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前夕,塔拉莊園的千金小姐斯嘉麗(費雯·麗飾)愛上了另一莊園主的兒子艾希禮(萊斯利·霍華德飾),但艾希禮卻選擇了溫柔善良的梅蘭妮(奧莉薇·黛·哈佛蘭飾)。斯嘉麗賭氣嫁給梅蘭妮的弟弟查爾斯。南北戰爭爆發後,查爾斯上前線並戰死。斯嘉麗成了寡婦,但她內心卻一直熱戀著艾希禮。斯嘉麗和風度翩翩的商人白瑞德(克拉克·蓋博飾)相識,但拒絕了他的追求。目睹戰亂帶來的慘狀,任性的斯嘉麗成熟了不少。不少人家驚惶地開始逃離家園,但正巧梅蘭妮要生孩子,斯嘉麗只好留下來照顧她。戰後斯嘉麗在絕望中去找白瑞德借錢,偶遇本來要迎娶她妹妹的暴發戶弗蘭克。為了保住家園,她勾引弗蘭克跟她結婚。1939年首映海報弗蘭克和艾希禮加入了反政府的秘密組織,在一次集會時遭北方軍包圍,弗蘭克中彈死亡,艾希禮負傷逃亡,在白瑞德幫助下回到梅蘭妮身邊。斯嘉麗再次成為寡婦,此時,白瑞德前來向她求婚,她終於與一直愛她的搞私運軍火和糧食致富的白瑞德結了婚。一年後,女兒邦妮出生,白瑞德把全部感情投注到邦妮身上,他跟斯嘉麗的感情卻因她忘不了艾希禮而破裂。斯嘉麗再次懷孕,但在和白瑞德的爭吵中滾下樓梯流產。白瑞德感到內疚,決心同斯嘉麗言歸於好,不料就在這時,小女兒邦妮意外墜馬摔死了。與此同時梅蘭妮終因操勞過度臥病不起。臨終前,她把自已的丈夫艾希禮和兒子託付給斯嘉麗,斯嘉麗不顧一切撲向艾希禮的懷中,緊緊擁抱住他,站在一旁的白瑞德無法再忍受下去,轉身離去。面對傷心欲絕毫無反應的艾希禮,斯嘉麗終於明白,她愛的艾希禮其實是不存在的,她真正需要的是白瑞德。
當斯嘉麗趕回家裡告訴白瑞德,她是真正愛他的時候,白瑞德已不再相信她。他決心離開斯嘉麗,返回老家去尋找美好的事物,被遺棄的斯嘉麗站在濃霧迷漫的院中,想起了父親曾經對她說過的一句話:“世界上唯有土地與明天同在。”她決定守在她的土地上重新創造新的生活,她期盼著美好的明天的到來。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職員表
監製: | 大衛·塞爾茲尼克 |
---|---|
導演: | 維克多·弗萊明;喬治·丘克;山姆·沃德 |
編劇: | 大衛·塞爾茲尼克;悉尼·霍華德;本·赫克特;喬·斯沃林;約翰·范·德魯滕;Oliver H.P. Garrett |
配樂: | 馬克思·斯坦納 |
角色介紹
斯佳麗(又譯:斯嘉麗) 演員:費雯·麗 一個貓一樣的女人。有著貓一樣的目光,貓一樣的微笑,貓一樣的步伐和貓一樣的敏捷。在困難的時候敢於承擔責任,雖然也有動搖,但最後仍然承擔責任。她敢於去愛、無怨無悔,她的整個青春都在愛著阿希禮,沒有回報但她仍沒有放棄努力,直到能力的極限為止。斯佳麗原本是一個弱女子,任性而年輕,第一次結婚是一時的衝動報復,嫁給了不愛的男孩,讓自己成為了年輕的寡婦。第二次結婚是為了一家人的生存,搶走了妹妹的心上人,甘迺迪。