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耀如

盧耀如

盧耀如,國際著名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教授。1950年入清華大學地質系。1952年院系調整入北京地質學院。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同濟大學教授,並於2011年10月17日受聘中國礦業大學一級教授。長期從事岩溶地質的科研和工程實踐,參與實踐及指導了一系列水利水電、鐵道、礦山及城鎮工程的勘測研究。由於在岩溶(喀斯特)研究方面成就,被國內外學者稱讚為“喀斯特盧”。199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1999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盧耀如 院士 盧耀如 院士

盧耀如 (1931.5.1--)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學家 。福建省福州市人。1953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地下建築與工程系 教授,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

長期從事岩溶地質的科研和工程實踐,建立了岩溶發育與工程環境效應系統理論,參與實踐及指導水利水電、鐵道、礦山及城鎮工程勘測研究,如:負責查明官廳水庫滲漏塌陷;南津關壩區勘測研究,為三峽工程選壩提供論據;指導長江、黃河和珠江等流域上水利水電樞紐,如烏江渡水電站及鐵道長隧洞等許多大型工程勘測、研究與基礎處理工作,取得一系列經濟與社會效益。提出地質生態環境新認識,為西南地區脫貧與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積極研究地質災害,為防災興利提供決策依據。曾為援外大型工程高級專家,並在歐美及港台地區講學。由於在岩溶(喀斯特)研究上貢獻,被國內外學者譽稱“喀斯特盧”),曾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發表論文90多篇,出版圖書10本及圖系一套。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地質科技二等獎和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

1999年,獲第六次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

2011年10月17日,受聘 中國礦業大學一級教授,並全職到校工作。

詳細內容

盧耀如院士,1931 年 5 月 22 日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 1950年 1 月從福州私立鶴齡英華中學(高中部)畢業,隨後到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福州市工作委員會南台辦事處 ( 福州市南台學聯 ) 工作,期間突擊複習並帶病參加聯考,於 1950 年 10 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地質系學習, 1952 年全國院校專業調整後在北京地質學院(今中國地質大學)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系學習, 1953 年 8 月應國家需要提前畢業。之後長期在生產和科研一線工作。 1997 年 11 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3 年 3 月從中國地質科學院調入同濟大學,現為同濟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他是我國著名的岩溶地質專家,由於在岩溶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被國內外學者譽稱為“喀斯特盧( Karst Lu )”。

盧院士從事岩溶及有關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實踐與研究迄今已有 50 余載。在淮河、新安江、海河、長江、黃河、珠江及其它流域,曾負責及指導官廳、新安江、三峽(石灰岩壩區)、烏江渡等百多座大、中、小型水利水電樞紐的勘測與研究工作;也為礦山、鐵道、機場、碼頭以及城鄉建設開展有關調查研究和指導工作。結合工程建設的實踐,系統研究岩溶發育規律及工程效應理論;長期致力於地質災害防治,卓有成效;建立地質-生態環境的新理論,為岩溶山區可持續發展作出了貢獻。

20 世紀 60 年代初,盧院士主持我國第一個岩溶研究室,並倡議建立岩溶地質研究所。曾任我援外大型水利工程的高級專家,多次參加國際會議,並在歐美及港台地區講學,主持了首屆岩溶地區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會議。已公開發表中、英文論文 80 余篇,出版論著和成果 6 部及一圖系。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地質科技獎、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及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已入古稀之年的盧院士寶刀不老、壯志未酬,仍馳騁在教育科研一線。

2003 年 7 月,已在同濟大學工作的 盧耀如院士針對上海地區建設工程中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的有關情況以書面形式向上海市領導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引起了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市委書記陳良宇和副市長楊雄對此分別作了重要批示。

2003年12月,由盧耀如院士提議的“教育部城市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聯合研究中心(籌)”高級別研討會在同濟大學舉行,來自國內近20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院士、國務參事、校長、教授(研究員)等40餘位出席了本次研討會,會議取得了豐碩成果,獲得圓滿成功。

坦蕩的胸懷,堅韌的意志,敬業的精神,且看盧院士 於 2002 年底在中國工程院與中國文聯書畫藝術聯誼會上,就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蓬席上見贈》,而作一首七律以表述其奮鬥歷程及心志:

萬山千水錦繡地,五十二年獻心身。

懷思默吟蠟蠶賦,道向力行地球人。

層嶺攀越千峰過,隱穴驚看異洞春。

今朝盛世歌一曲,請眺前景更精神。

職務

2011年10月,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教授受聘為中國礦業大學一級教授, 全職到中國礦業大學工作 。

2016年7月31日,盧耀如院士受聘為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安全與運維保障國家工程實驗室” 專家顧問

家庭背景

盧耀如 院士 盧耀如 院士

盧耀如1931年5月1日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盧耀如國中畢業後,升入福州私立英華中學。按當時他的家庭情況,父親為小職員,弟妹又多,是難以上這所教會學校的。但是他每學期都以優秀成績列在全高中前6名之內,得到獎學金。

1948年時,當時清華大學航空工程學系沈元教授因母病回榕,在英華中學教書。盧耀如數理化成績好,沈元曾單獨對他說:“自然科學的皇后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並且說:“你敢不敢去摘這明珠?”當時在英華中學也有校友來校說:“美國在田納西河搞水利,有TVA(TennesseeValleyAuthority的縮寫,即田納西流域管理局),中國在揚子江三峽修壩(孫中山先生曾構想),就是YVA。”這都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南台學聯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1950年1月盧耀如從高中畢業,當時有的同學去東北求學,他因旅費困難未能同行。那時許多青年學生被吸收參加工作。盧耀如向沈元先生請教可否工作一段時間再升學。沈先生說:“好啊,工作一段再升學,理解力更好。”於是他經推薦而選擇在南台學聯(即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福州市工作委員會南台辦事處)工作,日夜要跑幾所大、中學校。

備戰聯考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受聘中國礦大一級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受聘中國礦大一級教授

1950年7月,華北高等學校聯合在福州招生。盧耀如到英華中學,在禮堂樓梯邊見到陳景潤,陳對盧耀如說:“我在家備課。”英華高中只有三百多學生,不少都是熟人。盧耀如想自己功課好,應當向自然科學或工程技術方面發展。於是向組織提出了升學的申請。離聯考有12天時得到批准,李清藻代表組織對他說:“新中國需要技術幹部,你功課好,組織支持你考大學。”

