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

海冰

海冰是指直接由海水在海面上凍結而成的鹹水冰,亦包括進入海洋中的大陸冰川(冰山和冰島)、河冰及湖冰。海冰對高緯度地區以至極地地區的水文、熱力循環、洋流和生態系統都有重大影響。海冰過多時可能會導致海港封港,堵塞航道,擠壓船舶等問題,它是海洋5種主要災害之一(另外4種是海嘯、風暴潮、災害海浪和赤潮),素有白色殺手之稱。

簡介

海冰海冰

海冰是海中一切凍的總稱,海洋中的冰主要是由海水凍結而成的,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江河注入海中的淡水冰。

海冰是大氣海洋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在一定的海域中,以內能熱能的轉化為主要矛盾,並達到臨界狀態(溫度低于海凍的冰點)的產物,其生成、發展和消融是一個複雜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海水結冰時,是其中的水凍結,而將其中的鹽分排擠出來,部分來不及流走的鹽分以滷汁的形式被包圍在冰晶之間的空隙里形成“鹽泡”。此外,海水結冰時,還將來不及逸出的氣體包圍在冰晶之間,形成“氣泡”。

因此,海冰實際上是淡水冰晶滷汁和氣泡的混合物。其成分比率隨外界條件(溫度、載荷)、時間和空間等發生變化。


形成條件

海水結冰需要三個條件:

1、氣溫比水溫低,水中的熱量大量散失;

2、相對於水開始結冰時的溫度(冰點),已有少量的過冷卻現象;

3、水中有懸浮微粒、雪花等雜質凝結核。淡水在4℃左右密度最大,水溫降到0℃以下即可結冰。


物理性質

鹽度

北極海冰對比圖北極海冰對比圖
海凍的鹽度是指其融化後海水的鹽度,一般為3~7‰左右。海冰鹽度的高低取決於凍結前海水的鹽度、凍結的速度和冰齡等因素。凍結前海水的鹽度越高,海凍的鹽度可能也越高。在南極大陸附近海域測得的海冰鹽度高達22‰-23‰。結冰時氣溫越低,結冰速度越快,來不及流出而被包圍進冰晶中的滷汁就越多,海凍的鹽度自然要大。在冰層中,由於下層結凍的速度比上層要慢,故鹽度隨深度的加大而降低。當海冰經過夏季時,冰面融化也會使冰中滷汁流出,導致鹽度降低,在極地的多年老冰中,鹽度幾乎為零。

密度

純水冰0℃時的密度一般為917kg/m3 ,海冰中因為含有氣泡,密度一般低於此值,新凍的密度大致為914~915kg/m3 。冰齡越長,由於冰中滷汁滲出,密度則越小。夏末時的海冰密度可降至860kg/m3 左右。由於海冰密度比海水小,所以它總是浮在海面上。

熱性質

海冰2012年9月26日南極海冰覆蓋的洋面

海凍的比熱容比純水冰大,且隨鹽度的增高而增大。純水凍的比熱容受溫度的影響不大,而海冰則隨溫度的降低有所降低。在低溫時,由於其含滷汁少,因此隨溫度和鹽度的變化都不大,接近於純水凍的比熱。但在高溫時,特別在冰點附近(-2℃),由於海冰中的滷水隨溫度的升降有相變,即降溫時滷水中的純水結冰析出,升溫時冰融化進入滷水之中,從而使其比熱容分別有所減小和增大。其減小和增大值因其鹽度而有極大差異,低鹽時其比熱容小,而高鹽時其比熱容將比純水冰大數倍,甚至十幾倍。

海凍的融解潛熱也比純水凍的大。海凍的熱傳導係數比純水冰小,因為海冰中含有氣泡,而空氣的熱傳導係數是很小的。海凍的熱傳導係數略大于海水的分子熱傳導係數,因而海冰限制了海洋向大氣的熱量輸送,而且也使海洋的蒸發失熱大為減少,從而形成了海洋的保護層。由於海冰上部的空隙比下層的空隙多,所以其熱導係數也隨深度,即由冰面向下的厚度而增大,超過1m的海冰其熱傳導係數就與純水冰相差不大,在表面附近約為純水凍的1/3左右。

海凍的熱膨脹係數隨海凍的溫度和鹽度而變化。對低鹽海冰,隨著溫度的降低,它開始是膨脹,繼之變為收縮。由膨脹變為收縮的臨界溫度值隨海冰鹽度的增加而降低。對於高鹽海冰,隨溫度降低始終是膨脹的,但膨脹係數越來越小。海凍的抗壓強度約為純水凍的3/4,這顯然是因其存在許多空隙造成的。

