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本立

黃本立

黃本立,原子光譜分析家。從事原子光譜分析研究和培養人才工作近50年。在該領域中對新方法、新技術、儀器裝置和機理等方面的研究多有建樹。他對某些他認定是很有前途的新技術的率先研究在國內起了倡導作用。他是以原子光譜分析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導師,並在國內首次以該研究方向招收了一批從國外回來的博士後研究人員。

基本信息

中科院院士

黃本立 黃本立

黃本立,1925年9月21日生於香港。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化學系教授,廣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五邑大學(廣東江門)名譽教授;中國化學會24屆常務理事,分析化學學科委員會主任,中國光學學會光譜學委員會副主任;《光譜學與光譜分析》副主編,《分析化學》編委會顧問,《分析化學學報》、《分析試驗室》、《冶金分析》、《分析測試技術與儀器》等國內期刊編委,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1985 -1995), Spectrochimica Review (formerly Progress in Analytical Spectroscopy) (1986 -1995),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ectroscopy (formerly Canadian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1983 - ), ICP Information Newsletter (1981 - ) 等國際期刊顧問編委或編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分析與環境化學學科評審組成員(1992—1995)何梁何利基金科學獎學科(專業)組評審委員。

人物生平

黃本立 黃本立

1945—1949年就學於廣州嶺南大學物理系,1950年在長春東北科學研究所(後為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參加工作,78年升副研究員,82升研究員,83年獲批為博士研究生導師,歷任分析研究室主任、中科院長春分院及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吉林大學、浙江大學、及長春地質學院兼職教授等職。1986年調廈門大學至今,歷任化學系教授、現代分析化學研究所所長等職,46年來一直從事原子光譜分析研究,1957年提出的新型雙電弧光源多次為國內外專著及論文所引用和一些實驗室所採用,60年代初在我國首次建立原子吸收光譜裝置並發表了國內首批原子吸收論文,所主持的“光譜感光板測光自動化”課題1985年獲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1975年起從事感耦電漿(ICP)光譜分析研究,參加過多項獲獎工作(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2次,國家科委及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次,三等獎2次,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一次),所研製的新型霧化-氫化物發生裝置獲中國專利。1991年獲廈門大學第七屆“南強獎”個人一等獎,所主持的“ICP進樣方法及其過程的研究”1993年獲中科院長春分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流動注射在原子光譜分析中套用的技術、新方法”研究1995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998年黃先生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的稱號。2002年黃先生榮獲“福建省優秀專家”稱號,2003年榮獲“福建省先進工作者”稱號。2005年4月30日,黃先生又光榮地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黃本立是國內外知名的原子光譜分析學術帶頭人。早年他創立了一種可測定包括鹵素在內的微量易揮發元素的新型雙電弧光源;60年代建立了國內第一套原子吸收光譜(AAS)裝置和國內第一套鉭舟無焰AAS裝置;70年代提出了可同時測定氫化物和非氫化物元素的新型霧化器——氫化物發生器。如今,他研究強電流微秒脈衝供電空心陰極燈激發原子、離子螢光分析法,改善了多種元素的檢出限。

