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師範大學

福建師範大學

福建師範大學(Fujian Normal University),坐落於中國東南名城——福州市,由福建省人民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共建,福建省屬重點大學,入選中國“2011計畫”、“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卓越教師培養計畫”,設有研究生院,為中國建校最早的師範大學之一、福建省重點建設三所高水平大學之一 、面向東南亞開展對外漢語教學培訓基地、國家單獨招收台灣學生試點學校、支持周邊國家漢語教學重點學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受院校、中國-東協教育培訓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國培計畫”示範性集中培訓項目學校。 福建師範大學前身為1907年由清朝帝師陳寶琛創辦的福建優級師範學堂。後由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福建協和大學、福建省立師範專科學校等單位幾經調整合併,於1953年成立福建師範學院,1972年易名為福建師範大學。葉聖陶、郭紹虞、董作賓、林蘭英、鄭作新、黃維垣、唐仲璋、唐崇惕、姚建年等一大批知名專家、學者曾在學校任教。

學校簡介

福建師範大學是一所省屬重點大學,前身為1907年由清朝末代帝師陳寶琛創辦的福建優級師範學堂,建國後,1951年私立福建協和大學(1915-1950年)、福建研究院(1939--1951年)、私立福建學院(1931年--1951年)、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1908--1941、1946-1951年)、福建省立師範專科學校(1940---1951年)等單位幾經調整合併成立“福州大學”,1951年,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與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撤銷,從此結束了它36年的辦學歷史。 福州大學於1953年改名福建師範學院,1970年撤銷, 1972年復校並易名為福建師範大學並沿用至今。福建師大位於福建福州316國道附近。

福建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
福建師範大學坐落於省會福州市,校本部有旗山倉山兩個校區,占地面積3500多畝,1936年福建省立福州師範學校、省立莆田師範學校、建甌鄉村師範學校、閩侯鄉村師範學校合併組建福建省立福建師範學校,福建司法學校(1983-2003年)2003年併入福建師大。 福建優級師範學堂還發展為三明學院。 百載春秋,薪火相傳。李建平、、鄭作新、黃維垣、唐仲璋、唐崇惕、姚建年、葉聖陶、郭紹虞、林蘭英等一大批知名專家、學者曾在學校學習、任教。雖然學校數度易名,幾經遷徙,但經過一代又一代師大人的共同努力,砥礪出“知明行篤,立誠致廣”的校訓精神,孕育了“重教、勤學、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不斷推動學校事業向前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抓住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發展機遇,憑藉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春風,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學校設有各類學院28個、本科專業68個,有1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和10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和180個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有教育碩士、公共管理碩士、體育碩士、藝術碩士4個專業學位授權點和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權點、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權點,已形成了文、史、哲、理、工、教、經、法、管、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和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擁有4個國家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8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部共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省級重點研究基地,18個省重點學科,4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4個本科教學省重點實驗室,8個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此外,學校還是國家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工程培訓基地、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面向東南亞開展對外漢語教學培訓基地、福建省高校師資培訓中心等人才培養和研究基地、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學校、國家單獨招收台灣學生試點學校、支持周邊國家漢語教學重點學校等。

校本部現有全日制本科生2萬餘人,各類研究生5500多人。還有來自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各類留學生,以及港澳台及華僑學生。

學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已形成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愛崗敬業、拼搏向上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員工2600多人。在1700多名專任教師中,副教授以上職稱人員800多人;有雙聘院士1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7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教學名師”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省級人選47人,省級優秀專家22人,教育部“高校優秀青年教師”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6人,教育部高等學校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5人,“閩江學者”特聘教授6人,歷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17人。

依託多學科的優勢和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學校的教學科研水平不斷提升。近年來,學校先後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和優秀教材一、二等獎19項,國家級精品課程和省級精品課程15項,全國基礎教育改革實驗研究項目優秀成果獎5 項,省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50項。先後承擔各類國家級課題100餘項,其他各類課題3000多項,共獲各級科技成果、科技進步獎近700 項,其中獨立或合作獲國家三大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6項,其它全國性獎17項。

學校編輯出版的 《福建師範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 《福建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福建中學數學》《外國語言文學》 等各類學術刊物公開發行,受到各方好評。其中, 《福建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被列為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全國百強社科學報、福建省一級社科期刊; 《福建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也被列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福建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
學校辦學條件優良。圖書館藏書量300多萬冊,在全國高師院校名列前茅,尤以豐富的古籍、善本、碑刻、字畫、地方文獻、早期外文原版書籍和五四前後的代表性報刊的收藏,稱譽海內外。擁有教學科研用計算機8000多台,多媒體教室100多間,語音室30多間;建有各類研究所、研究中心70多個,並擁有計算中心、分析測試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等教學科研實驗基地。校園網路建設的速度、規模和覆蓋面不斷擴大,在學校辦學中得到廣泛套用。

學校充分發揮地處海峽西岸經濟區、毗鄰港澳台、面向東南亞的區位優勢,積極開展對外合作與交流,目前已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科研機構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了友好的合作關係。學校的海外華文教育已初具規模,在東南亞國家產生了良好反響,已派出多批志願者赴菲律賓開展漢語教學活動,志願者以出色的表現受到了菲律賓華人華僑社會的一致好評,得到了我駐菲律賓大使館和國家漢辦的充分肯定。2007年1月16日,正在菲律賓訪問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切會見了我校志願者師生代表併合影留念。

發展歷史

●福建法政專門學校。
1910年福建法政專門學校成立,後升格為私立福建學院,後再改為福建福建法政專門學校,私立福建學院,1936年私立福建學院農科併入私立福建協和大
學,1951年部分併入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學院。1951年私立福建學院法律政治經濟3系併入廈門大學。


●福建省立師專-福建師院(烏山)簡史福建師範大學福建省立師範專科學校(下文簡稱"福建師專")為福建師範大學主要前身之一。

1936年福建省立福州師範學校、省立莆田師範學校、建甌鄉村師範學校、閩侯鄉村師範學校(福州鄉村師範學校)等合併組建福建省立福建師範學校 莆田師範學校1918年福建省立第四行政督查區師範學校在莆田創建

1926年福建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更名為省立莆田師範學校

民國12年,1924年在莆田設定省立莆田高級中學,地址在興化府(今天莆田市)府學舊址東大路柴坊里

民國16年,1927年福建省高級師範學校和省立莆田師範學校在莆田合併改建為省立第二高級中學

民國18年,1929年省立第二高級中學更名為省立莆田高級中學民國20年,

1931年省立莆田高級中學和省立莆田師範學校合併改建為省立莆田師範學校,1936年福建省立福州師範學校、省立莆田師範學校、建甌鄉村師範學校、閩侯鄉村師範學校(福州鄉村師範學校)等合併組建福建省立福建師範學校