最終為了斯佳麗差點遭受的侮辱去報復窮白人而被人擊斃,不幸枉死。於是斯佳麗再次成為寡婦。為了答應過艾希禮照顧梅蘭妮的一句承諾,在北軍就要攻占亞特蘭大的時候,斯佳麗又果斷地替玫蘭妮接生,並找到瑞特衝破重重阻礙和關卡,回到了鄉下老家--塔拉莊園。在又飢又餓之時,她又遭受了母親病亡、父親痴呆、家裡被劫,一窮二白的多重打擊,她不屈不撓,帶頭種田幹活,喝令妹妹下床摘棉花,並照顧梅蘭妮和小波,支撐一家人的生計。 | |
瑞特(又譯:白瑞德) 演員:克拉克·蓋博 瑞特第一次見到斯佳麗是在十二像樹園的燒烤會上。他注視斯佳麗並洞悉他與阿希禮的感情糾葛。斯佳麗因查爾斯病亡到亞特蘭大散心,瑞特看出了正在服喪的她,內心裡對無拘無束、自由生活的嚮往和憧憬的心思,並出重金替她撬開了那個壓抑而沉悶的社會道德囚籠,使她走上了和別的南方女人最不相同的命運之路。戰爭打響,瑞特不遺餘力幫助斯佳麗重返故里,並在即將要到達的時候,決定上戰場,為保衛家園盡一份力。經過重重磨難,終於與斯嘉麗結成連理,在經歷了喪女之痛和斯佳麗在精神上的背叛後,面對玫蘭妮的死,對一切都灰心失望至極,回家收拾行李,返回自己的故鄉,查爾斯頓。當愚蠢的斯佳麗最後發現自己已深愛瑞特時,才發現已最終失去了自己最心愛的人。瑞特最後走得十分乾脆,讓斯佳麗深感懊悔。 | |
艾希禮 演員:萊斯利·霍華德 學識淵博,溫文爾雅,具有貴族特有的騎士精神和榮譽感。他英俊的相貌和深邃的思想令斯嘉麗一見鍾情。為了榮譽,他參加了一場他並不熱衷的戰爭;戰敗,他放棄了逃跑的機會;拒絕在戰後用非法的手段發家致富,用翻慣了書頁、撫慣了琴弦的手去劈木頭。這就是艾希禮,他是那么從容、沉穩,可是他也是脆弱的。他是個活在過去的人,時世變遷,他不想面對,他是缺乏勇氣的。他不愛斯佳麗,又不說不愛她。斯佳麗走投無路找他時他只給了她莊園的紅土,後來知道斯佳麗賣了自己,他說他該去搶劫,他是真的後悔了。但是他的習慣使他無法適應新生活。他所熱愛的一切全都隨著過去的歲月一同消逝了,而最終失去了玫蘭妮的他,也只一具蒼白疲憊軀殼,行屍走肉般地繼續活下去。 | |
角色名:瑪格麗特 演員名:哈蒂·麥克丹尼爾 斯佳麗的奶媽,溫暖,可靠,安全。像母親一樣時刻保護她的孩子斯佳麗。 理智,聰明,現實而且冷靜,帶一些黑人的狡猾。她懂斯佳麗,支持她,愛她,雖然沒有多說什麼,但是她一直是斯佳麗的靠山,堅強有力。 忠誠,固執,可愛。對自己的寶貝,那是不顧一切的去保護;雖然只是一個家奴,但她有自己所要維護的處事原則。 |
音樂原聲
1.SelznickinternationaltrademarkMainTitleDixie2.CivilWar
3.TrueLove
4.ApotheosisMelanie‘sDeath
5.BelleWatling
6.DrivingHome
7.Grazioso
8.Reconstruction
9.DanceMontageCharlestonHellandToePolka
