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鴻儒

俞鴻儒

俞鴻儒,空氣動力學家,氣動實驗專家。長期致力於激波與激波管的理論、實驗與套用研究。為我國創建了多種高性能氣動實驗裝置,在高超聲速、高焓流動實驗研究方面獲得多項重要研究成果,為國防和重大民用建設作出切實貢獻。他是我國激波管、激波風洞研究及其套用的開拓者之一。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俞鴻儒,江西省上饒市廣豐縣人。

俞鴻儒 俞鴻儒

少年曾就讀廣豐縣杉江中學附小和廣豐三岩中學。

歷任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高溫氣體動力學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在國內首先開展激波管研究,建成高性能激波風洞和配套的瞬態測量系統。提出方案並參與實現對激波管流動和有關瞬態測量的關鍵難點的突破。開創了在太空飛行器研製中廣泛套用激波風洞的實踐,為中國高超聲速流實驗開創出一條節省資金的獨具特色的新途徑,並促進了國內激波管事業的發展。提出了一種利用普通激波管產生完整爆炸波的構思,已成功地用於衝擊傷試驗裝置中。提出並採用爆轟驅動新方法建成爆轟驅動激波風洞,為提高實驗氣流焓值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致力於將氣體動力學原理和方法套用於改善和革新與氣體流動有關的生產工藝研究。

1991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人物簡歷

俞鴻儒 俞鴻儒

1946-1953年 先後在同濟大學數學系、大連工學院機械系讀書。

1953-1956年 任大連工學院助教。

1957-1963年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生學習並畢業。

1958年2月 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組組長。

1978-1986年 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1979-1983年 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1979年 應西德學術交流協會(DAAD)邀請,在亞琛工業大學激波實驗室工作3個月。

1984-1987年 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

1986年 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

1988年 作為西德馬普學會向中國科學院提名邀請的科學家,在亞琛激波實驗室參加“高超聲速、高焓流動”專題研究4個月。

1989年9月-10月 作為外國專家應邀出席1989年日本全國激波現象學術會議,作特邀報告。應邀訪問宇宙科學研究所、東北、東京、千葉、東京農工、名古屋、京都、大阪和九洲等大學並作學術報告。

1990-1992年 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氣體動力學和氣動物理聯合實驗室主任。

1991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改稱院士)。

1994年- 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高溫氣體動力學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1994年- 被選為中國力學學會第五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人物生平

俞鴻儒 俞鴻儒

俞鴻儒,出生於江西省一個普通商人的家庭。1933年秋入杉江中學附屬國小讀書。1939年夏畢業。1943年畢業於三岩中學國中部,同年秋天,被保送升入高中部。1946年夏高中畢業,同年考取同濟大學數學系。在同濟學習的3年中,學生運動洶湧澎湃,俞鴻儒積極參加了當時反對國民黨腐敗政府的罷課遊行活動,並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於1949年7月7日光榮地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同年8月,俞鴻儒為投身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又考取了大連大學(後改為大連工學院,現為大連理工大學)機械系。在大連工學院學習了4年,1953年5月畢業後留校作助教。

1956年夏季在黨中央“向科學進軍”的召喚下,他又報考中國科學院流體力學研究生,1957年3月到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就讀研究生,1958年2月起擔任激波管研究組組長,1963年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其中1969年9月至1975年12月隨編制調整,調入空氣動力研究中心工作),1978年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任副研究員。1979年他擔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高速空氣動力學研究室主任。1979年10月,應西德學術交流協會(DAAD)邀請在亞琛工業大學激波實驗室工作3個月。1981年起被聘為全國量和單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第一分委員會委員。1984年至1987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1986年4月起任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同時被國家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生導師。1988年9月到12月,作為西德馬普學會向中國科學院提名邀請的科學家,在Aachen激波實驗室參加高超聲速、高焓流動專題研究。1987年9月起任國防科工委空氣動力學專業組成員。他先後被聘為華東工學院兼職教授、大連理工大學兼職教授、國防科技大學兼職教授、國防科工委計量測試中心顧問,重慶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名譽教授。1989年9月至10 月,他作為外國專家,應邀出席1989年日本全國激波現象學術會議並作特邀報告,訪問了宇宙科學研究所、東北、東京、千葉、東京農工、名古屋、京都、大阪和九洲等大學並作學術報告。1990年2月起,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氣體動力學和氣動物理聯合實驗室主任。1991年11月,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俞鴻儒還先後兼任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激波與激波管專業組組長、北京力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空氣動力學學會理事、副理事長、《空氣動力學學報》常務編委、《流體力學實驗與測量》編委會顧問、高超聲速流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航空學會理事、空氣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航空學報》編委、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壓力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宇航學會氣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自第16屆起連續被聘為二年一次的國際激波與激波管學術會議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