1929年建甌鄉村師範學校創建閩侯鄉村師範學校(福州鄉村師範學校),1928年福州鄉村師範學校創建1942年福建省立福建師範學校更名為福建省立永安師範學校該校於1941年6月1日,在抗戰烽火,後該校在永安的部分發展為三明師範學校,三明學院。 當時省政府主席陳儀和教育廳長鄭貞文,對於創設本省公立的正規中等學校師資培訓機構,態度頗為積極,曾多次提出具體方案,均遭教育部否決。本省公立的正規高師院校長期消失,加劇了本省中等學校的嚴重""師荒"。1940年夏省政府未經教育部同意,從權設定了省立中等學校師資養成所(二年制),以應急需。鑒於該所受種種條件限制,對解救本省中等"師荒"未能大有作為,省政府和教育廳不久又派專人向教育部力陳創辦福建師專的迫切需要,才得到同意。1941年4月著手籌辦,6月1日獲電準成立,唐守謙被任命為校長,8月1日即
正式開學。福建師專在學校的性質與任務上,同1907年成立的福建優級師範學堂一脈相承,在福建高等師範教育史上,起著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福建師專創立
於抗戰開始的第四年,當時戰火已蔓延到省境,加以國民黨統治區政府腐敗,經濟頻於崩潰,因此創業極為艱苦。師專是以中師養成所為基礎籌辦起來的。校址最初利用後者的霞嶺舊址。霞嶺為永安的一個偏僻小山村,處在重疊的山嶺包圍中,範圍狹小,無發展餘地。1942年5月乘春深水滿時節,順流而下遷校南平沙溪之濱的水南後谷。當時師生生活、工作和學習的條件極為艱苦。學校經費已支絀,而物價又不斷暴漲。兩地校舍幾乎都是木質結構,連外牆也用木板釘成,夏季不足抗暑,冬季不足禦寒。學校未裝電燈,師生晚間在昏黃的煤油燈下,埋頭備課學習。教師待遇菲薄,學生公費待遇有限,都跟不上物價的飛漲。師生原已營養不良,更何堪瘧疾流行,臭蟲成災,健康水平急劇下降。但,他們激於為抗戰救亡大業,為發展文化教育的愛國熱情,克服了重重困難,發憤努力教學、學習,在學校創業中作出可喜的成績。篳路藍縷,辦學創出特色:首先,快速組建一支精幹的教師和行政
骨幹隊伍。這是學校創業的第一難題。好在許多省外專家學者因東南戰局日趨緊張,紛紛撤退永安,本省幾所高等學校和一些歷史悠久的中學也疏散內地,教師的流動性較大,都為師專組建教師隊伍提供了有利條件。而首任校長唐守謙又知人善任,多方延攬。所以在短期內即能建成一支精幹的教師和行政骨幹隊伍。受聘者多學有專長,不少在省內外學術界、教育界享有盛譽,由首任科主任陣容中即可見一斑:教育科主任吳家鎮(留日),曾任北京師大、廈門大學等多校教授,為資深的教育專家;文史地科主任章靳以,為國內著名進步文藝作家;數理科主任黃開繩(留日),為本省科技界耆宿,曾任省立科學館館長多年;藝術科主任謝投入(留法)和體育及童子軍科主任莊文潮,分別為本省藝壇聲譽卓著的耆宿。1944年秋,國文科獨立設定後,先後擔任主任者有:林天蘭(留美)(1946年秋英語科增設後亦任主任),為著名外國文學專家;黃壽祺,國內《易》學名家。1948年數學科獨立設定後,主任王邦珍為著名的本省數學教育耆宿。至於行政班子,三處主任全由教授、副教授兼任。其次,切合當時需要的學科和課程設定。當時由於抗日戰爭的影響,我省沿海許多中學疏散內地,多縮小規模,一批已經或計畫增設的新校班數也較小。為適應這種情況,福建師專初期設定了文史地和數理化兩個綜合性學科,使學生一專多能,畢業後勝任相近學科的數學。文史地科以國文為主,分組選修歷史,地理或英語; 數理化科以理化為主,兼習數學。教育科也分組輔修中文、歷史或地理課程。實踐證明這種措施的效果是很好的。師專課程參照師範學院本科(5年制)教學計畫,根據師專學習年限(3年)和所設學科的特殊,加以壓縮調整,科目分4類,計108學分。師範學院總學分63.5%強。除個別科目,都能按規定開設,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再次,艱苦樸素勤勞的學風。福建師專學生絕大多數出身貧寒家庭,以一般大學收費高昂,不敢問津,而師專有公費待遇,因此他們積極爭取中選入學。入學後他們生活樸素,刻苦耐勞,而且多能勤學苦練。上述特點也為他們容易接受進步思想,後來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奠定了基礎。他們的艱苦樸素勤勞作風,畢業後帶到工作崗位,還影響了所教的學生。貢獻突出,影響及于海內外:一、緩和中學"師荒",培養教育骨幹。福建師專自1941年6月創立到1949年7月福州解放前,共畢業學生630人。數量雖不算多,但對當時的嚴重"師荒"而言,仍似久旱逢甘霖。嚴格說來,3年制師專原只培養國中教師,但由於實際需要,福建師專辦學任務中蓄意籠統提出培養中等學校師資,在課程安排上也提高了要求,實際上大量畢業生也都承擔了高中的教學工作。他們在舊中國培養,在新中國成長,建國後許多人成為中等學校的教學骨幹力量。至於聲譽卓著的老校長、老教育局長,也不在少數。有
些畢業同學被破格提升為高等學府的教師,並取得了高級職稱。
 。師專校友在台灣高等學校任教授者達10餘人,尤以體育和藝術兩專業為多。三、為後繼的我省高師院校儲備師資和行政骨幹。師專興辦9年,組建了一支比較齊全充實的師資隊伍,為後繼諸校儲備了師資和骨幹,為師專教師後在福州大學等校榮任校級領導者2人,曾任6個系的主任者8人。四、進步學生運動影響深廣。師專後期形成了波瀾壯闊的進步學生運動。特別在1946年中共地下黨支部成立以後,學生活動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更趨明確。自1943年開始,師專師生一再掀起"改院"運動,後發展到以罷課、請願手段進行鬥爭。為抗議省政府停發師生的平價糧,師專學生代表百餘人到有關機關請願,終得勝利。1949年3月發動了"反飢餓、反迫害、反徵兵、反征糧"聲勢浩大的遊行。進步學生運動不僅當時在校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還培養鍛鍊了一批骨幹力量,畢業後成為許多單位的領導幹部或骨幹分子。
福建師專自1944年秋季起到1949年8月福州解放,先後繼任校長者計有李黎洲、林希謙、彭傳珍和林天蘭等人。在他們的經營下,學校規模、校舍設備及師資隊伍,均有所擴大改善,1946年1月校址由南平喬遷福建師範教育的發源地-福州烏石山,加強了辦學條件。1949年8月師專師生迎來了福州的解放。9月省軍管會接管了學校,仍稱福建省立師範專科學院。1950年9月該校即擴建為福州大學,1953年後改名福建師範學院,

