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924年(中華民國十三年)10月2日,鄭哲敏先生出生於山東濟南,原籍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其父親鄭章斐幼年放牛,念過幾年私塾和國小,後來進城當學徒,而後經商開廠,崇尚實業,教育子女勤勉好學、修身養性。家庭環境給鄭哲敏先生在青少年時期勤奮好學、正直做人品格的形成帶來了深刻影響。
鄭哲敏先生在濟南市立第五國小讀完國小後進濟南育英中學。
1937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國中二年級,抗日戰爭爆發,鄭哲敏先生入川。他先後進成都建國中學、成都華陽縣中學和金堂銘賢中學學習。他學習刻苦,樂於為大家做事,曾管過一伙食,辦過話劇團和英文社,對物理和英文有深厚興趣,各科學習成績優異,曾因不參與考試作弊而挨過一些同學的揍。
1943年(中華民國三十二年),鄭哲敏先生畢業於金堂銘賢中學,並以理工科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西南聯合大學電機系,次年轉入機械系。
1946年(中華民國三十五年),抗戰勝利後,鄭哲敏所在的工學院回到北平(今北京)清華園,鄭哲敏先生繼續在清華大學機械系學習;同年,錢偉長從美國回國到清華大學任教,在他的課上,大四的鄭哲敏首次接觸到彈性力學、流體力學等近代力學理論,錢偉長嚴密而生動的理論分析引起了鄭哲敏的極大興趣,對他產生深刻的影響。
1947年(中華民國三十六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工程學學士學位,畢業後留在清華大學做錢偉長教授的助教。
1947年底、1948年初,經清華大學、北平地區、華北區和全國(華北區、華中區、華南區)等4級選拔,鄭哲敏脫穎而出成為全國唯一的一名“國際扶輪社國際獎學金”獲得者。年輕的鄭哲敏先生認為套用力學對中國工業建設有重要作用,提出以套用力學為專修的學科,同時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英國倫敦大學列為擬入的學校,並得到梅貽琦、陳福田、錢偉長、李輯祥等人的推薦。
留學之路
1948年(中華民國三十七年)4月,他的申請獲準並確定入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並於同年8月由上海乘船赴美,並於一年後順利獲得碩士學位,接著他成為錢學森的博士研究生,做熱應力方面的研究。
1952年6月,鄭哲敏先生獲得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取得博士學位後,他即著手準備回國參加祖國建設,但卻遭到美國政府的阻撓。
1954年,日內瓦會議後,美國移民局取消了對一批留學生不得離境的限制,鄭哲敏遂於1954年9月26日從紐約乘船離美,10月12日抵瑞士。
由於辦理途經地點的簽證手續和等待船期,1955年1月19日,鄭哲敏得以離法經香港於2月21日從寶安縣(今深圳)入境。
毅然回國
回國後,鄭哲敏先生先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副研究員,加入了錢偉長在該所創立的力學研究室;同年年底,錢學森返回中國,他隨即參加錢學森創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工作。
1956年1月,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成立,鄭哲敏成為首批科技人員之一,任彈性力學組組長,研究水壩抗震。同年,他還作為助手參加了錢學森主持的12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中全國力學學科規劃的制訂,後來在錢學森指導下,鄭哲敏建立起爆炸力學學科。
1958年,鄭哲敏領導了大型水輪機的方案論證,後開始研究爆炸成形的理論和套用。
20世紀60年代初,他闡明了爆炸成形的主要規律,並和工業部門合作生產出技術要求很高的飛彈零部件,使爆炸成形成為以科學規律為依據的新工藝。
1964年,鄭哲敏先生接受並完成了涉及地下核試驗的有關任務,並主動考慮地下核爆炸威力的預報問題。
1965年,鄭哲敏和解伯民先生與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同時獨立地提出了一種新的力學模型—流體彈塑性體模型。同年,他還指導兵工部門進行穿甲幾何相似律的模型試驗。
文化大革命期間,鄭哲敏的身心和科研工作都受到了衝擊,並於1970年7月、1971年11月在“五七”幹校勞動。
1971年,鄭哲敏從幹校回所,為改變中國常規武器落後的狀況,組織力量研究穿破甲機理,經過10年努力,先後解決了穿甲和破甲相似律、破甲機理、穿甲簡化理論和射流穩定性等一系列問題。
1978年,鄭哲敏先生晉升為研究員。
1979年,鄭哲敏領導組建了力學研究所的材料力學性能研究室併兼任第一任室主任。
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
1984年2月,鄭哲敏接過錢學森的接力棒,出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第二任所長。
1986年,鄭哲敏帶領和組織了海洋工程力學的研究,並任中國科學院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1988年,鄭哲敏先生領導組建了非線性連續介質力學開放研究實驗室併兼任第一任室主任,帶領和指導材料非線性力學性質和流體非線性行為的基礎性研究。