技術成就

黃本立 黃本立

1950年3月初,黃本立在東北科學研究所參加工作後的第一個任務是配合東北地區重工業的恢復和發展,開展光譜分析研究。從此,他就和原子光譜分析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在國內從事過原子光譜分析的人屈指可數,而且幾乎都已轉行,在長春更是無師可從。當時的實驗條件也十分缺乏。他在地下室的廢品堆里找到了一台日本人留下來的廢舊小型攝譜儀,把它清理修復、調整好了,使用過期很久的感光板,完成了電機碳刷子和電解鋅等樣品的定性分析。1952年起,他用新到的蘇制中型攝譜儀,先後研究建立了球墨鑄鐵、黃銅、電解銅陽極泥等的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大量樣品,並為有關工廠培養幹部,下廠安裝、修理儀器,建立光譜實驗室,把光譜分析推廣到工廠。他還為撫順鋼廠試製了一台高壓電花光源,這可能是我國第一台自製光譜分析用激發光源。50年代中,黃本立為冶金部建立了鎢礦中微量鈹的化學光譜測定方法,並分析了一批重要樣品;他在鉬礦半定量分析新方法研究中,發展了國外提出的“數階法”,並對該法的原理進行了理論分析,提出了內標法和“接線法”,提高了該法的準確度,擴展了分析濃度範圍;這在當時國內主要用照相攝譜法的情況下是有較高的學術和套用價值的。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他參與了半導體材料、稀土材料和原子能材料等分析的研究,建立了分析高純物質用的熱空心陰極裝置,並提出了該裝置氣體循環系統用的高效汞汽噴射泵,以及分析難熔粉末用的“環槽電極”等新器件。他提出的新型雙電弧光源論文於1957年、1958年先後在國內外發表後,多次在國內外被引述和採用。它的特點是:加熱和激發放電是並聯的,可分別加以控制;激發放電採用低電壓電容放電,可由電弧性一直過渡到電花性,從而可測定所有的易揮發元素,包括以往的雙電弧所不能測定的微量難激發元素如鹵素等,並可獲得較高的精度。在著名光譜分析家Боpовик-Ромaнов等人的專著(1962)中它被譽為“最完善的雙電弧光源”。

黃本立很注意原子光譜分析領域中的新動態新進展,看到有“苗頭”的新技術就根據需要和可能,選定目標,進行研究。1958 年,他請楊嘉墀和一位蘇聯專家指導,請長春光機所陳愈熾做光學機械設計,研製成可將攝譜儀改裝成光電直讀光譜儀的裝置。50 年代末在國外原子吸收光譜分析法論文發表後不久,還沒有專用儀器出售時,他就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建立了國內第一套原子吸收光譜實驗裝置,發表了國內首批有關原子吸收的文章。其中關於醇類影響的一篇,從實驗上和理論計算上對其機理加以探討,在第二屆全國光譜會議上被評為優秀論文。他的工作在國內起了一定的倡導作用。“文化大革命”時,他剛被放出“牛棚”,在“靠邊站”期間研製成國內第一台鉭舟電熱原子吸收光譜儀。他所主持的攝譜法光譜乾板測光自動化課題1985年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70年代他看準了當時在國際上剛剛上市的電感耦合電漿(ICP)新型光源,對之進行研究。當時他用的是一台原用於加工塑膠封皮的射頻發生器改裝的簡陋裝置。經他研究改進後,消除了它的放電聲響和射頻輻射泄露等嚴重缺點,為國內研製ICP裝置提供了重要經驗。在80年代初引進了較先進的ICP光譜儀後,他和合作者承擔了多項國家“六五”科技攻關項目和中國科學院重點科研項目,從事環境分析方法研究及我國第一批固體環境標準參考物質的定值。松花江水系環境背景值及環境保護的研究,獲得多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及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和科技進步獎和吉林省的獎勵。所研製的可同時測定氫化物元素和非氫化物元素的新型霧化—氫化物發生裝置,獲中國專利。所主持的ICP進樣方法及過程機理的研究,1993年獲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科技進步三等獎。80年代末,建立了流動注射電化學氫化物發生法,使氫化物發生法不必使用硼氫化物。1991年在國際光譜會議上發表論文後,引起同行們的注意。90年代初,他開展了強流短脈衝供電空心陰極燈激發的原子和離子螢光的研究,使一些元素的螢光檢出限改善了幾倍至幾十倍。該強短脈衝供電電源1997年獲批中國專利。他自己以及和他人合作在國內外發表文章近200篇,參與編、著、譯書籍5部。

黃本立 黃本立

黃本立在培養原子光譜分析人才方面做了許多工作。早在1954年,他就參與中國科學院套用化學研究所舉辦的為期數月的光譜分析學習會的講課和指導實驗工作;參加學習的有大學副教授、系主任、廠礦化驗室負責人和科教骨幹等數十人。1961~1963 年參與了中國科學院交辦的套用化學所長春化學學院光譜班(大學本科)為期三年的教學、指導實驗和畢業論文工作。80年代中以來,他曾為國內外十幾個原子光譜培訓班講課,其中多半是在國外和香港舉辦的。1978年以來,他共招收過8名碩士生。1984年他獲批成為我國第一位以原子光譜分析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導師,至今招收過11名博士生,培養出國內第一位以原子光譜分析為研究方向的博士,還有一位是巴基斯坦人。1988~1989年他在國內首次以該研究方向招收了一批從國外回來的博士後研究人員。50 年代以來,他接受過來自廠礦企業、高校、研究單位為數眾多的進修人員。在他的學生和指導過的人中,不少人已經成為高校領導、博士生導師、研究所領導等,還有一些在國外做博士後或任科研職務。