當時要上大學備考,就得脫離工作崗位。於是盧耀如離開了工作崗位,住在英華高中部宿舍日夜複習。由於臨考時病了,結果成績不理想,在報紙發榜時,他列在“下列考生成績尚可,但所填系科無法安插”這一欄,需另填志願。當時招考後,沈元先生已返回清華大學任航空系主任。經與招生委員會聯繫,認為據盧耀如的考試成績,可前來北京填志願入學。

輾轉求學

盧耀如 院士 盧耀如 院士

盧耀如正在發愁旅費的時候,南台學聯曾麗黎和黃民送來們當月津貼(供給制每人每月只1—2萬多元)及賣掉們生產的蔬菜錢,約30萬元(當時1萬元,幣制改革後為1元)人民幣。

1950年初秋,盧耀如別離故鄉,擠在一艘小汽輪上,沿閩江溯流而上。到南平後,又乘軍用大卡車去江西上饒,前後爆裂了三個輪胎,在武夷山附近山區只剩下三個輪胎,汽車開不動了。因為剛解放不久,還有土匪等未完全肅清,只好立即到附近民房中,把門緊閉著。第二天才又上路,歷經三天汽車旅途後,又搭乘一天火車由上饒至上海。在上海停幾個小時,接著又轉乘近兩天火車,才到達北京。

清華大學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受聘中國礦大一級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受聘中國礦大一級教授

盧耀如到北京後,先去看望沈元先生,然後去清華大學教務處領取華北統考備取生志願表,查了一下聯考的分數,知道一些北京、天津、唐山的大學理工系,他還是可以被錄取的,包括有的大學的航空系。那時清華大學已開學幾天,他填了地質系本科,擬入校後再轉系。

入學時,盧耀如選修了為數學系學生開的微積分(當時還是英語講授),及為物理系學生開的物理課。不久,地質系主任袁復禮教授對他說:地質人才缺乏,國家急需,你不要想轉系。當時想轉系的同學還有幾位。經過一段時間學習,他們有12位同學了解到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向,於是就想向這個方向發展,以期安慰他自己讀理工方面的志願。清華大學土木系陳梁生教授經常來地質系,他是福建人,盧耀如也向他請教,使他進一步了解了地質工作在土木、水利等工程建設上的重要性。他還選了機械系開的“機械製圖”、張維教授開設的“材料力學”及“建築材料”等課程。

盧耀如 院士 盧耀如 院士

盧耀如在清華大學修讀了馮景蘭教授的“普通地質學”、池際尚教授的“岩石學”、塗光熾教授的“礦物學”、楊遵儀教授的“古生物學”、張席禔教授的“地史學”。這些著名教授的授課,為他終身從事地質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時這些著名的老、中、青教授們的治學精神,在他心中不斷起著楷模的指引作用。在清華大學學習全靠國家給的助學金,除了一伙食費之外,每月尚有7000元錢(幣制改革後,相當於7角錢)可零用,其中包括講義費、理髮、買牙膏和肥皂、看電影及寄信等費用,當時一封外地信也要800元(即後來的8分錢)。雖然經濟上很拮据,但他精神上感到非常舒暢,身心都感受到清華大學這著名學府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以及求知、嚴謹、友愛與活躍的學風的薰陶。當時,在他思想上也有包袱,因為放棄工作又來升學,這種“個人主義”自己還是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檢討。在清華大學,學校及同學們還是很信任他,所以他還被派出擔任北京市市長代表,到頤和園一帶負責宣傳工作。1951年夏天,他去北京一個大的建築工地進行勞動,協助建築公司進行工地整頓,得到的報酬,大部分捐獻給抗美援朝,自己只留下幾元錢,用以購買野外調查時穿的登山鞋。

清華大學的社團活動開展得很好,盧耀如在英華中學時就參加了銅管樂隊,由美國老師教吹奏黑管,所以他在清華大學經音樂老師當面考核後,就加入清華大學銅管樂隊,在大節日時,樂隊發揮了很好的鼓舞作用。他也經常去聽些音樂講座,當時,他記得貝多芬的一句名言:“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出火花。”後來他還和物理系及其他系的同學,共同組建了中國民樂管弦樂隊,他擔任指揮,於1952年春節時,他們演出三個節目,其中包括《馬車夫舞曲》,受到同學們的熱烈歡迎。

清華大學兩年歲月,給盧耀如深刻的薰陶,比起當時較閉塞的福州來,使盧耀如有了開拓視野的好機會。在清華大學,經常聽一些名人來校做報告、講演,增長了很多政治、經濟及社會方面的知識,這對更好地認識自然,更好地在科學技術方面作出貢獻,確實有著很大的幫助。

野外實習

艱苦實習

盧耀如 院士 盧耀如 院士

1951年淮河發生大水災,毛澤東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淮河掀起了水利建設的高潮。經當時中國地質工作指導委員會(後組建為地質部)的安排,盧耀如、田開銘、錢學溥三個男同學及一女同學余也果,一起去淮河實習。他們四位同學在野外聽姜達權的講授,並被安排進行野外調查,有時他們男同學是一個人一條線路進行單槍匹馬的調查,吃老鄉的派飯(即先找農村生產小組長,然後安排到老鄉家吃飯),按規定一餐給三角錢。

體質增強

野外調查是非常艱苦的,一個人拿著羅盤、鐵錘、放大鏡這三大寶,還有一張地形圖,就外出調查,起早貪黑,沒有手錶就按照太陽位置及調查線路耗時情況來判斷鐘點,沒有造成一人黑夜滯留或迷途在野外、不知到達宿地的情況。在野外調查中,他深感在清華園每天鍛鍊1小時對自己增強體質的幫助。在清華大學,他每天跑3000米,跑後用馬約翰先生的三分鐘洗澡法,即一分鐘淋浴熱水,一分鐘用肥皂摩擦全身,一分鐘用熱水變至冷水的沖洗,使他的體質有了很好的增強。

確定方向

兩個月野外實習,給盧耀如很大的鍛鍊和提高。首次系統地知道了工程地質的工作內涵,如何開展野外調查,如何編寫工程地質調查報告。每個同學都寫了一份報告,他寫的是《關於淮河大坡嶺水庫的工程地質調查的報告》,這份報告後來一直保存在中國地質資料館內。