1993年,因在爆炸力學方面的貢獻,鄭哲敏當選為美國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4年,鄭哲敏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9年5月,在鄭哲敏與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曾恆一院士的籌劃下,促成了中國科學院路甬祥院長與海洋石油總公司衛留成總經理簽署了“中國科學院與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十五’科技合作意向書”。
2003年至2004年,年近八旬的鄭哲敏受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的委託,擔任“國家戰略高技術與高新技術產業化研究”專題諮詢組組長,負責組織高層專家對“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發展戰略研究”中的第13專題提出諮詢意見。
2013年,獲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鄭哲敏科研生涯的最早期主要從事熱彈性力學和水彈性力學的研究,回國後曾根據國家的需要從事地震回響、水輪機葉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後來因為國家科研布局調整,鄭哲敏選擇高速高壓塑性動力學研究方向,並於很短時間內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完整、深入的研究成果,從而拉開爆炸力學研究的序幕。
•爆炸力學的研究
鄭哲敏院士闡明了爆炸成形的機理和模型律,解決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難題,發展了一門新的力學分支學科——爆炸力學。他長期主持力學學科發展規劃的制定,倡導建立了多個新的力學分支學科,做出了重要的學術貢獻。鄭哲敏在爆炸力學學科的發展方面作出了廣泛的貢獻,它們是:
(1)在聲學理論方面,有薄板在水下爆炸擊波作用下的變形理論;
(2)在爆炸後期效應方面,有高速射流的準定常侵徹理論、爆炸成形後期的第二次載入理論以及爆破的鼓包運動理論等;
(3)提出了反映爆炸和衝擊問題中的高速、高壓和高溫特徵以及慣性與強度相互耦合效應的流體彈塑性體模型和多種套用理論;
(4)提出了多種爆炸和衝擊的相似律;
(5)提出了多種耦合運動的理論,包括兩種物體的耦合運動以及同一物體中流體性質和固體性質相互影響的耦合效應的理論;
(6)在穩定性問題方面,有射流拉斷、界面波、絕熱剪下等理論。
•地下核爆炸效應的研究
在地下核爆炸效應的研究中,鄭哲敏院士與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流體彈塑性模型。該模型將爆炸及衝擊荷載作用下介質的流體、固體特性及運動規律用統一的方程表述,堪稱爆炸力學的學科標誌,可準確預測地下核試驗壓力衰減規律,為中國首次地下核爆當量預報做出了貢獻。
•穿破甲研究
在穿破甲研究方面,鄭哲敏院士帶領團隊開創性地提出了射流開坑、準定常侵徹、靶板強度作用的相關理論;得到了穿甲相似律和比國際流行的Tate公式更為有效的穿甲模型;建立了破甲彈高速流拉斷的理論;建立了金屬裝甲破甲機理模型和破甲相似律,獲得了比國際公認的Eichelberger公式更符合實際的侵徹公式。這些工作為中國相關武器的設計與效應評估提供了堅實的力學基礎。
基於流體彈塑性理論,鄭哲敏院士還開闢了爆炸加工、瓦斯突出、爆炸處理水下軟基等關鍵技術領域,解決了重大工程建設中的核心難題,得到了廣泛的套用。此外,在材料力學的研究中,他提出的硬度表征標度理論,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並以他與合作者的姓氏命名為C-C方法。
與此同時,作為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鄭哲敏參與和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力學學科及相關科學規劃。他總體把握中國力學學科發展方向,積極倡導、組織和參與熱彈性力學、水彈性力學、材料力學行為、環境力學、海洋工程、災害力學、非線性力學等多個力學分支學科或領域的建立與發展。
人才培養
鄭哲敏於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指導研究生,他的第一位研究生是韓良弼,畢業後分配到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成為該單位的科技骨幹。此後,鄭哲敏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指導的研究生有段祝平和白以龍。他們畢業後都留力學研究所工作,成為固體力學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其中,白以龍於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78年恢復研究生制度以來,截至2004年,鄭哲敏共培養了15名博士,20名碩士;此外,他還指導了5名博士後。鄭哲敏先生在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注重因材施教、發揮學生特點和專長的原則。他以對學生嚴格要求著稱,但又與學生平等討論。對於研究生的論文工作,他強調嚴謹分析,強調實驗觀察是根本性的,強調實驗一分析一計算相結合。鄭哲敏先生帶出的研究生和博士後,多數已經成為各自單位的骨幹人才,承擔著科研、技術、教學或管理等崗位的重要責任。截至2004年,鄭哲敏還指導著8名博士生和1名碩士生。
主要論著
1 鄭哲敏,錢學森.迅速加熱時薄壁圓柱殼應力的相似律.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ocket Society,1952,22:144-149.