成就及榮譽

學科研究

激波管、激波風洞是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實驗手段。在我國,最早是俞鴻儒在他的導師、著名科學家郭永懷和林同驥兩位老學部委員的指導下,開展激波管、激波風洞研製的。1958年,他和小組的同志們一起研製成我國第一台激波管。1962年,研製成JF4直通型激波風洞。緊接著,1964年又研製成JF4A反射型激波風洞。四年之後,性能參數達到國際水平的JF8激波風洞在中國的土地上誕生了。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凝結了俞鴻儒和他的同事們多年來的滴滴汗水。激波風洞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和國防技術的現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高性能、大尺寸、高超聲速風洞是研製太空飛行器必不可少的實驗設備,但這種風洞建設費用十分昂貴,運轉所需能源亦很巨大。郭永懷回國後,分析了我國國情,認為應該走自己的路,發展相對投資省又節能的激波風洞。但與常規高速風洞相比,通常高速風洞在幾秒或幾分鐘取得的數據,對激波風洞則必須要求能在千分之幾秒的瞬間獲得定常試驗氣流並將數據採集和記錄下來,這是難度極大的一項工作。俞鴻儒堅定地接過了這一艱巨任務,並卓有成效地使之變成了現實。

俞鴻儒 俞鴻儒

作為學術帶頭人,俞鴻儒堅持學術民主,主張創新。他不但自己奮不顧身地投入工作,並積極支持年輕的同志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他堅持實事求是,不是自己做的工作,堅決反對簽上自己的名字。他思路開闊,知識面廣。他認為實驗研究工作的核心是構造巧妙的方案,在我們這樣的工業不發達的國家尤其重要,盲目仿效先進國家的辦法往往是行不通或事倍功半的。實驗工作者要親自動手,俞鴻儒從圖紙的設計、設備的安裝、調試以至各種數據的測量,都能熟練地掌握。他雖不是學電的,也沒有搞過光學,但他不懂就學,堅信沒有學不會的東西。為了開展光學測量,在搞清原理的基礎上,自己動手於1962年研製成一台實用的閃光紋影系統,解決了急需。

在“文化大革命”中,俞鴻儒也受到了衝擊。但他對所從事的對國家有重要價值的研究工作卻入了迷。緊張的工作,幫助他減輕了客觀環境對他的精神干擾,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一直沒有停止他的科研活動,許多工作正是在這一時期做成的。

粉碎“四人幫”後,俞鴻儒和他的同事們一起,以更大的熱情迎接科學的春天。他再次表示要“下決心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人民”。在他和他的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繼續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激波風洞套用研究”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並同時獲得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

近年來國際上興起的高超聲速研究熱潮,最重要的技術基礎是如何提高實驗氣流的焓值。俞鴻儒提出的反向爆轟驅動新方法和原理性實驗的成功,為提高氣流焓值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德國Aachen激波實驗室主任格呂尼希(H.Gronig)教授在給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所長的信中說:“俞所獲得的值得注意的進展說明了這種驅動技術的潛力,這是一種可以替代目前國際上有興趣的Stalker管驅動方法的開創性技術。”日本東北大學激波研究中心高山和喜(Takayman)教授在1989年日本激波現象學術會議文集的序言中寫道:“這種爆轟驅動對於發展高超聲速試驗設備具有重要意義。”

俞鴻儒始終堅持一個重要的學術思想,即“不要一味地模仿外國人,要探索著走自己的路”。為了研究爆炸波對生物、建築物和機械的影響,需要性能優良的爆炸波模擬器。美國在60年代建造了一座長750 m的巨型錐形激波管,造價高昂,但正壓作用時間仍有限。歐洲發展的多驅動激波管模擬器,結構複雜,產生的爆炸波形不完善。俞鴻儒提出的利用普通激波管產生爆炸波的構思,已在為第三軍醫大學所作的生物衝擊傷試驗裝置中實現。專家鑑定意見認為:“工作原理新穎和模擬爆炸波很成功。實驗室中模擬爆炸波難度很大。”“本管對常規激波管在結構上作了大膽而巧妙的改動,就在管中不同部位都可做到兩點:首先,壓力波從峰值就開始衰減;其次,衰減到出現有足夠長時間的負壓。爆炸波的這兩個特點,國外至今難以做到。”這項研究成果獲得1989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199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壓力感測器動態校準是正確使用的基礎,激波管能提供標準的諧躍波,因而是一種理想的校準裝置。但現有校準激波管諧躍幅值均在10MPa左右,個別達60MPa,但基本特性不明。他根據激波管流動特性和多年實驗經驗,提出利用氫氣驅動並提高激波馬赫數的方案,與西安204所合作建成高壓校準激波管。諧躍幅值高達105MPa,高出驅動壓力半倍,諧躍波形完善。這一目前壓力最高的校準激波管研究成果獲1993年兵總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石油油井氣和化工生產中的廢氣如能降至低溫,則一些成分將液化而便於回收。此類問題通常是利用渦輪膨脹機來解決。但渦輪機造價高、不耐浸蝕、壽命短。俞鴻儒協助大連工學院利用激波管理論對熱分離器進行流動分析,在提高效率與縮小尺寸方面取得進展。目前該研究室已被國家科委定為新技術推廣中心,在油井氣和化工廠廢氣回收方面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

