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楚

只楚村位於芝罘區只楚鎮中北部,南距鎮政府1公里,東距煙臺老城區5公里。東依烽台山,北與南倉、北皂村為鄰,西與宮家島村相連,南與孫家莊村接壤。連續8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級文明村”稱號,連續10年獲煙臺市芝罘區“工業產值第一村”“工業明星第一村”。1994年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最佳經濟效益鄉鎮企業”、被山東省科委列為全省惟一的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1995年被國家科委批准為全國第一家國家級村辦民營科技園;1996年只楚村黨委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1997年被國家農業部批准為全國大一型鄉鎮企業。

基本信息

淵源

714年,形成小村落。因其時柘棘雜草叢生,多枳,故名“枳楚”(楚,即灌木叢生的意思)。

概況

只楚村位於芝罘區只楚鎮中北部,南距鎮政府1公里,東距煙臺老城區5公里。東依烽台山,北與南倉、北皂村為鄰,西與宮家島村相連,南與孫家莊村接壤。隸屬煙臺市芝罘區只楚鎮管轄。全村轄區總面積248.9公頃,其中耕地33公頃,企業占地100公頃。全村地處低山丘陵區,海拔最高點280.7米,地勢自東向西由高及低。境內盛產小麥、玉米、花生及各類蔬菜。植被面積129公頃,覆蓋率52%。境內交通便利,距煙臺繁華市區、火車站、港口均不足6公里,距煙臺飛機場19公里。為煙臺市芝罘區、福山區和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交匯點。2000年,全村共有1380戶,總人口352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77‰。只楚是一個雜姓村莊,共有160個姓氏。除王、劉、李、申、金、唐等大姓外,還有牟、湯、楊、郭等姓氏。除1人為回族外,其他均為漢族。建國初期,農村經濟總收入只有8萬元,人均年收入約40元左右。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12萬元。198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255萬元。此前,全村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1984年建起電纜廠後,開始走以工業經濟帶動農業經濟、繼而全面向工業發展的經濟建設之路。20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6億元,其中工業收入占經濟總收入的85%,達到了4.8億元,上繳稅金2109萬元,人均純收入4600餘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85∶14。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4.8億元,全村純收入6960萬元。名列煙臺市經濟強村之一。連續8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級文明村”稱號,連續10年獲煙臺市芝罘區“工業產值第一村”“工業明星第一村”。1994年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最佳經濟效益鄉鎮企業”、被山東省科委列為全省惟一的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1995年被國家科委批准為全國第一家國家級村辦民營科技園;1996年只楚村黨委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1997年被國家農業部批准為全國大一型鄉鎮企業。

