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胺

組胺

組胺是自體活性物質之一,在體內由組氨酸脫羧基而成,組織中的組胺是以無活性的結合型存在於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的顆粒中,以皮膚、支氣管黏膜、腸黏膜和神經系統中含量較多。當機體受到理化刺激或發生過敏反應時,可引起這些細胞脫顆粒,導致組胺釋放,與組胺受體結合而產生生物效應。抗組胺是拮抗組胺對人體的生物效應,即套用抗組胺藥物。抗組胺受體就是拮抗組胺的H1和H2受體。由於此兩種受體在人體內分布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效應,它是抗組胺藥套用治療疾病的生理藥理基礎。

基本信息

概述

組織胺組胺是人體組織內的一種血管活性胺,廣泛存在於人體組織之中,以肥大細胞內含量最高。它是一種由組氨酸衍生而來的鹼基,也是一種速髮型超敏性反應的藥理活性介質。在多數情況下,組胺是由肥大細胞受抗原抗體複合物致傷而釋放,即細胞受外傷或外界特異性抗原的激發後,存在於細胞內的組織胺酸(histidine)經組織胺酸脫羧酶的作用,釋放出一個CO2分子所演變而成。這種釋放的結果,可使平滑肌收縮、毛細血管擴張和通透性改變,促使血壓下降,引起速髮型超敏性的典型血管損傷,即疹塊與潮紅應答。

組胺與靶細胞上特異受體結合,產生生物效應;如小動脈、小靜脈和毛細血管舒張,引起血壓下降甚至休克;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縮力,抑制房室傳導;興奮平滑
肌,引起支氣管痙攣,胃腸絞痛;刺激胃壁細胞,引起胃酸分泌。

性質

組胺組胺

在正常情況下,組胺是以不活動狀態與肝素(heParin)結合在一起,成為肥大細胞和嗜鹼粒細胞的顆粒。這種顆粒一旦釋出細胞,進入體液或血液循環、則要發生一系列組織反應。由於組胺的作用或其他因素引起脫顆粒(degranulation),顆粒脫出細胞外之後,通過陽離子交換作用,從複合物中釋放出來,組織胺分子小,迅即彌散,以致細胞解體。組胺有外組織胺和內組織胺兩種,外組織胺主要作用於皮膚、黏膜,使其產生水腫、滲出等,內組織胺主要作用內臟,使之產生支氣管、胃腸、子宮、心血管的平滑肌痙攣、分泌腺增高等。平時,機體釋放組織胺甚微,隨時可被組織胺酶所破壞,故不致病。

在速髮型變態反應中,組織胺參與的作用有較大意義。其它類型變態反應,如內毒素休克、炎症和燒傷等,也出現肥大細胞脫顆粒和血液中組織膠水平增高的現象,患有肥大細胞腫瘤,血液及組織中肥大細胞增多時,亦伴有組織胺生成和釋放的增加,其後果為明顯的蕁麻疹和發作性出現皮膚發紅(潮紅),重症患者可伴有水腫和支氣管痙攣。

定義

組織胺(Histamine)是一種活性胺化合物.作為身體內的一種化學傳導物質,可以影響許多細胞的反應,包括過敏,炎性反應,胃酸分泌等,也可以影響腦部神經傳導,會造成想睡覺等效果。

化學式

化學式是C5H9N3,分子量是111。

功能

組胺存在於肥大細胞內,亦存在於肺、肝及胃的黏膜組織內。它在過敏與發炎的調節上扮演一個很重要角色。組織胺屬於一種化學訊息,亦是胺能神經傳遞素,參與中樞與周邊的多重生理功能。在中樞系統,組胺是由特定的神經所合成例如位在下丘腦後部的結節-乳頭核,神經細胞多向延伸至大腦其他區域與脊椎,因此暗示組織胺可能參與睡眠,荷爾蒙的分泌,體溫調節,食慾與記憶形成等功能,另外還位於網狀結構與端腦;在周邊部分,組胺主要儲存在肥大細胞,嗜鹼粒細胞和腸嗜鉻細胞,可引起癢、打噴嚏、流鼻水等現象,此外組胺結合到血管平滑肌上的接受器(H1R)導致血管擴張因而產生局部水腫,組胺會使肺的氣管平滑肌收縮引起呼吸道狹窄進而呼吸困難,腸道平滑肌收縮降低血壓以及增加心跳(tachycardia)等多項生理反應。

急救處理

1.一般處理立即在皮下注射處之近心端縛以壓脈帶,以延遲藥物吸收。但需注意每隔15分鐘放鬆10秒鐘。低枕平臥,注意保暖。
2.下列藥物可拮抗組胺的作用
苯海拉明50mg/次,每小時1次,口服或皮下注射,直至症狀好轉。
⑵異丙嗪25~50mg/次,每小時1次,口服或肌內注射。
⑶0.1%腎上腺素0.2~1ml,皮下注射。原有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忌用。
麻黃鹼20mg,皮下注射。
西咪替丁0.6~1.2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靜脈滴注,可與Hl受體阻滯劑合用。

歷史

枯草熱患者非常清楚,是花粉使他們打噴嚏、流淚和流鼻涕。最早的枯草熱病例是萊昂納多·博塔羅在1565年記載的。他把它稱為“玫瑰熱”。
1903年,一位叫威廉·鄧巴的德國醫生證明了這種受激反應並不是由花粉本身引起的,而是機體對花粉的反應引起的一種毒素的釋放所造成的。他努力研製出一種抗菌素,但它沒有效果。後來,亨利·戴爾於1910年在研究黑麥的毒性時,發現了一種他稱為“組織胺”的物質。直到大約16年後,他才意識到是組織胺引起了過敏反應。此後,他還發現了受損傷的細胞會產生自己的組織胺。
直到20世紀50年代,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達尼埃爾·博韋才研製出了抗組織胺的藥物。
哮喘和濕疹也是過敏反應,但遺憾的是抗組織胺藥物對它們並沒有治療效果。機體總是會對花粉和其他刺激物的侵入發生反應。過敏體質的人存在的問題是,他們對某一種的刺激物過於敏感。

