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

胸腺

胸腺(thymus)為機體的重要淋巴器官。其功能與免疫緊密相關,分泌胸腺激素及激素類物質,具內分泌機能的器官。位於胸腔前縱隔。胚胎後期及初生時,人胸腺約重10~15克,是一生中重量相對最大的時期。隨年齡增長,胸腺繼續發育,到青春期約30~40克。此後胸腺逐漸退化,淋巴細胞減少,脂肪組織增多,至老年僅15克。胸腺位於胸骨後面,緊靠心臟,呈灰赤色,扁平橢圓形,分左、右兩葉,由淋巴組織構成。青春期前發育良好,青春期後逐漸退化,被脂肪組織所代替。

基本信息

形態

胸腺位於胸骨後面,緊靠心臟,呈灰赤色,扁平橢圓形,分左、右兩葉,由淋巴組織構成。青春期前發育良好,青春期後逐漸退化,被脂肪組織所代替。

基本內容

胸腺胸腺
胸腺的結構表面有結締組織被膜,結締組織伸入胸腺實質把胸腺分成許多不完全分隔的小葉。小葉周邊為皮質,深部為髓質。皮質不完全包圍髓質,相鄰小葉髓質彼此銜接。皮質主要由淋巴細胞和上皮性網狀細胞構成,胞質中有顆粒及泡狀結構。網狀細胞間有密集的淋巴細胞。胸腺的淋巴細胞又稱為胸腺細胞,在皮質淺層細胞較大,為較原始的淋巴細胞。中層為中等大小的淋巴細胞,深層為小淋巴細胞。從淺層到深層為造血幹細胞增殖分化為小淋巴細胞的過程。皮質內還有巨噬細胞,無淋巴小結。髓質中淋巴細胞少而稀疏,上皮性網狀細胞多而顯著。形態多樣,胞質中有顆粒及泡狀結構,為其分泌物。尚有散在的圓形的胸腺小體。作用尚不清楚。

主要功能

產生T淋巴細胞

造血幹細胞經血流遷入胸腺後,先在皮質增殖分化成淋巴細胞。其中大部分淋巴細胞死亡,小部分繼續發育進入髓質,成為近於成熟的T淋巴細胞。這些細胞穿過毛細血管後微靜脈的管壁,循血流,再遷移到周圍淋巴結的彌散淋巴組織中,此處稱為胸腺依賴區。整個淋巴器官的發育和機體免疫力都必需有T淋巴細胞,胸腺為周圍淋巴器官正常發育和機體免疫所必需。當T淋巴細胞充分發育,遷移到周圍淋巴器官後,胸腺重要性逐漸減低。胸腺是人體最早開始衰老的器官。

產生和分泌胸腺素和激素類物質

從1940年代開始,已從胸腺中提出十幾種有效的體液因素,它們無種屬特異性,在某種程度上代替胸腺機能,以微量存在於血中,以環核苷酸(cAMP)作為第二信使,可視為胸腺激素(thymin)。其中研究最多的是胸腺素(thy-mosin)。胸腺素為懷特(White)和戈爾茨坦(Goldstein)從小牛胸腺中提取出來的、分子量為12000道爾頓的蛋白質。能使免疫缺陷病人的T細胞機能得到恢復,可誘導無胸腺及去胸腺小鼠的T細胞機能,並可增加小鼠胸腺細胞中的環鳥苷酸。此外,胸腺激素Ⅰ,也是從小牛胸腺中提取出來的多肽,以後進一步提純成胸腺激素Ⅱ,亦有誘導T細胞的機能,此激素存在於胸腺皮質或髓質上皮細胞中,而不存在胸腺細胞中。

胸腺實驗

胸腺胸腺
胸腺:豬胸腺切片,HE染色。
1.被膜:把腺體分成若干個小葉。
2.胸腺小葉,皮質部被結締組織分開,而髓質部分仍連在一起。皮質有大量深染的T-淋巴細胞在皮質的外周。還可見到巨噬細胞。在被膜下,間隔旁或血管周圍,可見由扁平上皮細胞形成的隔層,這些上皮細胞染色淺,核呈橢圓形,叫做上皮網狀細胞。這類細胞在小葉內呈星狀,形成網架,T-淋巴細胞在網眼中發育,上皮網狀細胞可分泌胸腺激素,誘導淋巴細胞的分裂。
3.胸腺小體,位於髓質,由數層上皮網狀細胞以同心圓排列,構成圓形或卵圓形小體。小體中央透明,呈玻璃樣變,功能不詳。
4.在皮質和髓質交界處,可見有毛細血管後微靜脈。

