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禮

白春禮

白春禮,男,滿族,1953年9月生,遼寧岫巖人,197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0年9月參加工作,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結構化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博士[研究生學位]學位,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長。

基本信息

人物履歷

白春禮 白春禮
1970年09月——1974年09月,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十八團機運連司機、文書;

1974年09月——1978年01月,北京大學化學系催化專業學習;

1978年01月——1978年10月,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實習員;

1978年10月——1981年12月,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結構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實習員;

1981年12月——1985年09月,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結構化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

1985年09月——1987年11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後和訪問學者,在噴氣推進實驗室從事真空掃描隧道顯微境(STM)研究;

1987年11月——1992年07月,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STM實驗室主任(1991年10月—1992年04月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

1992年07月——1996年03月,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副所長,黨委委員;

1996年03月——2004年12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1995年06月——2003年12月兼第三、四屆歐美同學會副會長,1995年07月——2000年07月 兼全國青聯副主席,1996年05月——2006年10月兼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第25、26屆中國化學會理事長,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9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2001年01月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1997年03月——1997年05月在中央黨校進修一班學習,2001年06月和2006年05月分別當選第六屆、第七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2002年03月——2002年05月中央黨校進修一班學習);

2004年12月—2011年02月,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第五屆化學學部主任(2005亞太材料學會副主席,2006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7英國皇家化學會榮譽會士);

2011年02月,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2011年05月被授予中國科協榮譽委員,2012年03月被推選為丹麥皇家文理科學院外籍院士。2012兼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2012年09月當選新一屆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長,於2013年01月01日正式就任,是開發中國家科學院成立近30年來首位中國籍科學家擔任院長);

2013年1月1日,正式就任開發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長;

2016年6月26日,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理事會宣布,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科研領域

白春禮 白春禮
白春禮院士作為中國掃描 隧道顯微學的開拓者之一,也是國際STM方面有一定影響和活躍的科學家之一,領導實驗室開展了廣泛、深入並且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動,並於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先後從事過高分子催化劑的結構與物性、有機化合物的X-射線晶體結構、分子力學和導電高聚物的EXAFS等研究。從80年代中期開始轉入到納米科技的重要領域--掃描隧道顯微學的研究。主要工作集中在掃描探針顯微技術,以及分子納米結構和納米技術研究。在白春禮博士的主持下,成功研製了計算機控制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獲1989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與此同時,與中國科學院電子顯微鏡實驗室合作,研製並開發另一台STM,獲1989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這兩項工作的進一步完善,共同獲得199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也是中國第一項關於掃描隧道顯微學領域的獎勵。隨後,他率領的科研小組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台原子力顯微鏡(AFM)(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台雷射原子力顯微鏡、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彈道電子發射顯微鏡、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等多種掃描探針顯微儀器。所獲得的這些科研成果,由於以不同於國外的創新方式解決了一系列重要技術難題,先後獲得六項國家發明專利。這些新型系列顯微儀器的研製成功,為掃描隧道顯微學的套用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為中國在這一領域工作的開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利用研製的儀器,在極高解析度的水平上,對材料表面結構與樣品設備、形成條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時在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進行納米級加工方面,對新型高密度信息存儲方式和納米科技的研究進行了重要的探索。

在基礎研究方面,白春禮博士在使用這些新技術研究有機固體和大分子的表面結構方面做出了貢獻。如用STM、AFM和磁力顯微鏡(MFM)研究了有機導體、有機鐵磁體、有機自組裝膜以及核酸、細胞等生物材料。這些研究結果,在原子或分子級解析度的水平上,解釋了材料表面結構與樣品製備、形成條件的關係。另外,還首次利用AFM和MFM研究了磁性有機薄膜表面的形貌和磁疇,建立了一種研究幾個分子層厚的有機LB膜表面微弱磁場分布的新方法,可達到納米級空間解析度。在單分子結構,有機分子自組裝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高水平結果。利用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STM),首次觀察到半導體化合物二硫化鉬的表面形貌,在原子級水平上揭示了這類層狀化物表面結構的新特點。

組建了“北京本原顯微儀器開發中心”,生產的STM整機很快打入國際市場。先後獲國家和院部級二等獎以上科研成果獎7項,國家發明專利5項。在國內外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180篇,出版中英文專著7本。

社會職務

中國微納協會名譽理事長;

中國化學會理事長;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

國際理論與套用化學聯合會(IUPAC)執行局委員;

國家納米科技指導協調委員會首席科學家;

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國家教育改革領導小組、國家“十二五”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專家組成員;

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JACS、Angew. Chem.、Adv. Materials等化學和納米科技領域重要國際學術刊物的共同主編或國際顧問編委。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當選為全球研究理事會管理委員會主席。

成就榮譽

學術獲獎

1989年,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

1994年,獲第二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

1995年,獲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 “傑出青年學者獎”;

2010年11月,獲教科文組織首次頒發的“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發展貢獻”獎章。

科研成果

1、研製成功了計算機控制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

2、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台原子力顯微鏡(AFM)