在野外調查時,只能住民房,他們4個男女同學,有時只能擠在一小房間內,同學間溝通思想、交換心得,相互鼓勵幫助,這是在校內所達不到的。通過這次實習,他確實堅定了工程地質專業思想,為後來進行這方面的工作,打下了實踐的牢固基礎。姜達權先生也成為他們心目中的榜樣。回校後,他還專門寫了一首長詩,表達對姜先生的崇敬,也向許多青年團員等宣傳過。在淮河的野外實習,給他們上了重要的一課。

去淮河之前,在清華園就傳達了教育部的意見,要進行院校調整,並醞釀成立北京地質學院,擬將北京大學地質系和清華大學地質系作為基礎,合併組建新的北京地質學院。後來又聽說,清華大學要改建工程地質系,以生物館作為系址。從淮河實習回來,成立北京地質學院已成定局,要他們作好實習的結尾工作後,即搬出清華,到原北京大學地質系所在地的沙灘地質館內報到。

北京地質學院

自我加強

盧耀如 院士 盧耀如 院士

盧耀如搬進原北京大學西齋學生宿舍,孔德坊、卞昭慶、余仁福和他4個人在一室,那時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天津大學、西北大學及唐山鐵道學院等轉來的二、三年級學生都在西齋住。上課在原北京大學的地質館、紅樓及新樓。新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使國內地質界的學術泰斗、名流都聚集在一起,很快就顯示出地質科學的新氣象,清華大學地質系全部師生員工都作為新學院的骨幹,袁見齊教授擔任新建立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系主任。在北京地質學院,盧耀如擔負起為新招收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系介紹學習該專業的認識與心得,以鞏固他們的專業思想,多次與新生座談,並陪同他們去京郊實習。這些活動使他的專業認識得到更好地自我加強的機會。

在北京地質學院,匯聚了國內地質界的精英、名師,使他們在短短的一年內,在地質學的學習上,打下了更加牢固而堅實的基礎。其中,包括張炳熹教授的“礦床學”,馬杏垣教授的“構造地質學”,袁復禮教授的“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傅承義教授的“地球物理”,張鹹恭老師的“土力學”,方鴻慈老師的“水文地質學”等等。

開拓思維

學習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國內當時尚沒有系統全面的教材,而實際建設中將要解決的問題,也還沒有更多的經驗可借鑑。所以,在學習中,張鹹恭老師都強調在學習上和今後工作中,應當有開拓的思維,要依靠自己去探索新的認識。他的話對盧耀如後來起很大作用。通過清華大學兩年的學習,特別臨畢業時的北京地質學院的一年學習,他才真正懂得該專業的廣闊內容,主要應當學會開拓自己的思想。

當時在北京地質學院,特別重視對於理論力學、土力學及地球物理等學科知識的學習。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工作,需要知識結構更廣泛些,因此,別的專業較早結束了地質專業課學習,在畢業前就集中突擊學俄文,而他們沒有突擊學俄文,仍繼續緊鑼密鼓地在趕學一些有關學科知識,以便能具有更廣泛而又堅實的理論基礎,為今後具體而又複雜的工程建設服務。

快畢業時,電影製片廠要拍攝反映地質工作的電影《深山探寶》,攝製人員需要一些鏡頭,反映地質院校畢業生打起背包、走出校門的情景。盧耀如擔任班團支部宣傳委員,學校就派他帶領十多個同學拍這些鏡頭,當時,拍攝了在沙灘地質館屋頂上打起背包的鏡頭,接著又拍下他們背著背包走出沙灘大門的鏡頭。後來,在電影中都採用了。

北京地質學院舉行畢業典禮時。劉型院長講了話。盧耀如在會上代表畢業班同學發表了講話。

地質工作

盧耀如 院士 盧耀如 院士

1953年9月,地質部在兵馬司後院舉行新分配來的大學生的歡迎會,劉傑副部長談了話,對中國各地分配到地質部的多種專業的畢業生寄以很高的期望。會上,盧耀如代表新到的畢業生表示了為地質工作和國家建設盡力作出貢獻的決心。

在兵馬司呆了一段時間,盧耀如被分配到地質部東北工程地質隊,在隊長鬍海濤帶領下,開始為奔赴野外工作而作準備。胡先生那時不到30歲。由於工作較緊急,於11月中旬仍奔赴東北吉林渾江。那裡溫度可達-35℃。胡先生率領他們唱著志願軍戰歌,扛著掃把,上山作調查,掃把的作用在於掃除積雪,尋找露頭。上山時為了行動方便,盧耀如不穿皮衣,只穿薄棉衣。在東北工程地質隊只有數月時間,從內業準備至野外調查,胡海濤先生給了他很多的教誨。

1954年3月領導上準備讓盧耀如跟蘇聯專家馬舒可夫學習,當時先讓他去新安江工程地質隊工作。朱庭祜老先生負責全隊技術,但他還有別的事,很多時間在杭州,實際上由行政隊長黃文理負責,那時新安江工程地質隊有地質部人員,也有水利部人員。盧耀如到隊上後,就帶領一組人馬沿新安江上游至下游進行踏勘填圖,目的是回答水電廳徐恰時廳長提出的兩個問題:第一,新安江庫區存不存在寒武系碳酸鹽岩的喀斯特滲漏問題;第二,從水文工程地質條件上對一級開發和梯級開發進行比較,那種方案更好。當時參加調查工作的還有從福建來學習的陳祖煌等人。在調查中,有一段時間白天上岸調查,晚上到下游指定地點,一組男女都擠在小木船的船艙中和衣而睡,人都不能翻身。有時一天一個地點,他們經常住在老鄉的祠堂里,睡在裝有死人的棺材旁。

