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34年4月20日,計亮年出生在上海,祖籍浙江省鄞縣。
1952年9月至1956年7月,山東大學化學系畢業。
1956年9月至1959年9月,北京大學原子能系和北京外國語學院學習和工作。
1959年9月至1960年9月,南京大學高教部配位化學研究班學習。
1960年9月至1975年9月,核工業部衡陽礦冶工程學院和廣東工學院化學系講師。
1975年9月,中山大學化學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和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院長(1994-1999)、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校學位委員會委員、校務委員會委員。
1982年10月至1983年11月,美國Northwestern大學化學系訪問學者。
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計亮年專長配位化學和生物無機化學的研究。在過渡金屬羰基配合物領域,首次證明了“茚基效應”,這項成果為用廉價金屬錳代替貴金屬作為氧化均相催化劑開闢了新途徑。設計和合成了300多個結構新穎具有核酸酶或氧化酶功能的模型化合物,提出了其中一些模型化合物的結構和功能之間的規律性,並將該規律推廣到天然氧化酶中並進一步推廣到細胞水平,提出了黑麴黴生物合成過氧化氫酶的規律,在酶法生產微量元素藥品中取得套用效果。
父親計竹卿在英國泰晤士報上海分社任高級職員,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上海淪陷,家庭衰落,6歲喪母,10歲喪父,計亮年飽嘗了戰亂、貧苦和失去親人的切膚之痛。14歲不得不輟學進工廠做工,然而,計亮年並沒有放棄學習,在他的懷裡總是揣著一本書,走到哪裡帶到哪裡。解放後,計亮年得到了進夜校讀高中的機會,幾年的學徒生涯,磨練出他在艱難困苦中的進取精神,他僅用一年時間讀完了高中三年課程。天道酬勤,1952年他以名列第一的優異成績考取了山東大學化學系,開始了他的化學生涯。1956年畢業後,先後在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衡陽礦冶工程學院、廣東工學院、中山大學任進修教師、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等職。1982-1983年經教育部委派到國際著名配位化學家美國西北大學弗瑞德·巴索羅實驗室任訪問學者。為了進行動力學研究,他常常冒著寒冬的白雪,在凌晨五點就獨自步行到實驗室做實驗直至深夜。在短短的一年中就在《Organometallics》、《J.C.S.Chem.Commun》等刊物上發表了4篇論文,在過渡金屬羰基配合物領域,首次從實驗上證明了“茚基效應”,這項成果為廉價金屬代替貴金屬作為氧化均相催化劑開闢了一條新途徑,先後被引用了近200次。
主要論著
1 Liang-nian Ji,Min Liu,An-Kong Hsieh,T. S. Andy Hor. MetalloporphyrinCatalyzed Hydroxylation of Cyclohexane with Molecular Oxygen. J. Mol. Catal. ,1991(70):247~257
2 計亮年,莫庭煥等編著.生物無機化學導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
3 Jian-zhong Wu, Bao-hui Ye, Lei Wang, Liang-nian Ji ,et al. Bis(2,2'-bipyridine)ruthenium(Ⅱ)Complexes with Imidazo[4,5-f][l,10]-phenanthroline or 2-phenylimidazo[4,5-f][l,10] phenanthroline. J. C. S. Dalton Trans,1997(8) :1395~1401
4 Hai-yang Liu,Jin-wang Huang,Liang-nian Ji, et al. Chiral Linear Assembly of Amino Acid Bridged Dimeric Porphyrin Hosts. J. C. S. Chem. Commun. , 1997,1575~1576
5 Ya Xiong, Xiaofeng He, Liangnian Ji ,et al. Interaction of Polypridyl Ruthenium(Ⅱ)Complexes Containing Non-planar Ligands with DNA. J. C. S. Dalton. Trans ,1999(l):19~23
