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32年10月12日,王崇愚出生於遼寧省安東市(1965年後改稱丹東市)。
1937年,王崇愚進入灤縣國小學習。
1942年,王崇愚考入灤縣中學,不久轉入開灤中學 。
1950年秋,王崇愚考入北洋大學(1951年更名為天津大學)物理冶金專業 。
1952年夏,王崇愚進入清華大學鋼鐵學院學習。
1953年秋,王崇愚進入北京鋼鐵工業學院(1988年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金屬學專業學習 。
1954年夏,王崇愚從北京鋼鐵工業學院畢業後,進入重工業部鋼鐵研究所金屬物理研究室工作(至1958年)。
1958年,王崇愚進入冶金工業部鋼鐵研究總院(2000年定名為鋼鐵研究總院)第二研究室工作,先後擔任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至1999年)。
1993年,王崇愚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11月作為訪問學者,前往美國西北大學物理系學習(-1993年12月)。
1999年,王崇愚調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工作,同時承擔鋼鐵研究總院國家課題任務並指導研究生。
2011年,王崇愚參與中國“材料基因組計畫”的諮詢建議與實施工作。
2007年10月-2007年12月,日本東北大學金屬研究所訪問教授。
2008年8月-2008年10月,日本東北大學WPI高等研究所訪問教授 。
2017年,王崇愚開始承擔科技部材料基因組國家重點專項“高通量並髮式材料計算算法和軟體”以及雲南省材料基因工程重大項目“稀貴金屬合金高通量計算及材料設計與物性關聯研究”的科研工作 。
2018年4月26日,雲南省王崇愚院士工作站、雲南大學材料基因工程研究中心揭牌,同時王崇愚被聘任為雲南大學榮譽教授以及雲南省稀貴金屬材料基因工程重大科技項目諮詢委員會委員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王崇愚主要從事料缺陷電子理論的基礎性研究,包括計算凝聚態物理及計算材料物理;多尺度模型與物性跨尺度耦合:a)固態問題的多尺度物理參量解析傳遞序列算法、b)多尺度能量密度協同算法、c)多尺度格林函式力匹配算法;電子結構缺陷和動力學模擬:a)超導體結構缺陷與電子缺陷相關理念、b)金屬缺陷複合體電子結構能量學研究與合金設計;第一原理原子相互作用勢解析表述方法;材料基因組高通量自動流程多通道並髮式算法;高性能高溫合金成分設計及承溫能力探索,建立和構造相應的理論研究架構 。
王崇愚提出和發展缺陷能量學表述和相應理論處理模式,以及偏聚效應的第一原理研究,為材料科學的原子學模型研究以及缺陷體系電子結構,能量學和熱力學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在金屬合金電子結構與巨觀物性相關機制的研究中強調雜質缺陷複合體量子效應,提出相關模型,揭示輕雜質及過渡元素的微觀作用機制及可能的巨觀效應,探索材料微觀結構與巨觀物性的跨越機制 。
王崇愚基於量子理論及經典理論構造缺陷體系電子結構研究的理論研究架構;發展缺陷能量學表述及相關的理論處理模式;以及雜質效應的第一原理研究。提出位錯體系電子結構與可測參量間的關聯模式(解析傳遞形式),用於探索微觀-巨觀間的跨尺度關聯。研究重點為雜質-缺陷複合體量子效應;揭示化學因素及結構因素的電子效應機制,建立缺陷體系組分選擇規則。
•學術論著
截至2014年11月,王崇愚發表專業論文約200篇,合作出版學術專著3本 。
學術專著
出版時間 | 名稱 | 作者 | 出版社 |
1998年 | 《密度泛函理論的離散變分方法在化學和材料物理中的套用》 | 肖慎修,王崇愚,陳天朗 | 科學出版社 |
1999年 | 《材料界面結構與特性》第十章:界面理論及界面電子結構與模擬計算 | 葉恆強等著 | 科學出版社 |
2000年 | 《材料設計》第六章:金屬缺陷及電子結構與材料設計 | 熊家炯主編 | 天津大學出版社 |
代表論文
Wang C Y, Liu S Y, Han L G.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impurity (oxygen) – stacking-fault complex in nickel[J]. Physical Review B Condensed Matter, 1990, 41(3):1359-1367.
Yu X X, Wang C Y. The effect of alloying elements on the dislocation climbing velocity in Ni: A first-principles study[J]. Acta Materialia, 2009, 57(19):5914-5920.
XiaoXiang Yu, ChongYu Wang. Effect of alloying element on dislocation cross-slip in γ′-NiAl: a first-principles study[J]. Philosophical Magazine, 2012, 92(32):4028-4039.
Wang C Y, Liu S Y, Han L G.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Energy of the Defect-Impurity Complexes in Intermetallic Compund TiAl[J]. Defect & Diffusion Forum, 1996, 134-135:73-88.