●私立福建協和大學史略(1915-1950)清宣統三年(1911),由世界基督教大會推
舉的高等教育委員會會長高綽博士(Dr.John
Goucher)來福州,與福建基督教六公會聯議創辦大學,幾經醞釀、籌備,於民國四年(1915)成立董事會,以俾益知(W.L.Beard)為主席,
推選莊才偉(AduinC.Jones)為首任校長,校名定為福建協和大學((FukienChristianUniversity)。
民國五年(1916)二月,該校於福州倉前山租舊俄商茶行正式開課,將福州的英華、格致、三一及英華、尋源五書院
的高年級學生為一年級學生,總數有81人,但不招收女生。老師專任者5人,兼任者4人。民國六年(1917)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承認協大是一所合格大學,
並且參照美國大學畢業生的管理辦法,承認其畢業生同樣可取得學士學位。翌年,美國羅氏基金董事會鑒於協大辦學漸具規模,乃逐年指定一筆巨款,撥作添聘教授
和購置設備之用。民國八年(1919)一月,羅氏基金社撥助該校科學館的建築設備及常年維持費,並設科學講座六名。莊校長之兄嫂亦捐建文學院一座,及逐年
圖書購置經費。民國十一年(1922)學校擇定福州魁岐鄉為校址,於鼓山之麓,閩江之濱,建築新校舍,大小數十座饒有東方古典風味的精緻建築峙立江東,背
倚鼓山,面俯閩江之流,遠山凝翠,江帆如畫,不愧為一所實施大學教育的好學府。
民國十二年(1923),莊偉才校長積勞病逝,由高智(JohnGowdy))繼任。民國十四年(1925),文學院、科學館及大小30座校舍先後落
成,為紀念莊校長即以科學館命名EdwinC.JonesMemorialScienceHall。民
國十六年(1927),校董事會改組、高校長辭職回美,校務收回國人自辦,由校友林景潤繼任校長,並遵照國民政府頒布的私立大學規程報請立案,民國十七年
(1928)得何氏中國文化研究基金會的津助,擴充文學院各學系。民國二十年(1931)國民政府教育部因協大只有文、理兩科,不符合大學至少要有3個學
院的規定,遂準以"私立福建協和學?quot;立案。民國二十三年(1934)女生宿舍竣工,始兼收女姓。民國二十五年(1936)得福建省政府補助,添
設農學與農業經濟兩個學系,開辦農業試驗場,民國二十六(1937)並在邵武設立閩北農林試驗場,作為發展農科學系的準備。這時該校文學院共分文史、西哲、教育3學系;理學院共分生物、化學、醫預、數理4學系。抗
戰開始,福州地處沿海,深受日寇威脅,協大就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五月遷到閩北山城邵武。在邵武除借用漢美及樂德兩中學舊址的樓房數十餘座外,又新
建才偉樓和高智樓,作為男生宿舍和圖書館。當時群山環抱中的邵武,便成為戰時的文化城,兩個中學的舊址,校舍矗立,綠樹如蓋,環境之幽靜、寬敞,於戰時可稱首屈一指。最難得的是該校重要的圖書,幾已全部運到了邵武,在戰時能夠儲備這樣完整豐足的圖書,的確是十分的可貴的。邵武校舍分為東、北門兩部,相距約2華里,文學院、農科及總辦公廳設在東門,理學院設在北門。當時校舍有樓房30餘座,大半是借用原有房屋,一部分系新建,林場占地1000餘畝,遍植馬尾松。農場150畝,附設倉庫加工場、水碓及制茶試驗所。園藝場135畝,蕃殖各種果樹苗木,達20餘萬株,花卉2000餘盆,校內並自備電廠及印刷所。民
國二十九年春(1940),教育部令農學系擴充為農藝學系及園藝學系,加上原有的農業經濟學系成立農科。同時將文史系分為中國文學系和歷史系,數理系改為
物理系。民國三十一年(1942)四月教育部批准將"私立福建協和學院"改稱"私立福建協和大學",文、理、農三科改稱文、理、農三學院。並頒發新校印。
於同年10月16日啟用。學校辦學宗旨,據董事會章程(1929年2月經教育部立案)規定,是以"博愛、犧牲、服務精神,研究高深學術,養成高尚健全人
格,適應社會需求"為宗旨。因而"博愛、犧牲、服務"亦定為協大校訓。民國三十三年(1944)十月,福州第二次淪陷,魁岐鄉校舍遭日軍洗劫,留在校內的
儀器、設備,無一倖存,連門窗地板也被拆毀,樹木被砍伐三分之二;文學院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十月被縱火焚燒,屋頂及非水泥部分全毀,膳廳、遊藝廳
及職員住宅,亦壁穿梯折,僅存外殼,總計校舍被毀損失達30餘萬美元。其中以沙氏考古館的損失最為慘重,館中所存古物3600餘件,包括夏、商、周以來的
磁器、銅器、陶器、石斧等,是沙善德教授費數十年心血,耗巨資匯集的,均蕩然無存。民國三十四年(1945)五月,日軍撤離福州,八月宣告投降。抗戰勝利
了,協大於十一月籌備復員,遷回福州。民國三十五年(1946)夏,文學院及其他各部房舍先後修建完成,並添建臨時校舍如大禮堂、農學院辦公廳及教職員住
宅等計共5座,五月一日宣告複課。經過數月艱巨的工程重整之後,高山蒼蒼,流水泱泱,始重聞昔日的弦歌了。九月二日林景潤校長休假赴美,十月二十日陳錫恩代校長及教師多人由美抵校。民國三十六年(1947)一月六日林校長積勞成疾,卒於紐約。三月校董會聘陳錫恩博士繼任校長,六月底陳氏任期屆滿,赴美國加
州大學復任。由校董會推楊昌棟博士代理校長。1948年10月,楊請辭職,12月校董會準楊休假,另組校政委員會主持校務。先後擔任校政委員會主席的有林
冠彬、鄭德超、王調謦等教授。學校的行政組織:校長由校董事會推選,下設校長室,校長室下分學制組織,管轄3個學院。並設教務、訓導、總務3處,秘書及
會議2室。此時,學校文、理、農3學院的學系設定是:文學院設中文、歷史、外語、教育四學系;理學院設物理、化學、生物三學系;農學院設農藝、園藝、農業經濟、農業教育四學系(民國三十二年文學院教育系被取消後轉辦此系,民國三十七年又停辦此系,復辦文學院教育系)。在理學院生物系和化學系中,設有醫學預科(簡稱"生物醫預"和"化學醫預"),專為北京協和醫院和山東齊魯醫學院培訓醫大前四年基礎課。學士學位要修滿136學分。協和大學三個學院的成就,各有所殊,文學院中的文史系,後分為中國文學系和歷史系,出版《福建文化》、《協大藝文》等定期刊物。福建的國學,晚清以來,素具淵源。西洋哲學系,後來改為外文系,教授幾乎都屬於外國籍,某一時期陣容之強,為他校所不及。歷屆畢業生,或在東南亞一帶奠下了事業,或在全國各地工作,都不乏傑出人才。教育系,在福建是師資儲備之所,全省執掌學校行政者,不少出於此系,校中又附設社會教育推行委員會,深入農村,為農民輔導教育。該系畢業的,有一批無名英雄,視教育為終身事業,盡瘁於桑梓以終老。理學院,設備最稱完善,如生物學系,實驗室中每人便有顯微鏡一架,該系著作較多,其中若干著作已刊入商務印書館的大學叢書,其他如單行本,或定期的刊物,都不乏出版。化學系的藥品與實驗器材之豐,為東南諸大學屈指可數者,無論那一種的實驗,該系都可應付裕如。物理系,則自備發電廠和修理廠,包括鋸木及一切機械的修理。化物兩系,平時也在刊物出版。農學院,曾在邵武附設高級農校,訓練農業人才。農經、農藝、園藝、與農教四學系的研究風氣,也不在文理學院之後,東南各報副刊,時常為該院各系專辟旬刊或半月刊,刊載各種專題文章,作者中不少是各系學生,也不乏教授的作品。除農藝附設農業試驗場外,園藝系也設有園藝試驗場,並有加工的產品外售。此外,每個系都辦有一種或數種不同名稱、不同內容的定期刊物。福建協和大學是人才薈萃之所,有一批著名專家、學者、教授先後在這裡任教。如著名文學家、文論家、教育家葉聖陶、郭紹虞,名儒陳寶琛入室弟子陳易園,嚴復的哲嗣、著名教授嚴叔夏,著名專古學家、甲骨文專家董作賓,著名歷史學家傅家麟,著名黃麻遺傳學者盧浩然,著名動物學家、兩棲爬行動物國際委員會委員丁漢波,著名微生物學家、"慶大黴素"發明者王岳,著名昆蟲學家、博士生導師趙修復,以及著名學者陳文淵、陳錫恩、陳興樂諸博士。協大畢業生在科技、農業、教育方面有不少出類拔萃的人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的有鄭作新(中國鳥類世界聞名的學者,曾被美國國務院聘為客座教授赴美講學)、林蘭英(著名半導體物理
學家)、黃維垣(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唐仲璋(寄生蟲專家,廈大教授)、唐崇惕(寄生蟲專家、廈門大學教授)等。還有著
名農業專家李來榮(原福建農學院院長,國際上著名園藝學家)、張先光(美國密執根州立大學教授,進入世界名人錄的著名禽病專家)等。福建協和大學英文名
為"福建基督教大學"。民國十六年(1927)一月,中共福州地委直接領導的進步團體"福建滌社"出版了《收回教育權專號》,該校教授陳錫襄就主持籌備召
開"福州各界反抗文化侵略大會"。二十六年(1937)十月,協大百餘名師生舉行抗日救亡大會。本世紀30年代初,該校學生中就有共產黨員組織讀書會,進
行革命活動。三十五年(1946)十一月,中共協大支部在學校駐地魁岐鄉
舉辦民眾夜校,吸收100多名青年參加學習,並培養一批進步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到本世紀40年代中期以後,該校已有3個共產黨支部,黨員學生數十人。歷
來福州各校師生髮動的愛國民主運動,該校都是主力之一。1947年5月16日,協和大學學生自治會在我地下黨組織領導下,經過周密的策劃,發動全校絕大部
分學生計600餘人,衝破國民黨的威脅與重重阻撓,組織福州市有史以來人數最多、聲勢浩大的"三反"("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大遊行,散發《告福州
市民書》。隊伍浩浩蕩蕩地沿著市區台江、小橋、洋頭口,穿過南門兜,一路直達鼓樓的國民黨省政府,向當局遞交《請願書》。沿途群情激奮,受到了廣大市民的
歡迎,有的紛紛加入遊行隊伍,此舉也得到了福州各大專院校學生的聲援和支持。學校員生人數:1947年第一學期有教員63人,職員51人,學生587人,
其中女生100人。圖書設備:計有中文76,913冊;西文25,505冊;又中文雜誌17,843冊;西文雜誌15,605冊,總共合計135,857
冊。1951年1月,中央教育部決定接辦協和大學和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將兩校合併成立福州大學。兩校合併暨福州大學成立典禮,於1951年4月12日在福
州魁岐原協大舉行。新成立的福州大學領導機構為校務委員會,由許彧青任主任,嚴叔夏、王世靜任副主任。協和大學辦學35年,共培養畢業生1300多人。●國立海疆學校(大專)1944年國立海疆學校(大專)在福建莆田建立,民國33年(1944年)5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派蒙藏教育司科長張兆煥、特約編審周鍾伙、黃景文組建國立海疆學校(福建)籌備會,張兆煥任主任委員,主持建校事宜。同年8月,選定仙遊縣金石書院為
校址。10月,教育部委任張兆煥為國立海疆學校校長。民國34年1月,招收閩、粵籍高中畢業生200人入學,改委梁龍光為校長。是年2月26日,正式開學
上課,有教職員工3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2人,講師7人,職員4人。後遷至泉州,先後開設有行政科、師範科、法商科(後改為商業科)3個專
業,學制3年,旋改為2年(招收高中畢業生)、5年(招收國中畢業生)兩種。1949年10月20日,泉州軍管會接管學校。1950年5月,因國內院系調
整停辦,併入福建省立師範學院(專科)。