10.MammyandMelanieontheStaircase
11.OpeningsequenceTheTwins
幕後花絮
改編劇本
加里庫柏拒絕扮演片中的巴特勒(白瑞德),而且十分反感本片。克拉克蓋伯的台詞“Frankly,mydear,Idon'tgiveadamn”在美國電影協會評選的“百佳電影台詞”排行榜上名列榜首。
攝影師李加米斯(LeeGarmes)在影片開拍一個月後被炒,原因是他拍攝的圖像過於陰暗。
1939年9月9日,製片方在福克斯劇院首次公映本片。在上映前,製片方找來劇院經理,要求在影片上映前不向觀眾透露任何影片信息,觀眾可以因連片名都不知道而退場,但將無法重新入場。當影片開演時,觀眾們紛紛因興奮而喝彩,他們沒料到《飄》被搬上了銀幕。
維克托弗萊明(VictorFleming)被聘作影片導演後,對劇本提出不滿,於是影片拍攝被叫停17天,以重新改編劇本。
由於克拉克蓋伯的舞技欠佳,所以他的舞蹈場景都是穿著溜冰鞋完成的。
奧利維婭德哈維蘭的演出契約歸華納兄弟公司所有,為了說服老闆同意自己出演本片,她甚至不惜對老闆妻子煞費苦心。
萊斯利霍華德(LeslieHoward)應該參加影片首映式,但他所乘坐的飛機在英國上空被德軍擊落,霍華德因此不幸喪生。
片中出現的臨時演員多達2400名。
原著作者瑪格麗特米歇爾認為巴茲爾拉斯伯恩(BasilRathbone)更適合扮演巴特勒。
奧利維婭德哈維蘭因為還沒生過孩子,所以不得不到婦產醫院學習生產經驗和感受,在實際拍攝時,導演喬治丘克時而在鏡頭外緊捏德哈維蘭的腳趾,以讓她感受到痛覺。
參加試鏡
斯嘉麗的角色有1400名演員參加試鏡。全片由喬治丘克、維克托弗萊明(VictorFleming)和山姆伍德(SamWood)三人執導完成,其中由喬治丘克執導的畫面只有33分鐘。
海蒂麥克丹尼爾斯因喬治亞州的種族隔離制度而無法參加影片的首映式。
在拍攝斯嘉麗穿行在1600名傷兵中尋找米德醫生的畫面中,其中有800人是由臨時演員扮演,而另外的800人則全都是假人。
在拍攝邦妮出生後巴特勒為保姆送去一杯飲料的鏡頭時,克拉克蓋伯開了個玩笑,杯子中倒的是酒而不是茶水,海蒂麥克丹尼爾斯喝了一大口才發現。
費雯麗共工作了125天,片酬為25000美元,克拉克蓋伯只工作了71天,片酬高達12萬美元。
據說費雯麗不願同克拉克蓋伯接吻,因為蓋伯的煙味太重。
民意測驗
製片方曾對斯嘉麗的扮演者展開民意測驗,在數百張選票中,費雯麗只得到兩張。據說在影片拍攝期間,費雯麗每天要吸四包煙。
片名即原著的書名“GonewiththeWind”來源於英國詩人歐內斯特道生的《西納拉(Cynara)》一詩,原句是:“我一直按自己的方式對你忠誠,西納拉!/我已忘卻了許多,西納拉,都已隨風飄逝。(Ihavebeenfaithfultothee,Cynara!inmyfashion./Ihaveforgotmuch,Cynara!gonewiththewind.)”