大事記

1941年,女青年王淑清秘密入黨,成為村內第一名中共黨員。1946年2月,中共芝水區委書記高仲升率工作隊進村,建立了中共只楚村第一屆支部,孫洪濤任黨支部書記。1952年9月,相永堂領導成立了第一個互助組。1956年3月,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下設6個大隊,共有379戶,1456人。1965年5月,只楚村為只楚人民公社駐地。是年,新建國小落成。1969年9月,購進泰山牌12馬力拖拉機,為村里第一台拖拉機。1970年,村電工修配組更名為只楚修配廠,為全村第一個集體所有制的“廠子號”企業。1977年,村里購進第一輛“港城”牌汽車。1984年2月,創辦煙臺市第一家電纜廠--煙臺市電纜廠。1987年,第一座建築面積3538平方米、水電配套的村民住宅樓完工,58戶村民喜遷新居。1989年3月,中科院院長周光召視察電纜廠。1991年6月,胡喬木為電纜廠輻射交聯生產線建成剪彩。是年,全村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進入煙臺市億元村先進行列。1993年3月,芝罘區委批准只楚村黨總支擴建為只楚村黨委,這是全區第一個村級黨委,李世勛任黨委書記。11月,成立煙臺只楚集團總公司。1994年6月,省委書記姜春雲來只楚村視察。1995年8月,只楚集團公司被國家科委批准為全國第一個村級民營科技園。1998年4月,只楚集團被列為山東省百家重點企業集團。1999年10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山東只楚民營科技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0年,只楚民營科技園被國家農業部批准為全國鄉鎮企業科技園區,同時被認定為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45年,全村共有464戶,2111人,耕地207公頃。大部分田地畝產只有50公斤左右。1952年9月,成立了第一個常年互助組。1955年3月,組建起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3月,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共有385戶,1431人,土地181公頃,生產資料總價值12379元。全年總收入16.43萬元,糧食總產量48.08萬公斤,平均畝產243.5公斤。60年代初,首次種植旱稻6畝獲得成功,總產660公斤。至1970年,全村水稻面積近40公頃,總產達到18.2萬公斤,被譽為“北方江南”。1971年起,重修宮家島揚水站,灌溉農田約32公頃。1976年,全村農業收入25.4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至1983年,為只楚村開始由單一農業型經濟向綜合型城郊經濟轉變時期。1980年,擁有主要農業機械總動力137台,1950.5馬力。其中拖拉機16台以及各種機械上百台。1983年,經濟總收入達到255.5萬元,農業收入20.15萬元。其中糧食收入僅2.25萬元,而蔬菜收入12.27萬元,水果收入4.43萬元。全村畝產值均在450元以上。是時,全村耕地銳減至50.6公頃,糧田已減至13公頃。1984年至1996年,為只楚村完成向工業型轉型時期。1996年,農業總產值僅為42萬元,不及工業總產值的千分之一,整個村莊已開始步入城市化。第二產業工業:1984年,創辦電纜廠,當年實現產值186萬元。至1985年,完成工業總產值998.52萬元,上繳稅金90.1萬元,淨收入162萬元。1986年,建成煙臺市汽車內飾件廠。該廠先後投資546萬美元,從義大利引進自動加熱爐、轎車地毯生產線等設備,形成年產16萬輛汽車配套產品的能力。1987年,建成煙臺市芝罘有色金屬加工廠,研製開發出新型耐磨黃銅軋機滑塊,填補了國內空白。1988年,與中國醫藥工業總公司合作籌建煙臺第二製藥廠,形成“慶大、麥白、片劑、針劑”4大系列50個品種的生產能力,並被農業部確定為大(二)型鄉鎮企業。同期,將煙臺市預製構件鋼模廠更名為煙臺氣體壓縮機總廠,先後開發出10多種型號的空壓機產品。1994年,與上海寶鋼集團聯營,成立煙臺魯寶有色合金廠,研製成功高爐風口、轉爐氧槍噴頭等耐高溫紫銅鑄件,部分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至2000年底,全村工業從業人員4000餘人,實現工業總產值4.8億元,創利稅2109萬元。建築業:1972年,只楚村建立了基建隊。1976年,成立只楚建築隊,1983年,只楚建築隊改名為只楚建築公司第二工程處。1992年,又改建為煙臺市華盛建築工程公司,下設10個處,5個科,1個辦公室,年創產值4000餘萬元,成為芝罘區建築明星企業,被確定為國家三級企業。至2000年,建築業從業人員1160餘人,實現總產值4750萬元,創利稅422萬元。第三產業解放前,只楚村只有幾家私人豆腐坊、小賣部、剃頭鋪等。1951年,由村公所牽頭、烈軍屬和部分民眾投資,開設了一個食宿一體的馬車店,為最早的合作企業。1952年,與外村合作成立只楚鄉供銷合作社。1961年,村副業已有木器組、修配組、奶牛組、飼養組、大車隊、理髮修鞋組、磨坊、縫紉組、鐵匠鋪等。1988年,成立煙臺市芝罘華盛物資商場,擁有5萬元固定資產。1991年,成立煙臺市華盛酒店。1993年,成立山東只楚集團總公司綜合商場。1994年,投資36萬元,建立了只楚農貿市場。至2000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650餘人,實現總產值7800萬元,創利稅49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只楚村民的民間文化活動只有趕只楚村廟會和太平頂山會。70年代末,村里成立了業餘劇團,所編演的劇目曾在煙臺市文藝匯演中獲獎。1973年,建立了村圖書室、有圖書300餘冊。1991年,圖書室設於村文化活動中心,有圖書4000餘冊。1957年,村安裝第一個廣播喇叭。1962年添置擴音器,每天播送新聞、文娛節目等。1966年,全村戶戶安裝了廣播小喇叭。1980年,建立只楚村電影隊、有電影機一台,每周免費放映一次。1978年,電視機開始進村;1993年,全村安裝上閉路電視;1997年,與芝罘區有線電視台併網,並自辦電視節目,在只楚集團內部播放。