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祖籍江蘇省灌雲縣。1929年夏,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在北京師大附中學習。1931年,考上清華大學化學系學習。1935年,在清華大學研究院學習。1935—1937年在該系讀研究生,在著名化學家張大煜指導下,曾發表“關於農業纖維素原料用兩步法制高韌性紙漿”和“有機物電解還原”等論文。1938年,任中國大學化學系講師、西南聯合大學化工系任助教,在八路軍冀中軍區供給部從事化工技術工作。1941年,考上清華赴美公費留學,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系學習,1938—1941年先後在北京中國大學、昆明西南聯大任教。1941年赴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系讀研究生,還進行用連續電解法將葡萄糖還原為甘油代用品辛六醇的研究,1946年,獲科學博士學位。同年,在美國Parker塑膠工廠實習。1947—1952年,汪德熙在南開大學任教授,1952年至1960年任天津大學化工系系主任。作為一名優秀的高分子化學家,他研製成功用鄰苯三酚和糠醛合成熱固性塑膠和不飽和聚酯,並用來製成玻璃鋼小汽車殼體,屬國際首創。他在不飽和聚酯塑膠方面完成了多篇論文 。
主要經歷
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1946年獲美國麻薩諸塞理工學院化工專業博士學位。1947年回國。任南開大學教授。建國後,歷任天津大學教授兼化工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科技委員會主任,核工業部研究生部主任,中科院化學部委員,中國核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三四十年代在纖維素利秀、有機物電解還原、磷苯三酚-糠醛塑膠、聚脂樹脂複合材料等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六十年代起領導了釙-210及其各种放射源的研製和氚的提取及其生產工藝的研究,是我國獨立完成的核燃料後處理萃取法流程和輕同位素分離流程研究的主要組織領導者之一。著有《化學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輕水堆核燃燒循環中的若干化學問題》、《同位素分離與核科學技術》。
放射化工學家。祖籍江蘇省灌雲縣。1947—1960年,汪德熙曾先後在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任教授。
1960年汪德熙調到中國原子能研究所後,歷任副所長和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原子能研究院副院長。他領導和組織了一系列國防科研項目,如核燃料後處理萃取工藝、核子彈引爆裝置的製備、核試驗用釙-210及其各种放射源的研製、氚的提取生產工藝、核試驗當量的燃耗測定、核工業產品中的鈾和鈽及雜質的分析鑑定方法的研究等。他曾力排眾議,主張廢棄原沉澱法生產軍用鈽-239的工藝路線,改用萃取法,使後處理廠節省投資3.6億元,而且可連續操作。
1980年11月汪德熙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主教育家
汪德熙還是一位循循善誘的教育家,除在科研單位核燃循環及有關分離技術方面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外,還在高校研究生部從事教育工作20多年,如今已桃李滿天下。
60年代以來,在中國核電建設、核燃料生產、動力堆輻照核燃料後處理以及放射性廢物管理等重大事件的決策中發揮重要作用。他領導的“輻照核燃料後處理的萃取工藝”科研項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80年11月汪德熙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3年,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核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1985年,任核工業研究生部主任。1990年,任中國核學會理事長。同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91年,任核工業總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高級顧問,核工業部研究生部名譽主任。1999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進步獎。
2006年8月8日21時15分,汪德熙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主要成就
汪德熙是一位德高望重、卓有成就的科學家,為中國化工事業和原子能事業發展嘔心瀝血,數十年如一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後,他曾在八路軍冀中軍分區從事炸藥研製工作。一九五六年,他被邀請參加全國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制定工作,主持《稀有金屬》、《鈦冶金》兩個專題規劃的編寫,由於預見性強、水平高,受到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他用鄰苯三酚和糠醛聚酯製備塑膠,取得了國際首創性科技成果。
在中國原子能事業發展初期,汪德熙領導和組織了核武器引爆裝置點火中子源的研製任務以及多次核試驗爆炸當量的測定任務,按時提供了測量數據,受到有關方面的肯定,上述成果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及國家發明獎。由於他在核化工領域成就卓著,一九八零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院士,一九九九年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 。
研究領域
高分子化學家和核化工專家。從事高分子化學研究方面做出了優秀成果。在核武器研製過程中的放射化學研究工作,核化工領域的發展中做出了卓越貢獻。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有《核化學工程》、《汪德熙文集》等。
中國化工專家
化工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