胸腺素

來源:動物胸腺中有多種多肽類激素,總稱為胸腺激素。已由小牛胸腺分離精製的胸腺激素有胸腺素(Thymosin)、胸腺體液因子(Thymushumoralfactor)、胸腺增生意(Thy—mopoietin)和胸腺因子(Thymicfactor)等多種。胸腺素已試用於臨床,目前國外臨床試用的主要是由小牛胸腺素純化而得的胸腺素組分5(胸腺素F5,Thymosinfraction5),它含12種主要的多膿和20餘種次要的多肋,分子量1000一15000。中國生產的豬胸腺素(豬胸腺素F5)系由豬胸腺提取的含8—9種不同等電點的蛋白質組分的混合物,分子量為9000—68000不等,低分子量組分占70%一80%。
作用與用途:胸腺素可使由骨髓產生的幹細胞轉變成T細胞,因而有增強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對體液免疫的影響甚微。動物試驗表明,它能使去胸腺小鼠部分或接近全部地恢復免疫排異和移植物抗宿主反應,能使萎縮的淋巴組織復生,淋巴細胞增殖,使幼淋巴細胞成熟,變為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細胞。胸腺素的作用可能是:①能連續誘導T細胞分化發育的各個階段;②具有調節機體的免疫平衡的作用;③能增強成熟T細胞對抗原或其它刺激的反應。胸腺素無明顯的種屬特異性。
胸腺素已試用於胸腺發育不全綜合徵、運動失調性毛細血管擴張症、慢性皮膚黏膜真菌病等免疫缺陷病。對胸腺發育不全症思兒可長期套用作替代性治療。用於腫瘤病人,可見大部分患者T細胞數增多,也見有臨床症狀改善。對全身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一定療效。國內豬胸腺素試用於治療復發性口瘡、麻風、重症感染、慢性腎炎等等伴有細胞免疫功能
胸腺胸腺
低下的患者時,發現對麻風和重症感染的效果最為滿意,對病毒性肝炎、惡性腫瘤、某些眼病也有一定療效。

