1281-1284.

On reducibility problem in mechanical theorem proving of elementary geometries,Chinese Quarterly J. of Math.,2(1987)1-19,also in MM-Res.Preprints,No.2,(1987)18-36.

A zero structure theorem for polynomial-equations-solving and its applications,MM-Res.Preprints,No.1(1987)2-12.

Mechanical derivation of Newton's Gravitational Laws from Kepler's Laws,MM-Res. Preprints,No.1,(1987)53-61.

On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constructiveness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thematics as viewed from ``Mathematics in Nine Chapters'',(in Chinese),In [10](1987),78-88.

Decompostion theorems for the zero-set of an ordinary or differential polynomial set and their applications,IV int. conf. on Computer Algebra in Physical Research 1990,(Eds. D.V. Shirkov et al),(1991)198-205.

Automation of Theorem-Proving,MM-Res. Preprints,N0.5(1990)1-4. Also in Workshop on Advanced Computers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Beijing(1990)11-15.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roebner basis of a polynomial ideal based on Riquier-Janet theory,MM-Res. Preprints,No.5(1990)5-22. Also in Sys.Sci. & Math.Scis.,4(1991)193-207.

A survey of developements of mathematics mechanization in China,in Chinese Mathematics into the 21st Century,(Ed. Wu Wen-tsün & Cheng Min-de),Peking University Press,Beijing(1991)15-40.

Mechanical theorem proving of differential geometries and some of its applications in mechanics,MM-Res. Preprints,No.6(1991)1-22. Also in J. Automated Reasoning,7(1991)171-191.

On a finiteness theorem about optimization problems,MM-Res. Preprints,No. 8(1992)1-18.

A report on mechnical geometry theorem proving,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2(1992)1-17.

On the char-set method and the linear equations method of non-linear polynomial equations-solving,in Proc. Intern. Workshop on Math. Mechanization(1992),101-109.

Equations-solving and theorem-proving: Zero-set formulation and ideal formulation,Proc. Asian Math. Conf. 1992,1-10.

A mechanization method of equations-solving and theorem-proving,Adv. in Comp. Res.,6(1992),103-138.

On problems involving inequalities,MM-Res. Preprints,No. 7(1992),1-13.

On a linear equation method of non-linear polynomial equations-solving,MM-Res. Preprints,No.6(1991)23-36. Errata,loc.cit. No.7(1992). Sys. Sci. & Math. Sci.,6(1993)1-12.

On the development of polynomial equations solving in China,Proc. 1991 Nankai seminar on Mathematics Mechanization,Singapore(1993)

On a hybrid method of polynomial equations solving,MM-Res. Preprints,No. 9(1993)1-10.

On Surface-fitting problem in CAGD,MM-Res. Preprints,No. 10(1993)1-10.

On a finiteness theorem about problems involving inequalities,Sys. Sci. & Math. Scis.,7(1994)

On the algebraic surface-fitting problem in CAGD,(in Chinese,with Wang Ding-kang),Mathematics in practice and theory,No. 3(1994),26-31.

Some remarks on factorization and GCD of multivariate polynomials,MM-Res. Preprints,No. 11(1994),1-14.

Char-set method of polynomial equation-solving and its applications,Proc. Asian Symposium on Computer Mathematics(1995),11-21.

Geometry problem-solving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in Proc. First Asian Tech. Conf.,Assoc. of Math. Educators,Singapore,(1995),67-62.

Central configurations in planet motions and votex mothions,MM-Res. Preprints,No. 13(1995)1-14

On constructive algebraic geometry,MM-Res. Preprints,No. 16(1998)1-3.

Optimization Problem i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Proc. Of ATCM'99,pp. 19-31,ATCM Inc,1999.

