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達尼號[英國豪華客輪鐵達尼號RMS Titanic]

鐵達尼號[英國豪華客輪鐵達尼號RMS Titanic]

鐵達尼號,港台譯為鐵達尼號。由英國白星航運公司設計,由位於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興建,被稱為世界工業史上的奇蹟,1912年4月14日,載著1316名乘客和891名船員的鐵達尼號與冰山相撞,並於4月15日在北大西洋沉沒,該海難也被認為是20世紀人間十大災難之一。2012年4月14日為豪華郵輪鐵達尼號沉沒100周年紀念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4月5日宣布,依據《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鐵達尼號殘骸從其沉沒百年之日起受教科文組織保護。於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執導拍成電影。

基本信息

遊輪概述

鐵達尼號 泰坦尼克
鐵達尼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豪華客輪,被稱為是“永不沉沒的客輪”、“夢幻客輪”。 鐵達尼號共耗資7500萬英鎊,噸位46328噸,長882.9英尺,寬92.5英尺,從龍骨到四個大煙囪的頂端有175英尺,高度相當於11層樓。是當時一流的超級豪華巨輪。與姐妹船奧林匹克號(RMS0lympic)和不列顛尼克號(HMHSBritannic)一道為 英國白星航運公司的乘客們提供跨大西洋旅行 。
鐵達尼號是同級的三艘超級郵船中的第二艘。1912年4月10日,鐵達尼號從英國 南安普敦(Southampton)出發,途經 法國瑟堡-奧克特維爾(Cherbourg-Octeville)以及 愛爾蘭(當時為英屬)的昆士敦(Queenstown),計畫中的目的地為 美國紐約(NewYork),開始了這艘“夢幻客輪”的處女航。
4月14日晚11點40分,鐵達尼號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兩小時四十分鐘後,4月15日凌晨2點20分沉沒,由於缺少足夠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當時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為止最為人所知的一次海難,電影《鐵達尼號》就是根據這一真實的故事拍攝的。

命名由來

RMS Titanic的翻譯為皇家郵輪鐵達尼號(港台譯為鐵達尼號)。此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在遠洋郵輪盛行時,所有英國的大型郵輪均屬於 英國皇家,因此在船名前加上“Royal Mail Steamship(皇家郵船)”,而“RMS”就是“Royal Mail Steamship”的縮寫 。 
Titanic的意思可以分成兩部分:“Titan \ ic” ,“Titan”是希臘神話中的 泰坦神的名字,“ic”是白星航運公司慣用的船名後綴。也許英國人的意思就是為了表明這艘船是絕不會沉沒的。所以鐵達尼號的官方名稱是RMS Titanic。

建造背景

鐵達尼號 鐵達尼號沉沒想像圖
建造中的鐵達尼號 建造中的鐵達尼號
1901年英國白星公司被 美國財閥朱利厄斯·皮爾龐特·摩根的IMM國際海運公司收購之後,他的目標是卡納德公司。而財政狀況窘迫的卡納德公司則被迫向 英國政府尋求幫助。1907年,兩艘空前規模的快船——首次使用大型 蒸汽輪機的盧西塔尼亞號和茅利塔尼亞號加入了卡納德公司龐大的郵船隊。有IMM做後盾,白星公司決定迎頭趕上。
1908年的一天晚上,哈蘭·沃爾夫船廠老闆皮爾里勳爵和白星公司主席布魯斯·伊斯梅,在皮爾里勳爵位於倫敦貝爾格萊維亞區的大宅中共進晚餐。貝爾法斯特的哈蘭·沃爾夫船廠(Harland&Wolff,HW)從1871年起就是白星公司的忠誠合作夥伴。他們談到了卡納德公司的兩艘新船。伊斯梅提出在HW船廠建造兩艘空前規模的巨輪,每艘有三座 煙囪,噸位要超出卡納德公司兩艘新船15000噸左右。隨著兩人在皮爾里的 書房里,兩艘船變成了三艘,三個煙囪變成了四個煙囪。
這三艘史無前例的巨船,將成為無可爭議的大西洋航線霸主,不光是在噸位上,而且在速度和豪華程度上。新船要達到26至27節的高速。白星公司準備在新船上安裝三副螺鏇槳。為了試驗這種新配置的可靠性,白星公司於1909年從“自治領海運公司”購買了兩艘15000噸級的客船——雙 螺鏇槳的梅甘尼克號和三螺鏇槳的勞倫鐵克號,作對比試驗。三個螺鏇槳被證明可以給郵船帶來速度上的優勢 。
奧林匹克級郵船中的第一艘在1908年12月16日在哈蘭·沃爾夫船廠開工。與其他公司新船下水前名字保密的做法不同,白星公司很快公布了三艘船的名字——奧林匹克號(RMSOlympic)、鐵達尼號(RMSTitanic)和巨人號(RMSGigantic,鐵達尼號海難後改名不列顛尼克號,RMSBritannic)。由於船體尺寸太大——長達880英尺,哈倫·沃爾夫船廠的造船台顯然不能同時開工三條船。他們決定先建造1號(鐵達尼號)和2號船(奧林匹克號)等1號船下水之後再開工建造3號船(巨人號)。

