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性多汗症

自發性多汗症

指多為病因不明的,除生理情況以外出現的異常出汗過多的一類疾病。臨床上可見於神經系統某些器質性疾病、神經症、大腦皮質興奮與抑制過程的平衡失調等所致局限性及全身性多汗症,與遺傳因素有關的先天性多汗症及各種內科疾病所致全身汗液分泌過多情況。

基本信息

疾病概述

自發性多汗症自發性多汗症
自發性多汗症是指多為病因不明的,除生理情況以外出現的異常出汗過多的一類疾病。臨床上可見於神經系統某些器質性疾病、神經症、大腦皮質興奮與抑制過程的平衡失調等所致局限性及全身性多汗症,與遺傳因素有關的先天性多汗症(多局限於腋、手掌、跖部,皮膚常處於濕冷狀態)及各種內科疾病(如病毒細菌感染性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內分泌疾病及產後、手術、大出血等)所致全身汗液分泌過多情況。本病臨床特徵為陣發性、局限性多汗或泛發性、全身性或偏側性及兩側對稱性多汗,汗液分泌量不定,並有隨氣候、運動、情緒等因素加劇的特點。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以青年男性為多見。本病屬中醫“汗證”範疇。但天氣炎熱、室溫偏高、渴飲熱湯、勞動奔走、衣被過厚及情緒激動等原因所引起的出汗,為生理現象,不屬本文論述範圍。目前西醫對本病多採取對症治療,口服抗膽鹼能藥物,但易產生諸如口乾尿瀦留青光眼等一系列副作用,而療效不滿意。亦有套用交感神經切除術等外科治療者,為創傷性治療,給患者造成一定痛苦。而中醫學早在《黃帝內經》中即有對汗證的生理及病理的論述,歷代文獻已對汗證各方面有了豐富的認識,針對汗證不同的病因病機,因證施治,可取得很好療效,且副作用小,是中醫藥治療本病所存在的巨大優勢。

疾病病因

自發性多汗症自發性多汗症
一、西醫病因病理

人體全身體表除了黏膜以外,均有汗腺的分布,汗腺主要受交感神經節後纖維支配。面部發汗受交感神經頸上神經節所支配,而上、下肢及軀幹的發汗受頸下神經節、胸節及腰節的支配,而發汗的高級中樞在大腦皮質、丘腦下部、延腦脊髓。自發性多汗症為非生理狀態下的出汗異常增多,病因多數不明。神經系統的某些器質性疾病,如丘腦內囊、紋狀體,腦幹等部位出現損害時,多表現為偏身多汗,某些偏頭痛腦炎後遺症患者也可見偏身汗出增多;小腦延髓、脊髓、神經節神經乾等處的損傷、炎症及交感神經系統的疾病,可引起全身性或局限性多汗;間腦性癲癇患者出現多汗為陣發性;炎症腫瘤動脈瘤刺激一側頸交感神經節,可引起頭部一側汗多;神經症患者出現全身或一側多汗,則是由於大腦皮質的興奮與抑制過程的失衡,或自主神經系統不穩定性所致;先天性多汗者,多汗部位主要局限於腋部、手掌、足跖等處,且此處皮膚濕冷,主要與遺傳因素有關,可見於一些遺傳性綜合徵,如Spanlang-Tappeiner綜合徵、Riley-Day綜合徵等。

另外多種內科疾病也有促使全身汗液分泌過多的情況,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糖尿病肢端肥大症肥胖症、鉛及砷的慢性中毒、結核病、傷寒等均可出現全身性多汗症狀。

二、中醫病因病機

汗為心之液,是由人體陽氣蒸化津液而成的,而汗出多少又與衛氣的開闔作用密切相關。故導致汗液外泄失常出現多汗,主要有如下病因:

肺衛不固素體陽氣虛弱,病後體虛,或久患咳喘等病,耗傷肺氣,而肺與皮毛相表里,肺氣虧虛,肌表疏鬆,衛表不固,腠理開泄而汗出異常。營衛不和體內陰陽的偏盛、偏衰,或表虛之人微受風邪,致營衛不和,氣血運行不周,衛外失司,致汗液外泄失常。濕熱內蘊嗜食辛辣厚味,或素體濕熱偏盛,致肺胃濕熱內蘊,邪熱熏蒸,迫汗外泄而致汗出增多。偏濕熱者,由於濕熱遏伏於里,陽氣不達於外,主要可致頭汗;而以肺胃熱盛為主者,由於胃主四肢,則以手足或腋下汗出為多。陰虛火旺煩勞過度,亡血失精,或邪熱耗陰,致腎水不足,陰精虧虛,則虛火內生,迫津外泄而汗多。肝鬱血瘀情志失調,尤其是肝氣鬱結,則氣血運行不暢;或濕熱等邪蘊遏於內,氣血受阻,久則氣滯血瘀,氣血運行不同,津液運行受阻,而旁達外泄,成為局部汗出。