盧耀如 院士 盧耀如 院士

在新安江工作了幾個月,盧耀如較圓滿地回答了上述兩問題,這是他參加工作後交的第一份答卷:新安江庫區是不存在喀斯特滲漏大問題;一級高壩開發比多級開發好。後來,領導上讓盧耀如正式跟前蘇聯專家學習,跟前蘇聯專家一齊出差。他們先去淮河一帶,後來又去上海、新安江、長江大橋、湛江海港等地,住賓館、別墅,出入是汽車代步,經常參加宴會。對這種生活他經歷3個月後,他向前蘇聯專家與領導提出,是否不要這樣學習,最好讓盧耀如在野外工作,可請蘇聯專家給以指導。後來領導與前蘇聯專家也都同意他的意見。於是他盧耀如。1955年初和在安徽的工程地質隊合併,成立了地質部931地質大隊,淮河上游是2分隊,盧耀如仍為分隊長,負責郟縣水庫勘測。1956年發表毛主席的詩詞《沁園春》,充分反映出中央領導對三峽工程極大關注,也使長江三峽水利工程勘測設計掀起了高潮。那時淮河工作已結束,領導上原先也讓盧耀如去長江三峽。突然有一天,張更生副局長兼新成立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所長,對他說:“三峽你不要去,你去官廳水庫。”在1952年底他們作為學生也曾去過官廳水庫實習一趟,雖然官廳水庫以其20億立方米庫容已是中國最大的水庫,可是三峽工程規模要比官廳水庫大得多。當時盧耀如因沒去三峽,心中是很不高興。過了一天,張更生所長又叫盧耀如去說明到官廳水庫工作的任務。因為官廳作為中國第一大水庫,1954年建成,1955年開始蓄水之後,就發生壩基滲漏及塌陷,而且塌陷已達粘土心牆,再發展下去,就要危及壩體。20億立方米的庫水,又對京與津一帶造成威脅。張所長特別指出,這是周總理關心大事,周總理親自打電話讓地質部負責查明這一問題。部黨組研究之後,決定讓盧耀如負責查明滲漏和塌陷的原因,為工程處理提供可靠依據。面對這緊急任務,盧耀如就只有全力以赴。當時由地質和水利及電力三部地勘人員組成研究隊,在短短15天內,15部鑽機和兩個水文地質試驗組就聚集在工地上。技術方面全由盧耀如負責,野外調查、布置鑽機、抓現場實驗、處理鑽探事故……,日夜奮戰。好在當時水利部委派陳庚儀擔任工程處理總指揮,設計上有馮寅總工配合協作,他們合作的很和諧,後來還建立長期友誼。那時為查明粘土心牆滲水情況,需要打孔,在向水利部黨組匯報時,錢正英副部長指出:“你有沒有把握在 心牆上 打鑽?有什麼安全措施?”盧耀如立下了軍令狀,這是在充分考慮採取安全措施基礎上而作出的。

在勘探研究過程里,許多中外專家都曾前往,盧耀如也不斷接待,多種看法他都反覆考慮,極力在研究中予以檢驗。擔任水利部部長的傅作義也曾專門陪同地質部李四光部長前往考察,李部長聽他匯報後,給了非常有益指導。

通過不斷勘探與不斷研究,在眾多中外專家紛紜意見基礎上,盧耀如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震旦系迷霧山矽質灰岩中岩溶管道水3個滲流中心,及對壩體和砂卵石基礎造成潛蝕管通而誘發塌陷的機理。

而後,他們進一步勘探,為如何進一步處理提供依據。剛接這任務時,前輩谷德振先生作為其所副所長,曾在官廳工地現場考察,並審核盧耀如的設計,盧耀如當時心中還是沒底,曾對谷先生說:“先生你能否多呆段時間,具體負責 領導 這項工作?”盧耀如曾希望谷先生幫他擔起這重擔。當時谷先生要去三峽,谷先生鼓勵盧耀如說:“你在新安江、淮河 幹得不錯,你大膽去乾,有什麼事我 再來。”有了谷先生撐腰,給盧耀如壯了膽,在實際工作中也真正受到鍛鍊。當結束官廳工作,最後向水利部黨組匯報的時候,是谷先生帶領他一起去的,盧耀如在百多張圖件中,只帶2張圖,簡短匯報官廳水庫滲漏及塌陷的機理及處理方案建議後,由谷德振先生最後拍板,對這成果予以肯定及讚揚,也立即為水利部領導與專家們所接受。當時作為年輕地質人員,由北京地質學院走出校門才三年的盧耀如,終於在谷德振等老一輩地質學家支持下,得到又一次大鍛鍊,勝利地完成這項臨危受命重要任務。這是盧耀如負責研究喀斯特交上的第二份考卷。

新安江水電站

盧耀如 盧耀如

在新安江工作了幾個月,盧耀如較圓滿地回答了上述兩問題,這是他參加工作後交的第一份答卷:新安江庫區不存在喀斯特滲漏大問題;一級高壩開發比多級開發好。後來,領導上讓他正式跟前蘇聯專家學習,跟前蘇聯專家一齊出差。他們先去了淮河一帶,後來又去了上海、新安江、長江大橋、湛江海港等地,住的是賓館、別墅,出入是汽車代步,又經常參加宴會。對這種生活他經歷了3個月後,他向前蘇聯專家及領導提出,是否不要這樣學習,最好讓他在野外工作,可請蘇聯專家予以指導。後來領導和前蘇聯專家也都同意他的意見。於是他又到野外隊工作了。1954年11月他接替地質部淮河工程地質隊夏其發隊長的工作,負責白龜山水庫的勘測任務。1955年初和在安徽的工程地質隊合併,成立地質部931地質大隊,淮河上游為2分隊,他仍為分隊長,負責郟縣水庫的勘測。

1956年發表了毛主席的詩詞《沁園春》,充分反映出中央領導對三峽工程的極大關注,也使長江三峽水利工程的勘測設計掀起了高潮。那時淮河工作已結束,領導上原先也讓他去長江三峽。突然有一天,張更生副局長兼新成立的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所長,對他說:“三峽你不要去了,你去官廳水庫。”在1952年底他們作為學生也曾去官廳水庫實習一趟,雖然官廳水庫以其20億立方米庫容已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水庫,但三峽工程規模要比官廳水庫大得多。當時他因沒去三峽,心中是很不高興。過了一天,張更生所長又叫他去說明到官廳水庫工作的任務。由於官廳作為中國第一大水庫,1954年建成,1955年開始蓄水後,就發生壩基滲漏與塌陷,而且塌陷已達粘土心牆,再發展下去,就會危及壩體。20億立方米的庫水,又對京、津一帶造成威脅。張所長特彆強調,這是周總理關心的大事,周總理親自打電話讓地質部負責查明這問題。部黨組研究後,決定讓盧耀如負責查明滲漏、塌陷的原因,為工程處理提供可靠依據。面對這緊急任務,他就只有全力以赴。當時由地質、水利及電力三部地勘人員組成研究隊,在短短15天內,15部鑽機、兩個水文地質試驗組就聚集在工地上。技術方面全由他負責,野外調查、布置鑽機、抓現場實驗、處理鑽探事故……,真是日夜奮戰。好在當時水利部委派陳庚儀為工程處理總指揮,設計上有馮寅總工配合協作,他們合作得很和諧,後來還建立了長期友誼。那時為了查明粘土心牆滲水情況,需要打孔,在向水利部黨組匯報時,錢正英副部長說:“你有沒有把握在心牆上打鑽?有什麼安全措施?”當時盧耀如立下了軍令狀,這是在充分考慮採取安全措施的基礎上而作出的。

