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釋義
太淵:太,指大的意思;淵,指深的意思。此穴為肺經原穴,八會穴之脈會,脈氣大會於此,博大而深,故名。
腧穴定位
簡便定位
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或仰掌,當掌後第一橫紋上,用手摸有脈搏跳動處的橈側凹陷者中即是。
解剖定位
當橈側腕屈肌腱的外側,拇長展肌腱內側;有橈動、靜脈;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
功能主治
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經分布,故不宜自行針灸。
功能作用
補肺益氣,止咳化痰,通經復脈 此穴為肺經之輸穴,五行屬性屬土,土能生金,故是手太陰肺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加上又是肺經之原穴,為肺經之原氣流注之處,故此穴擅長補肺虛,即可補肺氣之虧損,又可滋肺陰之虧耗,可治療久病體弱,肺虛諸證。肺主氣,以助心脈行營血,因此穴居寸口,肺朝百脈,此穴又是八會穴之脈會,是臟腑脈氣會聚之處,有調氣血,通血脈,助心脈搏動之功,故可用於心脈瘀阻的心痛心悸、無脈症。因此穴位於腕部,可舒筋利節、通經活絡,故可治療手腕疼痛無力。
主治病證
咳嗽氣喘、痰多氣短,咯血胸痛、咽乾咽痛;心痛心悸、無脈症;手腕疼痛無力。
配伍套用
咳血:太淵、尺澤、魚際、肺俞、膈俞、三陰交(《針灸醫案集要》)。
嘔血:太淵、神門、太沖、行間、魚際(《針灸資生經》)。
臂內廉痛:太淵、經渠(《備急千金要方》)。
頓咳:太淵、四縫、合谷、少商(《針灸治驗錄》)。
吼喘氣滿,肺脹不得臥:太淵、俞府、風門、膻中、中府、三里(《針灸大全》)。
掌中熱:太淵、列缺、經渠(《神應經》)。
煩怨不臥:太淵、公孫、隱白、肺俞、陰陵泉、三陰交(《神應經》)。
牙齒疼痛:太淵、列缺、人中、頰車、呂細、合谷(《針灸大成》)。
嘔吐:太淵、大陵、乳根、中脘、氣海、足三里、內庭(《針灸逢源》)。
保健養生
經常用拇指及甲尖掐按太淵,每次1~3分鐘,可以補肺氣、利心臟,促進血液循環,還可保健心腦血管,預防心肺疾患。
腧穴操作
針刺
直刺0.2~0.3寸,局部麻脹;針刺時避開橈動脈。
艾灸
艾炷灸1~3壯,艾條灸5~10分鐘,因靠近橈動脈,不宜瘢痕灸。
按摩
按法、點法、揉法、按揉法、點揉法、點按法、掐法、拇指彈撥法等。
現代研究
實驗研究表明,太淵穴對肺功能有明顯調整作用,用肺功能測定儀,測定針刺太淵對肺通氣功能障礙者的肺功能,對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者的一秒鐘用力呼氣容積占用肺活量的比值,最大用力呼氣中段流量針刺療數值升高,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說明太淵有改善肺通氣量的作用,使肺呼吸機能加強。
太淵為八會穴之一的脈會,對血液運行失常及出血等疾患有較好的療效。臨床觀察表明,針刺太淵穴對咯血及腦出血,均有顯著效應。對於血壓的調整也有較好作用,臨床觀察表明,針刺太淵穴對Ⅲ期高血壓有降壓作用。
古文摘錄
定位記載
《靈樞·本輸》:魚後一寸陷者中。
《針灸甲乙經》:在掌後陷者中。
《難經集注》虞庶註:在手魚際間,應手動脈。
《針灸大成》:掌後內側橫紋頭,動脈中。
主治記載
《針灸甲乙經》:咳逆煩悶不得臥,胸中滿,喘不得息,背痛;痹逆氣,寒厥急,煩心,善唾噦噫,胸滿嗷呼,胃氣上逆,胸痛;病溫身熱,五日以上,汗不出,刺太淵留針一時取之。若未滿五日,禁不可刺也。
《席弘賦》:氣刺兩乳求太淵。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腹脹;眼疾。
《類經圖翼》:噫氣、咳血;煩躁狂言,不得臥,目痛,生翳赤筋;肩背痛引臂髀;溺色變,遺矢無度。
《醫宗金鑒》:手腕無力疼痛,及咳嗽風痰,偏正頭疼等證。
《循經號穴編》引別錄云:頭目面腫痛,牙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