規格尺寸

鐵達尼號全長269.06米(882.75英尺),寬28.19米(92.5英尺),標準排水量為46,328,吃水線到甲板的高度為18.3米(60英呎),動力50000匹馬力(37MW),航速每小時23~24海里,總共可搭載3,547名乘客和船員。動力裝置包括兩台往復式四缸三脹倒缸蒸汽機以及一台低壓蒸汽輪機,驅動三個螺鏇槳。
船上的25五台雙端以及四台單端鍋爐的動力來自159台煤炭熔爐,強大的動力使鐵達尼號的最大速度達到23節(43千米/小時)。四個19米(63英尺)高的煙囪中只有前3個用來排煙,剩下的一個屬於陪襯,唯一的實際用途是作為主廚房的煙囪。
全船分為16個水密艙,連線各艙的水密門可通過電開關統一關閉。鐵達尼號良好的防水措施,使得它在任何4個水密艙進水的情況下都不會沉沒。但實際上防水壁並沒有穿過整個甲板,僅僅達到了E層甲板。

技術結構

鐵達尼號 鐵達尼號
鐵達尼號由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廠長威廉·皮列里(William Pirrie)、總設計師托馬斯·安德魯斯(Thomas Andrews)以及總經理亞歷山大·卡利斯勒(Alexander Carlisle)設計。白星航運公司常務董事布魯斯·伊斯梅(Bruce Ismay)在設計過程中提供了很多意見。鐵達尼號的建設資金來自J·P·摩根(J.P.Morgan)和他的國際商業海運公司(International MercantileMarine Co.) 。
鐵達尼號有260米長,28米寬,噸位46329噸(淨重21831噸),排水量達到了66000噸。同樣碩大無比的4個煙囪中只有3個真正工作,剩下那個是個陪襯,實際用途是作為主 廚房的煙囪。動力系統有三套主機:其中兩套為四汽缸往復式 蒸汽機,一套蒸汽輪機,主機功率達到50000馬力,最大航速23—24節。船上有899名船員,可以運載3300名乘客。因為她也運送郵件,船名加上了“皇家郵輪”(RoyalMailSteamer,RMS)的前綴,所以也叫皇家郵汽船鐵達尼號 。
鐵達尼號被認為是一個技術成就的定點作品。鐵達尼號更津津樂道的是安全性。兩層船底,由帶自動水密門的15道水密隔牆分為16個水密隔艙,跨越全船。16個水密(不進水的)隔艙防止她沉沒。奇怪的是,這些水密隔艙並沒有延伸得很高。頭兩道水密隔牆與最後的五道,只建到了D甲板。中間的八道牆則只設到了低一層的E 甲板。雖然如此,其中任意兩個隔艙灌滿了水,她仍然能夠行駛,甚至四個隔艙灌滿了水,也可以保持漂浮狀態。當時的人們再也構想不出更糟糕的情況,所以稱鐵達尼號為“ 永不沉沒的船” 。