在勘探研究過程中,許多中外專家都曾前往,他也不斷接待,多種的看法他都反覆考慮,極力在研究中予以檢驗。水利部部長傅作義也曾專門陪同地質部李四光部長前往考察,李部長聽他匯報後,給了非常有益的指導。

通過不斷勘探、不斷研究,在眾多中外專家的紛紜意見基礎上,他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震旦系迷霧山矽質灰岩中岩溶管道水的3個滲流中心,及其對壩體和砂卵石基礎造成潛蝕管通而誘發塌陷的機理。

而後,他們進一步勘探,為的是如何為進一步處理提供依據。剛接這任務時,前輩谷德振先生作為他們所副所長,曾在官廳工地現場考察,並審核他的設計,他當時心中還是沒底,曾對谷先生說:“先生你能否多呆段時間,具體負責領導這項工作?”他曾希望谷先生幫他擔起這重擔。當時谷先生要去三峽,谷先生鼓勵他說:“你在新安江、淮河幹得不錯,你大膽去乾,有什麼事我再來。”有了谷先生撐腰,給他壯了膽,在實際工作中也真正受到了鍛鍊。當結束了官廳工作,最後向水利部黨組匯報時,是谷先生帶領他一起去的,他在百多張圖件中,只帶兩張圖,簡短匯報官廳水庫滲漏與塌陷的機理及處理方案建議後,由谷德振先生最後拍板,對這成果予以肯定與讚揚,也立即為水利部領導及專家們所接受。當時作為年輕的地質人員,由北京地質學院走出校門才3年的盧耀如,終於在谷德振等老一輩地質學家的支持下,得到了又一次大鍛鍊,勝利地完成這項臨危受命的重要任務。這是他負責研究喀斯特交上的第二份考卷。

三峽勘測

盧耀如 院士 盧耀如 院士

盧耀如在結束官廳水庫的工作後,1957年,他和三峽地質隊的們一齊跑剖面,進行水文地質動態觀測,不斷地分析石碑—南津關碳酸鹽岩壩區的各種資料與已有勘探成果。1958年初,他就正式負責碳酸鹽岩壩區的勘測研究工作,將該壩區與火成岩的美人沱壩區相比較。那時長江三峽的裝機容量可達3300萬千瓦,被前蘇聯專家稱為世界上水電站的絕對冠軍。

1958年11月時,曾舉行科研大會,在湖北省委書記王任重舉行的招待會上,華羅庚教授曾表態:“三峽工程的計算問題他們包了。”當時日以繼夜地勘測研究,以為三峽工程1961年就可上馬,又正值轟轟烈烈的大躍進時期,他們的緊張程度不亞於在官廳,有時半夜還需上山了解鑽探情況,有時天太熱,工作到夜間11點,還到南津關隊部附近長江支流黃柏河上去游泳,以便回來涼爽些再加班。但是有一次他卻被魚鉤鉤住大腿,好在他水性不錯,冷靜地擺脫魚鉤,免遭沒頂之災。從南津關坐輪船到三斗坪討論兩壩址比較問題,有一次他在輪船邊沿因太困也就睡覺了,隱伏著被顛落到長江急流中的危險。谷德振先生在身旁看護著他睡覺,不忍心叫醒他,後來谷說:“你太累了,睡一會也好,有危險我就叫你,會照顧你,所以就讓你睡一會。”當時他深感到老一輩地質學家是當時年輕的他的技術上的靠山,又是他們生活和工作上的保護者。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在長江三峽胡海濤先生擔任隊上技術負責的總工程師,並具體領導美人沱壩區花崗岩風化殼及有關工程地質問題的研究,也對盧耀如南津關壩區工作給予大力支持和指導。谷德振先生那時已脫離地質部,主要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作為老一輩專家,經常來三峽負責全面技術指導。當然,在有關壩址比較等方面,盧耀如和谷德振先生、胡海濤先生還是有些不同的看法,也有爭論,但這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的正常交流。在和前蘇聯專家之間,也有爭論。例如前蘇聯喀斯特專家索科洛夫於1956年來三峽前,曾去過官廳,盧等就曾向他匯報,得到他的讚許。1960年他應邀又到三峽及貴州等地,由戴廣秀工程師和盧耀如作陪。對三峽喀斯特水文地質特徵方面,盧和索科洛夫教授也有不同認識,最後教授同意盧的看法。後來去貴州烏江渡,對於壩址選擇也有不同看法,教授原先主張選上游白雲岩壩址,盧耀如從頁岩防滲及白雲岩古岩溶作用及風化的角度,主張選採用的壩址,後來索科洛夫教授也同意了他的觀點。他們雖然有爭論,但相互尊重,也是友好的科學上的爭議。在一次歡送宴會上,索科洛夫教授曾過謙地向宴會主人說:“以後工程上問題可以找喀斯特盧,他這方面懂得比我多,不必請我。”這是表示對盧的讚許與鼓舞,後來這“喀斯特盧”就逐漸叫開了,也算對盧的鞭策。但是不久,其他部的內部檔案上,就不指名地批評他對前蘇聯專家的爭論,被認為是不尊重前蘇聯專家。好在不是一個系統,所以沒有直接點名。當然,在地質系統也就未能成為處分的緣由。特別是在張更生所長歡送索科洛夫教授回國的宴會上及北京機場告別時,索科洛夫教授沒有因為有過學術上的爭論而表示有何不愉快,而且又當面讚許了盧,所以就沒有惹什麼麻煩。

盧耀如這一代年輕的地質人員,在老一輩先生指導下,挑起了建設中的重擔,得到了實際鍛鍊,很快地成長起來了。他認為自己是這批年輕一代地質人員中有較好機會得以充實提高與磨鍊的一位幸運人。正是由於野外任務重,使他也避免了有些年輕人於1957年所曾遇到的麻煩與不公平的待遇。那時,有不少在中國的前蘇聯專家,對活躍在各科技戰線上年輕一代的中國科技人員的素質與工作水平予以高度的讚許,認為是年輕有為的一代。