2 鄭哲敏.爆炸成形模型律.國家科委科技報告,1962.
3 鄭哲敏.水擊波入射於平板時空化的形成.國家科委科技報告,1962.
4 鄭哲敏,解伯民.關於地下爆炸計算模型的一個建議.力學研究所研究報告,1965.
5 鄭哲敏,談慶明.破甲機理的力學分析及簡化模型.科技參考資料(52研究所),1977.
6 鄭哲敏.破甲彈射流穩定性的研究.爆炸與衝擊,1980(1).
7 鄭哲敏.從數量級和量綱分析看煤與瓦斯突出的機理.力學與生產建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
8 鄭哲敏.力學研究所關於改革的一些構想.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年報,1984.
9 Bai Yilong,Cheng Chemin,Yu Shanbing.On evolution of thermo-plastic shear band.Presented at XVI Int.Cong.of Theo.and Appl.Mech.Denmark:1984.
10 鄭哲敏等.玻璃鋼對聚能射流干擾機理的研究.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報告,1981;Proc.Int.Symp.onIntense Dynamic Loading and Its Effects,Beijing:Science Press,1986.
11 Cheng Chemin.Mechanics of explosive welding.Proc.Int.Symp.on Intense Dynamic Loading and Its Effects,Beijing:Science Press,1986.
社會任職
1956年至1978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彈性力學組組長、第四研究室副主任、爆炸力學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78年至1989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
1982年至1986年,任《力學學報》主編。
1982年至1990年,任中國力學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理事長。
1986年,兼任中國科學院海洋工程中心主任、國際理論與套用力學聯盟(IUTAM)理事、大會委員會委員。
1988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連續介質力學實驗室主任。
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序號 | 獲獎情況 | 獲獎年份 |
1 | 全國工業新產品一等獎 | 1964 |
2 | 全國科學大會獎 | 1975 |
3 | 全國自然科學二等獎 | 1982 |
4 | 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 1988 |
5 |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 1989 |
6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1990 |
7 |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 1992 |
8 |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1993 |
9 | 陳嘉庚技術科學獎 | 1993 |
10 | 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1996 |
11 | 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2013 |
參考資料: |
榮譽稱號
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
1993年,當選為美國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人物影響
2016年1月,為獎勵鄭哲敏的傑出成就,經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提議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並獲得12935號國際永久編號的小行星命名為以“鄭哲敏星”。
人物評價
作為中國力學界在國際上的代表,他積極參加和組織有關方面的國際交流,促進國際合作,顯著提高了中國力學在國際上的地位。鄭哲敏院士心繫祖國,始終以國家需求為己任,嘔心瀝血,嚴謹創新,團結奮進,平易近人,培養了大批力學領域的傑出人才。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評)
作為一名卓越的科技工作者,鄭哲敏先生在套用力學和技術科學的發展上做出了創造性貢獻。作為一名傑出的科學家,鄭哲敏先生充滿對祖國的熱愛,對科學的追求、對事業的執著。作為一名科技團隊的組織者和領路人,鄭哲敏先生總是看得深一些和遠一些,倡導並身體力行“做第一流的工作”。作為套用力學和技術科學的實踐者,鄭哲敏先生堪稱是堅持和發展錢學森技術科學思想的典範。鄭哲敏先生的學術風範和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學位委員會主任洪友士評)
鄭哲敏的在科研工作中非常強調實用,他沒有停留在理論研究、沒有固步在發表論文,而是開拓了非常廣泛的套用,在他的理念里,這才完成了一個“循環”。 (鄭哲敏學生、中國科學院院士白以龍評)
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
年份 | 獲獎人 | 簡介 | 主要貢獻 |
2000年度 | 吳文俊 |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名譽所長、研究員。 | 在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領域,特別是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方面的世界性貢獻。 |
袁隆平 | 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在雜交水稻育種理論與實踐上的重大突破。 | |
2001年度 | 王選 | 計算機專家。生前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北大方正技術研究院院長,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 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創始人,為中國新聞出版事業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 |
黃昆 | 物理學家。生前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學教授。 | 中國的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取得了世界級的理論成就。 | |