片中失火的場景是最先拍攝的,包括1933年《金剛》中使用的布景均被付之一炬,這段膠片長113分鐘,共耗資25000美元,當時的火情十分猛烈,以至不知情的公眾以為米高梅都化為灰燼了,報警電話響作一團。
在拍攝斯嘉麗從火中逃生的畫面時,劇組需要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幾經尋找,終於物色到一匹,然而當幾周后馬被帶到片場,原先清晰可見的肋骨痕跡因為增重已經蕩然無存,由於時間緊迫,化妝師只好在馬的肋骨部位畫出陰影。
穿幫鏡頭
在斯嘉麗從教堂中的臨時醫院走出時,門上出現了攝影機的陰影。在準備去參軍同斯嘉麗吻別時,巴特勒將帽子扔在地上,而後來卻從欄桿上拿起帽子。
在斯嘉麗拜訪了設在教堂的臨時醫院後,鏡頭在她身後給到一個她關門的特寫;接下來的一個遠景鏡頭中,這扇門又打開了;而在斯嘉麗要離開這扇門的特寫鏡頭中,這扇門又是關起的。
當英蒂安和蘇倫站在一塊大鏡子前面談論斯嘉麗與她們各自的求婚者調情一事時,此時大鏡子中反射的是樓梯平台、樓梯以及左側的欄桿;此時的斯嘉麗在下樓梯時正好遇到上樓的弗蘭克,並與之在樓梯中途調情,而鏡子也正好將這一幕反射出來;當這對姐妹就此事進行評論時,鏡子中的斯嘉麗和弗蘭克都不見了。
當斯嘉麗與弗蘭克在醫院相遇時,不知從哪裡冒出來一個大水罐。
當休假中的艾希利準備返回前線時,有一個場景是在樓梯的底端,斯嘉麗遇到了身穿外套的艾希利,之後這件外套卻消失不見了。
當斯嘉麗逃離亞特蘭大時,她是沒有戴帽子的;當斯嘉麗和白瑞德穿過倉庫時,斯嘉麗頭上戴了一頂黑色軟帽;而在接下來去塔拉路上的場景中,這頂軟帽不翼而飛了。
當白瑞德和斯嘉麗逃離亞特蘭大時,途中他停下他們的馬車,然後對南北戰爭前的美國南方的衰落一事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在白瑞德進行評論的時候,畫面的背景是一群傷員在路上蹣跚前進。此時畫面展示的是一個抽菸斗的、蓄著鬍子的男人正在抬著自己陣亡的戰友;幾個場景之後,之前畫面中的這個男人卻是在扛著來復槍;然後他把槍給了另外一個戰友,並去抬起之前場景中出現的那個陣亡的戰友。
當斯嘉麗在走廊台階處和塔爾頓雙胞胎兄弟交談時,她是坐在一個枕頭上的;當她起身趕去見她的父親時,枕頭卻不見了。
戰爭結束後,塔拉莊園所有的居民都湧向大禮堂;這個時候觀眾看到韓媚蘭空著雙手隨著人群跑向大禮堂;但是下一組鏡頭中韓媚蘭懷裡卻抱著自己的孩子。
在一組場景中,斯嘉麗正在和白瑞德交談時,斯嘉麗的手帕在鏡頭轉換幾次後卻消失了;後來白瑞德給了她一個新手帕。
當白瑞德和斯嘉麗逃離亞特蘭大後,在去塔拉的十字路口處,白瑞德停下了馬車;然後他將剎車拉起;在白瑞德離開之後,斯嘉麗返回馬車,並直接驅車前往塔拉莊園,注意此時她並沒有放開剎車。
當斯嘉麗在橋上遭到襲擊時,她的帽子隨著鏡頭的切換時有時無。
當艾希利拒絕與斯嘉麗私奔時,斯嘉麗轉過臉去,並開始哭泣,此時她的披巾只是歪歪斜斜地遮住部分肩膀;幾秒種後,披巾卻整整齊齊的遮到了頸子的位置。
電影開始時,在塔拉莊園前門的外面有一顆巨大的橡樹;後來戰爭爆發,所以的一切都被燒毀,這顆橡樹同樣沒有幸免於難;但是當戰爭結束後,這顆橡樹卻再次呈現在了觀眾的面前。