其他物理性質

海冰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遠比海水的大,海水的反射率平均只有0.07,而海冰可高達0.5~0.7。由於海凍的覆蓋面積比陸冰還大,故其反射的能量無論對海洋自身或者氣候狀況的影響都是不可忽視的。

基本分類

冰皮冰皮

固定冰

固定冰是與海岸島嶼或海底凍結在一起的冰。當潮位變化時,能隨之發生升降運動。其寬度可從海岸向外延伸數米甚至數百千米。海面以上高於2m的固定冰稱為冰架;而附在海岸上狹窄的固定冰帶,不能隨潮汐升降,是固定冰流走的殘留部分,稱為冰腳擱淺冰也是固定凍的一種。

流(浮)冰

自由浮在海面上,能隨風、流漂移的冰稱為流冰。它可由大小不一、厚度各異的冰塊形成,但由大陸冰川或冰架斷裂後滑入海洋且高出海面5m以上的巨大冰體——冰山,不在其列。流冰面積小于海面1/10~1/8者,可以自由航行的海區稱為開闊水面;當沒有流冰,即使出現冰山也稱為無冰區;密度4/10~6/10者稱為稀疏流冰,流冰一般不連線;密度7/10以上稱為密集(接)流冰。在某些條件下,例如流冰擱淺相互擠壓可形成冰脊或冰丘,有時高達20餘米。

成長形態

海面上的浮冰(流冰)並不是一時就能夠形成的,它的形成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初生冰

當海上氣溫下降到海水的冰點,或有雪降到低溫的海面上時,海水會開始結冰。這時結成的海冰還不是大塊形狀,而是呈針狀、薄片狀、漿糊狀或綿狀。

冰皮

冰皮是由平靜的海面直接冰凍結成或者是由初生冰繼續冰凍而成的海面冰層。它的厚度大概是5厘米,比較脆,容易被海面的風或海面的水流弄碎,變成長方形的薄冰塊。

尼羅冰

當初生冰成長到厚度約有10厘米時,開始變得比較有彈性,但依然容易斷折。

蓮葉冰

蓮葉冰是直徑在30厘米到3米之間,厚度10厘米左右的浮冰。在較為平靜的海面上,初生冰可以直接凍結為蓮葉冰。而大塊的冰皮或尼羅冰破碎後也可以形成蓮葉冰。蓮葉凍的邊緣由於與其它冰塊碰撞,而形成一圈凸起,而且形狀近似圓形,所以仿佛海面上的一朵朵蓮葉,故稱為蓮葉冰。

灰冰、灰白冰和白冰

過去50年間當世界其他地區變得越來越溫暖時,南極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卻在不斷降溫。過去50年間當世界其他地區變得越來越溫暖時,南極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卻在不斷降溫。

當寒冷持續時,初生冰、尼羅冰、冰皮和蓮葉冰會混雜在一起,厚度繼續增加。當厚度增加到10至15厘米時,冰面多呈灰色,稱為灰冰。灰冰脆而易斷,受擠壓的時候會折斷而重疊,增加厚度。厚度增加到15至30厘米時,冰塊顏色從灰色過渡到灰白色,稱為灰白冰。而當厚度增加到30厘米以上時,色澤變為白色,表面凹凸不平,形狀也變得不規則了,這時的浮冰稱為白冰。

一年冰

一年冰是指成長期沒有超過一個冬季的白冰,一般厚度在30厘米以上。

多年冰(老冰)

多年冰是指至少經過了一個夏季的海冰。由於經過夏天受熱,表面融解再結冰,使得表面比較光滑。同時,由於夏季融解時冰晶中的鹽泡會融合或析出,老凍的鹽度會比一年冰低,而且隨著年齡遞減。老凍的顏色一般是青色或藍綠色。

分布

蓮葉冰蓮葉冰

固定冰與海岸、島嶼或海底凍結在一起,多分布於沿岸或島嶼附近,其寬度可從海岸向外延伸數米至數百公里;流(浮)冰自由漂浮於海面,隨風、浪、海流而漂泊。

海水具有顯著的季節和年際變化。北半球冰界以3~4月最大(面積約1100萬平方公里),8~9月最小(約700~800萬平方公里),流冰群主要繞洋盆邊緣流動,多為3~4米厚的多年冰。南半球冰區以9月最大(面積1880萬平方公里),3月最小(面積約260萬平方公里),多為2~3米厚的一年冰。

北冰洋四周被大陸包圍著,流冰受到陸地的阻擋,容易疊加擁擠在一起,形成冰丘和冰脊。在北極海域裡,冰丘約占40%。北冰洋的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冬季都有海冰生成;大西洋與北冰洋暢通,海冰更盛。在格陵蘭南部,以及戴維斯海峽和紐芬蘭的東南部都有海凍的蹤跡,其中格陵蘭和紐芬蘭附近是北半球冰山最活躍的海區。