●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簡史1908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預科成立,選舉程呂底亞女士(MissLydiaTrimble)為校長。學院預科先租賃倉前山倪厝弄的一處房子為宿舍。1911
年12月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在倉前山新校址奠基。由Mr.FredH·Trimble負責。為紀念J·D·Payne所捐的經費,先建造一座辦公樓命名為
彭氏樓。爾後,婦女外國布道會哥倫比亞河分會為紀念前任分會主席Mrs.LauraGranston也捐了一萬美元建造一座宿舍樓命名為谷氏樓。1914
年還得到Mary.Kester捐了八千美元。Dr.J·B·Trimble抵押了他的田地將價款四千美元也捐獻給華南,使谷氏樓的基建工作能如期完成。
當年秋華南學院遷入新址後便著手招收本科生。1916年共有5名本科生在華南學院完成二年學習課程後,轉到美國、加拿大、上海等院校繼續完成本科學業。1917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開始創辦四年制本科專業,首先辦教育系、1921年第一屆本科生畢業。因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於是在學生及校友中發起募捐建樓運動,共收到捐款國幣2萬元,超過了預定的金額。為紀念程呂底亞女士將該樓命名為程氏樓。1921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決定向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申請學士學位的授予權。1922年9月28日得到紐約州立大學董事會的臨時承認證書。王世靜在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本科學習兩年後,轉入美國晨邊學院(MorningsideCollege)繼續學習。她學習成績優異再進入密執安大學(UniversityofMichigan)攻讀碩士學位。她在該校得Barbour獎學金,是獲得該項獎學金的第一個中國女性。1923年獲碩士
學位後受聘於廈門大學。1924年王世靜回響母校的召喚,放棄廈門大學的優厚待遇,回到華南女子文理學院任化學系系主任。1925年7月程呂底亞女士經美國託事部(BoardofTrusteesinAmerica)同意辭去校長職務。院董事會(CollegeBoardofDirectors)任命盧愛德博士(Dr.IdaBelleLewis)繼任校長。1927年7、8月間在我國反對基督教運動收回教育權的呼聲中,盧愛德博士和華惠德女士(MissL.EthelWallace)分別辭去校長和教務處職務。
院董事會準備聘請陳叔圭為院長,王世靜為教務長,但是陳叔圭婉言謝絕。於是院董事會決定成立一個由5人組成的院務委員會,陳叔圭任主席,王世靜任教務長,李美淑任會計,黃惠貞任附中校長,黃惠珠任秘書,盧愛德和華惠德任院委員會顧問。1928年6月27日院董事會再次醞釀院長人選,院董事會最終任命王世靜為院長。因王世靜回國後對華南學院辦學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又獲密執安大學1928-1929年Batbour獎學金。經院董事會批准,她推遲了上任時間,再次赴美深造。1929年7月王世靜回國,1930年1月18日舉行王世靜院長的就職典禮,從此她擔任院長到建國初期。1931年10月9日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向中央教育部申請立案。為此,除了學院的課程設定按教育部規定進行了調整外,學院的教育經費也必須按教育部的規定達到了一定的定額。1933年6月教育部準許華南女子文理學院臨時立案,承認了中文、外語、教育、家政、數理、化學、生物等7個系。1934年6月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獲教育部批准永久立案。同年9月21日又得到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董事會正式承認具有文學士與理學士兩個學位的授予權。1935
年余寶笙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後,辭謝導師即著名生物化學家、維生素ABC的發明者麥卡倫教授的挽留於1937年
8月毅然離美回到華南學院,繼續擔任化學系系主任。嗣後,吳芝蘭、劉永和、陳佩蘭、鄧錦屏、魏非比、魏秀瑩等去美獲得博士、碩士學位也紛紛相繼回國到山城 南平為母校服務。1938年6月21日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內遷南平。當時,學院的行政機構採取集體領導制,在院董事會下設院務委員會,由王世靜院長、陳叔圭、許引明、吳芝蘭、王淑娟等教授共9人組成。在南平時期,華南學院師生積極參加抗日救亡工作。她們深入城鄉開展三個月的抗日愛國宣傳活動;組織了三百多名農村婦女參加急救訓練;公演話劇、歌劇,舉辦音樂會,將收入均用於慰勞前線戰士。1941
年神州淪陷後,日寇入侵閩北、古田大湖阻擊戰是保衛閩北的關鍵戰役。高山峻岭之間,糧食難以供應。南平駐軍決定趕製20萬塊光餅,穿紮成串,限期送往大
湖。華南學院全體師生日夜奮戰,投入緊張的支前工作,並在每袋乾糧里附一紙鼓舞士氣的短箋。大湖之役勝利了。學院師生的愛國行動得到軍民們的高度讚揚。1941年福州校舍彭氏樓失火,圖書館、實驗室和教室都付之一炬。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彭氏樓重建尚未竣工,延至1946年1月至3月分三批完成學院遷回福州的任務。周貞英博士1946年從美國返回校擔任生物系系主任。1947年美國董事會召開戰後復興會議,王世靜院長應邀出席,校務工作由教務長許明引代理。王世靜去美國向董事會報告了華南學院在抗日戰爭期間辦學的情況,會後又應邀到美國各地的大學演講,備受讚揚。王世靜這些活動擴大了華南學院在美國的影響。使許多美國友好人士及華南在美國的校友紛紛表示樂意資助華南學院辦學。中國教會學校聯合理事會撥五萬美元給華南學院重建彭氏樓。1947年3月13日波士頓大學校長親自給王世靜頒發了人文科學榮譽博士的學位。1951年4月院系調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與福建協和大學合併成立福州大學。

1951年私立福建協和大學、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撤銷,組建福州大學1951年私立福建學院(企業管理、財政、金融、會計、銀行、貿易各系)、福建研究院(部分研究所)併入福州大學1939年福建省研究所創建,1940年福建省研究所更名為福建省研究院。 1952年福建省立師範學院併入福州大學1953年福州大學更名為福建師範學院1953年福州大學(文學院、理學院部分)併入廈門大學1953年廈門大學(教育系)併入福建師範學院1969年福建師範學院參與合併組建福建師範大學1970年福建師範大學撤銷1970年福建師範大學(數學系、物理系)併入福州大學1970年福建師範大學(部分)併入廈門大學1972年福建師範大學復校,1972年福州大學(教育系,原福建師範學院數學系、物理系部分)、廈門大學(教育系,原福建師範學院部分)併入福建師範大學

1975年莆田地區師範大專班創建—後分別發展為莆田師範專科學校、福清師範專科學校、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

1983年福清師範專科學校併入福建師範大學後升格為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

1983年福建司法學校創建

2003年福建司法學校併入福建師範大學

辦學情況

辦學規模

截至2013年9月,學校擁有旗山、倉山兩個校區,占地面積3500多畝。學校本部現有本科專業76個,全日制本專科生25400多人,各類研究生6000多人,擁有國家重點學科1個、省高校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含培育)3個、省特色重點學科9個、省級重點學科2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2個。 

