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鈐
1949年獲美國科士理工學院物理冶金碩士學位,1952年回國後任北京鋼鐵學院教授。1963年到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工作,歷任試驗部主任,廠副總工程師、副廠長兼總工程師等職。1980年任核工業部軍工 局總工程師。1990年到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專家組成員,中國核學會核材料分會第二屆理事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 (後稱院士)。在物理冶金和材料科學方面系統地研究了蠕變過程中多日純鋁及合金的形變、斷裂機制,尤其是深入地研究了晶粒間界的行為,提出了新的晶界裂紋形成及傳播模型。對合金的塑性、斷裂和強度的關係給出了恰當的解釋,對發展高溫合金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先後發表論文6篇,被國際學術界廣泛引用,成為金屬蠕變結構研究的奠基工作之一;1963年以後組織爆轟物理、放化測量、核試驗、特殊材料冶金和加工等領域的研究工作,指導開展核部件在儲存中的腐蝕或保護等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為中國核武器研製和培養青年科技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1989年赴美任麻省理工學院訪問教授期間,又進行了細晶的研究,根據試驗證據,運用
形變協調或受阻的觀點,提出晶界裂紋形成和傳播的模型,並系統地闡明晶界行為與高溫強度、塑性、斷裂的關係。在高溫強度和超塑性領域內作出了重大貢獻。
成果
作為主要完成者之一,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近年來,極為重視與工程材料學相關的基礎性研究,多次應邀做工程材料科學研究進展的學術報告。他學風嚴謹,著有《金屬和合金力學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