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溫詩鑄出生年:1932
籍貫:江西豐城人
單位:清華大學
榮譽:中國科學院院士
個人簡歷
1950年畢業於重慶南開中學,195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製造系,獲優秀畢業生金質獎章,1979年曾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進修及工作,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清華大學機械設計教研室主任,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彈流潤滑和薄膜潤滑理論、摩擦磨損機理與控制、納米摩擦學以及微機械設計等研究。科研成果
出版著作《摩擦學原理》、《彈性流體動力潤滑》、《耐磨損設計》、《納米摩擦學》4部,發表論文260餘篇,獲國家級、省部級科技獎勵以及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共15項。社會評價
溫詩鑄在潤滑理論、摩擦磨損機理與控制等領域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貢獻。建立工程模型彈流潤滑理論,奠定現代潤滑設計的基礎。他相繼在國際上提出以完備數值解為基礎的考慮熱效應的熱彈流、考慮動態效應的非穩態彈流、考慮潤滑劑非牛頓性的流變彈流以及分析粗糙表面的微觀彈流等潤滑理論,系統地建立了工程中各類彈流潤滑問題的設計方法。在此基礎上,導出當今普適性最高的潤滑方程,並將上述各種實際因素全部納入分析,建立了工程模型的彈流潤滑理論,為現代潤滑設計奠定基礎。為了驗證所提出的理論,開發出一系列潤滑膜性能微觀測量技術,利用光干涉、紅外輻射、高速攝影、微感測器等測量點接觸區油膜厚度、壓力分布和溫度場的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他提出了以完備數值解為基礎的彈流潤滑理論,建立了工程中有關彈流潤滑問題的設計方法,導出了普適性最高的潤滑方程。提出以納米膜厚為特徵的薄膜潤滑狀態,從理論與實驗上論證了納米潤滑狀態的形成機理與形特徵,提出了彈流潤滑、薄膜潤滑、邊界潤滑三者轉化的關係及狀態判別準則,並在納米尺度上揭示出材料的微摩擦磨損特性。在粘塑性和粘彈性流變潤滑理論、潤滑膜失效及屈服機理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在陶瓷塗層磨損機理研究與套用上也取得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