用法與用量

肌注:每次2—10mg,每日或隔日1次。用於胸腺發育不良症幼兒,每天1mg/kg,症狀改善後,改維持量為每周1mg/kg,作長期替代治療。

胸腺肽

胸腺肽(又名胸腺素)是胸腺組織分泌的具有生理活性的一組多肽。
其生理功能為:
1.連續誘導T細胞分化、發育的各個階段。
2.維持機體免疫平衡狀態增強T細胞對抗原的反應。
3.從而提高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
胸腺中包含多種激素,歸屬於α、β、γ三類,共同誘導T細胞的成熟分化。胸腺肽在中國臨床套用已20餘年,過去因各種製劑製備方法和質量控制不統一,臨床觀察不規範,療效難以肯定。胸腺肽主要活性成份是由28個胺基酸組成的胸腺肽α1(Tα1),現已有化學合成的商品。
治療機理:有多樣生物學活性的胸腺肽主要是誘導T細胞分化成熟、增強細胞因子的生成和增強B細胞的抗體應答。
臨床試驗:早期用以治療少數病例的結果表明,病情改善、HBeAg陰轉均較對照組為高。各次臨床試驗病人均能耐受,未發現重要不良反應。
療程、劑量與療效:推薦用Tα11.6mg或900μg/m22/周,6個月。
1.延遲效應:治療結束時對Tα1的效應率很低,超出對照組不多。但隨訪觀察中完全效應的病例逐漸增加。提示Tα1直接抑制病毒,血清病毒水平下降是其免疫調節的結果。Tα1可能激活病
胸腺胸腺
毒特異的Th細胞功能,通過分泌IFNγ、IL-2和TNFα誘導CTL。延遲效應表現在大多數效應病例清除病毒前並無ALT增高(經細胞因子的不損傷細胞清除病毒);少數病例可能是CTL的殺傷作用。
2.完全效應率:慢性B型肝炎單一用Tα1,治療的效應率可能不高,大體比對照組高15%。與抗病毒藥物聯合治療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
3.肝組織學:持續效應組肝活體組織治療前後配對檢查顯示有顯著進步。
藥理毒理:該品為免疫調節藥。具有調節和增強人體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能促使有絲分裂原激活後的外周血中的T淋巴細胞成熟,增加T細胞在各種抗原或致有絲分裂原激活後各種淋巴因子(如:α、γ干擾素、白介素2和白介素3)的分泌,增加T細胞上淋巴因子受體的水平。它同時通過對T4輔助細胞的激活作用來增強淋巴細胞反應。此外,該品可能影響NK前體細胞的趨化,該前體細胞在暴露於干擾素後變得更有細胞毒性。因此,該品具有調節和增強人體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適應症:用於:①用於18歲以上的慢性B型肝炎患者。因18歲以後胸腺開始萎縮,細胞免疫功能減退;②各種原發性或繼發性T細胞缺陷病;③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④各種細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⑤腫瘤的輔助治療。
用法和用量:口服每次2~5片,一日3次或遵醫囑。
不良反應:①耐受性良好,個別可見噁心、發熱、頭暈、胸悶、無力等不良反應,少數患者偶有嗜睡感。②慢性B型肝炎患者使用時可能ALT水平短暫上升,如無肝衰竭預兆出現,仍可繼續使用該品。
禁忌:對該品有過敏反應者或器官移植者禁用。
注意事項:①該品通過增強患者的免疫功能而發揮治療作用的,故對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受者)不應使用該品,除非治療帶來的裨益明顯大於危險性時。②治療期間應定期檢查肝功能。③18歲以下患者慎用。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動物生育研究顯示,在對照組及本藥治療組,對胚胎異影響無任何差異。目前尚不知本藥是否對胚胎有傷害,或是否影響生育能力。故本藥只能在十分必要時才給予孕婦使用。儘管該品未證實經人乳排出,但用於哺乳期婦女仍應特別慎重。
兒童用藥:在18歲以下患者,本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確立。
藥物相互作用:①該品與許多常用藥物合併使用,其中包括干擾素、消炎藥、抗菌素、激素、鎮痛藥、降壓藥、利尿藥、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中樞神經系統藥物、避孕藥,沒有任何干擾現象出現。②該品與干擾素合用,對於改善免疫機能有協同作用。
藥物過量:目前尚無任何關於人體過量(治療或意外)的報導。動物毒性試驗顯示在10mg/kg劑量以下(目前研究所用最高量)沒有任何副反應發生。