 建造特點

1、鐵達尼號將乘客分為三個等級。三等艙位在船身較下層也最便宜,這一類的乘客身分多為計畫在大西洋對岸營造新生活的移民;二等艙與一般客房的裝潢擺設,其實具備與當時其他一般船隻的頭等艙一樣的等級,許多二等艙乘客原先是在其他船隻上定位頭等艙,卻因為了鐵達尼號的航行,將煤炭能源轉移給鐵達尼號而作罷;一等艙是整艘船隻最為昂貴奢華的部分。
2、 三等艙也有大理石的洗漱池和床頭取暖設備。儘管鐵達尼號不是第一艘提供甲板 游泳池健身房,浴室和升降梯的船,但是它竭盡全力提供了以前從未見過的服務水平。對頭等艙的乘客,她提供了3台升降機;作為一種革新,她給二等艙的乘客提供了一台升降機。不過,三等艙的乘客仍然需要爬樓梯。
3、船上最為奢華之處是頭等艙的大樓梯,位於第一和第二煙囪之間。配有橡木鑲板以及鍍金欄桿的大樓梯一直延伸到E層甲板,頂部是由熟鐵支架支撐的玻璃穹頂,使自然光灑滿大樓梯。樓梯頂部的牆上鑲有一盞鍾,鍾兩側雕刻著象徵高貴和榮譽的寓言人物。在第三和第四煙囪之間還有一個相對樸素的類似樓梯。詹姆士·卡梅倫在他的電影《泰坦尼克》中忠實的再現了這個樓梯。
4、B甲板的一部分被改裝為頭等艙豪華套房的私人專用露台。
5、鐵達尼號船上配有室內游泳池、健身房、 土耳其浴室圖書館、升降機和一個壁球室。頭等艙的公共休息室由精細的木質鑲板裝飾,配有高級家具以及其他各種高級裝飾。陽光充裕的巴黎咖啡館為頭等艙乘客提供各種高級點心 。

處女航行

鐵達尼號 鐵達尼號
鐵達尼號於1912年4月10日從英國英格蘭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頓出發,開往美國 紐約。船長叫 愛德華·史密斯,於日正午離開了 南安普頓(Southampton)港,預定渡過北 大西洋,直達美國紐約。當它即將起航時,另一艘定期航船紐約號因為水中移動的體積龐大,造成水流大量回填的吸引力幾乎撞上了她的船體,導致了一小時的誤點 。
啟程後,鐵達尼號先穿過英吉利海峽停泊在法國 瑟堡,接納了更多旅客,之後又停泊在了愛爾蘭的昆士敦(Queenstown,皇后城),最終它載著1324乘客和892名甲板工作人員駛向紐約。較為有名的是當時的百萬富翁(理論上是以 英鎊或是以美金計算)約翰·雅各布和他的妻子,企業家Benjamin Guggenheim,梅西百貨公司的老闆等。而白星郵輪的主管級人物J. Bruce Ismay以及總設計師湯瑪士·安德魯(Thomas Andrews)也在這艘船的頭等艙旅行 。