學術資源

圖書館
截至2013年11月該校圖書館網站顯示,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館藏紙質書刊達328萬冊(含各學院、研究中心等資料室藏書),中外文電子圖書90餘萬冊,中外文資料庫49個(含本館自建資料庫)。
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設有倉山校區和旗山校區兩個館舍,建築總面積達到5.6萬平方米。其中:倉山校區圖書館於1991年10月落成,面積1.8萬平方米。旗山校區圖書館於2006年5月8日正式開放,建築面積約3.8萬平方米;還附設有可以容納500人的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和1000人的大會堂。
兩個校區圖書館共設閱覽座位3890餘個,且實現了通還通借,資源共享。已擁有專業伺服器43台,存儲容量90TB,計算機近千台,以萬兆路由交換機為核心,館內各主節點間以千兆光纖相連,百兆頻寬到桌面,實現了基於校園網的數字信息資源大規模並發用戶的訪問和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的全天候遠程服務。
學術期刊
學校編輯出版《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福建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福建中學數學》、《外國語言文學》等各類學術刊物。其中,《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自然科學版)分別被列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福建省優秀科技期刊等。

出版刊物

學校編輯出版《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福建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福建中學數學》、《外國語言文學》等各類學術刊物。其中,《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被列為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全國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福建省高校精品學報;《福建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也被列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福建省優秀科技期刊、福建省高校精品學報。

師資力量

截至2013年9月,該校擁有教職員工2700多人。在1700多名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人員達到900多人;具有碩士學位以上的教師1400餘人,其中博士學位教師600多人。雙聘院士3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7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成員3人,全國博士後管委會專家評審組召集人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畫人選1人。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省級教學團隊7個,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省級“教學名師”18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6人、省級人選48人,省級優秀專家、優秀人才22人,教育部“高校優秀青年教師”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17人,教育部高等學校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5人,省引進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2人,“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16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7人。

人才培養
經過百年的不懈努力,福建師範大學已培養各類歷屆畢業生40多萬人。福建各中學校長、特級教師和其他教學骨幹中60%以上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一大批優秀畢業生成為科技英才、企業家、軍事家、外交家和社會活動家,其中兩院院士13名,為國家和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 
辦學榮譽

福建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
截至2013年9月,福建師範大學獲得了全國高校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全國模範職工之家、全國公益明星學校、福建省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校、福建省理論學習先進單位、福建省文明學校、福建省高校德育工作先進單位、福建省黨建帶團建先進單位等榮譽。 

國際交流

截至2013年9月,福建師範大學已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30多個國家,以及台港澳地區的100多所高校、科研機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與台灣師範大學、世新大學等20所高校建立了實質性合作關係。學校迄今已向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等國派出10批500多名志願者參與海外華文教育。與菲律賓紅奚禮示大學、印尼阿拉扎大學合作創辦2所孔子學院、與美國波士頓文藝復興特許公立學校合作創辦孔子課堂。吳邦國、溫家寶、李源潮等中央領導先後訪問印尼阿拉扎大學孔子學院,對我校推廣漢語教學、傳播中華文化所做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學術研究

研究機構

截至2013年10月,該校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部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級行業技術開發基地12個,國家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4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5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2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4個。
此外,該校還是國家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工程培訓基地、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學校、面向東南亞開展對外漢語教學培訓基地、國家單獨招收台灣學生試點學校、支持周邊國家漢語教學重點學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受院校、中國-東協教育培訓中心、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師資培訓中心等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科研成果

福建師範大學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評為優秀,先後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13項;2001年以來,獲得全國優秀教材一、二、三等獎7項,有8部9本教材入選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0個,國家級精品課程9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全國基礎教育改革實驗研究項目優秀成果獎5項,省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和一、二等獎62項。先後共獲部省級以上科研成果獎400多項,其中獨立或合作獲國家三大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8項。自2008年以來,先後承擔各類國家級課題近300項,其他各類課題2000多項。

福建師範大學創辦於1907年,是一所歷史長、規模大、學科齊、實力強的省屬重點大學。經過百餘年的發展,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學校的整體實力和辦學水平已進入全國大學100強和高師院校的前10名。學校設有63個本科專業,全日制普通本專科在校生23000多人,研究生5000多人,海外學生258人,繼續教育學生12846人,網路教育學生16411人;擁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0個,博士點56個,碩士點144個,碩士專業學位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人才培養基地4個,省重點學科18個,省重點扶持學科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物理學、生物學),省部共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6個(化學、電工電子、計算機、地理學、心理學、經濟與管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省級重點研究基地1個。此外,是國家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工程培訓基地、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學校、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國家單獨招收台灣學生試點學校、面向東南亞開展對外漢語教學培訓基地、支持周邊國家漢語教學重點學校。在1700多名教學科研人員中,高職稱教師所占比例接近50%。現有雙聘院士1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7人,教育部“高校優秀青年教師”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6人,省級優秀專家18人,歷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19人,擁有120多名博士生導師,600多名碩士生導師,開設研究生課程400多門。

依託多學科的優勢和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學校的教學科研水平已連續多年名列全國高校百強。“九五”以來,共獲得各級各類科研項目1894項,科研經費和重點學科經費8257萬元,其中國家“九五”、“十五”重點科技攻關引導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高級別項目61項。發表論文近10000篇,出版著作1000多部;通過鑑定驗收的省部級成果86項;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160項,其中高分子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音樂系獲得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和

福建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
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管理系和經法學院先後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優秀理論文章獎。2001年科研立項經費首次突破1000萬元,2002年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兩年共獲國家級項目25項,為實現“十五”科研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近年來先後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5項,省級教學成果獎35項。

“九五”以來,學校的教學、科研工作始終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面向社會、服務社會的宗旨,積極介入經濟建設主戰場,建立了一批中試基地和產學研聯合開發基地。學校十分重視對外交流工作,1998年以來,共有340人次分赴美國、英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學術會議,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由我校主辦的國際及全國性學術會議也大大增加。學校還常年聘請一批國內外知名人士和專家學者擔任榮譽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

學校出台了《加強教學工作、深化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檔案,認真實施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已完成教改課題立項75項,其中教育部8項,省教育廳17項,學校50項。為了擴展和延伸此項改革,在實施福建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中,又確立了61個教學改革項目,其中省級16項,校級45項。重點建設了100門課程,其中校級優秀課程82門,省級優秀課程30門。資助出版自編教材46部。

學校領導

歷任領導

1 陳寶琛 1907年創辦福建師範大學最早的前身校福建優級師範學堂,首任監督。
2 程呂底亞
(Lydia Trimdle) 1908-1925任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福建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首任院長。
3 莊才偉
(Edwin Chester Jones)
1915-1923年任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福建協和大學校長。
4 高 智

(John Gondy) 1923--1927年出任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福建協和大學校長。
5 盧愛德 1926-1927年出任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福建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院長。
6 林景潤 1927-1946年出任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福建協和大學校長。
7 王世靜 1928-1951年任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福建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院長。
8 何公敢 1929-1933年及1949-1951年兩度出任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福建學院院長。
9 林仲易 1936-1943年任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福建學院院長。
10 唐守謙 1941-1944年出任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福建省立師範專科學校校長。
11 郭公木 1943-1949年任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五福建學院院長。

12 李黎洲 1944-1945年任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福建省立師範專科學校校長。
13 林希謙 1945-1946年任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福建省立師範專科學校校長。
14 梁披雲 1945-1946年任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國立海疆學校校長。
15 陳錫恩 1946-1947年任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福建協和大學校長。