Mathematics Mechanization,Science Press/Kluwer Pub.,2000

On Algebrico-Differential Equations-Solving,J. Sys. Sci. & Complexity,v. 17,No. 2,p. 153-163。

On “Good” Basis of Polynomial Ideals,DESC 2004 Seminar on Diff. Eqs. with Symb. Computation 2004/4,p.1-4。

混合計算,(《21世紀100個交叉科學難題》)。

解方程今與昔,(《科學與中國》 2004,p.16-19)。

探索與實踐-我的科學研究歷程,(《科學的力量》2004,p.11-19)。

計算機時代的東方數學(《世紀機遇》,中國科學家人文論壇演講錄,路甬祥,鄭必堅編,2004,p.181-194)。

計算機時代的腦力勞動機械化與科學技術現代化,(《人工智慧及其套用》第三版,2004,p.5-10)。

創新科研秉燭育人,民族復興建立功勳(《科學新聞》2004-18,p.4)。

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春天長在豐碑永存》2004,p.140-143,科學技術出版社)

推動數學界人才成長,(《隨中國科技騰飛》,2004,p.36)

《數學的魅力》序(《數學的魅力I》,2004)

On "Good" Bases of Algebraico-Differential Ideals,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Symbolic Computation,343-350,2005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roebner Basis of a Polynomial Ideal Based on Riguien-Janet Theory,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Symbolic Computation,351-368,2005

On Wintuer's conjecture about central configunations,Computer Algebra and Geometric Algebra with Applications,1--4,2005,SCI

Inoubliables sourenirs de Rene Thom,Reue thom(1922-2002),139-141,2005

混合計算,21世紀100個交叉科學難題,656-657,2005

On a Finite Kernel Theorem for Polynomial-Type Optimization Problems and some of its Applications,ISSAC'05,4,2005

•專著

Sur les espaces fibrés et les variétés feuilletées,Actualités Sci. Ind.,No. 1183=Publ. Inst. Math. Univ. Strasbourg 11,Hermann & Cie,Paris (1952)

Some applications of mechanics in geometry,(in Chinese),Chinese Youth Press,1962.

A theory of imbedding,immersion,and isotopy of polytopes in a euclidean spacd. Science Press,Beijing (1965). Chinese version with an Appendix: The layout problem of printed circuits and integrated circuits,Science Press,Beijing,(1978).

``Nine Chapters in Arithmetic'' and Liu Hui,(in Chinese,ed.),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Beijing,1981.

Proceedings of the 1980 Beijing symposium on differential geometry and differential equations(co-editor with S. S. Chern),Science Press,Beijing,1982.

Basic principles of mechanical theorem proving in geometries (Part on elementary geometries),(in Chinese,ed.),Science Press,Beijing (1984). English translation by D. M. Wang et al,Springer (1994).

On triangles with two equal bisectors,(in Chinese,ed. with X.L. Lü),People's Education Press,Beijing (1985).

Sellected works of Wu Wen-tsün,(in Chinese,ed.),Shan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Jinan,1987.

Rational homotopy type --- A constructive study via the theory of the I*-measure,Lect. Notes in Math.,No. 1264,Springer Verlag,Berlin (1987).

Historical studies on ``Mathematical Treatise in Nine-Chapters (Shu-Shu-Jiu-Zhang)'' (in Chinese,ed.),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Beijing,1987.

New developments of today mathematics --- 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on Liu Hui seminar of mathematics (in Chinese,ed.),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Hefei,1988.

Chinese Mathematics onto the 21st Century,(Ed. with Cheng Min-de),Peking University Press,Beijing,1991.

Computer Mathematics,(Proc. Special Program at Nankai Inst. of Math. in Tianjin 1991,Ed. with Hu Guoding),World Scientific,Singapore,1993.

Proc. 1992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athematics Mechanization in Beijing,(Ed. with Cheng Min-de),Intern. Acad. Publishers,Beijing,1992.

Studies on Liu Hui,(in Chinese,ed. with Bai Shangshu,Li Di and Shen Kangshen),Shanxi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and Nine-Chapters Press,1993.

Wu Wentsün on Mathematics Mechanization,(in Chinese),Shangdong Education Press,Shangdong,1996.

吳文俊,《數學機械化》,科學出版社,2003.

1.

Sur les espaces fibrés et les variétés feuilletées,Actualités Sci. Ind.,No. 1183=Publ. Inst. Math. Univ. Strasbourg 11,Hermann & Cie,Paris (1952)

2.

