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結構
海蟄身體的主要成分是水,並由內外兩胚層所組成,兩層間有一個很厚的中膠層,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們在運動之時,利用體內噴水反射前進,就好像一頂圓傘在水中迅速漂游。海蟄的傘狀體內有一種特別的腺,可以發出一氧化碳,使傘狀體膨脹。而當海蟄遇到敵害或者在遇到大風暴的時候,就會自動將氣放掉,沉入海底。海面平靜後,它只需幾分鐘就可以生產出氣體讓自己膨脹並漂浮起來。海蟄觸手中間的細柄上有一個小球,裡面有一粒小小的聽石,這是海蟄的“耳朵”。由海浪和空氣磨擦而產生的次聲波衝擊聽石,刺激著周圍的神經感受器,使海蟄在風暴來臨之前的十幾個小時就能夠得到信息,從海面一下子全部消失了。科學家們曾經模擬海蟄的聲波傳送器官做試驗,結果發現能在15小時之前測知海洋風暴的信息。
構造
海蟄的身體有95%以上是水份,其他則是蛋白質和脂質所構成,所以海蟄的身體會呈現透明狀,就是因為身體內的水份之故。海蟄具有三胚層,最外是表皮層(epidermis),最內層則是胃皮層(gastrodermis),由胃皮層構成一簡單的體腔,只有一個開口,兼具口及排泄的功能,在表皮層及胃皮層之間的則是中膠層(mesoglea)。以缽海蟄為例,海蟄的身體有幾個構造:1、胃腔:即是由胃皮層所形成的胃腔,也是海蟄的消化系統,胃腔內有胃水管系統(Gastrovascularcavity),內有許多的觸手狀的胃絲(Gastricfilament),胃絲上又有刺絲胞(Nematocyst),可將吃進來的餌麻醉,再放出消化液來進行消化。生殖腺也是位於胃腔壁上,同樣是發源於胃皮層(Gastrodermis)。
2、感棍:在海蟄翼的邊緣均分有八個感棍(Rhopalium),內有一個平衡胞、小眼(Ocellus)及兩個感覺窩(Sensoryclubs),是在水中平衡其身體及觸覺之用,可說是海蟄的感覺器官。
3、觸手:在海蟄翼的邊緣有許多細小的觸手,觸手的前端有刺胞,刺胞可捕捉浮游生物及攻擊敵人。4、刺絲胞:為觸手前端的細胞之一,腔腸動物又稱為刺胞動物,就是指此,因此海蟄多少都含有毒性。刺胞是一個充滿液體的囊,內有一條中空纏繞的管子,刺絲胞的表面有一小針稱為刺胞針(Cindocil),如同是開關般,當刺胞針受到觸動時,刺絲胞會馬上射出管線,這些含有毒液的管子會使被刺之生物麻痹。
5、口腕:由海蟄翼中心延伸出來的腕狀物,數量和胃囊相同。口腕上也有許多的刺絲胞,除了可以捕捉獵物之外,也
可以將食物送入口中。口腕的底部有保育囊,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實囊幼蟲,會附著在保育囊上。
6、口器:位於口腕的基部,直接通到胃腔。可吃入食物之外,也具有排泄的功能。
7、放射管:由胃腔呈放射狀向海蟄翼延伸的管子,可將消化的營養及氧氣在體內循環,具血管般的功能。
營養成分
海蟄頭的營養成分列表(每100克中含)
成分名稱 | 含量 | 成分名稱 | 含量 | 成分名稱 | 含量 |
可食部 | 100 | 水分(克) | 69 | 能量(千卡) | 74 |
能量(千焦) | 310 | 蛋白質(克) | 6 | 脂肪(克) | 0.3 |
碳水化合物(克) | 11.8 | 膳食纖維(克) | 0 | 膽固醇(毫克) | 10 |
灰份(克) | 12.9 | 維生素A(毫克) | 14 | 胡蘿蔔素(毫克) | 0 |
視黃醇(毫克) | 14 | 硫胺素(微克) | 0.07 | 核黃素(毫克) | 0.04 |