那時,盧耀如憧憬著三峽的未來,但是從1957—1961年,他們只擔負壩區勘探研究與比較,沒有過問庫區地質問題。盧耀如認為,那時自己還是很不成熟,經驗還是匱乏,只看到工程建設有利的一面,對於庫區地質環境不良效應問題,考慮得很少。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三峽一直沒有上馬,直到1992年才由中國人民代表大會投票通過,由中央決定興建長江三峽水利工程(裝機容量為1820萬千瓦)。到了20世紀70年代後,人們積累的經驗也多了,對環境意識也大大地增強,他就逐漸感到三峽工程在庫區地質環境問題上的重要性。所以,在80年代初盧耀如就提出要進行三峽庫區環境地質方面的調查研究;在1993年,他送給上級領導部門的建議中,又強調了三峽工程關鍵問題在於庫區移民及保護地質—生態環境問題。於1997年三峽長江主航道截流時,又上書強調三峽工程建築過程中,上游石山地區地質—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與質量的提高,應當是長江三峽工程得以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工作經驗

盧耀如 院士 盧耀如 院士

完成三峽工程選壩址的比較工作之後,盧耀如從事岩溶地區的一系列水利水電方面有關調查研究,並系統地進行岩溶發育區域性規律及有關發育機理方面的理論探索。為長江、珠江、黃河、淮河、海河、太子河等大小流域百多座大、中、小型水利水電樞紐的勘測研究,他也做了很多指導性工作。從事一系列勘測研究指導性工作,責任是重大的。在具體工作過程中,他還是先學習當地同行們工作的經驗,吸收他們的成就,而後再對不足之處,予以指明。在長期工程實踐中,他的工作既涉及鐵道、城鎮、機場、碼頭等多方面的建設,也涉及到岩溶地區的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內容。在理論及有關區域規律性研究方面,從岩溶發育機理、岩溶水動力條件、岩溶作用過程、岩溶類型劃分、岩溶工程地質條件、地質災害、地質—生態環境演化等等方面,他都進行了探索研究,並編制了《中國南方喀斯特圖系》、《中國南方(岩溶為主)地區地質—生態環境圖系》,以及《中國岩溶》、《中國岩溶——景觀·類型·規律》圖集。出版了中外文論著八十多篇及五部論著成果。

1973年,他曾被水利部指定為援外工程的高級專家,與姜國傑、胡海濤一起赴阿爾巴尼亞,為解決費爾澤水電站庫岸邊坡穩定和毛澤東水電站的岩溶滲漏問題,指導當地中阿專家進行調查研究。此外,還應邀前往南斯拉夫、英國、美國、加拿大、土耳其、澳大利亞等國家進行學術交流及參加國際會議和講學,也應邀到香港和台灣地區,進行講學及研討解決工程建設中的難題。

在近五十年的研究工作中,盧耀如積累了下列經驗:

把握方向

1.把握科學研究方向,緊密與工程建設相結合

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與環境地質的調查研究,必須與工程實踐相結合,才能檢驗自己對自然界認識的正確性,並且相應地使自己的認識能夠有益於工程建設,發揮其真正的價值。上面列舉的早期3次工程實踐,以及後期在水利、鐵道等等許多工程實踐,都大大地豐富了自己的認識,對岩溶發育規律的研究及有關理論的探索,確實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一線實踐

2.堅持在一線實踐中提高

要在地質科學上能做出成績,必須吃得苦,努力奮鬥,不貪圖安逸享受,在一線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跟隨專家學習時,若貪圖安逸,只享受當時的豪華生活,而不去艱苦的一線實踐工作中磨鍊自己,很可能過了2—3年後,就變成了另一種情況,既不是科學研究的闖將,也成不了有活力的室內管理人才。當時,他覺得睡在硬門板上,比睡在國際飯店的席夢思彈簧床要舒服,他不願參加盛宴,而去野外隊吃便飯,反而覺得可口。經常有人對他說,你如果不在實踐中鍛鍊,就可能不會走上今日科學研究的道路。

堅持科學

3.堅持科學,時刻對國家利益負責

地質工作是為工程建設服務的,更應當堅持科學的真理。因為不能正確根據地質條件而進行的各種建設,常常會產生不良效應,帶來嚴重的經濟及生命財產和環境上的損失。在幾十年工作中,他都沒有為了某種關係或考慮領導及有關方面的意圖而放棄堅持科學的真理。但是,這樣做也的確會得罪人,也會招致冷遇,或受到敵意的眼光甚至受到攻擊或變相的壓迫,其損失也是非常多的。這些他都不在乎。外單位科技人員告訴他,有一次他的意見像丟下一顆“核子彈”,引起地質、設計及施工的技術人員的熱烈爭論,後來他們終於在內部爭論一個月後,同意了他的意見。當正確意見被採納,特別是工程實踐證明自己意見正確,使國家避免損失,使工程得到安全保障時,他自己所得到的是最大安慰。他認為,堅持真理,也吃了不少大虧。但是,個人損失總是小事,國家利益還是最重要的,這種思想時刻在鞭策自己。

提高自己

4.努力提高自己,擴大知識面和綜合研究能力

“學無止境”,這是盧耀如小時候就記住的一句真理。他在工作中還是時常記住這句話,以求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並提高自己綜合研究的能力。但是,由於一些條件及歷史原因,他認為自己的學識還是沒有達到自己所期望達到的深度和廣度,知識面還是不夠寬。在解決具體工程建設中的問題時,經常不僅應考慮工程的具體問題,更需要從地質環境演化及人工效應上去探索。這就要求有更寬厚的基礎理論,以利於考慮更多建設方面的綜合效應問題。

親自動手

5.親自動手,從小處看大局預測未來

盧耀如 院士 盧耀如 院士

盧耀如認為搞科學研究,作地質調查,也需要親自調查,一點一點地描述,沒有從小處著眼,也就不可能揭示自然秘密,許多小方面的特性,概括起來就可成為揭示自然界的大規律。對於年輕地質工作者,不從事野外的調查,不用放大鏡、鐵錘和羅盤去觀測自然地質現象,也就不可能認識自然的規律性。就是套用最新科技手段,包括套用遙感技術(RS)全球定位系統(GPS)及電子儀器等等探測技術,也都是需要有地面調查所積累的認識,作為判析的基礎。不進行小現象調查,不測繪小剖面,不採集地質樣品進行分析實驗,要想認識當地地質環境特徵是不可能的,也就不可能為建設作出應有貢獻。特別是沒有經驗的年輕時代,更需要在科學研究中,培養自己動手做“小事”的能力。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都是自己要動手去做。他認為只有自己懂得怎樣做,或知道應當做什麼,才能更好地發揮群體的力量。