1916年,王少岩創辦了第一所新式學堂,校名“探本國小”,學制6年。1942年,改為“福山縣珠璣鄉只楚中心國小”,共有學生200餘人。1945年,人民政府接管學校學生達300多人。1955年改為完全國小。1991年春,村委會投資150多萬元,在學校原址新蓋了一座建築面積為3187平方米、水電暖配套的4層教學樓,達到省一類學校標準。1997年,只楚集團又投資30多萬元,建起了擁有5台微機的計算機教室,開設了擁有48個座位的語音室,兒童入學率為100%。只楚國小先後被評為“花園式國小”、煙臺市規範化國小、煙臺市教育科研工作先進單位。1965年,村里建起幼稚園,有教師3名,幼兒60名。1986年,有教職員工18人,幼兒200餘名,達到煙臺市示範幼稚園標準。至2000年,只楚村先後有30多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大本3名,大專14名。1987年起,相繼建立各式培訓學校,培訓專業職工2000餘人,培訓面達90%以上。同時還選送企業管理骨幹和技術骨幹到各類大學進修,現已有180餘名獲得大中專文憑。建國前,只楚村無科技管理機構。建國後,先後成立了農業科技小組、農業科技實驗室。至1994年,又先後成立了科教興村領導小組和科學技術協會。1965年前,無一名專業技術人員。至2000年,已有30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來只楚安家落戶,其中高級職稱35名,中初級職稱100多名。十多年來,先後開發出32種高新技術產品,其中10項填補國內空白,9種替代進口,17種被列為國家、省級各類科技計畫,7種獲國家、省級科技進步獎。1999年12月,只楚集團創建的技術開發中心被正式批准為省級技術開發中心,這在煙臺市鄉鎮企業尚屬第一家。人民生活解放前,只楚大多數村民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人均純收入不足40元。解放後村民生活得到改善。1957年,全村總收入近17萬元,糧食總產34萬公斤,人均口糧137.5公斤,勞動日平均價值1.304元。1974年,勞動日工分值人均在1.50元左右,人均分配184元。1982年,人均收入首次突破了400元,達到480元。2000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7118元,90%以上的村民住上了水電暖配套的住宅樓,擁有各種機動車輛218輛,其中個人擁有50輛,各種機車160輛;家庭擁有電腦400台,程控電話1350餘部,彩色電視機2500餘台,並全部實現閉路化。村莊建設解放初期,全村共有464戶,2111人,房屋2503間,其中石頭房、普通瓦房占50%,草房占40%,半草半瓦房占10%,人均居住面積約8平方米左右。60年代,主要是老宅翻修。1986年,村里投資47萬元蓋起第一座3500平方米住宅樓。1988年,建起一座5597.9平方米、水電暖配套的1號住宅樓。至2000年,共建起28棟、總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的住宅樓房,人均住房面積35平方米,90%的村民遷居新樓。同時,又先後投資500萬元,在住宅區進行花園式綠化建設,硬化了道路,安裝了路燈,修建了花壇。還建起衛生所、商店、農貿市場、飯店、圖書室、老年活動中心等。居民區設有治安、衛生、園林綠化、水電、市場管理、計畫生育、人口管理等機構,逐步按社區服務形式進行物業管理。集體福利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改善提高。近幾年來,村里共補貼1000多萬元,使村民住進配套齊全的新樓房。對考入高中和大學的學生每人獎勵1000元,對大學畢業後回本村企業工作的給予報銷學費。1998年,村里又補貼200萬元,為村民統一辦理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目前,村里對村民不僅實行退休制度,每年還組織退休職工到外地旅遊;70歲以上老人每年過生日時,村委會都要送上一份生日蛋糕。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41年,女青年王淑清秘密入黨,為村內第一名中共黨員。1946年3月,只楚村建立第一屆黨支部,孫洪濤擔任黨支部書記。1949年9月,相永堂擔任第二屆黨支部書記,共有黨員36人。1966年“文革”期間,黨組織癱瘓。至1970年,成立黨的核心領導小組後,恢復了黨的組織。1973年,有黨員41人,陳月增任黨支部書記。1983年,李世勛任黨支部書記。1987年,黨員發展到80人,黨支部改為黨總支,下設4個黨支部,李世勛任黨總支書記。1993年3月,黨總支擴建為黨委,下設6個黨支部,李世勛任黨委書記,為全區第一個村級黨委。1994年,被山東省委授予省級先進基層黨組織;1996年7月,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2000年,村黨委下屬9個黨支部,18個黨小組,全村共有黨員146名。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6年3月,由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孫洪濤兼任村長。1948年,陳月增任村長。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設立只楚村生產大隊。至1983年,陳月增、范維成、胡善海、李世勛先後任大隊長。1984年,撤銷生產大隊體制,成立村民委員會。至1998年間,李賢榛任村委主任,胡善海、范維成、陳維斌先後任副主任。1999年4月,經直選產生新一屆村民委員會,楊永亮任村委會主任,陳維斌任村委會副主任,劉忠智、李君、閆成偉等任委員。自1988年以來,只楚村多次被省、市、區評為“省級文明村”“紅旗文明村莊”“安全文明村莊”“模範村民委員會”等。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1950年3月,建立只楚村第一個團支部,王永和任書記,有團員16人。1990年,成立村團總支,楊永亮任總支書記,下設4個團支部。1994年改建團委,下設5個團支部,楊永亮任團委書記。2000年共有共青團員400餘名。1945年8月,村里成立婦女救國會,王淑清任主任。1950年,改稱婦女聯合會,申家惠任主任。1987年,成立婦代會至今,李君擔任主任。