尼克酸(毫克) | 0.3 | 維生素C(毫克) | 0 | 維生素E(T)(毫克) | 2.82 |
a-E | 2.17 | (β-γ)-E | 0.65 | δ-E | 0 |
鈣(毫克) | 120 | 磷(毫克) | 22 | 鉀(毫克) | 331 |
鈉(毫克) | 467.7 | 鎂(毫克) | 114 | 鐵(毫克) | 5.1 |
鋅(毫克) | 0.42 | 硒(微克) | 16.6 | 銅(毫克) | 0.21 |
錳(毫克) | 1.76 | 碘(毫克) | 0 |
胺基酸含量(每100g含)
捕食方式
海蟄美麗卻兇猛。在傘狀體的下面,那些細長的觸手是它的消化器官,也是它的武器。在觸手的上面布滿了刺細胞,像毒絲一樣,能夠射出毒液,獵物被刺螫以後,會迅速麻痹而死。觸手就將這些獵物緊緊抓住,縮回來,用傘狀體下面的息肉吸住,每一個息肉都能夠分泌出酵素,迅速將獵物體內的蛋白質分解。因為海蟄沒有呼吸器官與循環系統,只有原始的消化器官,所以捕獲的食物立即在腔腸內消化吸收。海蟄一旦遇到獵物,從不輕易放過。在炎熱的夏天裡,當我們在海邊弄潮游泳時,有時會突然感到身體的前胸、後背或四肢一陣刺痛,有如被皮鞭抽打的感覺,那準又是海蟄作怪在刺人了。不過,一般被海蟄刺到,只會感到炙痛並出現紅腫,只要塗抹硝炎藥或食用醋,過幾天即能消腫止痛。但是在馬來西亞至澳大利亞一帶的海面上,有兩種分別叫做曳手海蟄和箱海蟄(或稱海黃蜂)的,其分泌的毒性很強,如果被它們刺到的話,在幾分鐘之內就會呼吸困難而死亡,因此它們又被稱為殺手海蟄。所以當被海蟄刺傷,發生呼吸困難的現象時,應立即實施人工呼吸,或注射強心劑,千萬不可大意,以免發生意外。
發光原因
海蟄是一種細胞動物,構造簡單,沒有肌肉和骨骼,身體的98%都是水,它的光是怎么發出來的呢?櫛海蟄在海里遊動,身體顯現著球形的藍光,後面的幾條長長觸手在閃耀著細長的光帶,隨著櫛海蟄遊動時的身體彎屈和擺動,光亮也是千姿百態,十分優美動人。原來海蟄的發光源與其它動物是不同的,其它動物大多是螢光素、螢光酶經過氧的催化作用,因而發光。可是海蟄發光靠的卻是一種叫埃奎林的神奇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遇到鈣離子就能發出較強的藍色光來。據科學家研究,每隻海蟄大約含有50微克的發光蛋白質,這說明海蟄就是靠它發光的。
天敵與朋友
威猛而致命的海蟄也有天敵。一種海龜就可以在海蟄的群體中自由穿梭,並且能輕而易舉地用嘴扯斷它們的觸手,使它們只能上下翻滾,最後失去抵抗能力,成為海龜的一頓“美餐”。海蟄自己的共生夥伴是一種小牧魚,體長不過7厘米,可以隨意游戈在海蟄的觸鬚之間,卻一點兒也不害怕。遇到大魚游來,小牧魚就游到巨傘下的觸手中間去,當作一個安全的“避難所”,利用海蟄刺細胞的裝置,巧妙地躲過了敵害的進攻。有時,小牧魚甚至還能將大魚引誘到海蟄的狩獵範圍內使其喪命,這樣還可以吃到海蟄吃剩的零渣碎片。那么海蟄觸手上的刺細胞為什麼不傷害小牧魚呢?這是因為小牧魚行動靈活,能夠巧妙地避開毒絲,不易受到傷害,只是偶然也有不慎死於毒絲下的。海蟄和小牧魚共生一起,相互為用,海蟄“保護”了小牧魚,而小牧魚又吞掉了海蟄身上棲息的小生物。
藥膳
菜系:福建菜
原料/調料:豬腰1個,海蜇皮150克,油條1支,大蒜片2湯匙,蔥段(1寸長)10克,用糖3湯匙、白醋3湯匙、醬油2湯匙、清水2湯匙、香油1湯匙、番茄醬1湯匙、生粉l/2湯匙、鹽l/2茶匙製成調味料。
製作流程:
①將豬腰剖開成為兩半後,剔除中間之白筋部分,在光滑之一面(正面)切入細粒交叉刀口再分切成8小塊,盛在碗裡用冷水浸泡(常換清水)。