臨床表現

自發性多汗症自發性多汗症
1、全身性多汗表現為周身容易出汗,在外界或內在因素刺激時加劇。患者常常因皮膚汗液增多,容易並發擦破、汗疹毛囊炎等。此種多見於甲狀腺功能亢進症、腦炎後遺症、下丘腦損害後等疾病。

2、局限性出汗汗出為局限性,好發於及肢體的遠端,尤以掌、跖部最易發生,通常呈對稱性地發生於兩側,也有僅發生於一側或身體上某一小片部位者。手及足部多汗者,表現為冷汗,可伴皮膚濕冷,或皮膚呈蒼白色、青紫色,偶可伴發水皰濕疹皮炎,情緒緊張時症狀加重,表現為汗液滲流。僅局限於足部的多汗症,汗液分解後發出臭味,有時可見足部起泡或脫屑,角化層增厚。腋部、陰部多汗時也可伴臭汗症。截癱患者在病變水平以上常有出汗過多。頸交感神經刺激可產生頭面部多汗。

3、偏身性多汗為身體一側汗出明顯增多,自主神經系統檢查示,多汗側皮膚溫度低,皮膚劃紋試驗陽性。對於腦卒中後遺症偏癱患者除有偏癱側肢體多汗外,還可有局灶性神經系統體徵。

4、耳顳綜合徵表現為一側顳部發紅,伴局限性多汗,且多汗常發生於進食酸、辛食物刺激味覺後,產生反射性汗出增多,也可伴流淚。多汗局限於頸交感神經叢、耳大神經和舌神經支配的範圍內。頸交感性味覺性出汗常見於胸出口部位病變術後。上肢交感神經切除術後數周或數年,約有1/3病例可出現味覺刺激後出汗。

鑑別診斷

自發性多汗症自發性多汗症
1、汗證與生理性多汗、出汗是人體的正常生理現象,在天氣炎熱、穿衣過厚、高溫環境、渴飲熱湯、情緒激動及緊張時、勞動奔走等情況下,出汗量明顯增加,都屬於生理性多汗;而汗證為陰陽失調,腠理不固,汗液外泄所致汗出異常增多,且不因外界環境因素而出現的多汗。

2、自汗與盜汗:自汗為不因外界因素的影響,而在白晝時汗出增多者,動則益甚;盜汗則為寐中汗出,醒來汗可自止者。《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自汗證治》即對自汗、盜汗作了鑑別:“無問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日自汗;或睡者汗出,即名盜汗,或雲寢汗。”從病理上,自汗多屬氣虛不固,盜汗則多為陰虛內熱如《丹溪心法》所概括的:“自汗屬氣虛、血虛、濕、陽虛、痰,……盜汗屬血虛、陰虛”,但《景岳全書·汗證》認為:“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

3、戰汗脫汗黃汗:戰汗發生於急性熱病過程中,症見發熱煩渴,突然全身惡寒戰慄,繼而出汗,而熱勢逐漸下降,多因正氣拒邪,此時若正勝邪退,則屬疾病趨於好轉之象。脫汗發生於病情危重之時,由於正氣欲脫,陽不斂陰,以致汗液大泄,表現為大汗淋漓或汗出如珠,常常同時伴有聲低息短、精神疲憊、四肢厥冷、脈微欲絕或脈散大無力等症狀。黃汗則以汗出色黃如柏汁,染衣著色為特點,是因濕熱內蘊所致。

治療原則

自發性多汗症自發性多汗症
自發性多汗症的主要病機為陰陽失調,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以虛證為多見,治當辨明陰陽氣血之所偏而補之、調之,審其病位之所在,以益氣養陰、固表斂汗為其治療原則;屬實證者,當以祛邪為要,以化濕泄熱、祛痰化瘀為治療原則;對虛實夾雜者,則應根據虛實的主次而適當兼顧。臨證時根據不同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施治,總以調理人體陰陽平衡、調和營衛、扶正祛邪為要則,在辨證論治同時可酌加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五味子癟桃乾龍骨牡蠣等固澀斂汗之品,以增強止汗的作用。

