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霜

柿霜

柿霜,中藥名。為柿科植物柿(DiospyroskakiThunb)的果實製成“柿餅”時外表所生的白色粉霜。分布於華東、中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台灣等地。具有潤肺止咳,生津利咽,止血之功效。用於肺熱燥咳,咽乾喉痛,口舌生瘡,吐血,咯血,消渴。製作:取成熱的柿子,削去外皮,日曬夜露,約經一月後,放置席圈內,再經一月左右,即成柿餅,其上生有白色粉霜,用箒刷下,即為柿霜。

基本信息

植物形態

柿
落葉大喬木,高達14m。樹皮深灰色至灰黑色,長方塊狀開裂;枝開展,有深棕色皮孔,嫩枝有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8-20mm;葉片卵狀橢圓形至倒卵形或近圓形,長5-18cm,寬2.8-9cm,先端漸尖或鈍,基部闊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主脈生柔毛,下面淡綠色,有短柔毛,沿脈密被褐色絨毛。花雜性,雄花成聚傘花序,雌花單生葉腋;總花梗長約5mm,有微小苞片;花萼下部短筒狀,4裂,內面有毛;花冠黃白色,鐘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兩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離。漿果形狀種種,多為卵圓球形,
直徑3.5-8cm,橙黃色或鮮黃色,基部有宿存萼片。種子褐色,橢圓形。花期5月,果期9-10月。

分布區域

分布於華東、中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台灣等地。

藥材性狀

柿霜柿霜
1.柿霜呈白色粉末狀,質輕,易潮解。氣微,味甜,具有清涼感。
2.柿霜餅呈扁圓形,底平,上面微隆起,直徑約6cm,厚約6mm,灰白色或淡黃色,平滑。質硬,易破碎,易潮解。氣味同柿霜。均以色白或灰白色、味甜而具有清涼感者為佳。
乾燥宿萼呈蓋狀,頂端中央有1果柄,或脫落而留下圓孔,萼的中部較厚,邊緣4裂,裂片常向上反卷,易碎裂,基部連合呈皿狀,直徑1.5~2.5厘米,厚1~4毫米。外表面紅棕色,仔細觀察時,上有稀疏短毛,內表面有細密的黃棕色短絨毛,放射狀排列,具光澤,中央有1果實脫落所遺留的圓形凸起的疤痕。質薄而體輕。氣無,味澀。以紅棕色、質厚、味澀、表面帶柿霜者為佳。

化學成分

柿霜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 含黃酮甙,鞣質,酚類,樹脂,香豆精類化合物,還原糖,多糖,揮髮油,有機酸,葉綠素等。有機酸有白樺脂酸,齊墩果酸,熊果酸,琥珀酸,苯甲酸,水楊酸,焦粘酸,及丁香峻,香豆精類有:東莨菪素,即6-甲氧基-7-羥基香豆精,6-羥基-7-甲氧基香豆精,黃酮甙有紫雲英甙,異槲皮甙,芸香甙,又含豐富的維生素,胡蘿蔔素,膽鹼等。

採集加工

取近成熟的柿子,剝去外皮,日曬夜露(防雨、防蟲蠅、防塵),約經月余後,放置席圈內,再經月余,即成柿餅。其上生有白色粉霜,用潔淨竹片刮下即成柿霜。除去雜質及殘留宿萼,過40目篩。將柿霜放鍋內加熱融化,成蝕狀時,倒入模型中,晾至七成乾,用刀鏟下,再晾至全乾,刷淨,即成柿霜餅。

相關配伍

1、治咽喉嗽痛:柿霜、硼砂、天冬、麥冬各二錢,元參一錢,烏梅肉五分。蜜丸含化。(《雜病源流犀燭》柿霜丸)
2、治臁脛爛瘡:柿霜、柿蒂等分。燒研敷之。(《衛生雜興》)
3、治慢性氣管炎,乾咳喉痛:柿霜12-18g。溫水化服,每日2次分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性味