毫不氣餒

6.在艱難環境中不氣餒,要向遠大目標努力邁進

盧耀如所處的環境有時也是特別艱難的。特別是在“十年動亂”中,遭遇的艱難險阻是在學校中所難想像的,甚至生命也受到威脅。即使在那種環境之中,他始終不氣餒,他堅信為國家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是不會錯的,在艱難環境中他堅信前途會是光明的。在人為的艱難處境中,他始終記住往日學聯們寄託的期望,鞭策自己自強不息,克服一切困苦,激勵奮揚;他也時刻記住往日沈元、林觀得和王世章等英華中學老師們的教誨與鼓勵;他也為陳景潤的成就而歡欣鼓舞,陳景潤執著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激勵盧耀如去克服難關,也更堅定他在科技事業上頑強奮鬥的信念。一個科技人員,決不能在艱難困苦時,動搖信念,喪失鬥志,那樣也就不可能有大的作為。

難忘遺憾

盧耀如離開福州去北京上大學,畢業出來後又是繁重的野外調查及研究工作,加上其他因素,他多次未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回福建老家,看望親友、同學及一起工作過的們。在外奔波了31年,於1981年11月才回到福州參加會議。

盧耀如 院士 盧耀如 院士

盧耀如母親雖然也曾短暫地在京呆過一些日子,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及工作上忙碌,他未能很好地在北京陪伴。1983年9月他母親病危時,他匆匆返榕探視數日,為工程建設又奔赴野外。母親逝世百日時,才回家祭奠母親,是他終身難忘的遺憾。盧耀如認為自己學術交流太少,在學校中學習,在工作中學習。但是,由於歷史上條件的限制,對外交流幾乎為零,只是20世紀50.60年代初,前蘇聯專家來華,有了一些交流的機會。直到1978年他作為中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學家代表團的團員,前往南斯拉夫參加國際會議,才真正開始與國外的學術交流。當時南斯拉夫研究喀斯特學者,看到他們帶去的成果,表示非常驚奇,說:“想不到中國達到這么高的水平。”米蘭諾維奇在他要出版的書中,立即多處引用盧耀如的論文。沒有在年輕時就得以進行國際學術交流,是盧耀如的一個遺憾。

盧耀如認為:多數的情況下,由於繁重的任務,經常在外奔波,而未能有更好的機會,進一步鑽研學習,以提高自己,總感到學識還不深廣,使深層次地探索有關理論問題受到限制。而且,研究經費及設備條件上,不能得到更大強度的支持與保障,使在已過去的好時光中,想在重大的有關問題上作進一步研究的願望不能實現。這也是他的一個深深的遺憾。

在研究岩溶(喀斯特)及有關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與環境地質方面,盧耀如常常深入地剖析自己,認為還有很多值得回顧、總結的不足與錯誤之處。

主要著作

(一) 主要論著

盧耀如, 1958 ,略論喀斯特---- 讀“六郎洞喀斯特的水源問題”一文隨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1):17 ~ 21 。

盧耀如, 1959a, 官廳水庫矽質石灰岩內喀斯特發育的規律性及其工程地質特徵。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論文集。地質出版社。 (1)123 ~ 153 。

盧耀如, 1959b ,對三峽南津關壩區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的初步認識。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3):15 ~ 18 。

盧耀如, 1962 ,喀斯特水動力條件的初步研究 ( 摘要 )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編:全國喀斯特研會議論文選集。科學出版社。 92 ~ 100 。

盧耀如, 1965 ,中國南方喀斯特發育基本規律的初步研究。地質學報, 45(1) : 108 ~ 128.

盧耀如、趙成梁、劉福燦, 1966 ,初論喀斯特作用過程及其類型。第一屆全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學術會議論文選編,第二輯 ( 喀斯特問題專輯 ) 。中國工業出版社。 1 ~ 28.

在 1966 年“中國地質學會第一屆喀斯特學術會議”上,盧耀如為首提出了兩篇重要研究成果:

盧耀如、傑顯義、趙成梁、劉福燦, 1966 ,緊密褶皺地區喀斯特水動力條件研究;

盧耀如、戴鶯、賈溫茹, 1966 ,水溶液性質及溫度對可溶性礦物和岩石溶解度的影響問題的初步討論。

因 10 年動亂,使這次學術會議成果未能出版面世。

盧耀如, 1982a ,略論岩溶 ( 喀斯特 ) 及其研究方向。自然辯證法通訊, 4 (1) : 5 ~ 7 。

盧耀如, 1982b ,岩溶地區主要水利工程地質問題與水庫類型及其防滲處理途徑。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4):15 ~ 21 。

盧耀如, 1985a ,關於岩溶 ( 喀斯特 ) 地區水資源類型及其綜合開發治理的探討。中國岩溶, (1 ~ 2) : 1 ~ 13 。

盧耀如, 1985b ,中國喀斯特及其若干水文地質特徵。國際交流地質學術論文集 6 ,為第二十七屆國際地質大會撰寫。地質出版社。 13 ~ 30 。

盧耀如, 1986a ,中國喀斯特地貌的演化模式。地理研究, 5 (4) : 25 ~ 34 。

盧耀如, 1988a ,中國岩溶地區水文環境與水資源模式。中國岩溶, 7 (3) : 193 ~ 198 。

盧耀如, 1988b ;岩溶地區水利水電建設一些環境地質問題的探討。全國第三次工程地質大會論文選集。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 1000 ~ 1006 。

這時期盧耀如還參加 1985 年在英國蒙恰斯特( Manchester )召開“第一屆國際地貌大會”, 1987 年在上海召開的“亞太地區海岸帶都市地質環境研討會”和 1988 年在中國桂林召開的“第 21 屆國際水文地質學家會議”,並向 1986 年在西班牙巴塞洛那 (Barcelona) 召開的“第 9 屆國際洞穴大會”,提出了論文。正式出版的有:

Lu Yaoru, 1986a, The distribution and basic features of caves in China .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peleology. Barcelona , Spain . Vol. I: 214 ~ 217.

Lu Yaoru, 1986b, Process of karst caverns' development and three phrases' flow.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peleology. Barcelona , Spain . Vol. I: 273 ~ 276.