性狀

組胺為廣泛存在於人體組織的自身活性物質。組織中的組胺主要含於肥大細胞及嗜鹼細胞中。因此,含有較多肥大細胞的皮膚、支氣管黏膜和腸黏膜中組胺濃度較高,腦脊液中也有較高濃度。肥大細胞顆粒中的組胺常與蛋白質結合,物理或化學等刺激能使肥大細胞脫顆粒,導致組胺釋放。組胺與靶細胞上特異受體結合,產生生物效應;如小動脈、小靜脈和毛細血管舒張,引起血壓下降甚至休克;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縮力,抑制房室傳導;興奮平滑肌,引起支氣管痙攣,胃腸絞痛;刺激胃壁細胞,引起胃酸分泌。組胺受體有H1、H2、H3亞型。組胺的臨床套用已逐漸減少,但其受體阻斷藥在臨床上卻有重大價值。 

發現

組織胺引發過敏反應的示意圖組織胺引發過敏反應的示意圖

花粉使枯草熱患者打噴嚏、流淚和流鼻涕。最早的枯草熱病例是萊昂納多·博塔羅在1565年記載的。他把它稱為“玫瑰熱”。

1903年,一位叫威廉·鄧巴的德國醫生證明了這種受激反應並不是由花粉本身引起的,而是機體對花粉的反應引起的一種毒素的釋放所造成的。他努力研製出一種抗菌素,但它沒有效果。

亨利·戴爾於1910年在研究黑麥的毒性時,發現了一種他稱為“組織胺”的物質。直到大約16年後,他才意識到是組胺引起了過敏反應。此後,他還發現了受損傷的細胞會產生自己的組織胺。
直到20世紀50年代,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達尼埃爾·博韋才研製出了抗組織胺的藥物。

受體

組胺受體有H1、H2、H3亞型。組胺的臨床套用已逐漸減少,但其受體阻斷藥在臨床上卻有重大價值

受體類型

所在組織 效應
H1 支氣管,胃腸 ,子宮等平滑肌皮膚血管心房,房室結 收縮擴張收縮增強,傳導減慢
H2 分泌增多,擴張收縮加強,心率加快 分泌增多,擴張收縮加強,心率加快
H3 負反饋性調節組胺合成與釋放 負反饋性調節組胺合成與釋放

中毒反應

毒理

組胺主要用於胃分泌功能檢查,作最大酸分泌(MAO)測定。但已被五肽胃泌素取代。誤用大劑量或靜脈給藥可引起中毒。

海產魚中的青皮紅肉魚類含組胺較高,當魚不新鮮或腐敗時,魚體中游離的組胺酸經脫羧酶作用產生組胺.組胺中毒潛伏期一般為0.5—1小時,最短可為5min,最長達4h。

臨床表現

藥物中毒:注射過量後1~5分鐘即出現皮膚潮紅、眩暈、頭痛、噁心、心動過速、各種類型心律失常及低血壓等反應。並可發生蕁麻疹、哮喘樣發作、喉頭痙攣及血管神經水腫等。還可引起應激性潰瘍和消化道出血。偶致持續性低血壓、呼吸困難等嚴重後果。

食物中毒:局部或全身毛細管擴張、通透性增強、支氣管收縮為主,主要症狀為臉紅、頭暈、頭痛、心慌、脈速、胸悶和呼吸窘迫等,部分病人出現眼結膜充血、瞳孔散大、視物模糊、臉發漲、唇水腫、口和舌及四肢發麻、噁心、嘔吐腹瀉、尋麻疹、全身潮紅、血壓下降。
急救處理

1.一般處理 立即在皮下注射處之近心端縛以壓脈帶,以延遲藥物吸收。但需注意每隔15分鐘放鬆10秒鐘。低枕平臥,注意保暖。
2.下列藥物可拮抗組胺的作用

(1)苯海拉明50mg/次,每小時1次,口服或皮下注射,直至症狀好轉。
(2)異丙嗪25~50mg/次,每小時1次,口服或肌內注射。
(3)0.1%腎上腺素0.2~1ml,皮下注射。原有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忌用。
(4)麻黃鹼20 mg,皮下注射
(5)西咪替丁0.6~1.2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靜脈滴注,可與Hl受體阻滯劑合用。

檢測

大量食物易殘留組胺類藥物,對人體有一定危害。目前對於普通政府質檢機構、獸藥監察所、商檢局等,以及食品企業:農畜產品加工出口企業、水產企業、蜂蜜企業等大眾基層實驗室,套用最多的是酶連免疫吸附試劑盒方法,即ELISA方法。

浙江病死甲魚變飯店"佛跳牆" ,易發生中毒

分揀病死甲魚分揀病死甲魚

2013年3月,浙江經視《九點看獨家》欄目播出了《“橫行”的病死甲魚》。新聞稱湖州東林鎮由於有人在大批收購病死甲魚,病死甲魚由此流向全國各地的餐館並製作成高檔菜餚。甲魚肉內含有較多的組氨酸,組氨酸是具有特殊鮮味的重要成分,它分解後可以產生組胺。組胺是一種強烈的直管擴張劑,它可以引起一系列過敏物質的釋放,濃度過高時,可以引起人體虛脫,休克等症狀。死後的甲魚肉能自行分解產生組胺,人吃了死甲魚,就會引起食物中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