人物簡介

孫洪濤1925年4月生,中共黨員,1945年任只楚村青救會長、村長,1946年3月任只楚村第一屆黨支部書記。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排長、指導員、政治幹事等職。1954年轉業到地方,任陝西省安康縣五里區委書記。1961年至1987年,任陝西省紫陽縣人民法院院長、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政協主席等職。1987年7月離休。申傳綱1927年生,1955年畢業於天津大學機械系。歷任天津電纜廠車間主任、技改科長、設備科長、技術科長、主任工程師等職。1984年5月,應邀來只楚村協助創辦電纜廠,任電纜廠總工程師。在他的主持下,電纜廠先後研製開發出高新技術產品10多種,其中5種列入國家和山東省“星火”“火炬”科技計畫、4種填補國內空白,3種替代進口,4種獲省以上科技進步獎。他本人曾多次被市、區評為優秀科技人才,為芝罘區第十二屆人大代表、九屆政協委員。李世勛1943年7月生,中共黨員。歷任生產大隊長、黨支部副書記兼大隊長、黨支部書記、黨總支書記、黨委書記等職。曾獲得全國鄉鎮企業家、全國勞動模範、全國科技實業家,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山東省優秀農民企業家、山東省農業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王鳳德1955年3月生於山東省鄒平縣,中共黨員。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1993年應聘來只楚村擔任魯寶有色金屬加工廠總工程師,1999年任廠長至今。科研成果獲山東省冶金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獲“中國鄉鎮企業科技進步一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96星火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他本人被評為山東省科技拔尖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