冰海沉船

鐵達尼號 鐵達尼號
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晚上,鐵達尼號以22節的速度兼程航行。接到附近很多船隻發來的冰情通報,史密斯船長命令瞭望員仔細觀察,但白星公司卻沒有給 瞭望員配備 望遠鏡
11點40分,瞭望員弗雷德里克·弗利特(後來生還)發現遠處有“兩張桌子大小”的一塊黑影,以很快的速度變大。他敲了3下駕駛台的警鐘,抓起電話:“正前方有冰山”。接電話的六副穆迪通知了旁邊的大副默多克。默多克下令減速,左滿舵,停船倒車。事後證明這是一個最愚蠢的決定。當時最好的選擇,要么是加速的同時左滿舵,冒一些風險;要么是減速的同時用堅固的船頭去撞冰山 。
鐵達尼號最終和冰山發生了碰撞。 冰山撞擊了船體,導致船體的鉚釘承受不了撞擊因而毀壞,當初製造時也有考慮鉚釘的材質使用較脆弱,而在鉚釘製造過程中加入了礦渣,但礦渣分部過密,因而使鉚釘變得脆弱無法承受撞擊。鐵釘斷裂後,海水湧進水密艙,但當時鐵達尼號水密艙最大承受極限為4個,而進水部分為5個,超過了承受極限。
當時下面船艙的乘客感覺到的震動劇烈得多。有的乘客看到了舷窗外擦身而過的乳白色冰山。有些擦掉的冰塊掉到了船艙里。底層統艙的移民乘客更是發現海水正漫過門縫。船很快停了下來,在檢查過所有水密艙之後,總設計師安德魯斯告訴史密斯船長這艘船已經沒救了。
4月15日凌晨0點5分,史密斯船長下令準備放救生艇。0點15分,鐵達尼號發出了“CQDMGY”的呼救信號。CQD是當時通用的遇險信號,MGY是鐵達尼號的無線電呼叫代號。不久又發出了新近被國際海事協會確定的SOS求救信號。很多大西洋上的船隻都收到了求救電報。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聖殿山號、卡納德公司的喀爾巴阡號、俄國貨船緬甸號,還有法蘭克福號、維吉尼亞號都在加速向出事地點趕來。例外的是,就在18海里外的不定期客船加利福尼亞人號的收發報員則在這時關掉電報機睡覺去了。
0點45分,第一艘救生艇被放下。船上發射了第一枚遇險火箭。一片閃亮的白色火星緩緩落下。0點55分,鐵達尼號的船頭已經沒入水中。救生艇邊的工作則是亂七八糟,儘管婦女和兒童(頭等艙和二等艙的婦女兒童)先登上救生艇的美德得到了遵守,但很多救生艇在半空的狀態下就被放了下去。不過這也不能怪船員,當時的航海界都認為如果救生艇滿載人員放下去的話,會造成損壞甚至傾覆。鐵達尼號的救生艇設計得很結實,但是船員們不知道這一點。結果可以搭載1178人的救生艇,只上去了651人(還有一些人是跳海之後被救上救生艇)。到1點40分,最後一艘折迭救生艇被放下海面。
凌晨1點35分,海水浸入了鍋爐室。2點10分,一直堅守崗位的菲利普斯發出最後一封呼救 電報。2點13分,船上29台大型鍋爐紛紛離開底座,在船頭部位砸開大洞落入海水中。2點17分,海水湧入中央電力控制室,引發短路,全船燈光熄滅。2點18分,伴隨一陣巨大的斷裂聲,鐵達尼號船身從三、四號煙囪中間的地方斷為兩截。2點20分,船頭部分沉入海中,後半截砸回海面,在一分鐘之內就緊跟著鐵達尼號前半部分一道沉入了水中。
3點30分,卡納德公司的客船卡帕西亞號最先趕到了出事現場。4點鐘,卡帕西亞號的船員在北大西洋黎明的微光下發現了第一艘救生艇。救援工作一直持續到早上8點30分,第12號救生艇被繫上救援纜繩。鐵達尼號上2208名船員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還。卡帕西亞號的船長和牧師在大餐廳主持了一次悼念儀式。8點50分,掉頭返回 紐約
4月18日,卡帕西亞號抵達紐約港。經過 自由女神像時,上萬人在曼哈頓島的巴特雷海岸觀看。在54號碼頭,大約3萬人佇立在雨水中默默地迎接鐵達尼號上的倖存者。鐵達尼號沉沒的訊息震驚了整個西方世界,大西洋兩岸許多地方降了半旗。英國國王 喬治五世和美國總統 塔夫脫互致唁電。德皇 威廉二世也拍發了弔唁電報。