甘,涼。
①《本草匯言》:“味甘微澀,氣平,無毒。”
②《玉楸藥解》:“味甘,性涼。”
③《醫林纂要》:“甘,。”
歸經:《本草匯言》:“入手少陰、太陰經。”

功用主治

柿霜柿霜
清熱,潤燥,化痰。治肺熱燥咳,咽乾喉痛,口舌生,吐血,咯血,消渴。
1.《滇南本草》:“治氣膈不通。”
2.《滇南本草圖說》:“消痰止嗽。”
3.《本草蒙筌》:“治勞嗽。”
4.《綱目》:“清上焦心肺熱,生津止渴,化痰寧嗽,治咽喉口舌瘡痛。”
5.《本草求真》:"治腸風痔漏。"
6.《隨息居飲食譜》:“清肺。治吐血、咯血,勞嗽,上消。”

用法用量

內服:沖服,1~3錢;或配合它藥作噙化。外用:撒敷。

臨床套用

柿霜柿霜
1.用於止血
取秋季自然脫落之柿樹葉,洗淨曬乾,研細過篩內服,每次5克(重者10克),每日3次。治療胃潰瘍出血4例,平均9天止血;肺結核出血5例,均有效;支氣管擴張咯血5例,止血4例,減少1例;腫瘤放療出血5例,止血4例,減少1例;功能性子宮出血7例,止血5例,減少2例;痔瘺便血60例,止血34例,那么減少16例,無效10例;另鼻衄6例,月經過多5例,眼底出血1例,紅斑狼瘡出血1例,尿血1例,皆有一定效果。其止血機理尚待研究。
2.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取經霜打落之柿樹葉洗淨曬乾,研細末,早晚各服1錢,1個月為一療程。2個療程無顯效者,可不必再服。適應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急性症狀已緩解,但血小板計數仍低於正常值,並有散在紫癜出現或輕度出血徵象的患者

選方

1.治傷酒內熱、多痰、多嗽、多喘,及老人痰火為患:柿霜、黃芩(酒炒)、天門冬(去心,酒煮搗膏)、橘紅、瓜蔞霜各一兩,海石(煅)、桔梗、真青黛各五錢,風化硝三錢。除天門冬搗膏外,余藥俱為細末,和入天門冬膏,煉蜜丸,彈子大。食後含化一丸。(《本草匯言》)
2.治咽喉嗽痛:柿霜、硼砂、天冬、麥冬各二錢,元參一錢,烏梅肉五分。蜜丸含化。(《沈氏尊生書》柿霜丸)
3.治臁脛爛瘡:柿霜、柿蒂等分。燒研敷之。(《衛生雜興》)
4.治呃逆:柿錢、丁香、人參等分。為細末,水煎,食後服。(《潔古家珍》柿錢散
5.治呃逆不止:柿蒂(燒灰存性)為末。黃酒調服,或用汁、砂糖等分和勻,燉熱徐服。(《村居救急方》)
6.治傷寒嘔噦不止:乾柿蒂七枚,白梅三枚。上二味,粗搗篩,只作一服,用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溫服,不拘時。(《聖濟總錄》柿蒂湯)
7.治胞滿咳逆不止:柿蒂、丁香各一兩。上細切,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濟生方》柿蒂湯)
8.治百日咳:柿蒂四錢(陰乾),烏梅核中之白仁十個(細切),加白糖三錢。用水二杯,煎至一杯。一日數回分服,連服數日。(《江西中醫藥》(3):20~22,1953)
9.治血淋:乾柿蒂(燒灰存性),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服。(《奇效良方》柿蒂散

歸經

歸心、肺、胃經。

貯藏

貯乾燥瓷缸內,置石灰箱內保存,防潮.

