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椎

大椎

大椎,經穴名。出《素問·氣府論》。別名百勞、上杼。屬督脈。三陽、督脈之會。在後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布有第八頸神經後支及第一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頸橫動脈分支。主治發熱,瘧疾,中暑,感冒,癲狂,癲癇,骨蒸潮熱,盜汗,咳喘,脊背強急,項強;及肺結核,支氣管炎等。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基本信息

名稱釋義

大有高起、開始之意。穴在第1椎凹陷處,是處脊椎較其他脊骨稍大高起,因名大椎。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解剖

大椎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淺層主要布有第八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和棘突間皮下靜脈叢。深層有棘突間的椎外(後)靜脈叢,第八頸神經後支的分支。

主治

頸項強直,角弓反張,肩頸疼痛,肺脹脅滿,咳嗽喘急;瘧疾,風疹,癲狂,小兒驚風,黃疸。頸肩部肌肉痙攣,落枕,感冒,瘧疾,小兒麻痹後遺症,小兒舞蹈病。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感冒、瘧疾、頸椎病、痤瘡、小兒舞蹈病等。

配伍

配肺俞、曲池,可宣肺解表,清熱止咳,主治外感咳嗽;配間使、後溪,可通陽截瘧,主治瘧疾;配人中、合谷、太沖,可開竅醒神、熄風解痙,主治熱極生風;配絕骨、後溪,可鎮驚安神、調和陰陽,主治癲癎。

功效

本穴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督脈為諸陽之海,統攝全身陽氣,而太陽主開,少陽主樞,陽明主里,故本穴可清陽明之里,啟太陽之開,和解少陽以驅邪外出而主治全身熱病及外感之邪。

主要功用

【主治】熱病瘧疾,咳嗽,氣喘,骨蒸盜汗,癲癇,頭痛項強,肩背痛,腰脊強痛,風疹

【配穴舉例】配腰俞治瘧疾;配長強治癲癰、背脊強痛;配合谷、中沖治傷寒發熱、頭昏(《腧穴學》)。

配腰俞,有通督行氣,清熱截瘧的作用,主治瘧疾。

配合谷、中沖,有解表瀉熱的作用,主治傷寒發熱,頭昏。

配長強,有通調督脈的作用,主治脊背強痛。

治療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文摘】

《甲乙經》:三陽、督脈之會。

《圖翼》:又治頸癭、灸百壯,及大椎兩邊相去各一寸半少垂下,各三十壯。

《千金方》:凡灸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灸之。從頭項發者,於未發前預灸大椎尖頭,漸灸過時止;從腰脊發者,灸腎俞百壯;從手臂發者,灸三間。

《普濟》:灸以年為壯。

相關論述

《針灸甲乙經》:“頭重目瞑,淒厥寒熱,汗不出。”

《類經圖翼》:“善退骨蒸之熱。”

《針灸大成》:“頭重,目瞑,瘈瘲,恍惚不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