海冰海冰
南極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冰庫,全球冰雪總量的90%以上儲藏在這裡。南大洋上的海冰,不同於格陵蘭冰原上的冰,也不同於南極大陸的冰蓋,只有環繞南極的邊緣海區和威得爾海,才存在著南大洋多年性海冰。在冬半年(4~11月),一二米厚的大塊浮冰不規則地向北擴展,把南緯40°以南的南大洋覆蓋了1/3。南極洲附近的冰山,是南極大陸周圍的冰川斷裂入海而成的。出現在南半球水域裡的冰山,要比北半球出現的冰山大得多,長寬往往有幾百公里,高几百米,猶如一座冰島。

影響

對海洋鉛直分布的影響

灰白冰(Gw)灰白冰(Gw)

由於結冰過程中存在的海水鉛直對流混合常達到相當大的深度,在淺水可直達海底,從而導致所有海洋水文要素的鉛直分布較為均勻。這一過程又能把表層高溶解氧的海水向下輸送,同時把底層富含浮游植物所需要的營養鹽類的肥沃海水輸送到表層,有利於生物的大量繁殖。因此,有結凍的海域,特別是極地海往往具有豐富的漁業資源。例如南極的鱗蝦和鯨漁場聞名世界,與此即有直接關係。融冰時,表層會形成暖而淡的水層覆蓋在高鹽的冷水之上,出現密度躍層,這又會影響各種水文要素的鉛直分布和上下水換。

對海洋動力現象的影響

海凍的存在對、流的影響極大,它將阻尼位的降落和流的運動,減小差和流速;同樣,也將使波高減小,阻礙海浪的傳播等。

對海水熱狀況的影響

當海面有存在時,海水通過蒸發和湍流等途徑與大氣所進行的熱換大為減少,同時由於熱傳導極差,對海洋起著“皮襖”的作用。對太陽輻射能的反射率大,以及其融解潛熱高等,都能制約海水溫度的變化,所以在極地海域水溫年變幅只有1℃左右。

其他影響

極地海冰可形成大洋底層水。特別在南極大陸架上海水的大量凍結,使冰下海水具有增鹽、低溫從而高密的特點,它沿陸架向下滑沉可至底層,形成所謂南極底層水,並向三大洋散布,從而對海洋水文狀況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危害

該圖顯示南極海冰面積在1979年到2012年間發生的變化。臭氧層空洞可能也是導致南極的氣溫不斷下降的原因,這些孔洞是由現在禁止排放的氟氯化碳氣體造成的。臭氧層空洞導致更多西風天氣出現,不過冰、海洋和風、低溫之間的複雜互動與這也有關係。該圖顯示南極海冰面積在1979年到2012年間發生的變化。臭氧層空洞可能也是導致南極的氣溫不斷下降的原因,這些孔洞是由現在禁止排放的氟氯化碳氣體造成的。臭氧層空洞導致更多西風天氣出現,不過冰、海洋和風、低溫之間的複雜互動與這也有關係。

海冰不僅對海洋水文狀況,對大氣環流和氣候變化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會直接影響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隨著人類海上活動的增加,冬季海凍的危害和威脅也日漸增多。艦船和海港等受海冰危害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1.封鎖港口、航道;

2.堵塞艦船海底門;

3.使錨泊艦船走錨;

4.擠壓損壞艦船;

5.破壞海洋工程建築物和各種海上設施;

6.使漁民休漁

7.船舶積冰。

例如,俄羅斯北方航線的某些段,每年通航期僅有2-4個月。而冰山更是航海的大敵,45000噸的“泰坦尼克”號大型豪華遊船,就是在1912年4月14日凌晨在北大西洋被冰山撞沉的,使1500餘人遇難;1969年2-3月間,中國渤海曾發生嚴重冰封,除了海峽附近外,渤海幾乎全被冰覆蓋,港口封凍,航道阻塞,海上石油鑽井平台被冰推倒,海上航船被冰破壞,萬噸級的貨輪被冰挾持,隨冰漂流達4天之久,海上活動幾乎全部停止。渤海在1936年和1947年也曾發生過相當嚴重的冰情。

監測方法

目測法

花似錦的南極海冰邊緣花似錦的南極海冰邊緣
是海冰監測傳統的基本觀測方法。這種方法是根據海冰觀測規範規定,依靠觀測員的眼睛和經驗進行觀測,如冰量、流冰密集度,流冰冰狀、固定冰狀等。目測法所觀測的內容,暫時還不能用其他觀測方法完全代替,並且目測結果還是遙測法觀測結果的分析依據,所以目測法繼續沿用。