航海日誌 

鐵達尼號 鐵達尼號
鐵達尼號鐵達尼號
1912年4月14日星期日
上午9時:鐵達尼號收到自卡羅尼亞號(Caronia)發出的冰山警告無線電訊號,代表冰山位置在北緯42度,西經49-51之間。
上午11時40分: 荷蘭郵輪諾丹號(Noordam)報告以上位置有大量冰塊(muchice)。
正午:一切如常,高級船員們在艦橋上集合,以六分儀計算是日航行位置,結論為“自周六正午迄今,共航了546里”(Sincenoon Saturday,546 miles)。
下午1時42分:自波羅的海號(Baltic)收到冰山警告:於北緯41度51分;西經49度52分距鐵達尼號250里處有“大量浮冰(Large quantities of field ice)”。訊息由史密斯船長收到,之後他通知伊斯梅(J.BruceIsmay)。伊斯梅還把該便條放入他的口袋中。
下午1時45分:收到自 德國郵輪亞美利加號(Amerika)大型冰山(Largeiceberg)警告訊號(41°27'N,50°8'W),但並沒有通知艦橋控制人員。
下午5時30分至晚上7時30分:氣溫驟降10度,此時室外溫度為華氏33度(約攝氏0.55度)。
下午5時30分:史密夫船長下令自原來航向略作西北方向改變,或者是為了避免遇上冰山。
晚上7時30分:自加州人號(Californian)獲得三個有關冰山的警告(42°3'N,49°9'W),訊息上達控制室,此時船長出席晚餐派對,此時冰山僅距鐵達尼號50里。晚上8時40分:此時海水開始凝結,控制人員接到留意海水對船的行動的影響。
晚上8時55分:船長自派對中途退出返回控制塔,和控制人員討論當時明朗的天色及冰山在夜航時的能見度等問題。
晚上9時20分:船長下班,並下令:“如果情況變差(If it become satall doubt ful……)”,便通知他。
晚上9時30分:控制塔向遙望台發出指示直至翌日清晨前必須小心留意冰山。
晚上9時40分:收到自美莎巴號(Mesaba)發出的巨型冰塊及冰山警告(42°N至41°25'N,49°至50°30'W)。訊息被忽略;電報員此時正為乘客收發私人訊息。
晚上10時:控制塔及遙望台人員換班。交更備要:密切留意出現在航道上冰山,氣溫為華氏32度(約攝氏0度),天朗氣清(Warning to watch for icebergs passed between the watches,Temperature is 32°F,sky cloudless,airclear.)。
晚上10時30分:海面溫度降至華氏31度(約攝氏負0.55度)。
晚上10時55分:加利福利亞人號於距鐵達尼號以北10至19里處的浮冰前面停下,並向附近的所有航行船隻發出警告:如它的無線電訊號向鐵達尼號發報時,冰山警告卻被中斷並以粗魯的回應:“勿搔擾。住口吧。你已經干擾我的訊號了。我正向瑞斯角(位於紐芬蘭)發訊”(Keep out!Shutup!You're jamming my signal,I'm working CapeRace!),加利福利亞人號電報員於晚上11時30分關掉電報機下班,就如乘客一樣無職般休息。
晚上11時30分:瞭望台人員發現船首處有微量霧狀物迎頭接近。
晚上11時40分:鐵達尼號以21.5節的航速繼續前進,瞭望台人員驟然發現高55~60英尺冰山就出現在前面500碼範圍之內,他們直接鳴起三向警告鈴聲及致電控制塔:“冰山,就在前面!”(Iceberg right ahead),六等船員穆迪(Moody)獲知會並立即轉達給默多克(Murdoch),他向舵手驚叫道“右滿舵!Hard-a-starborad”,並命令機房關閉引擎然後向後駛,之後他把吃水線的水閘關上。舵手全速轉動船舵,數秒之後,鐵達尼號便向左舷改變方向,但冰山在黑夜中已正面撞向右舷弓並沿船側擦身而過。此次撞擊所發出的聲向,雖然僅為船首工作的船員聽到,而大部分乘客根本察覺不到,撞擊發生後的37秒淡然過去。
註:"Hard-a-Starboard"應該是“右滿舵”。其實當年 英國海軍和商船的舵令和船的偏向是剛好相反的。到了1933年1月才改成“右滿舵”作向左轉舵輪,然後船真的向右跑。所以默多克先生的話的翻譯也許應是“右滿舵”才對。
晚上11時50分:撞擊後的首10分鐘,水位自龍骨上升了14英尺,船首的前5個水閘開始有水湧入,6號鍋爐房被8英尺高的水位淹沒。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