2002年度 | 金怡濂 | 高性能計算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 中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對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
2003年度 | 劉東生 | 地球環境科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 在中國的古生物學、古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特別是黃土研究方面的原創性研究。 |
王永志 | 航天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開創者之一,成功實現中國首次載人航天(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號航天船)。 | |
2004年度 | 空缺 | ||
2005年度 | 葉篤正 | 大氣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 | 在全球氣候變化領域的重大系統創見。 |
吳孟超 | 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 | 在肝膽外科手術實踐中取得的重大突破與理論成果。 | |
2006年度 | 李振聲 | 小麥育種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 | 在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染色體工程育種及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田改造與治理中的貢獻。 |
2007年度 | 閔恩澤 | 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高級工程師。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九五”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環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學和反應工程”的主持人。開發化纖單體己內醯胺的製造技術,取得長足進展 |
吳征鎰 | 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在植物分類研究中,發現並發表了1300個以上新分類群(植物亞科、族、組等新等級不下10個,新屬10個),在國際植物分類學研究領域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事以中國植物為中心的東亞植被和區系研究,研究生物多樣性,編著了大量文獻 | |
2008年度 | 王忠誠 | 神經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神經外科開拓者之一。 |
徐光憲 | 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在稀土元素分離以及套用中做出重要貢獻。 | |
2009年度 | 谷超豪 | 我國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國際教育研究院院士,教授。 | 國家基礎研究重大項目“非線性科學”首席科學家,教育部數學和力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
孫家棟 | 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 中國第一枚飛彈總體、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是中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等第二代套用衛星的工程總師,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 |
2010年度 | 師昌緒 | 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 | 中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發展了中國第一個鐵基高溫合金,領導開發我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可用作耐熱、低溫材料和無磁鐵錳鋁系奧氏體鋼等,具有開創性。多次參加或主持制訂我國有關冶金材料、材料科學、新材料全國科技發展規劃 |
王振義 | 中國工程院院士、內科血液學專家 | 從事血栓和止血研究,在國內首先建立血友病A與B以及輕型血友病的診斷方法。1980年起開始研究癌腫的分化療法。1986年在國際上首先創導套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獲得很高的緩解率 | |
2011年度 | 謝家麟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 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20世紀80年代,領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設計和建設。20世紀90年代,提出開展自由電子雷射研究的863項目建議。多次就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重要建議和指導意見,對促進我國加速器領域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
吳良鏞 |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建築與城鄉規劃學家 | 長期從事建築與城鄉規劃基礎理論、工程實踐和學科發展研究,針對我國城鎮化進程的特點,創立了人居環境科學及其理論框架。提出了以人為核心的人居環境建設原則、層次和系統,發展了區域協調論、有機更新論、地域建築論等創新理論 | |
2012年度 | 鄭哲敏 |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 | 提出了流體彈塑性體模型和理論,並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應、穿甲破甲、材料動態破壞、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倡導海洋工程力學、材料力學性能、環境災害力學的研究,創建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連續介質力學實驗室 |
王小謨 | 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達工程專家 | 從事雷達科研30餘年,設計研製了多種型號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雷達,尤其在三坐標雷達和低空雷達方面卓有建樹,為國家創造出較大的經濟效益,為軍事電子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 |
2013年度 | 張存浩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專家 | |
程開甲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