Lu Yaoru, 1987a, Karst geomorphological mechanisms and types in China . International Geomorphology 1986 Part Ⅱ . John Wiley & Sons Ltd., 1077 ~ 1092.

Lu Yaoru, 1987b, Water resources in karst regions and their comprehensive exploitation and harnessing. International Geornorphology 1986 Part Ⅱ . John Wiley & sons Ltd.,1151 ~ 1167.

Lu Yaoru, 1988, Hydrogeological environments and water resources patterns in China . Proceedings of the IAH 21st Congress. Karst Hydrogeology and Karst.Environment Protection, Part Ⅰ .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 China . 64 ~ 75.

The following paper been printed as a single volume to distribute in the Expert Working Group Meeting cum Workshop on the Urban Geology of Coastal Area is :

Lu Yaoru, 1987c, The basic features of coastal karst in China . For the expert working group meeting cum workshop on the urban geology of coastal area. Organized jointly by the Mineral Resources Sections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Division of ESCAP and the Ministry of Geology & Mineral Resources of China.

盧耀如, 1990 ,喀斯特洞穴發育過程與三相流。中國地理學會地貌專業委員會(喀斯特地貌與洞穴研究)編輯組:喀斯特地貌與洞穴研究。科學出版社。 145-146 。

盧耀如, 1991 ,論地質—生態環境的基本特徵與研究方向。地質礦產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編輯部編:環境地質研究。地震出版社。 13-24 。

盧耀如, 1993a ,喀斯特為主地質—生態環境質量及其評判—中國南方幾省(區)為例。宋林華、丁懷元主編:喀斯特景觀與洞六旅遊。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56-64 。

盧耀如, 1993b ,南方岩溶山區的基本自然條件與經濟發展途徑的研究。見:趙延年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九十年代發展戰略探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31-456 。

盧耀如, 1993c ,江河流域綜合治理要重視地質環境效應——從淮河、太湖 1991 年水災談起。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4 ( 1 ): 84 — 86 。

盧耀如, 1998a ,長江三峽及其上游岩溶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工程效應研究。見:李振聲主編,中國減輕自然災害研究,全國減輕自然災害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84 — 184 。

盧耀如, 1998b ,長江全流域國土地質—生態環境有待進行綜合治理,環境保護, 252 ( 10 ): 8 — 9 。

盧耀如, 1998c ,國土地質—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黃河與長江流域防災興利途徑討論。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9 : 91 — 99 。

盧耀如, 1998d ,長江流域國土地質—生態環境與洞庭湖綜合治理的探討。湖南地質 17 ( 4 ): 218 — 220 。

盧耀如, 2000 ,地質災害的監測與防治。見: 1999/2000 中國科學技術前沿,中國工程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635 — 678 。

Lu Yaoru, 1990a, Assessment of the exploit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mountain regions of China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jointly Convened with IAHS on Water Resources in Mountainous Regions, Lausanne, Switzerland 22(Part 1 — 2):1068-1075.

Lu Yaoru 1990b, Artificial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hydrogeological evolutions in some karst regions of China (abstrac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 Field Seminar of Hydrogeological Processes in Karst Terrance. Turkey 99-100.

Lu Yaoru, 1991, The features of go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 ways for their researches, preventions and treatments. Geological Hazards. Proceedings of Beijing lnternational Symposium , 676-680.

Lu Yaoru 1993a, Efferts of hydrogeological development in selective karst regions of China . IAHS Publication NO.207. Hydrogeological Processes in Karst Terranse, 15-24.

Lu Yaoru, 1993b, Features and geologic ecologic environment and cave patterns. Proceedings of X1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peleology, Beijing , China ,19-20.

Lu Yaoru,1993c, Evaluation of cave activity for use in karst forecasting. Proceedings of X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peleology, Beijing,China,169 — 171.

Lu Yaoru 1993d, Comparative researches on evolutions of karst environment in main constructing regions in China (abstract). Third lnternational Geomorphology Conference, Programme with Abstracts, Hamilton , Ontario , Canada ,189.

Lu Yaoru 1993e, Introduction of a series of enrironmental maps in the principle karst regions of south China (abstract). Third International Geomorphology Conference, Programme with Abstracts, Hamilton , Ontario , Canada , 189

Lu Yaoru & Duan Guangiie. 1997, Afificially induced hydrogeological effects and their impact of environments on karst of North and South China . In: Fei Jin and Krothe N.C (eds ), Hydroge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30 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VSP.22:113-120.

Lu Yaoru, Tong Guoban, Guo Yonghai, Zhang Feng'e, Yang Lijuan, 1997,Geological environment types and qualities and prediction on their evolution in 21 St Century in China. In: Geosciencse and Hunan survival, Environment,Natural hazards,Global change, Proceedings of the 30 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Beijing , China , Vol. 2&3 VSP UTRECHT, the Netherland, 117-113.

Lu Yaoro, 2001, Rational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and prevention of geohazards in karst regions. ACTA GEOLOGICA SINICA. 75(3): 239 ~ 248.

Lu Yaoru and Cooper, A. H. 1997. Gypsum geohazard in China . In: Barry F. Beck & J. Brad Stephenson (eds): Environment in Karst Terranes,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Multidisciplinary Conference on Sinkholes and the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 Impacts in Karst Terranes. A.A.Balkema /Rotterdam/Brookfield.117-126 。

Lu Yaoru and Anthony H.Cooper, 1996, Gypsum karst in China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leology. Vol.25(3-4):297-307.

張鳳娥,盧耀如, 2001 ,硫酸鹽岩溶蝕機理實驗研究。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 28(5): 12 ~ 16.

盧耀如,張鳳娥,閻寶瑞,郭秀紅, 2002 ,硫酸鹽岩岩溶發育機理與有關地質環境效應 . 地球學報, 23(1): 1 ~ 6.

(二)1.盧耀如.1965.《中國南方喀斯特發育基本規律的初步研究》.《地質學報》,45(1),108—128

2.盧耀如.1986.《中國岩溶——景觀·類型·規律》.北京:地質出版社

3.盧耀如.1993a.《中國南方(岩溶為主)地區地質——生態環境圖系》.北京:地質出版社

4.盧耀如.1993b.《南方岩溶山區的基本自然條件與經濟發展途徑的研究》.見:趙延年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九十年代發展戰略探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431—465

5.盧耀如.1998.《長江全流域國土地質—生態環境有待進行綜合治理》.《環境保護》,252(10):8—9

6.盧耀如.1999.《岩溶水文地質環境演化與工程效應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