注意事項

凡脾胃虛寒,痰濕內盛,外感咳嗽,脾虛泄瀉,瘧疾等症均不宜食。
1.《本草圖經》:凡食柿不可與同,令人腹痛大瀉。
2.《本草經疏》:肺經無火,因客風寒作嗽者忌之;冷痢滑泄,腸胃虛脫者忌之;家素有寒積及感寒腹痛、感寒嘔吐者皆不得服。
3.《隨息居飲食譜》:凡中氣虛寒,痰濕內盛,外感風寒,胸腹痞悶,產後、病後,瀉痢、瘧、疝、痘後皆忌之。

名家論述

1.《綱目》:“柿霜,乃柿精液,入肺病上焦藥尤佳。”
2.《本草經疏》:“柿霜,其功長於清肅上焦火邪,兼能益脾開。”
3.《本草匯言》:“柿霜,清上焦虛火之藥也。如病久畏藥味者,用此可作藥中果珍,每日早晚白湯調服數錢。”
4.《本經逢原》:“乾柿白霜,專清肺胃之熱。在元氣未漓,可勝寒潤者,用之固宜,但虛勞煩嗽喘乏,得此鬱閉虛陽,病根日固,與埋薪灰燼何異。”
5.《醫學衷中參西錄》:“柿霜入肺,而甘涼滑潤。其甘也,能益肺氣;其涼也,能清肺熱;其滑也,能利肺痰;其潤也,能滋肺燥。”
6.《日華子本草》:潤心肺,止渴,澀腸,療肺痿,心熱,嗽,消痰,開胃。亦治吐血。
7.《嘉佑本草》:紅柿補氣,續經脈氣。醂柿澀下焦,健脾胃氣,消宿血。
8.朱震亨:人之陰氣,依胃為養。土傷則木挾相火,直衝清道而上作咳逆,古人以為胃寒,既用丁香、柿蒂,不知其孰為補虛、孰為降火,不能清氣利,惟有助火而已。
9.《綱目》:咳逆者,氣自臍下沖脈直上至咽膈,作呃忒、蹇逆之聲也。朱肱《南陽書》以噦為咳逆,王履《溯洄集》以咳嗽為咳逆,皆誤矣。噦者,乾嘔有聲也。咳逆,有傷寒吐下後,及久病、產後、老人、虛人陰氣大虧,陽氣暴逆,自下焦逆至上焦,而不能出者;有傷寒失下,及平人痰氣抑遏而然者。當視其虛實陰陽,或溫或補,或泄熱,或降氣,或吐或下可也。古方單用柿蒂煮汁飲之,取其苦溫能降逆氣也。《濟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薑之辛熱,以開痰散郁,蓋從治之法,而昔人亦常用之收效矣。至易水張氏,又益以人參,治病後虛人咳逆,亦
有功績。丹溪朱氏但執以寒治熱之理,而不及從治之法,矯枉之過矣。若陳氏《三因》,又加以良姜之類,是真以為胃寒而助其邪火者也。
10.《本草匯言》:沈則施曰,按丹溪翁謂人之陰氣,依胃為養。土傷則木挾相火,直衝清道而作咳逆,宜竹茹黃連柿蒂湯主之,此言熱呃也。《濟生》論調陽竭於下,孤陰獨存,陰氣亦將鏇脫,故逆上而作呃,宜丁附人參柿蒂湯主之,此言寒呃也。又按《準繩》論呃逆之證,有傷寒吐下後、久病、產後陰血大虧,陽氣暴逆,自下逆上而作呃者,非大溫中補中之劑不能治。又有平人飲食痰氣抑遏,而氣自臍下沖脈直上咽膈,而作呃忒蹇逆之聲,甩平胃二陳湯,加柿蒂數枚煎服,亦可止也。觀於柿蒂之苦澀,但可以散逆氣,而因寒、因熱、因虛、因滯者,則佐以丁、姜、茹、連、參、、平胃、二腖輩,當仔細斟酌,毋輕視也。
11.《本草求真》:柿蒂,雖與丁香同為止呃之味,然一辛熱而一苦平,合用深得寒熱兼濟之妙。如系有寒無熱,則丁香在所必用,不得固執從治,必當佐以柿蒂。有熱無寒,則柿蒂在所必需,不得泥以兼濟之必雜以丁香。是以古人用藥,有合數味而見效者,有單用一味而見效者,要使藥與病對,不致悖謬而枉施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