3、第一台雷射原子力顯微鏡

4、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STM)

5、彈道電子發射顯微鏡

6、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

7、在原子或分子級解析度的水平上,解釋了材料表面結構與樣品製備、形成條件的關係

學術稱號

中國科學院院士(1997);

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997);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06);

英國皇家化學會榮譽會士(2007)(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個中國人);

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2008);

印度科學院榮譽院士(2009);

德國工程院院士(2011);

丹麥皇家文理學院外籍院士(2012);

美國、英國、瑞典、丹麥、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多所大學的榮譽博士;

國務院“全國先進工作者”、中科院首屆優秀青年科學家(1989);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0);

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

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92);

2014年5月3日,因白春禮是納米科學領域的先驅之一,且在相關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白春禮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

人物言論

白春禮 白春禮
1.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呈現出多點、群發突破的態勢,某些領域將會引發群發性、系統性突破,產生一批重大理論和技術創新,湧現一批新興交叉前沿方向和領域,進而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涉及科學和技術的深刻變革,為中國科技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科技工作者身處時代潮流,也肩負著偉大歷史使命,理應將目光投向 黎明,理應勇於獲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第一棵蘑菇”,敢於成為“第一隻領頭羊”。

2.在宇宙演化、物質結構、意識本質等一些基本科學問題上,孕育著新的科技突破。

3.在能源與資源領域,人類必然從根本上轉變無節制耗用化石能源和自然資源的發展方式,迎來後化石能源時代和資源高效、可循環利用時代。

4.在網路信息領域,信息技術和產業正在進入一個轉折期,2020年前後可能出現重大的技術變革。

5.在先進材料和製造領域,綠色和智慧型將凸顯。

6.農業領域將在一些基本的問題上取得突破。 農業將進入生態高效可持續發展時代,不僅要繼續發揮其保障食物安全和國民經濟發展等傳統功能,還將擔負起緩解全球能源危機、提供多樣化需求和優良生態環境等新使命。

7.人口健康領域孕育重大突破和產業發展。預計本世紀中葉,全球人口將達80億-100億。人類將面臨傳統傳染病新的變異和傳播,新的感染性疾病、心理障礙和精神性疾病、代謝性疾病、老年退行性疾病的挑戰。必須提高人口質量,保證食品、生命和生態安全,通過疾病早期預測診斷與干預、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等研發,攻克影響健康的重大疾病,將預防關口前移,走一條低成本普惠的健康道路。

8.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看,我國處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的重要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日趨急迫。我們必須充分意識到,中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總體上仍處於國際分工的低中端,加快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國內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必將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同時,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供給能力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矛盾日益凸顯和尖銳,突破能源資源環境瓶頸制約,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同樣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名單

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   
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
王岐山張高麗  
中央政治局委員習近平馬凱王岐山王滬寧劉雲山
劉延東劉奇葆許其亮孫春蘭韓正
李克強李建國李源潮汪洋張春賢
張高麗張德江范長龍孟建柱趙樂際
胡春華俞正聲栗戰書郭金龍
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劉奇葆趙樂際栗戰書杜青林
趙洪祝楊晶  
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習近平


副主席范長龍許其亮

委員 常萬全房峰輝張陽趙克石
張又俠吳勝利馬曉天魏鳳和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王岐山