福建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
16 彭傳珍 1946-1948年任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福建省立師範專科學校校長;1948-1949年任另一前身校國立海疆學校校長。
17 蟻 碩 1947-1948年任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國立海疆學校校長。
18 楊昌棟 1947-1948年任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福建協和大學校長。
19 林天蘭 1947-1949年任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福建省立師範專科學校校長。
20 林冠彬 1948-1949年任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福建協和大學校政委員會主席,履行校長職責。
21 胡允恭 1949-1952年任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福建省立師範專科學校(1950年升格為福建師範學院)校、院長。
22 鄭德超 1949-1950年任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福建協和大學校政委員會主席,履行校長職責。
23 王調馨 1950-1951年任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福建協和大學校政委員會主席,履行校長職責。
24 許彧青 1951年4月至1952年8月出任福建師範大學前身福州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兼省文教廳廳長。
25 陸維特 1952年2月至1952年8月任福建師範大學前身福州大學校長,1953年9月至1955年2月任福建師範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
26 劉明凡 1955年3月至1958年7月任福建師範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
27 張孤梅 1957年10月至1959年1月任福建師範學院院長。
28 肖文玉 1959年2月至1960年1月任福建師範學院院長。
29 曾 鳴 1960年1月至1970年7月任福建師範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30 李路明 1972年5月至1973年1月任福建師範大學復辦籌備領導小組組長,1973年1月至1975年2月福建師範大學臨時黨委書記。
31 申步超 1975年2月至1975年6月任福建師範大學臨時黨委書記。
32 明祖凡 1964-1970年任福建師範學院黨委副書記,1972-1977年曆任福建師範大學復辦籌備領導小組成員、臨時黨委書記。
33 張 立 1952-1963年任福建師範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1978-1980年任福建師範大學黨委書記。
34 范公榮 1979年7月至1983年11月任福建師範大學校長,後任校黨委書記至1986年9月。
35 胡友庭 1980-1982年任福建師範大學黨委書記。
36 陳 征 1983年11月至1988年8月任福建師範大學校長、校黨委委員。
37 李青藻 1980-1983年任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黨總支書記,1986-1988年任福建師範大學黨委書記。
38 林可華 1988年9月至1995年任福建師範大學黨委書記。
39 朱鶴健 1988年9月至1992年7月任福建師範大學校長。
40 陳一琴 1992年7月至1996年6月任福建師範大學校長。
41 邱炳浩 1995年5月至1997年12月任福建師範大學黨委書記。
42 蘇玉泰 1997年12月至2002年8月任福建師範大學黨委書記。
43 曾民勇 1996年6月至2002年8月任福建師範大學校長。
44 張金棟 2002年8月至今任福建師範大學黨委書記。
45 李建平 2002年8月至今任福建師範大學校長。

現任領導

張金棟 黨委書記
李建平 校長
鄭才木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福建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
廖福霖 黨委副書記
郭紹生 黨委副書記
鄭一書 副校長
黃漢升 副校長
汪征魯 副校長
汪文頂 副校長
李 敏 副校長

學科建設

依託多學科的優勢和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學校的教學科研水平不斷提升。學校本部設定71個本科專業,擁有1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和10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和18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國家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重點學科和18個省重點學科。
1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理論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地理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數學、化學、教育學、體育學、藝術學等。
1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
理論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光學工程、中國史、世界史、馬克思主義理論、體育學、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音樂與舞蹈學、美術學。
10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經濟史、西方經濟學、世界經濟、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史、發展與教育心理學、體育教育訓練學、文藝學、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分語族)、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學閱讀與文學教育、文學語言學、現代寫作學、文化與傳播、英語語言文學、音樂學、美術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含:敦煌學、古文字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中國倫理與社會史、基礎數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生態地理學、自然資源、環境地理學、區域開發與規劃、動物學、光學工程、醫學光子技術與儀器、信息光學與工程光學技術、生物光學檢測與成像、光電信息處理與通信網路技術……
3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
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輕工技術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體育學、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
18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宗教學、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經濟史、西方經濟學、世界經濟、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民商法學(含:勞動法學、社會保障法學)、政治學理論、中共黨史(含:黨的學說與黨的建設)、社會學、人類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教育學原理、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史、比較教育學、學前教育學、高等教育學、成人教育學、職業技術教育學、特殊教育學、教育技術學(可授教育學、理學學位)、基礎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可授教育學、理學、醫學學位)、體育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體育學、文藝學、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分語族)、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學閱讀與文學教育、文學語言學、現代寫作學、文化與傳播、英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傳播學、藝術學、音樂學、美術學、設計藝術學、戲劇戲曲學、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舞蹈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含:敦煌學、古文字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中國倫理與社會史、基礎數學、計算數學、機率論與數理統計、套用數學、運籌學與控制論、理論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電漿物理、凝聚態物理、聲學、光學、無線電物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含:化學物理)、高分子化學與物理、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生態地理學、自然資源、環境地理學、區域開發與規劃、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水生生物學、微生物學、神經生物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生態學、光學工程、醫學光子技術與儀器、信息光學與工程光學技術、生物光學檢測與成像、光電信息處理與通信網路技術、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物理電子學、通信與信息系統、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計算機套用技術、套用化學、發酵工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旅遊管理、行政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可授管理學、教育學學位)、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圖書館學、檔案學……
4個國家人才培養基地
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地理學、體育藝術。
1個國家重點學科
福建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
19個省重點學科
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政治經濟學、自然地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發酵工程、漢語言文字學、光學工程、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基礎數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凝聚態物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發育生物學、美術學、體育教育訓練學、音樂學。
18個本科品牌專業
中國語言文學基地班、地理學基地班、經濟學基地班、數學與套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英語(師範)、漢語言文學、體育學類(國家基地班)、音樂學(國家基地班)、美術學(國家基地班)、心理學、旅遊管理、歷史學、思想政治教育、舞蹈學、藝術設計。

主要獎項

2005年(第五屆)優秀教學成果獎國家級一等獎(1項)
“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創新與實踐”於2005年獲得第五屆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以此制定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由教育部正式印發,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的體育教育本科專業中施行。
2005年(第五屆)優秀教學成果獎省級一、二等獎(3項)
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堅持馬克思主義方向,推進政治經濟學學科建設和研究生培養;面向基礎教育新課程的高師公共教育學科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高師音樂教育本科專業部分主幹課程教材建設;集中優勢教學資源,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文學院教授團隊本科教學管理模式探索;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深化中學物理教學論系列課程的改革;我省高等教育第一部地方史教材——《福建史綱》(教材);電子信息類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教育教學實踐;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實踐動手能力;《教育測量與評價》(教材);本碩銜接的旅遊規劃類課程建設;新世紀高師院校政治經濟學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旅遊管理專業加強理工科素質培養的方案;《中國黃色史》課程建設創新試驗成果。
2009年(第六屆)優秀教學成果獎省級特等獎、一、二等獎(1項)
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方向博士、碩士研究生專業課程教材建設(教材);實施“1+4”模式教改,提升師範生語文閱讀教學能力;漢語史系列課程的傳承與創新;以隊伍、課程和創新平台建設為核心,全面提升大學物理實驗教學質量;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教材建設與教學改革;跨文化交際研究(教材);“三進互動”套用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改革與創新;生物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驗中心建設的實踐;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改革探索;以化學為基礎的多學科實驗教學平台的建設與實踐。

著名校友

世界著名的鳥類學家鄭作新院士

福建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
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的鳥類學家鄭作新教授,1926年畢業於福建師大前身之一福建協和大學生物系後赴美國留學,1930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回母校任教授及生物系主任。他目睹中國大學用外國教材,遂發憤自編 《大學生物學實驗教程》 等一系列大學生物學通用教材,填補了中國自編大學生物學教材的空白。抗日戰爭期間,國內鳥類的研究領域一片荒蕪。他一馬當先在武夷山區悉心觀察研究鳥的種類及其遷徙、繁殖、生長等特性,寫下了 《三年來邵武野外鳥類觀察報告》 ,這是我國第一篇對野外鳥類類目數量的報導。1945年,鄭作新院士被美國文化司聘為"客座教授",在美潛心研究中國鳥類的收藏。1946年回國,繼續在協和大學任教。1947年因同情當時學生民主運動,受到當局責難而憤然辭職,到南京國立編譯館任編纂。

建國後,鄭作新調北京參加中科院動物所籌建。幾十年如一日與助手們進行深信的野外調查研究,先後完成了大量學術論著。1959年完成的 《中國動物區劃》 書中把中國東部古北界與東洋界的分界線劃在秦嶺山脈(傳統上認為是南嶺山脈),這個提法不僅有鳥類方面的依據,而且與土壤、植被、氣候等相符合;1963年著的 《中國經濟鳥類志》 ,在國際上引起反響,美國商務部把它譯成英文並製成顯微膠捲廣泛發行;1976年對已於1958年完成的專著 《中國鳥類分布目錄》 一書進行了增補,為國際間鑑定候鳥條約和世界動物買賣公約等提供了寶貴資料,對我國農林牧副醫各項事業也有一定參考價值;1987年出版的代表作 《中國鳥類區系綱要》 ,書中列入至1982年為止的中國已知的所有鳥類,內容包括分類、分布、亞種分化、繁殖生境及現今數量、狀況,是國內第一部對"鳥綱"作整綱闡述的完整區系專著,得到國際上很高的評價。至今,他已發表16部專著,130餘篇論文,30多冊專業書籍,250多篇科普作品,可謂是著作等身的鳥類學泰斗。