器測法

是同目測法相結合的方法。這種方法是藉助工具和儀器,依靠觀測員的操作和讀數據,如冰厚、冰溫、冰密度,堆集高度等。這些數據是遙測法觀測結果進行量值定標處理的依據,所以器測法是海冰監測的重要方法。

遙測法

是套用現代科學技術建立的先進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完全依賴儀器本身進行觀測,如利用衛星能及時、同步、大範圍觀測海冰。彩色海冰衛星圖片則能直觀地一目了然地展示海凍的分布情況。但是對冰厚、冰溫等要素的觀測,暫時遠不如器測法準確。

海洋學相關知識(五)

海洋反照率
海灘旋迴
海上輸油氣管線
海灘剖面
海洋壓力水聽器
海水光散射儀
海水保守成分
浮游生物指示器
海洋光學遙感
海水主要成分
海洋高能環境
浮游生物泵
海洋重力調查
海上油氣開發工程
海上油氣勘探
海水顆粒物
海水非保守成分
海洋微表層
海檻
海洋觀測技術
海損事故
海洋腐殖質
海洋能轉換
海底區
海上拖運
海上安裝沉放
海水自淨作用
海洋磁力梯度儀
海冰密集度
海洋天然烴
海水腐殖質
海洋生藥學
海水離子遷移率
海水離子締合模型
海水磁導率
海崖
海洋地震漂浮電纜
海洋地震剖面儀
浮游細菌
海洋生化資源
海洋玷污
海洋環境預報
海洋環境質量
海洋環境評價
海岸階地
海洋環境監測
海洋地貌學
浮游生物記錄器
海洋環境化學
海水污染物背景值
海洋地球物理調查
海產栽培
海水成分恆定性
海洋地熱流調查
海底構造學
海岸效應
海產養殖
海流計
海水電導率
海灘岩
海洋折射地震調查
海上裝卸油系統
浮游生物網
海底完井
海底聲反射
海水密度
海底地震儀
海底地層剖面儀
海底
海洋天然產物化學
海平面變化
海洋聲散射體
海氣熱交換
海洋能源
海洋地震調查
海槽
浮游生物當量
海洋磁力儀
海洋碎屑
海洋地磁調查
海洋地磁異常
海洋生物聲學
海洋地球物理學
海洋生物噪聲
海圖基準面
海洋地層學
海底採礦
海洋同位素化學
海洋反射地震調查
海冰鹽度
海岸沙丘
浮游生物學
浮浪幼體
海洋光化學
海洋元素地球化學
海上貯油裝置
海底混響
海洋沉積學
海水透明度盤
海水透明度
海水透射率儀
海底散射
海洋氣溶膠
海洋氣團
海洋氣候學
海水腐蝕
海洋有機地球化學
海水碳酸鹽系統
海洋地震儀
海洋農牧化
海堤
海洋技術
海洋管理
海山
海洋鹽差能
海底谷
海洋重力儀
海洋水文學
海底管道
海洋天然產物
海底高原
海浪譜
海浪
海侵
海岸帶
海洋鋒
海洋重力異常
海洋輻射傳遞
海洋噪聲
海洋化學資源
海洋調查
海洋腐蝕
海底熱液
海岸工程
海底擴張
海洋生物地球化學
海洋生物化學
海水雪花
海水營養鹽
海洋環境科學
海洋環境容量
海洋環境噪聲
海洋環境保護
海洋環境
海水狀態方程
浮遊動物
海洋湍流
海水水質標準
海水微量元素
海洋污染物
海水化學
海洋氣象學
海洋氣候
海洋有機化學
海洋政策
海塘
海洋開發
海洋工程水文
海水二氧化碳系統
海洋工程地質
海洋工程
浮游植物
海洋溫差能
海洋地球化學
海流能
海洋污染
海洋資源化學
海水淡化
海洋能發電
海洋工程學
海洋學
海底峽谷
海洋生態學
海水
海洋物理化學
海峽
海灣
海流
海洋資源
海洋科學
海洋生物學
海洋生態系
浮游生物
海洋法
海洋微生物
海洋聲學
海洋地質學
海洋化學
海洋光學
海洋
海水分析化學
海底隧道
海底電纜
海底熱泉
海岸
海鹽縣
海洋物理學
海平面
海岸線
海冰

自然災害主題

日本地震海嘯讓我們再一次見到自然災害的可怕,本任務為整理類任務,可添加摘要、圖片、排版等,希望大家在編輯詞條之餘,能夠增長一些知識,學會在面臨這些災難時的緊急避難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