Wang C Y, Zhang X. Multiscale modeling and related hybrid approaches[J]. Current Opinion in Solid State & Materials Science, 2006, 10(1):2-14.
Zhang X, Wang C Y. Application of a hybrid quantum mechanics and empirical moleculardynamics multiscale method to carbon nanotubes[J].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 2008, 65(4):515-523.
Chen Y, Wang C Y, Liu F.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light-impurity-vacancy complex cluster in iron[J]. Physical Review B Condensed Matter, 1988, 37(18):10510.
Chongyu W, Bing W, Peng F, et al. Localized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boron-impurity-vacancy complexes in Ni.[J]. Physical Review B Condensed Matter, 1992, 46(5):2693-2698.
Shang J X, Wang C Y. First-principles investigation of brittle cleavage fracture of Fe grain boundaries[J]. Physical Review B, 2002, 66(18):553-562.
Yan J A, Wang C Y, Duan W H, et al. Electronic states and doping effect of carbon in the edge-dislocation core of bcc iron[J]. Physical Review B, 2004, 69(21):1681-1685.
Wang C Y. First-principles study on the effect of impurities at the front of cracks in α − Fe[J]. Phys.rev.b, 2005, 72(10):1183-1190.
Wang C, Yue Y, Liu S.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the YBa2Cu3O7 superconductor containing twin boundaries.[J]. Physical Review B, 1990, 41(10):6591-6599.
Du J P, Wang C Y, Yu T.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ulti-element EAM potential (Ni-Al-Re) in gamma/gamma ' Ni-based single crystal superalloys[J]. Modelling Simul.mater.sci.eng, 2012, 21(1):015007.
Wang C, Yu T, Duan W, et al. A first principles interatomic potential and application to the grain boundary in Ni[J]. Physics Letters A, 1995, 197(197):449–457.
Geng C Y, Wang C Y, Yu T. Site preference and alloying effect of platinum group metals in γ′-NiAl[J]. Acta Materialia, 2004, 52(18):5427-5433.
Wang C Y. Misfit dislocation networks in the γ ∕ γ ′, phase interface of a Ni-based single-crystal superalloy: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J]. Phys.rev.b, 2005, 72(1):4111.
Chen M, Wang C Y. First-principles investigation of the site preference and alloying effect of Mo, Ta and platinum group metals in -Co(Al,W)[J]. Scripta Materialia, 2009, 60(8):659-662.
Wang Y J, Wang C Y. A comparison of the ideal strength between L12Co3(Al,W) and Ni3Al under tension and shear from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J].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9, 94(26):361-209.
Yu X X, Wang C Y, Zhang X N, et al. Synergistic effect of rhenium and ruthenium in nickel-based single-crystal superalloys[J]. Journal of Alloys & Compounds, 2014, 582(1):299-304.
Liu Z G, Wang C Y, Yu T, et al.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of influence of Re on lattice trapping and fracture stress of cracks in Ni[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2014, 83(2):196-206.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18年10月,王崇愚的研究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兩項國家發明獎三等獎及一項冶金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時間 | 項目名稱 | 獎勵名稱 | 獲獎人員 |
1983年 | 含氧合金 | 國家發明三等獎 | 王崇愚、韓俊德、楊膺善 |
1988年 | 特殊溫度係數合金 | 國家發明三等獎 | 王崇愚、韓俊德等 |
1994年 | 金屬合金缺陷電子結構 | 冶金部科技進步(理論成果)一等獎 | 王崇愚、劉森英等 |
人才培養
•講授課程
1987年春季學期,王崇愚在北京鋼鐵研究總院講授研究生課程《固體局域電子理論及相關計算方法》(約40學時);2001年~2003年期間,王崇愚在清華大學為大學本科進行專題講座《多尺度算法及缺陷電子結構》(約12學時) 。
•指導學生
王崇愚指導博士研究生尚家香的畢業論文《金屬界面複合體電子結構和能量學研究》獲得2003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1993年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1993年 | 冶金工業部頒發從事軍工突出貢獻獎章及獎狀 |
社會任職
時間 | 擔任職務 |
1999年-2004年 | 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 |
1999年- | 中國金屬學會理事 |
1998年-2002年 | 中國科學院諮詢委員會委員 |
1996年-2001年 | 北京科技大學 兼職教授 |
1996年-2002年 | 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常委 |
1995年-1998年 | 中國科技大學兼職教授 |
1995年-1998年 | 中南工業大學名譽教授 |
1993年-2012年 | 中國科學院國際材料物理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
人物評價
王崇愚是計算凝聚態物理和材料電子結構專家,國家材料基因組計畫的積極倡導者,為中國材料基因工程計畫實施和高端材料設計做出了重要貢獻 。 (雲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