當白瑞德和斯嘉麗正在逃避開謝爾曼的軍隊時,他們的馬受到驚嚇,並且拒絕在燃燒的廢墟中前進;因此白瑞德在馬的臉上系了一塊布,這樣這匹馬就看不見火焰了;當他們驅馬穿過廢墟時,這塊布卻掉了下來,此時這匹馬看上去好像也不再害怕火焰了。
當斯嘉麗和白瑞德一前一後下樓梯時,她靠近牆的一側的手裡拿著一盞燈;儘管在當時的環境下,這盞燈是唯一的光源,但是牆上依然有他們的影子。
當斯嘉麗與韓媚蘭護理傷員時,他們的影子和他們的移動不一致。
影片製作
創作背景
1936年5月,小說還沒有正式發行,凱伊布朗(KayBrown)閱讀了小說之後建議塞爾茲尼克國際電影公司總裁大衛O塞爾茲尼克購買小說的電影改編著作權,將之拍成電影。兩位主角的選角工作整整進行了兩年。直到1938年12月,考慮的名單中仍然還有四名女演員,其中包括瓊阿瑟和瓊貝內特。最後一共有兩名演員參加了12月20日在特藝七彩的試鏡,她們是寶蓮高黛和費雯麗。
1938年2月,費雯麗被通知作為斯佳麗的候選人。12月10日,費雯麗第一次正式試鏡。兩周后,在寫給太太的信中,塞爾茲尼克說費雯麗是斯佳麗的黑馬。在一系列的試鏡後,塞爾茲尼克於1939年1月13日對外宣布費雯麗成為斯佳麗的扮演者。
塞爾茲尼克都認為克拉克蓋博是男主角瑞德巴特勒的最佳人選。然而塞爾茲尼克的公司沒有長期契約的男演員,因此他必須向別的公司協商借演員。因此加里庫珀轉而成為塞爾茲尼克的第一選擇,庫珀和製片人撒母耳高德溫簽有契約,還擁有一家發行公司,但是高德溫一直沒有明確表態。華納兄弟提出讓旗下的貝蒂戴維斯、埃爾羅弗林和奧莉薇黛哈佛蘭聯袂出演影片的主角來換取發行權。
最後塞爾茲尼克通過岳父的關係從米高梅公司借調克拉克蓋博出演,於1938年8月接受了苛刻的契約條件。
片子失火的場景是最先拍攝的,其中包括1933年《金剛》的布景都付之一炬,這段膠捲時長113分鐘,卻耗資25000美元。在拍攝斯嘉麗從火中逃生的畫面,劇組急需一匹瘦骨嶙峋的馬,幾經尋找,終於物色到了一匹,然而過了幾星期後馬被帶出片場,原本清晰的肋骨因為增重蕩然無存,由於時間緊迫,化妝師只好在馬的肋骨處畫上陰影。
拍攝過程
影片拍攝於1939年1月26日開機,同年6月27日關機,11月11日剪輯完成。導演是塞爾茲尼克的長期工作夥伴喬治丘克,他花了兩年時間在影片的前期準備過程。開機後三周不到,丘克和塞爾茲尼克矛盾越來越深,而離開了劇組。剛結束《綠野仙蹤》的拍攝工作的維克多弗萊明,接替了丘克的導演工作。丘克則繼續擔任費雯麗和德哈佛蘭的表演老師。另一個米高梅公司的導演山姆沃德,曾在5月接替弗萊明兩周的工作。製作發行
拍攝日期:1939年01月26日至1939年06月11日級別
美國:238min(restoredDVDversion)
瑞典:223min(1969re-release;234min(1985re-release)
英國:224min(1994re-release;233min(1989re-release);226min(copyrightlength)
製作公司
SelznickInternationalPictures[美國]MGM-InternationalDist.