6 Xiao-hua Zou,Bao-hui Ye,Liang-nian ji,et al. Mono-and bi-nuclear Ruthenium(Ⅱ)Complexes Containing a new Asymmetric Ligand 3-(pyrazin-2-yl)-as-triazino[5,6-f]l,10-phenanthroline: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DNA-binding properties. J. C.S. ,Dalton. Trans, 1999(9): 1423~1428
7 Ya Xiong, Liang-nian Ji. Synthesis, DNA-binding and DNA-mediated Luminescence Quenching of Ru(Ⅱ)Polypyridine Complexes. Coord. Chem. Rev. , 1999 1(189);711~733
8 Hui Chao,Run-hua Li, Liang-nian Ji, et al. Syntheses,Characterization and Third Order Non-linear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Ruthenium (Ⅱ) Complexes Containing 2-phenylimidazo[4,5-f][1,10]Phenanthroline Derivatives. J. C. S. ,Dalton. Trans. ;1999(10) :3711~3717
9 J.Z.Liu,H.Y. Yang,L. P. Weng,L. N. Ji. Synthesis of Glucose Oxidase and Catalase by Aspergillus Niger in Resting Cell Culture System.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 1999 ( 29 ): 337~341
10 Jin-Gang Liu,Bao-Hui Ye, Liang-Nian Ji, et al. Enantiomeric Ruthenium (Ⅱ) Complexes Binding to DNA: Binding Modes and Enantioselectivity. Journal of Biological Inorganic Chemistry,2000,5:119~128
核酸酶研究
1.研究核酸酶的結構與功能關係將有助於人們了解核酸的本質,核酸的一級結構的測定至今已有較可靠的方法,但是二極構象的測定,特別是關於B-DNA和Z-DNA的識別,迄今還未見有普遍可接受的方法。計亮年的研究組在國際上開闢了一大類咪唑並鄰菲咯啉型配體的新合成路線,先後合成和篩選了作為人工核酸酶的八個系列200多個新的釕多吡啶配合物,從大量實驗結果並結合文獻提出配合物和DNA的作用分為三種模式:即靜電鍵合、溝面鍵合和插入鍵合。計亮年等進一步用CD光譜研究配合物[Ru (bpy)2(HPIP)]2+對小牛胸腺B-DNA進行平衡透析,在國際上首次觀察到Δ和A兩種異構體插入B-DNA具有不同鍵合速率,提出手性配合物插入DNA的動力學控制機理,發現其中有一部分以插入方式鍵合的手性釕配合物對B-DNA和Z-DNA具有選擇性分子識別功能,且對DNA具有切割斷裂功能,有些配合物在水溶液中沒有螢光,但加入DNA後產生強烈螢光,具有作為DNA分子光開關功能、特別是某些配合物具有特殊的光電磁性質,可作為發光pH感測器,這些成果對DNA定位誘變、腫瘤基因治療、DNA 的修復起著關鍵性作用。因此獲得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P450模擬體系
2.人體肝臟具有很強的解毒功能,其解毒功能80%是通過存在於肝細胞微粒體中的細胞色素P450氧化酶體系。細胞色素P450單加氧酶可以在常溫常壓下催化近300種脂溶性化合物進行各式各樣的氧化還原反應而起著解毒作用,可惜P450很不穩定,分離純化困難,價格昂貴,難以推廣套用。在常溫常壓下,體外研究細胞色素P450模擬體系,實現不活潑的烴類化合物的定向氧化生產化工產品,這一直是化學家們夢寐以求的目標,其中細胞色素P450單加氧酶對底物的分子識別機理又是該領域中的關鍵問題。計亮年的研究組提出了構造線性巨卟啉超分子序的“模組—連線物”超分子自組裝策略,套用CD和1HNMR手段證明了胺基酸橋聯鋅卟啉二聚體模組(Module)之間可以通過乙二胺的連線而自動組裝成線性卟啉超分子序,建立了鋅卟啉二聚體—乙二胺超分子自組裝體系。這項成果將有助於人們認識以卟啉為活性中心的細胞色素P450對底物的選擇性識別。他們合成出100多個具有細胞色素P450單加氧酶功能的新的金屬卟啉配合物,利用不同軸向配體作為激活劑實現了常溫常壓下將環乙烷氧化為環己酮和環己醇。以後進一步發現含SH軸向配體同樣可以激活天然過氧化酶。進一步擴大到細胞範圍建立靜息細胞培養系統,同樣發現疏基乙酸等也可促進黑麴黴生物合成過氧化氫酶,實現在常溫常壓下酶法生產微量元素藥品並獲得套用效果。獲中國發明專利3項,理論研究分別獲得1986、1992、1999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基礎類)三等獎1次,二等獎2次;套用研究獲1999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發明獎)二等獎。