黃本立對他的學生除了授他們以專業知識外,還要求他們獨立思考,凡事要透過現象找到實質;要實事求是,有些關鍵結果要反覆驗證,他甚至自己拿一個實驗結果到美國去驗證。學生的每篇文章他都要反覆修改。他曾對一篇在國外發表的文章,在發表5年後還在原刊上為一個不很重要的數據取捨問題刊登勘誤表。他經常以著名光譜學家、他的大學老師高兆蘭教授和老所長吳學周教授的治學精神自勉和教育學生。他常對學生說:“文章千古事,白紙黑字,馬虎不得”,“吳所長曾要求我對一篇簡報修改了6次才定稿。”可見其工作作風的嚴謹、認真。

黃本立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和了解國外科技動態。在50~60年代“自我封閉”的環境中,他不但向國外同行索取論文抽印本,和他們討論問題;而且還向國外儀器公司索取儀器樣本和技術資料,以作國外定貨時的參考。他還和蘇聯專家合作搞過科研,接待過來華講學的蘇聯專家,和他們保持通信等等。難怪在十年動亂中他被定為“九國特務”嫌疑犯,關進“牛棚”。改革開放後,1982年以來,他先後19次到過12個國家和香港參加學術會議、講學和訪問,應邀作過大會報告、特邀報告和主調報告共9次,講學10次;歷任《Spectrochimica Acta》等多種國際學術刊物編委或顧問編委。1995年他主持了廈門國際光譜化學高級研討會,10餘位國際知名人士出席了會議。同年他任第5屆歐亞化學大會的“環境與分析化學研討會”的中方招集人。1997年他代表我國申辦第5屆亞洲分析科學會議成功,該會將於1999年在廈門舉行。

黃本立與國內外一些儀器製造商有較密切的聯繫,1987年以來,他和他的研究小組利用這種關係和他們在光譜界的影響,爭取到外商捐贈或長期借用價值數十萬美元的儀器,使廈門大學的原子光譜—質譜實驗室成為國內高校中設備較好的一個。

簡歷

1925年9月21日 出生於香港。

1945-1949年 在廣州嶺南大學物理系學習。

1950-1986年 在東北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長春綜合研究所、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工作,歷任技術員(1950)、助理研究員(1956)、副研究員及分析化學研究室副主任(1978)、研究員及現代分析化學研究室主任(1982)等職。

1980-1986年 任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學術委員會委員。1981年至今先後受聘為《ICP Information Newsletter》、《Canadian Journal of Spectroscopy》(後為《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ectroscopy》,《Canadian Journal of Analytical Sciences and Applied Spectroscopy》)、《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Progress in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scopy》(後為《Progress in Analytical Spectroscopy》《Spectrochimica Acta Review》)編委或顧問編委。

1982年至今 先後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第廿、廿一屆理事會理事,分析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廿四屆常務理事、分析化學學科委員會主任委員、第廿五屆理事長;受聘為《分析化學》顧問。中國光學學會光譜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光譜學會副理事長);受聘為《光譜學與光譜分析》副主編。

黃本立 黃本立

1984年 國家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生導師。1985-1988年 先後受聘為浙江大學、吉林大學、長春地質學院兼職教授,套用化學所兼職研究員(1986-1988)。

1986年至今 廈門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8年至今 任福建省政協第六、七屆常委。

1993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社會評價

黃本立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是我國原子光譜分析領域的第一位博士生導師和第一位博士後指導教師。

個人論著

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近二百篇,出版專著有《發射光譜分析》(1977,1979,合著)、《混合稀土元素光譜圖》(1964,合著)、《原子吸收及原子螢光分析譯文集》(1975,主編,合譯)。1982—1995參加過國際會議25次,應邀作過大會報告四篇,特邀報告13篇。

目前健在的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