鄭作新多年來一直從事中國鳥類的考察與研究,發現了鳥類新亞種16個。馳名中外的"峨眉白鷳"就是其中典型。並糾正達爾文對中國明朝 《三才圖會》 的誤解,論證了中國家雞並非"西來",而是中國人民長期馴化的產物。還為原定為"四害"之一的麻雀正名,通過解剖證實麻雀主食為草籽、蟲卵、蟲子,雖有糟蹋糧食,但不能作為害鳥。由於他對鳥類的研究卓有成效,多次獲得中科院和國家科委"自然科學獎"。1988年美國國家野生動物聯合會授予他"國際特殊學術成就獎"。1993年又獲中國林業部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頒發的野生動物保護研究"終身榮譽獎"。

鄭作新不僅是一位學有所成的科學家,還是一位誨人不倦的教育工作者。他在幾所大學任教及後來在動物所當指導老師,都是既傳授知識,又以他的作風和品格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他數次出國未給家裡購買過家電用品,卻把節省的外匯為研究所買回儀器和資料。最近他又把所得的中科院及國家頒發的資金獻出,作為鳥類工作者的獎勵基金。

他認為: "一個人,總要為中華民族留下一點東西,增添一點東西",這是他最大的心愿。他的名字已越過國界,為祖國鳥類學工作者爭得榮譽。整箇中國鳥類學研究的歷史是和鄭作新的名字緊緊地連在一起的。
太空材料之母林蘭英院士

福建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女半導體物理學家林蘭英,1918年生於莆田市,1940年畢業於福建師大前身之一福建協和大學物理系並留校任教。1948年赴美留學,先攻讀數學,因成績斐然而獲得了榮譽學會頒發的"金鑰匙"。當時,她看到單晶體作為神奇的固體材料在美國已嶄露頭角,而我國還是一片空白。為了報效祖國,她毅然中斷了在數學王國的遨遊而致力於固體物理學的研究,先後獲得固體物理學碩士、博士學位。畢業之後,為了接近美國半導體材料研究的前沿,她在著名的斯奔尼亞公司任高級工程師。

林蘭英掌握了固體材料研製方面的學問後,幾經周折,於1957年回到她日思夜想的祖國。當時,正值我國制訂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半導體的研製是其中一個重點發展項目。外國專家估計中國要到六十年代才能著手單晶材料的研製,而她不以為然,帶領一班人日夜奮戰,終於研製成功我國第一隻晶瑩剔透的單晶矽。這一成功的訊息,震驚了中外科技界。

之後,林蘭英把自己的才智重點放在新型材料砷化鎵的研究上。1965年,歐洲的一些學者認為"水平法生長砷化鎵單晶"沒有前途,而她卻看到砷化鎵研究的前景,堅持了這項研究工作。她深入科研第一線,親自動手磨晶片,搞測試,在全所科研人員共同努力下,把砷化鎵的研究工作推向新的高峰。1978年,她所領導的高純高電子遷移率的砷化鎵汽相和液相外延單晶的製備純度及電子遷移率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她向全國科學大會獻上藍瑩瑩的砷化鎵和閃爍著桔紅色光澤的磷化鎵,為我國半導體研究填補了兩項空白。

1983年,林蘭英雖退居二線,但仍天天堅持上班,並大膽地籌劃著名開拓性的科研工作,於1987年成功地開創了砷化鎵材料的太空生長實驗,其實驗方法居國際領先地位。至今,她已連續三次在太空進行了砷化鎵樣品的研製試驗,被譽為我國太空材料之母。

她長期從事半導體材料的研究,多次參與主持制訂中科院和全國有關半導體及其基礎材料的發展規劃和科學研究計畫工作,使我國半導體材料從無到有並推進我國電子工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指導和組織的作用。她的著作《矽的歐姆接觸的製備》和《鍺和矽的載流子抽出的電極的製備》 ,在美國被列為專刊;她的論文《銻化銦單晶中位錯的散射機理的研究》在蘇聯國際化合物半導體會議上宣讀; 《銻化銦熱處理》在捷克斯洛伐克半導體會議上作了介紹; 《N型外延砷化鎵單晶的補償度及散射機理的研究》和《半導體中的缺陷》等多篇論文,均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

林蘭英不僅是一位很有名望的科學家,還是一位熱情的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她在婦女界和大中國小校中,做過多次報告。1990年,她參加了共青團中央組織的"'奮鬥者的足跡'知識分子報告團",就青年知識分子的成長、成才之路誠懇、親切、熱情洋溢地表明了自己的見解。這年的"五一"前夕,她榮獲了"五一"勞動獎章。

林蘭英教授雖已年近八旬,仍壯心不已,還在探索新型半導體材料方面不斷進取,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創業香江、報效桑梓的呂振萬校友

福建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
香港建南財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呂振萬先生是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福建學院政治學系1942級校友、現任福建師大顧問、客座教授,祖籍南安市水頭鎮。他創業香江,情系故里:"我生長在祖國大陸,時刻記住自己是箇中國人。我有個願望,一旦事業有成,定要效仿南通狀元(張謇),在家鄉辦教育和在祖國投資辦廠,為祖國盡綿薄之力。"

呂先生是位獨具慧眼的實業家。早在八十年代初,他看到國家中興有望,率先在南安辦起了南豐針織廠。初創時,環境十分艱難,員工素質低,產品質量難達標。有人勸呂先生,還是到條件好的國家去乾,但他不改初衷:"一定要把工廠辦好,就是走了也要把工廠完完整整地交給地方。"他按照海外的管理辦法對企業進行全面整頓,使企業面貌一新。羊毛衫合格率達國際規定的99.6%,暢銷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對針織品質量要求極苛刻的日本丸紅株式會社和尤尼結可公司也為南豐的件件精品折服。送來大幅掛匾:"編物技術世界第一"。之後又滾動式興辦了南豐紡織有限公司、南華織造廠、南泉製衣廠、南晶針織時裝有限公司等。

呂振萬校友對祖國的前途充滿信心,對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有深刻的理解,不論風吹浪打,始終矢志不移。南晶針織時裝有限公司是南益集團與日商、中方合資的公司。1989年6月,正當南晶的設備運抵香港,準備轉運南安時,北京發生了政治風波,日商彷徨了。呂先生基於對國家政局的準確判斷,出於對故鄉人民的一片熱忱,毅然向日方出具保函,終於使設備如期抵達。日後的事實證明了呂先生的判斷精到而準確。人們佩服他的政治遠見,更敬佩他的赤子情懷。

十年創業,南益集團在南安的企業從無到有,發展為擁有南豐、南華、南泉、南晶等5家頗具規模的企業,總投資5000多萬洪幣,員工總數達萬人。呂先生不失時機,又先後在福州、莆田、漳州、龍巖興辦紡織、針織機構等6家企業,形成了一個聯繫廣闊的南益集團系列企業網。

呂先生十分重視教育,力主興學重教。在故鄉投資辦廠時,為進一步提高員的文化技術素質,為企業提供充足的人才資源,他辦起了工業培訓中心,提倡"廠教合一",利用企業盈利投資助教興學,使經濟人才雙豐收。他不但在自己的企業中實行"廠教合一",而且把大量的資金捐獻給國內的教育事業。十年來,他先後在南安水頭等近十個鄉鎮和華僑大學、廈門大學、泉州幼師附屬幼稚園、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以及母校福建師大等學校捐資興學,支持約150所大、中、國小和幼稚園建校舍和獎教獎學,捐款總額超億元。

呂先生愛國愛鄉辦實業,在國內引起很大反響,深受社會的敬重和政府的褒揚,多次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稱讚,多次榮獲福建省政府頒發的捐資辦學金質獎章。

呂先生目前還擔任香港事務顧問、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為了香港平穩順利回歸祖國,為香港更加美好的明天熱忱地工作著,無私地奉獻著。

校園文化

校歌

福建師範大學校歌(詞:夏冬常祁曲福建師範大學:章紹同)
閩水泱泱,長安蔥蔥,旗山莽蒼蒼。
百年學府,弦歌傳唱,難忘好時光。
知明行篤,立誠致廣,全面求發展。
重教勤學,求實創新,矢志成棟樑!
海納百川,名師璀璨,鐘聲響四方,鐘聲響四方!
福建師大,八閩之光,明天更輝煌,明天更輝煌!