西藥治療自發性多汗症,主要為對症治療,選用抗膽鹼藥鎮靜劑等,對有病因可查者,同時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常見症狀

自發性多汗症自發性多汗症
汗證是由於陰陽失調,營衛不和,腠理開闔失常而致汗液外泄失常,以全身或局部汗出過多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病證。本病總的病機為陰陽失調,腠理不固,故辨證時,著重應辨明陰陽虛實。一般來說,汗證以屬虛者為多,尤以氣虛、陰虛多見,亦有濕熱之邪鬱蒸所致者,則屬實證,病程久者或病變重者則會出現陰陽虛實夾雜之證。汗證日久,可傷及陰津、陰氣及氣血,且常互為因果,日久致痰成瘀而為虛實夾雜之候,濕熱或陽明胃熱鬱蒸,病久則陰,又成虛實兼夾之證。前人所論汗證,認為自汗屬氣虛不固,盜汗屬陰虛內熱,但臨證時陽虛見盜汗,陰虛伴自汗者有之,故不能單以自汗、盜汗而辨別陰陽,而應根據病程及陰陽、氣血、虛實等加以辨別。

1、肺衛不固症見全身性多汗,活動及情緒激動時加劇,惡風怕冷,易於感冒,氣短體倦乏力,面色少華或觥白,舌質淡或正常,苔薄白,脈細弱。此證多見於全身多汗者,辨證要點:汗多,動則尤甚,惡風,氣短乏力,舌淡苔薄,脈細弱。

2、營衛不和表現為半身或某局部出汗異常增多,多汗部位皮膚溫度偏低,伴微惡風寒,周身酸楚不適,時寒時熱,舌質正常,苔薄白或薄黃,脈緩。此證見於偏身多汗者,尤其是素體虛弱,失眠,陰陽失調者。辨證要點:偏身汗出惡風,周身酸楚,苔薄白,脈緩。

3、濕熱鬱蒸症見全身或頭面多汗,兼見頭暈嘔惡,胸脘滿悶,身重倦怠乏力,納食減少,大便稀溏,舌體胖嫩,苔黃膩,脈滑數。既可見全身多汗,又可見局限性多汗。辨證要點:全身或頭面多汗,脘悶,納呆,身重,苔黃膩,脈滑數。

4、胃熱上蒸由於陽明胃熱,而見蒸蒸汗出,以手掌、足底汗出增多為主,尤易發生於精神緊張時,腋下也易汗多,有臭味,汗液易黏或皮膚黃染,伴消谷善飢,口乾,口臭,面赤烘熱,煩躁,小便色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或洪大。此證以局限性多汗為主。辨證要點:手、足、腋下多汗,有臭味,伴消谷善飢,面赤煩熱,尿赤便秘,舌紅,苔黃,脈洪大。

5、陰虛內熱症見頭面部多汗,面顱及太陽穴部位發紅,也可出現手足多汗,汗出增多常發生於食酸味、辛味或香味食物刺激味覺後,伴頭暈耳鳴,乾咳少痰,或咳血,五心煩熱,或兼午後潮熱,顴紅唇赤,口乾咽燥,形體消瘦,腰膝酸軟,溲黃便於,舌紅,苔薄黃或少苔,脈細數。本證主要見於局限性多汗,尤以頭部多汗為主,既可見盜汗,也可為自汗,病位在肺及腎。辨證要點:頭面多汗,於食物刺激味覺後加劇,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6、肝鬱血瘀局限性多汗,或汗出偏沮,活動及情緒激動、緊張時加重,伴胸脅疼痛,為刺痛,婦女乳房作脹,月經不調,心煩,失眠,唇舌青紫,或有瘀點、瘀斑,苔薄白,脈弦澀。本證以汗出偏沮為多見。辨證要點:汗出偏沮,激動、緊張時加重,胸脅刺痛,唇舌青紫有瘀點,苔薄,脈澀。