多年來,俞鴻儒先行一步,他把開展激波管研究積累的經驗,無保留地介紹給全國許多研究所和高等院校,從60年代開始,接待了大量進修人員和專業人員參觀與諮詢,代培了一大批科技人員,有力地推動了激波管事業在我國的發展。1988年和原西德Aachen工業大學激波實驗室主任H.Gronig教授簽訂了“激波動力學”合作研究協定,1993年又簽訂了關於“爆轟驅動”合作研究協定。協定的實施將促進國際交流和年輕科技人員的成長。

航天事業

在以俞鴻儒為首的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來的激波風洞實驗室,適應了70年代初我國人造衛星、戰略飛彈研製的需要,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自1972 年起,該實驗室為各重要型號太空飛行器的研製提供了大量設計數據。俞鴻儒等還為解決研製中出現的疑難問題提供了依據和解決辦法。“再入飛行器氣動力與氣動熱力學研究”獲得198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激波風洞用於再入飛行器氣動力學與氣動物理研究”獲得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我國長征二號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的研製成功,也同樣有俞鴻儒和他的同事們的一份貢獻。在他的帶領下,他們參與了長征二號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CZ-2E)級間分離氣動問題的研究。1991年,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試發射的通訊衛星出現了故障,1992年初,航空航天部要求及時分析故障原因,以確保3月上旬澳星的發射成功。能否在兩個月之內解決好這一問題,事關重大,而問題的本身又有相當難度。國內有關單位提出,要解決好這樣一個問題,至少得花半年左右時間,所需經費亦相當多。在為難之際,航天部有關部門找到了力學研究所。航天部部長先後兩次來到力學所,他相信俞鴻儒,希望力學所的同志來解決這個問題。俞鴻儒深感責任重大,經過反覆研究,提出巧妙的技術方案,在前後不到40天的時間裡,經過日日夜夜的辛勤努力,終於完成了任務。為其後澳星的發射成功作出了貢獻。

除上述列出的獲獎項目外,俞鴻儒等完成的研究工作中還獲得中國科學院和其他部委級科技進步獎或重大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

教學生涯

年過花甲的俞鴻儒不僅科研成果卓著,多年來,還培養了一批人。由他培養的年輕人,現在有的已成為氣動研究領域的骨幹力量。

他對年輕人,不僅在業務上嚴格要求,而且在思想上、生活上關心照顧。在業務上,俞鴻儒事必躬親、指導有方、管理嚴格。他的研究生從頭到尾都是由他自己帶。他善於指導學生自己去闖,必要時在節骨眼上指點一下,往往收到一點就通的效果。有位學生這樣說:“在遇到難題時,只要俞老師一畫龍點睛,我們一下子就豁然開朗”。學生寫出的論文,俞鴻儒從概念到文字,總是一字一句地看,從不馬虎。學生的論文都要經過三稿五稿修改,才能定稿。他常對學生這樣說:“發表論文對別人負責,更多的是對自己負責”。尤其對實驗工作的論文,要求數據整理要有嚴肅性,要有科學的忠誠態度,並常以錢學森、郭永懷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治學態度來教導青年人。

他也非常關心青年人思想的成長。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條件下,在青年學者中先後出現了“出國熱”、“經商熱”,他的學生也難免受到一定的影響。對此,他不迴避,也不反對學生“出國”、“經商”,但他常提醒他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不要被眼前利益和金錢利益迷住了自己的眼睛。一個人如果總是把錢放在第一位,那他就違背了自己當初讀書求知的宗旨;一個人如果是為了出國而出國,那是盲目的。如果你現在在國內好好工作,積累一些工作經驗,有了一個好的基礎後再出國學習,可以取得更大的學術成就,可以為民族為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你們不要老與公司的人比收入,時間長了是會迷失方向的。”俞鴻儒語重心長的諄諄教誨,使他的學生們在思想上受益匪淺。受他教導過的青年學者,很少有不安心國內和實驗室工作的。

同樣,在生活上,他亦十分關心青年人,體諒青年人生活方面的困難。每逢過年過節,他常想著發給學生一定的補貼。有一次元旦節,他把自己的稿費拿出來給學生作補貼。外出學術交流,也都是導師花錢,從不讓學生開支。還有一次,一個學生剛從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來到研究所,當時正值暑假,想回一趟老家,可身邊已經沒有錢了,俞鴻儒知道後,忙從自己身上掏出50元錢出來,送給這個學生當回家的路費用。

正因為這樣,1990年9月,俞鴻儒曾被光榮地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

主要論著

1 俞鴻儒,李仲發.圓柱形突出物誘導的激波湍流邊界區干擾區傳熱實驗研究.力學學報,1981,13(1).

2 俞鴻儒等.含灰氣體激波結構的實驗觀察.力學學報,1983,15 (6).全文被譯為AD報告(AD-A166301).

3 俞鴻儒等.擴張激波管流動波圖觀察.空氣動力學學報,1984,2(3).全文被譯為AD報告(AD-A168449).

4 俞鴻儒.熱分離器內的流動.大連工學院學報,1984年,23(4)

5 國相傑,俞鴻儒.泡沫塑膠中的激波在固壁上的反射.科學通報,1993,38(6).

目前健在的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