②海蟄皮用冷水泡上1天后,切成l寸寬、兩寸長的大小,而在長的一面切上0.5厘米間隔約有l/2寸長之刀口如梳子狀(俗稱佛手狀)備用。
③在鍋內燒8杯滾水,用來用燙海蜇皮(但水開後加進約2杯冷水後才可將海蟄皮放下)燙約3秒鐘,撈出沖冷水。將水再燒滾一次,淋下酒1燙匙,便落腰花下鍋燙約5秒鐘,撈出濾乾。
④起油鍋(3湯匙油),先爆香大蒜片與蔥段,再將腰花與海蟄皮下鍋,大火拌炒約3秒鐘,將綜合調味料全倒下炒滾,淋下1湯匙熱油,迅速盛到炸過的油條段上面即可(油條切1寸長,先炸酥後放在碟中)。
保存
購回的海蜇可長年保存,如果保存得當,還會越存越脆、越存越嫩。保存海蜇時,切忌日曬雨淋或接觸魚腥等污物。家庭少量存放時,可放在缽內,封閉缽口,使其不至於風乾收縮,當然,也可以把海蜇浸在濃度為20%~25%的鹽水中保存。怎樣選購海蜇:選購海蜇時,首先要注意區分乾品或鮮品,凡肉質厚、水分含量多,用手觸之有軟綿感的海蜇,一般都是未經鹽礬處理的。加工後的海蜇頭和海蜇皮,均以鵝黃透亮、脆而有韌性者為佳。那種色呈醬紅、肉質發酥,並伴有膿樣液和腐臭味的海蜇,皆屬變質品。
怎樣去掉海蜇的泥沙:從市場上買回來的海蜇中含有泥沙,那又怎樣去除呢?這裡給大家介紹一種簡便的方法:將海蜇平攤在菜板上,先片成片,再切成絲,然後泡入濃度為5%的鹽水里,用手搓洗片刻,撈出,再用相同濃度的鹽水泡洗,這樣連續泡洗三五次後,一般都能把夾在海蜇裡面的泥沙全部洗掉。去掉泥沙的海蜇,還要用流動水反覆漂洗,以去掉過重的鹽分。
怎樣使海蜇變脆:涼拌菜在夏季餐桌上可能是最受歡迎的,而涼拌菜中如果有清脆爽口的海蜇,那就更令人興奮了。按一般的方法,海蜇在涼拌前都是先在熱水中氽燙,再漂冷拌制,不過這種方法折耗太大了,因為海蜇遇熱會縮水變小。你可以試著這樣做:將去除泥沙、漂盡鹽分的海蜇絲放入清水盆里,按每1000克海蜇放10克蘇打的比例放入蘇打,攪勻後浸泡約20分鐘,然後用清水洗淨,撈出瀝水後,即可進行拌制了。用這種方法,既可避免用熱水氽燙造成的折耗,又能達到口感清脆爽口的目的。海蜇也可用炒、爆、燒等方法成菜。只是海蜇入鍋烹製還有些講究。如炒海蜇時,講究旺火快炒,動作迅速,否則質感不脆爽。由於海蜇水分含量多,膠質重,故將其用於燒菜時,一定要最後放入,否則海蜇容易溶化。
小心海蟄
海蜇皮炎(又稱水母皮炎)是隨著夏季到來而產生的疾病。海蜇的觸手上有大量刺胞,刺胞內含有毒液,其成分主要是類蛋白、多肽和多種有毒的酶類,此外還有強麻醉劑、致痛劑、組胺等。當人體接觸海蜇觸手時,刺胞可刺入皮膚,引起刺胞皮炎,嚴重者可致死亡。游泳者裸露的肢體被海蟄蟄傷後,感覺刺痛、灼痛或刺癢,繼而蟄傷處出現條索狀排列的紅斑、丘疹,亦可有水皰、大皰及瘀點、瘀斑。輕者1—2天皮疹可消退,多數患者1—2周皮疹結痂而愈。若全身多處被蟄傷或被大型水母及毒性強的海蜇蟄傷,常在1—4小時內出現畏寒、發熱、腹痛、倦怠、出冷汗,少數出現胸悶、口吐白沫、血壓下降、呼吸困難、肺水腫,嚴重者可致死亡。
一旦被海蜇蟄傷,切勿用淡水沖洗,因淡水可促使刺胞釋放毒液。應儘快用毛巾、衣服、泥沙擦去粘附在皮膚上的觸手或毒液,亦可用海水沖洗。有條件者可用酒精或鹼性洗液沖洗或噴灑患處,如10%碳酸氫鈉等。對皮損面積大,全身反應嚴重者要及時去醫院治療。
游泳時被海蟄蟄傷後,如果傷勢較輕,可以用明礬水擦拭傷處,如果嚴重應及時就診。另外,受傷後最好忌喝酒。
中藥材(七)
中藥在中國古籍中通稱“本草”。中國最早的一部中藥學專著是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唐代由政府頒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