中醫治療

自發性多汗症自發性多汗症
(一)針灸療法

1、體針可取肺俞脾俞腎俞魚際足三里氣海太淵大椎行間復溜郄門、合谷、陰郄大都太白等穴。河北省承德市雙灤區醫院取主穴合谷、大椎,配穴取復溜、內關勞宮,以平補平瀉或補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經1~3個療程,治療9例原發性多汗症,痊癒6例,有效2例,無效1例。

2、耳針可取神門交感皮質下等穴。

(二)外治法

治自汗,可外用五倍子粉6g,分3次貼肚臍(神闕穴);治盜汗,則以五倍子粉5g,分3次貼臍。也可以枯礬30g,水煎,外洗汗出的局部。

(三)飲食療法

1、五味子湯(《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北五味子50g,蘇梗6g,人參6g,以水煎煮20分鐘後,去渣留汁,人砂糖100g,待溶即成,飲用時可自酌。功效益氣斂肺止汗,對於肺脾氣虛所致汗證或兼有咳聲低微者,可分2~3次服食。

2、黃芪桂枝粥(《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先煎桂枝15g、白芍15g,煎10分鐘後取汁備用,再煎黃15g約20分鐘,去渣留汁,入粳米煮粥,粥成後兌人藥汁稍煎即成。宜溫服,取微汗。功效調和營衛,固表止汗,適用於病後、產後,脾肺、氣血虧損,致氣血營衛不和,陰陽失調之多汗者。

3、羊肺湯(《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將杏仁30g,去皮後研細末,同柿霜30g、真酥30g、綠豆粉30g共裝入碗內,倒入蜜60g,調勻,加少許清水,調成濃汁狀;羊肺洗淨,擠出血水,將上汁灌人肺內,再將羊肺隔水燉熟,吃時放人適量精鹽、胡椒粉、薑末等調料。功效滋陰養血,益肺清熱,用於久病體虛,肺腎陰虧,氣虛血少之自汗、盜汗兼見精神疲乏、心悸氣喘、乾咳少痰者。

4、玉米鰍魚湯(《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生煎玉米須50g,去渣留汁,後人泥鰍150g,煮熟,加蔥、姜、鹽適量即成,飲湯食之。功效清利濕熱,治腋證屬肝脾濕熱,或陰囊濕癢,口苦者。

5、薏苡赤豆粥(《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功效健脾利濕清熱,以水煎薏苡仁50g、赤小豆30g,去渣留汁,人粳米100g煮粥,將熟時加冰糖少許,分兩次服食。適用於脾經濕熱偏重之手足汗出,痞滿肢困者。

6、木雞紅花蜜膏(《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木瓜雞血藤紅花各200g,以適量水浸泡透發後,加熱煎液3次,合併煎液,以小火煎熬濃縮,至稠黏如膏時,加蜂蜜l倍,至沸停水。每次l湯匙,以沸水沖化頓服,每日2~3次。功效活血養血通絡,治以局部汗多屬瘀血內阻,津行不暢者,且對汗證久治不愈者,從瘀論治多收良效,本藥膳還有預防中風之功。

西醫治療

自發性多汗症自發性多汗症
1、藥物治療

(1)抗膽鹼能藥物:阿托品每次0.3mg,每日3次,口服可抑制汗腺泌汗作用;亦可口服溴丙胺太林(普魯本辛)、顛茄合劑等抗膽鹼藥物,主要用於抑制全身性多汗者,但要注意此類藥物有口乾、青光眼、尿瀦留及精神症狀等副作用。

(2)鎮靜劑:對於情緒緊張的患者,可酌用氯丙嗪地西泮利眠寧等鎮靜劑。

2、局部用藥對於四肢遠端多汗者,可用5%~10%甲醛溶液局部擦拭;或以3%~25%氯化鋁局部敷用;或用5%~10%枯礬等收斂劑局部外搽,可有暫時療效;也可先搓熱手掌,再取烏洛托品粉放手心,搓勻後塗於多汗部位,尤對手足多汗者最適用。

3、放射治療手足掌多汗者可試用深部X線治療,每次lGy,每周2次,總量8~10Gy。

4、物理治療套用自來水離子透入法,每周2~3次,以後每月1~2次維持,有一定效果。

5、手術治療對於經過上述治療無效的頑固性局部多汗症,尤其是面部或手部多汗,因汗出過多而影響工作、生活者,可套用交感神經節切除術;腋窩汗腺由於不受交感神經支配,可予手術摘除。術前均應先作普魯卡因交感神經節封閉,以測試療效。封閉後未見效果者,一般不宜手術。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