計亮年完成國家基金和省部級基金研究項目16項,解決了多項難題,例如,1995年《Organometallics》雜誌上引用他1985年發表的文章時稱:“除了該文章報導外,直到今天陽離子吲哚基金屬配合物的合成還很少見有報導。”他已正式發表學術論文240多篇,其中進入SCI源期刊140多篇。僅1999年度就發表論文46 篇,其中40篇被SCI收錄。近年,他在16個國際學術會議作邀請報告和口頭報告,被邀到20多個國家先後演講訪問。
人才培養
計亮年始終堅持在教學工作的第一線,他從事教學和科研40年。先後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過無機化學、高等無機化學、配位場理論及其套用、配位化學、結構化學、化學熱力學、群論和紅外光譜、絡合物研究方法、結晶化學、生物無機化學等10門課程,編寫了多種教材。他的研究小組共接受博士後、指導博士生32名,指導碩士研究生30名,接受國內外訪問學者10名。
1994年由計亮年申請的無機化學課程被列為廣東省重點課程,1998年起又被教育部列為國家理科基地名牌課程。計亮年出版了3部著作,其中《空氣敏感化合物的操作》譯著,促進了國內無氧操作合成技術的推廣;由他主編的《生物無機化學導論》一書已被國內十多所高校用作教材,並於1995年獲得第三屆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二等獎。“提高研究生綜合素質,培養高層次的化學人才”的教學成果,於1997年分別獲得廣東省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計亮年1988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立功證書;1995年獲得國家教委香港柏寧頓(中國)教育基金會首屆“孺子牛”金球獎;1997年被廣東省委、省政府授予“廣東省勞動模範”稱號;2000年4月國務院授予他“全國先進工作者”的稱號。計亮年雖已成為知名的化學家,他仍在化學王國里不知疲倦地探索著,決心為祖國的現代化事業做出更多的貢獻。
榮譽表彰
計亮年熱心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國際合作,從1978年以來,他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參加廣東省化學會的恢復和籌建工作。他組織過3次大型國際會議和3次全國學術會議,包括1988年“亞洲太平洋地區精細化學會議”、“1992年第二屆國際套用生物無機化學會議”和“1996年第五屆歐洲亞洲化學大會”,特別是“第五屆歐洲亞洲化學大會”,至今仍被認為是歷屆歐洲亞洲化學大會中舉辦得最好的一次。計亮年還主持中、瑞兩國自然科學基金會在氧化酶體系和中國、希臘兩國政府(國家科委)在核酸酶體系的國際合作項目。1990-1995年間連續4次獲得英國皇家化學會研究基金。他在推動科學技術領域的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國際合作中做出了貢獻,1996年中國科協授予他“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先進工作者”稱號。
社會任職
1986年至今 先後任中國化學會二十二屆和二十三屆理事會理事、廣東省化學會理事長和廣東省科協常委、中國化學會無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1989年至今 英國皇家化學會Fellow和特許Chemist。
1990年至今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無機化學學報和分子催化》等刊物編委。
1990年至今 中國—瑞士(國家基金會)、中國—希臘(二項,國家科委)金屬酶國際合作研究項目中方主持人。
1990年至1994年 Member of Refereeing Panel of《Inorganica Chimica Acta》(Italy)
1992年至1998年 《Metal Based Drugs》(Belgium)編委。
1996年至今 歷屆EURASIA CONFERENCE ON CHEMICAL SCIENCES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
1998年至今 歷屆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PPLIED BIO-INORGANIC CHEMISTRY國際組織委員會委員。
廣東省化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