校徽

(設計者:翁炳峰)
福建師範大學校標設計材料折射出的是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精神實質。嚴謹的中軸線分布,反映了儒家文化思想與福建師範大學創始人陳寶琛的辦學思想相吻合。
福建師範大學校標設計材料審美水平高,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追求:當時的策劃者——儒林大學士能運用自己獨特的闡述事物的方法,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諧音、象徵等手法來表現其對未來的美好嚮往,趨吉避凶的生活態度,是具體與抽象的平行、感性與理性並存,借物抒志。如建築中的四根方勝柱是中國特有的吉祥文化的圖形化,表達同心相合,彼此相通的美好意願,拉長的柱子喻“盤長”的傳達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相輔相成的哲學思想。方勝柱格柵與建築主體通透開敞式,意指對內對外交流合作與溝通,以及東西方在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創造出更深、更新的理念精神。筆架山門是開啟知識之門的象徵……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具體物化。

二級學院

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
百載春秋,薪火相傳。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沿用了福建師範大學前身校之一的福建協和大學的校名,繼承和發揚老協和大學的優良辦學傳統,砥礪出“厚德勵進,博學自強”的校訓精神,依託福建師範大學百年學府的優質教育資源,以新機制、新體制,積極探索辦學新模式,培養社會急需的高素質套用型創新人才。學院現任董事長為福建師範大學校長、博士生導師黃漢升教授,院長為福建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袁勇麟教授。
學院位於福州閩侯上街大學城學園南路,座落在美麗的旗山腳下。校區占地面積近千畝,其中水域面積及生態景觀近300畝。校園環境優雅,人文氣息濃郁,具有完備的教學、實驗、文化和體育設施,是融現代化、網路化、人文化、生態化、園林化為一體的“山水學村”。
學院依託福建師範大學的優勢學科,努力創建特色和品牌專業,目前設有國際商學系、管理學系、信息技術系、經濟與法學系、文化產業系、外語系六個系,共開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行銷、電子商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金融學、物聯網、廣告學等涵蓋文、理、工、經、法、管等學科門類27個本科專業,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3100餘人。
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
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創辦於1977年,副廳級建制,省屬全額撥款的全民制的獨立法人事業單位,是福建師範大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學校最初為莆田地區師範學校大專班,後又數易校名,先後為莆田師範專科學校、福清師範專科學校、福建師大二部。1984年6月定名為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並一直沿用至今。學校位於著名僑鄉福清市市區,地處福州——平潭交通主幹線中樞位置,校園占地(含預留地)900多畝,已基本形成以本科教育為主、多種教育形式並存的辦學格局。2008年,學校通過省教育廳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福建師範大學信息技術學院
福建師範大學信息技術學院(簡稱“福建師大信息學院”)是經福建省教育廳批准設定的國家承認大學學歷的公辦高校,學院是省屬重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的二級學院,納入福建省統一招生計畫。優秀專科畢業生可通過福建省專升本選拔考試進入本科階段繼續學習深造。
學院目前和即將開設:軟體工程(移動網際網路套用與開發)、數字媒體技術(遊戲動漫)、數字媒體技術(遊戲動漫)(閩台合作)等3個本科專業,以及軟體技術(WEB套用開發方向)、軟體技術(3G移動套用與開發)、網路系統管理、圖形圖像製作(平面設計方向)、圖形圖像製作(動漫製作方向)、計算機遊戲開發(網路遊戲開發方向)、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方向)、軟體技術(可視化程式設計)、計算機辦公套用等9個高職高專專業(方向)。
學院位於福建師範大學倉山校區,地處長安山麓,學習生活環境較好。周邊交通方便。校內建築典雅端莊、獨具一格,人文氣息濃厚,是莘莘學子求學深造的理想場所。

福建師範大學閩南科技學院

福建師範大學閩南科技學院福建師範大學閩南科技學院
府批准、國家教育部確認的一所實施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教育的獨立學院,由福建師範大學與菲律賓華僑聯合創辦。學院實行“董事會決策,院長負責”的管理體制,董事長為菲律賓著名僑領、實業家、菲華各界聯合會主席戴宏達先生,黨委書記由福建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郭紹生同志兼任,院長為福建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郭丹教授。學院聘請中國科學院著名數學家、中國數學學會生物數學分會理事長、博士生導師陳蘭蓀研究員擔任名譽院長。
學院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康美開發區,依山傍水,環境宜人。學院辦學條件完善,校園占地面積、教學行政用房、計算機房、多媒體教室、基礎實驗室、專業實驗室、語音室、圖書資料、校園網等基本辦學條件都達到或超過獨立學院的辦學指標要求。學院擁有塑膠田徑場、籃球場、桌球館、排球場、健身房以及2400平方米設施齊全的學生活動中心等,為學生文體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面積10000平方米的現代化圖書館以及基礎實驗樓和科技大樓更為學生遨遊知識海洋和進行科學實驗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009中國大學教育學60強

教育學包括教育學、體育學等2個學科類,共有9個本科專業。

2009年中國大學排行榜(二)

在《2009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以280.15分再列榜首,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分別以224.66分、219.14分獲得第2、第3名。至此,在《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已經連續13年位居榜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已經連續10年保持中國大學前三名。2009中國大學評價顯示,浙江大學在科學研究領域以122.01分首次領先北京大學(120.74分)。

2009中國大學法學100強

法學包括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學、政治學、公安學等5個學科類,共有12個本科專業。 據國務院學位辦公室發表的統計數據,我國大學授予的法學學士占學士總數的4.97%,授予的法學碩士占碩士總數的7.63%,法學博士占博士總數的4.15%。另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發布的博士生導師資料統計,在全國大學40110名博士生導師中,有1639名是法學博導,占博導總數的4.09%。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武漢大學
清華大學
吉林大學
復旦大學
中山大學
廈門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西南政法大學
南京大學
南開大學
浙江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
山東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湘潭大學
蘇州大學
雲南大學
暨南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四川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外交學院
重慶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西北政法大學
上海大學
湖南大學
煙臺大學
蘭州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廣西民族大學
黑龍江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首都師範大學
天津師範大學
深圳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廣西師範大學
遼寧大學
河北大學
山西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湖北大學
安徽大學
揚州大學
南京財經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中南大學
同濟大學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上海財經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南大學
寧波大學
鄭州大學
河南大學
瀋陽師範大學
廣東商學院
福建師範大學
甘肅政法學院
上海師範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江西師範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寧夏大學
西北師範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
東北大學
華僑大學
浙江工商大學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河北師範大學
海南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西北大學
新疆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浙江師範大學
青海民族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
溫州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東北財經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陝西理工學院
長春理工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河海大學
雲南民族大學

2009中國大學文學100強

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藝術等4個學科類,共有66個本科專業。
北京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南京大學
復旦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四川大學
浙江大學
清華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暨南大學
中山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山東大學
武漢大學
南開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中央音樂學院
福建師範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蘇州大學廈門大學
北京語言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西南大學
上海大學
首都師範大學
河南大學
吉林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上海音樂學院
東北師範大學
山東師範大學
上海師範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黑龍江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上海戲劇學院
北京電影學院
中國美術學院
東南大學
徐州師範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中南大學
浙江師範大學
深圳大學
四川外語學院
西北師範大學
中央美術學院
安徽大學
蘭州大學
湖南大學
河北大學
內蒙古大學
揚州大學
山西大學
中國音樂學院
南昌大學
鄭州大學
湘潭大學
四川師範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青島大學
西北大學
江西師範大學
杭州師範大學
西安外國語大學
汕頭大學
寧波大學
同濟大學
廣州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
南京藝術學院
曲阜師範大學
天津師範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遼寧師範大學
新疆大學
山西師範大學
聊城大學
溫州大學
廣西師範大學
河北師範大學
廣西民族大學
哈爾濱師範大學
武漢音樂學院
重慶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
天津大學
紹興文理學院
寧夏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瀋陽師範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中央戲劇學院
天津外國語學院

福建省高校一覽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