凌晨0時0分:比龍骨高24英尺的郵件房,積水足以浮動郵袋。船員向身處艦橋的史密夫船長報告:水己浸沒第1、2、3號閘室及6號鍋爐房,他立即找設計者安德魯斯(Thomas Andrews)評估損毀情況。經過一番計算後,安德魯斯表示船僅能支持1.5小時,此時鐵達尼號前舷開始下沉。船長要求電報員發出CQD(Come Quick-Danger)求救訊號,當時鐵達尼號的位置為北緯14度46分,西經50度14分。鍋爐運作終止,船上的煙管和煙囪分離而脫落髮出巨大的聲向。
鐵達尼號只要有5個防水艙入水,便注定它沉沒在大洋中。
凌晨0時05分:海水已淹沒32英尺高的船頭部分,船上的救生艇僅能供1178人使用,而船上總人數達2227人。
凌晨0時10分至50分:距鐵達尼號約10至19里的加州人號船員,甚至能見它的 蒸汽機煙囪上的燈光,他們試圖與之聯絡但摩斯碼燈號故障。而且看見它發射火箭,但因視覺錯誤而不把它不知是求救訊號而被忽略,之後兩船距離漸遠直至在視程中消失。凌晨0時15分至2時17分:期間有很多船隻收到鐵達尼號的求救訊號,包括相距500里之間她的姊妹船奧林匹克號(Olympic)、MountTemple號(49里外)、法蘭克福號(Frankfort,135里)、畢亞馬號(Birma,70里)、波的號(Baltic,243里)、維珍尼亞號(Virginian,170里)以及卡帕西亞號(Carpathia,80里),並即向現場行駛,準備救援。鐵達尼號發出求救訊號。
凌晨0時15分:船上甲板A為頭等乘客服務的樂隊往救生艇入口的梯級附近為撤離鐵達尼號的乘客繼續演奏。
凌晨0時20分:海水已浸沒48英尺高的海員室。
凌晨0時25分:船長下令先讓婦孺登上救生艇。在它東南方58里的卡帕西亞號正全速前來援救。
凌晨0時45分:位於右舷7號的第一艘救生艇放出,本可搭載68名乘客,但僅有28人登上。鐵達尼號發射了第一支求救火箭;之後共發射了8個。四號救生艇在12:30至12:45分完全上客並放出海上。
凌晨0時55分:6號救生艇僅載了布朗穆迪(Moody Brown)及Peuchen少校等共28人;伊士曼(Isamy)要求船員給他先登艇而被責,5號救生艇放出。
凌晨1時:右舷3號救生艇載了32人,包括11名船員,自鐵達尼號放出。
凌晨1時10分:右舷1號放出,它可載40人,但僅有12人能登上,包括高士莫爵士(Sir Cosmo)及哥頓女士(Lady Duff Gordon),以及7名船員。艙側的8號救生艇載了39人放出,由羅斯伯爵夫人(Countess of Rothes)掌舵。
凌晨1時15分:水位已浸到它的名字銘牌處,向水平面下傾斜的船首更加嚴重,救生艇載客量到了充分利用才放出。右舷9號艇放出時載客56人。
凌晨1時25分:艙側12號搭載婦孺40人,2名船員作指揮。
凌晨1時30分:此時船上的人開始慌張,當艙側14號救生艇搭載了60人準備放出時,人群企圖跳入艇中,被身處艇中的五等船員勞爾(Lowe)向天開槍嚇止。留在鐵達尼號的人開始絕望。
凌晨1時35分:二等及三等的婦孺乘客分別逃生:艙側16號搭載多於50人,右舷13號搭載64人,30秒之後,右舷15號上有70人愴茫被放出。
凌晨1時40分:大多數救生艇已駛離鐵達尼號很遠(以防沉船產生的渦流把救生艇捲入水下),此時伊斯梅登上可摺疊式救生艇C(共有39名乘客),右舷的最後一艘救生艇已下水,船首繼續下沉。後人憶起鐵達尼號沉沒前的一刻,船上的燈光仍未熄滅。
凌晨1時45分:艙側2號僅載25人(可容納40人)下水。
凌晨1時10分:艙側4號4搭載婦孺乘客40人。
凌晨2時:此時水面已達散步甲板之下10英尺處。
凌晨2時05分:1500人仍留在將沉的船上,船員竭力維持秩序使婦孺乘客能進入救生艇,當44人登上可摺疊式救生艇D時放出後,所有艇只已用完。鐵達尼號的船首及前舷已浸入水中。
凌晨2時10分:史密斯船長示意電報員布萊特(Bride)及菲利普(Philips)可離開崗位。
凌晨2時17分:菲利普繼續發布無線電訊息。史密斯船長對船員說:“現在每個人要靠自己了”("It's everyman for himself"),之後步往艦橋,等候和鐵達尼號同歸於盡。有人見設計者安德魯斯獨自呆坐在頭等吸菸室中。船上的樂隊停止演奏,此刻很多乘客及船員跳進水中,前煙囪倒塌,當場壓斃了很多在洋中正慌張游泳中的乘客。可摺疊式救生艇A因翻艇把大約24人掉進冰冷的海水中,艙側14號救生艇的五等船員勞爾(Lowe)救了近半數。其他的人埋身在大洋中。
凌晨2時18分:一聲巨響,所有船內的可動物件似乎同時向下墜入水中,船上所有燈光眨動了一下便完全熄滅了,很多目擊者稱它此時已經斷為兩截,船首那邊己沉入水底。
凌晨2時20分:鐵達尼號的船尾部分在水面懸浮了一會,便緩緩地在水面消失,1500多人隨著它的消失而葬身大洋中 。