發行公司
Loew'sInc.[美國](1939)(USA)(theatrical)(asLoew'sIncorporated)MGM-InternationalDist.(1939)(USA)(theatrical)/(1971)(USA)(theatrical)(re-release)/(1968)(USA)(theatrical)(re-release)/(1961)(USA)(theatrical)(re-release)/(1954)(USA)(theatrical)(re-release)/(1947)(USA)(theatrical)(re-release)
Metro-Goldwyn-Mayer(MGM)[德國](1953)(WestGermany)(theatrical)
HomeBoxOffice(HBO)[美國](1976)(USA)(TV)(originalairing)
NBC電視台[美國](1976)(USA)(TV)(originalairing)
ProduccionesJES(1989)(Colombia)(TV)
NeueVisionenFilmverleih[德國](1990)(WestGermany)(theatrical)(re-release)
Lucernafilm-Alfa(1992)(Czechoslovakia)(theatrical)
ChapelDistribution(1997)(Australia)(theatrical)
新線電影公司[美國](1998)(USA)(theatrical)(re-release)
米高梅家庭娛樂公司[美國](1998)(USA)(DVD)
MGM/UA(2000)(Germany)(DVD)
WarnerHomeVideo(2000)(Netherlands)(DVD)(VHS)/(2004)(Netherlands)(DVD)(4-disccollector'sedition)/(2002)(Netherlands)(DVD)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美國](2000)(USA)(DVD)/(USA)(VHS)/(2010)(USA)(DVD)(Blu-ray)(TheScarlettEdition)/(2009)(USA)(DVD)(Blu-ray)(70thAnniversaryUltimateCollector'sEdition)/(2009)(USA)(DVD)(70thAnniversaryUltimateCollector'sEdition)/(2006)(USA)(DVD)/(2004)(USA)(DVD)
米高梅聯美家庭娛樂[美國](USA)(VHS)/(USA)(laserdisc)
Prem'erVideoFil'm[俄羅斯](Russia)(VHS)
WarnerHomeVídeo[巴西](Brazil)(DVD)/(Brazil)(VHS)
拍攝日期:1938年12月10日-1939年11月11日
播映公司
CrestDigitalrestorationworkDolbyLaboratories[美國]soundpost-production(1998release)
MaxFactor2wigs(uncredited)
MoleRichardson[西班牙]arclamps(uncredited)
NationalCarbonCorp.[美國]arclamps(uncredited)
SamuelGoldwynStudiossoundrecording(uncredited)
TechnicolorMotionPictureCorporation[美國]auxilliaryopticalsystem(uncredited)
首映地點: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
播出信息
時間 | 上映地區 |
1939年12月19日 | 美國USA(New York City, New York) (premiere) |
1939年12月28日 | 美國USA(Los Angeles, California) (premiere) |
1940年2月16日 | 加拿大Canada(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
1940年4月18日 | 英國UK (premiere London) |
1940年4月30日 | 澳大利亞Australia(Sydney) (premiere) |
1940年5月1日 | 澳大利亞Australia(Sydney) (premiere) |
1940年5月2日 | 澳大利亞Australia |
1940年9月26日 | 阿根廷Argentina |
1940年12月15日 | 希臘Greece |
1941年1月22日 | 墨西哥Mexico |
1941年10月6日 | 瑞典Sweden |
1942年3月31日 | 美國USA(re-release) |
1943年9月20日 | 葡萄牙Portugal |
1947年8月21日 | 美國USA(re-release) |
1947年12月15日 | 挪威Norway |
1949年3月3日 | 比利時Belgium |
1949年3月3日 | 荷蘭Netherlands |
1950年5月20日 | 法國France |
1950年9月15日 | 芬蘭Finland |
1950年11月17日 | 西班牙Spain |
1950年 | 土耳其Turkey (Istanbul) |
1951年11月3日 | 義大利Italy |
1952年5月20日 | 菲律賓Philippines (Davao) |
1952年9月4日 | 日本Japan |
1953年1月15日 | 西德West Germany |
1953年1月30日 | 奧地利Austria |
1954年6月3日 | 美國USA(re-release) |
1958年9月9日 | 丹麥Denmark |