副書記 趙洪祝黃樹賢李玉賦杜金才
吳玉良張軍陳文清王偉
中央委員會委員
于廣洲 | 習近平 | 馬凱 | 馬飈 | 馬興瑞 | 馬曉天 | 王君 | 王俠[國家計生委主任] | 王珉 | 王勇[國資委主任] | 王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 | 王毅[中央委員] | 王三運 | 王萬賓 | 王玉普 | 王正偉 | 王東明[四川省委書記] | 王光亞 | 王偉光[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 王安順 | 王志剛[科學技術部黨組書記] | 王岐山 | 王滬寧 | 王國生[湖北省長] | 王學軍[國務院副秘書長] | 王建平[武警部隊司令員] | 王勝俊 | 王洪堯 | 王憲魁 | 王冠中[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 王家瑞 | 王教成 | 王新憲 | 王儒林 | 支樹平 | 尤權 | 車俊 | 尹蔚民 | 巴音朝魯 | 巴特爾[內蒙古自治區主席] | 盧展工 | 葉小文 | 田中 | 田修思 | 白瑪赤林 | 白春禮 | 吉炳軒 | 朱小丹 | 朱福熙[成都軍區政委] | 全哲洙 | 劉鵬[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局長] | 劉源[劉少奇之子] | 劉鶴 | 劉雲山 | 劉亞洲 | 劉成軍 | 劉偉平 | 劉延東 | 劉奇葆 | 劉曉江 | 劉家義 | 劉粵軍 | 劉福連 | 許達哲 | 許其亮 | 許耀元 | 孫懷山 | 孫建國[上將] | 孫春蘭 | 孫政才 | 孫思敬[解放軍將軍] | 蘇樹林 | 杜青林 | 杜金才 | 杜恆岩 | 李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 李斌[安徽省省長] | 李從軍 | 李東生[公安部副部長] | 李立國[民政部部長] | 李紀恆 | 李克強 | 李學勇[江蘇省省長] | 李建華[國家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 | 李建國[人大副委員長] | 李鴻忠 | 李源潮 | 楊晶[中央統戰部副部長] | 楊傳堂 | 楊金山 | 楊棟樑 | 楊潔篪 | 楊煥寧 | 肖鋼 | 肖捷 | 吳昌德 | 吳勝利[海軍司令員] | 吳愛英 | 吳新雄 | 何毅亭 | 冷溶 | 汪洋[廣東省委書記] | 汪永清 | 沈躍躍 | 沈德詠 | 宋大涵 | 宋秀岩 | 張陽[上將] | 張茅 | 張毅[寧夏區委書記] | 張又俠 | 張仕波 | 張慶偉 | 張慶黎 | 張志軍 | 張國清 | 張寶順 | 張春賢 | 張高麗 | 張海陽 | 張裔炯 | 張德江 | 陸昊 | 陳希[中國科協副主席] | 陳雷[水利部部長] | 陳全國 | 陳求發 | 陳寶生[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 | 陳政高 | 陳敏爾 | 努爾·白克力 | 苗圩 | 范長龍 | 林軍[中國僑聯主席] | 林左鳴 | 尚福林 | 羅志軍 | 羅保銘 | 周濟 | 周強[湖南省委書記] | 周本順 | 周生賢 | 鄭衛平[中將] | 房峰輝 | 孟學農 | 孟建柱 | 項俊波 | 趙實 | 趙正永 | 趙樂際 | 趙克石 | 趙克志 | 趙宗岐 | 趙洪祝 | 胡澤君 | 胡春華 | 俞正聲 | 姜大明 | 姜異康 | 駱惠寧 | 秦光榮 | 袁純清 | 袁貴仁 | 耿惠昌 | 聶衛國 | 栗戰書 | 賈廷安 | 夏寶龍 | 鐵凝 | 徐守盛 | 徐紹史 | 徐粉林 | 高虎城 | 郭聲琨 | 郭金龍 | 郭庚茂 | 郭樹清 | 黃興國 | 黃奇帆 | 黃樹賢 | 曹建明 | 戚建國[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 常萬全 | 鹿心社 | 彭勇 | 彭清華 | 蔣定之 | 蔣建國 | 蔣潔敏 | 韓正 | 韓長賦 | 焦煥成 | 謝伏瞻 | 強衛 | 樓繼偉 | 解振華 | 褚益民 | 蔡武 | 蔡名照 | 蔡英挺 | 蔡赴朝 | 雒樹剛 | 魏亮 | 魏鳳和

目前健在的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名單

歷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評選活動是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創意策劃,並聯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經濟日報科技日報工人日報農民日報等首都十家主要新聞單位共同主辦的,每年開展1次。活動自1990年推出,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廣大青年的積極參與,現已成為社會認同度較高的一項授予傑出青年人才的崇高榮譽。
第一屆1990年聶衛平 魏書生 王振國 勾艷玲 楊吉奎 黃志紅 李登海 李潤虎 蔡偉素 張思榮
第二屆1991年烏力吉 朱重慶 李志軍 楊露 楊建秋 張奇 張喜武 林莉 周林 賀學禹
第三屆1992年葉喬波(女) 陳章良 潘小揚 台震林 王遂舟 楊志貴 白春禮 辜勝阻 郝進然
第四屆1993年何玉銘 張山 鄭天一 姜戰林 郭雷 庹震 梁衛 董明玉
第五屆1994年王永良 王富龍 張少鴻 李玉虎 姜偉 郭寶印 徐洪剛 謝世梅(女) 謝軍(女) 崔桂亮
第六屆1995年呂有珍(女) 呂樹文 許永楠 孫廣信 孫玉勝 張思民 陳肇雄 秋雲(女) 曹建明 葛健
第七屆1996年王成強 呂永傑 孫俊福 吳一堅 宋芳蓉(女、土家族) 陳新民 周鑫全 哈木拉提·吾甫爾 龔允沖 假拉(藏族)
第八屆1997年烏蘭(女、蒙古族) 葉龍 馮鞏 李永波 李建保 吳國迪 沈方泉 趙滿堂 戰連傳 簡純林
第九屆1998年小香玉(女) 劉金虎 呂植(女) 李小松 孟富強 昝聖達 柏耀平 袁亞湘 譚和平
第十屆1999年丁榕(女) 鄧偉 劉誼 呂岩松 孫雯(女) 吳奇修 張榮(女) 張慶偉 李洪濤 侯新民
第十一屆2000年於果 烏日更達賴 白岩松 龍新平 伏明霞 許京軍 李大有 南存輝 袁家軍 曹雪濤
第十二屆2001年于魁智 尹祥美 王辰 母連雲 伊力汗·奧斯曼 劉小寧 張偉平 楊桂生 周繼紅 黃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