Some applications of mechanics in geometry,(in Chinese),Chinese Youth Press,1962.

3.

A theory of imbedding,immersion,and isotopy of polytopes in a euclidean spacd. Science Press,Beijing (1965). Chinese version with an Appendix: The layout problem of printed circuits and integrated circuits,Science Press,Beijing,(1978).

4.

``Nine Chapters in Arithmetic'' and Liu Hui,(in Chinese,ed.),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Beijing,1981.

5.

Proceedings of the 1980 Beijing symposium on differential geometry and differential equations(co-editor with S. S. Chern),Science Press,Beijing,1982.

6.

Basic principles of mechanical theorem proving in geometries (Part on elementary geometries),(in Chinese,ed.),Science Press,Beijing (1984). English translation by D. M. Wang et al,Springer (1994).

7.

On triangles with two equal bisectors,(in Chinese,ed. with X.L. Lü),People's Education Press,Beijing (1985).

8.

Sellected works of Wu Wen-tsün,(in Chinese,ed.),Shan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Jinan,1987.

9.

Rational homotopy type --- A constructive study via the theory of the I*-measure,Lect. Notes in Math.,No. 1264,Springer Verlag,Berlin (1987).

10.

Historical studies on ``Mathematical Treatise in Nine-Chapters (Shu-Shu-Jiu-Zhang)'' (in Chinese,ed.),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Beijing,1987.

11.

New developments of today mathematics --- 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on Liu Hui seminar of mathematics (in Chinese,ed.),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Hefei,1988.

12.

Chinese Mathematics onto the 21st Century,(Ed. with Cheng Min-de),Peking University Press,Beijing,1991.

13.

Computer Mathematics,(Proc. Special Program at Nankai Inst. of Math. in Tianjin 1991,Ed. with Hu Guoding),World Scientific,Singapore,1993.

14.

Proc. 1992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athematics Mechanization in Beijing,(Ed. with Cheng Min-de),Intern. Acad. Publishers,Beijing,1992.

15.

Studies on Liu Hui,(in Chinese,ed. with Bai Shangshu,Li Di and Shen Kangshen),Shanxi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and Nine-Chapters Press,1993.

16.

Wu Wentsün on Mathematics Mechanization,(in Chinese),Shangdong Education Press,Shangdong,1996.

17.

吳文俊,《數學機械化》,科學出版社,2003.

人才培養

據2015年12月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顯示,吳文俊院士在1993到2004年共培養了4名博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培養情況
論文題名作者指導老師學位
代數幾何在兩個計數問題中的套用雷德利吳文俊博士
ELIMINO符號計算軟體系統的研製武永衛吳文俊博士
幾何約束求解的新方法蔣鯤吳文俊博士
關於代數方程的微分方程可解區域的判定問題陳金城吳文俊碩士
參考資料:

社會兼職

學術機構任職

吳文俊院士 吳文俊院士

1979年10月-1984年2月,中國科學院系統所副所長

1984年2月起,中國科學院系統所名譽所長

1984年-1987年,中國數學會理事長

1990年8月-1999年5月,中國科學院系統所數學機械化研究中心主任

1992年4月-1996年4月,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主任

1996年,任天元基金領導小組組長(接替原組長程民德教授)

黨政機構任職

吳文俊 吳文俊

1978年12月-1983年2月,第五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常委

1983年3月-1988年2月,第六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常委

1988年3月-1993年2月,第七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常委

1993年3月-1998年2月,第八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常委

獲獎情況

序號獲獎年份獲獎情況備註
11956首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因拓撲學中的示性類及示嵌類的成就獲獎
21978全國科學大會獎----------
31979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41990第三世界科學院數學獎----------
51993陳嘉庚數理科學獎----------
61994首屆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
71997Herbrand自動推理傑出成就獎----------
82000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92006第三屆邵逸夫數學獎----------
102009上海交通大學首屆“傑出校友終身成就獎”----------
參考資料:

人物影響

2010年5月4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先後發布公報通知國際社會,將國際永久編號第7683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吳文俊星”。