1961年3月10日 | 美國USA(Atlanta, Georgia) (re-release) |
1961年12月29日 | 芬蘭Finland(re-release) |
1962年10月15日 | 西班牙Spain(re-release) |
1967年3月25日 | 澳大利亞Australia (re-release) |
1967年10月10日 | 美國USA (New York City, New York) (re-release) |
1967年10月14日 | 美國USA(re-release) |
1968年9月10日 | 英國UK(re-release) |
1969年3月12日 | 英國UK(London) (70mm re-release) |
1972年2月5日 | 日本Japan (re-release) |
1972年7月21日 | 葡萄牙Portugal (re-release) |
1974年2月1日 | 土耳其Turkey(re-release) |
1974年9月18日 | 美國USA(re-release) |
1976年8月28日 | 日本Japan (re-release) |
1977年2月11日 | 芬蘭Finland (re-release) |
1981年5月22日 | 澳大利亞Australia (re-release) |
1983年7月21日 | 澳大利亞Australia(re-release) |
1989年2月3日 | 美國USA(re-release) |
1989年8月17日 | 澳大利亞Australia(re-release) |
1990年3月29日 | 西德West Germany(re-release) |
1990年10月19日 | 蘇聯Soviet Union(Moscow) (premiere) |
1992年1月12日 | 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 |
1994年8月6日 | 日本Japan (re-release) |
1998年6月26日 | 美國USA (re-release) |
1999年5月13日 | 澳大利亞Australia (re-release) |
1999年8月5日 | 阿根廷Argentina (re-release) |
1999年10月16日 | 日本Japan(re-release) |
2000年1月28日 | 紐西蘭New Zealand (re-release) |
2002年 | 俄羅斯Russia(DVD premiere) |
2003年10月1日 | 法國France (re-release) |
2004年12月3日 | 波蘭Poland (DVD premiere) |
2005年12月28日 | 日本Japan(re-release) |
2009年2月27日 | 波蘭Poland(re-release) |
2010年10月30日 | 日本Japan(Toyohashi Slowtown Cinema Festival) |
2013年11月22日 | 英國UK(re-release) |
獲獎記錄
獲獎 | ||
最佳影片獎(Best Picture) |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 |
最佳導演獎(Best Director) | 維克多弗萊明(Victor Fleming) | |
最佳女主角獎(Best Actress) | 費雯麗(Vivien Leigh) | |
最佳女配角獎(Best Supporting Actress) | .哈蒂麥克丹尼爾(Hattie McDaniel) | |
最佳編劇獎(Best Screenplay) | 悉尼霍華德 (Sidney Howard) | |
最佳藝術指導(Best Art Direction) | .Lyle R. Wheeler | |
最佳攝影獎(Best Cinematography) | Ernest Haller & Ray Rennahan | |
最佳剪輯獎(Best Film Editing) | .Hal C. Kern & James E. Newcom | |
提名 | ||
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 | 克拉克蓋博 Clark Gable | |
奧斯卡獎-最佳女配角 | 奧利維婭德哈維蘭 Olivia de Havilland | |
奧斯卡獎-最佳音響效果 | Thomas T. Moulton (Samuel Goldwyn SSD) | |
奧斯卡獎-最佳視覺效果 | Arthur Johns (sound), Jack Cosgrove (photographic), Fred Albin (sound) | |
奧斯卡獎-最佳配樂 | 馬克思斯坦納 Max Steiner |
影片評價
《亂世佳人》(GONEWITHTHEWIND)是好萊塢影史上值得驕傲的一部影片,其魅力貫穿整個20世紀,有好萊塢“第一巨片”之稱。其耗資巨大,場景豪華,戰爭場面宏大逼真的歷史巨片,以它令人稱道的藝術成就成為美國電影史上一部經典作品。她的誕生,標誌著好萊塢電影進入“恢弘巨製”時代。其恢弘的氣勢,亮麗的色彩,豪華的場景,以及宏大逼真的戰爭場面,細膩的心理刻畫和男女主人公天衣無縫的完美組合,給人以視覺上又一次《飄》的極大享受。該片前半部如同一首史詩,重現一百多年前繁榮的種植園文明的沒落,亞特蘭大五角廣場遍地的傷兵,不斷的逃難,槍殺,大火等場面規模宏偉,色彩雄渾;後半部則是一出悲慟的心理劇,以戲劇的力量揭示出女主人公再與內心的衝突中走向成熟的過程。費雯麗那一雙透著靈性的精明而貪婪的綠色眸子,將斯嘉麗的魅力表現的淋漓盡致。她對於角色的熱情,像一團火,且永沒有燃盡的一刻。費雯*麗狂熱的歇斯底里的表演讓她一舉成名,問鼎奧斯卡影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