胸腺疾病

胸腺是人體免疫特別是細胞免疫的重要器官。故胸腺有病變時,將對機體免疫功能帶來嚴重影響,使機體免疫自穩功能紊亂並伴發自身免疫性疾病。 胸腺疾病可按其大小分類。小於正常的胸腺分原發性先天性胸腺發育不全;繼發於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妊娠、授乳、營養不良、類固醇和細胞毒藥物治療及放射線照射等。大於正常的胸腺有胸腺瘤、胸腺其他腫瘤、轉移瘤、胸腺囊腫、創傷後出血等。
胸腺發育不全又稱迪喬治氏綜合徵,咽囊綜合徵。1965年由迪喬治描述。由於胚胎早期(6~8周)、Ⅲ、Ⅳ咽囊衍化而來的上皮性胚基發育障礙,導致胸腺及鄰近的甲狀旁腺缺損或發育不全。胸腺完全缺如或僅遺留很小的纖維化組織,胸腺小葉皮、髓質分界消失,無哈塞爾氏小體。淋巴結、脾臟胸腺依賴區淋巴細胞極少或缺如。淋巴結非胸腺依賴區、骨髓中漿細胞數量明顯增加。臨床表現為:細胞免疫能力低下,對黴菌、病毒(風疹、水痘、巨細胞病毒等)易感染,由於抗感染能力低下,患兒發育遲緩,生活能力差,常患呼吸道感染、肺炎、腸炎、消化不良等。對各種減毒活疫菌均不能耐受,接種後可導致嚴重感染,甚至死亡。患兒並發淋巴瘤的幾率高。由於甲狀旁腺發育不全,新生兒期出現反覆手足搐搦。持續抽搐導致嚴重的腦缺氧,造成永久性神經系統損害;表現為特殊的面容:眼距過寬,外耳輪位置過低,出現切跡,小頜,魚狀口型等;可伴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如主動脈錯位、法洛氏四聯症等。預後不佳,多於2歲前死於嚴重感染。
胸腺胸腺
此病還可表現為不完全性:胸腺體積雖小,組織學尚屬正常。臨床表現亦較輕,生存期可延至10歲左右,多因心血管畸形導致心力衰竭而死亡。
實驗室檢查可見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低於1.2×109/L(1200/mm3),主要是T細胞數量降低。細胞免疫功能檢查:對各種皮膚抗原的遲發性超敏反應陰性,E玫瑰花形成率、PHA淋巴細胞轉化率顯著下降,提示細胞免疫功能低下。體液免疫功能大致正常或略低。血液化學表現為血鈣低,血磷過高,血清甲狀旁腺激素含量很低。X射線檢查不顯示胸腺陰影。
根據典型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胸部X射線檢查可以確診。組織學上應與繼發性胸腺萎縮相鑑別。後者無論胸腺萎縮到何種程度,鏡下仍可見到哈塞爾氏小體,病因去除後,胸腺改變常可逆。
新生兒抽搐可用鈣劑、維生素D治療,還應抗感染和支持治療。若輸血,供者血液需經放射線照射後使用,以免發生致死性移植物抗宿主反應。近年來採用胎兒胸腺移植或採用胸腺素治療本病,短期療效甚為滿意。
另外因Ⅱ、Ⅲ咽囊發育障礙引起的胸腺發育不全和甲狀腺功能減退綜合徵,較罕見。胸腺瘤多位於前上縱隔和前中縱隔。約占原發性縱隔腫瘤的20~25%,多發生於中老年人,男女發病基本相同。按組織學特點可分為淋巴細胞型、上皮網狀細胞型、上皮細胞和淋巴細胞混合型等。可伴發自身免疫病及免疫缺陷,症狀也可各自先後出現。臨床表現為咳嗽、胸痛、吞咽障礙、呼吸困難、聲嘶、頸部腫塊及上腔靜脈阻塞綜合徵,部分病人可無症狀,僅於胸部X射線檢查時發現。免疫缺陷表現為對各種病原微生物易感,21%患者後期並發胸腺以外的惡性腫瘤。最常伴發的自身免疫病為重症肌無力,約占30%;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慢性活動性肝炎、糖尿病等。
實驗室檢查可見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下降,細胞免疫功能檢查有低下表現。血清中還可測出各種自身抗體,如抗核抗體,抗平滑肌抗體、抗線粒體抗體等。
正側位胸片上見到前縱隔有圓形或橢圓形團塊陰影是診斷本病的主要依據,若同時伴發重症肌無力即可確診。CT掃描有助於檢查腫物的大小和定位。腫瘤的良惡性除組織學上觀察瘤細胞分化的程度外,重要的是術中觀看其有無包膜外侵犯。本病還要注意與其他致胸腺腫大的疾病鑑別,排除前縱隔的一些疾病,如血管瘤、前縱隔轉移瘤、腫大的淋巴結、間皮瘤、甲狀腺和甲狀旁腺腫瘤及嗜鉻細胞瘤等。
治療可行手術切除,若有包膜外侵犯,術後應加用放療。胸腺瘤對化療不敏感。惡性胸腺瘤多以局部浸潤為主,少有遠處轉移。其5年生存率>50%。
胸腺的其他腫瘤還有胸腺脂肪瘤、神經內分泌細胞瘤(其中50%產生ACTH樣物質)、惡性淋巴瘤精原細胞瘤畸胎瘤、卵黃囊瘤等。

人體器官系統及組織

人作為世界上最高級的動物,小小的身軀里包含了無數的秘密,我們要通過科學來了解自己的身體,了解組成人身體的器官、系統、及組織。才能更好的開發運用和保護自己的身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