2011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所為基礎組建了中國科學院吳文俊數學重點實驗室。

人物評價

吳文俊 吳文俊

長期以來,吳老站在數學科學的前沿,潛心研究,勇於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就,特別是在拓撲學、數學機械化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為國家、為民族爭了光。 (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評)

辛勤的努力和傑出的貢獻,獲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可,為我國科技界爭得了榮譽,也為青年學者樹立了榜樣。 (中國科學院原院 長 路甬祥 評)

天資聰慧,有數學天賦。是一位傑出的數學家,他的工作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及獨創性。他從事數學教研工作,數十年如一日,貢獻卓著……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陳省身評)

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

年份 獲獎人 簡介 主要貢獻
2000年度 吳文俊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名譽所長、研究員。 在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領域,特別是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方面的世界性貢獻。
袁隆平 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在雜交水稻育種理論與實踐上的重大突破。
2001年度 王選 計算機專家。生前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北大方正技術研究院院長,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創始人,為中國新聞出版事業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
黃昆 物理學家。生前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學教授。 中國的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取得了世界級的理論成就。
2002年度 金怡濂 高性能計算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對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003年度 劉東生 地球環境科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在中國的古生物學古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特別是黃土研究方面的原創性研究。
王永志 航天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開創者之一,成功實現中國首次載人航天(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號航天船)。
2004年度 空缺
2005年度 葉篤正 大氣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 在全球氣候變化領域的重大系統創見。
吳孟超 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 在肝膽外科手術實踐中取得的重大突破與理論成果。
2006年度 李振聲 小麥育種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 在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染色體工程育種及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田改造與治理中的貢獻。
2007年度 閔恩澤 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高級工程師。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九五”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環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學和反應工程”的主持人。開發化纖單體己內醯胺的製造技術,取得長足進展
吳征鎰 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植物分類研究中,發現並發表了1300個以上新分類群(植物亞科、族、組等新等級不下10個,新屬10個),在國際植物分類學研究領域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事以中國植物為中心的東亞植被和區系研究,研究生物多樣性,編著了大量文獻
2008年度 王忠誠 神經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神經外科開拓者之一。
徐光憲 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稀土元素分離以及套用中做出重要貢獻。
2009年度 谷超豪 我國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國際教育研究院院士,教授。 國家基礎研究重大項目“非線性科學”首席科學家,教育部數學和力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孫家棟 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中國第一枚飛彈總體、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是中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等第二代套用衛星的工程總師,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2010年度 師昌緒 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 中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發展了中國第一個鐵基高溫合金,領導開發我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可用作耐熱、低溫材料和無磁鐵錳鋁系奧氏體鋼等,具有開創性。多次參加或主持制訂我國有關冶金材料、材料科學、新材料全國科技發展規劃
王振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內科血液學專家 從事血栓和止血研究,在國內首先建立血友病A與B以及輕型血友病的診斷方法。1980年起開始研究癌腫的分化療法。1986年在國際上首先創導套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獲得很高的緩解率
2011年度 謝家麟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20世紀80年代,領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設計和建設。20世紀90年代,提出開展自由電子雷射研究的863項目建議。多次就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重要建議和指導意見,對促進我國加速器領域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吳良鏞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建築與城鄉規劃學家 長期從事建築與城鄉規劃基礎理論、工程實踐和學科發展研究,針對我國城鎮化進程的特點,創立了人居環境科學及其理論框架。提出了以人為核心的人居環境建設原則、層次和系統,發展了區域協調論、有機更新論、地域建築論等創新理論
2012年度 鄭哲敏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 提出了流體彈塑性體模型和理論,並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應、穿甲破甲、材料動態破壞、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倡導海洋工程力學、材料力學性能、環境災害力學的研究,創建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連續介質力學實驗室
王小謨 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達工程專家 從事雷達科研30餘年,設計研製了多種型號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雷達,尤其在三坐標雷達和低空雷達方面卓有建樹,為國家創造出較大的經濟效益,為軍事電子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013年度 張存浩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專家
程開甲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專家

目前健在的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名單

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 >>>進入技術百科
吳文俊王選黃昆劉東生葉篤正
吳孟超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徐光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