打撈行動

資料圖片:“鐵達尼號”殘骸的船頭 資料圖片:“鐵達尼號”殘骸的船頭
2010年7月27日,號稱史上最專業科考團的一隊科學家將於下月再度探訪巨輪“鐵達尼號”的深海殘骸,並將於探訪結束後繪製 三維地圖,重現“鐵達尼號”殘骸現場。
擁有“鐵達尼號”殘骸獨家打撈權的皇家郵輪鐵達尼號公司(RMS Titanic Inc)和美國麻薩諸塞州一家海洋研究所共同組織了這一科考活動。科考團將於8月18日從加拿大的紐芬蘭出發,為期20天,主要目的不是收集殘骸上的文物,而是對3英里長、2英里寬的殘骸區域進行全面探測, 蒐集數據繪製殘骸現場三維地圖,並且考察殘骸被海水腐蝕的情況。
1912年英國巨輪“鐵達尼號”在首次航行中撞上冰山,1522人因此喪生。1985年美國探險家 鮑勃·巴納德博士在北大西洋海域1.3萬英尺深的深海中首先發現“鐵達尼號”殘骸,自此不斷有探險團來此探秘,或是拍攝殘骸照片,或是收集隨船沉落的名貴藝術品。

打撈鐵達尼號文物16年

獲準獨家打撈“泰坦尼克”號殘骸遺物的 泰坦尼克公司(RMS Titanic Inc.,下稱RMST),16年來的打撈成果終獲回報。據香港 《明報》報導,美國法院裁定,RMST可憑打撈上水的5900件、總值1.1億美元的鐵達尼號遺物,換取等值的現金報酬。法院將於未來一年,決定是否把遺物的擁有權撥歸RMST,還是將有關文物賣掉後,再將 收益交還該公司。
美國 維吉尼亞州地方法院法官史密斯(Rebecca Beach Smith)指出,RMST在 打撈遺物時,冒了極大的財政及人身安全風險,並致力保護撈起的文物,為“打撈泰坦尼克投入前所未有的技術和精力”。

事故後事

鐵達尼號的最後一位倖存者賣掉紀念物鐵達尼號的最後一位倖存者賣掉紀念物
2009年5月31日,最後一名生還者 米爾維娜·迪安逝世,享壽97歲,事故時她只有9周大,是鐵達尼號船難中最年輕的生還者,她同樣對事件沒有記憶。最後一名生還者逝世後,亦代表鐵達尼號的所有乘客都已逝世。 2012年4月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將鐵達尼號殘骸納入2009年聯合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保護。
2012年,英國郵輪巴爾莫勒爾號舉辦紀念航程,有28個國家共1309名乘客參與,多數是當年鐵達尼號乘客的後代,亦有歷史學家以及鐵達尼號研究者。而船上設施、餐飲、航行路線等,都同當年鐵達尼號一樣。郵輪於2012年4月9日由南安普頓港出發,可是前往大西洋之前的行程並不順利,首先到達愛爾蘭時遇到30呎風浪,導致到達 科夫港的時間比預計延遲了2個小時。離開科夫港後,亦因為船上一名乘客心臟不適,被迫折返讓病人就醫。4月15日凌晨時分,即是鐵達尼號沉沒100周年的日子,巴爾莫勒爾號到­達大西洋水域鐵達尼號殘骸所在的地點,並與另一艘由紐約出發的郵輪精鑽旅程號會合,一起舉行悼念儀式,其後駛往目的地美國紐約。 “泰坦尼克”號紀念展4日在法國巴黎凡爾賽門會展中心開幕,展出近300件從船體殘骸中打撈出的文物以及部分複製的船艙。

相關文化

電影《鐵達尼號》

電影《鐵達尼號》 電影《鐵達尼號》
中文片名: 《鐵達尼號》
英文片名:(Titanic) 
導演:詹姆斯·卡梅倫 James Cameron
時間:1997年 片長:194分鐘 國家:美國
主演: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凱特·溫絲萊特/凱茜·貝茨/ 格羅麗亞·斯圖爾特 
獲獎情況:第69屆 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效、最佳攝影等11項大獎。

另外,該片轉制的3D版本 ,於2012年4月10日公映。

電視迷你劇集《鐵達尼號》

電視劇《鐵達尼號》 電視劇《鐵達尼號》

首播日期:2012年4月12日 英國 
國家/地區: 美國/加拿大/匈牙利/英國
類型: 歷史/劇情
對白語言:英語
發行公司: 美國廣播公司

泰坦尼克博物館

泰坦尼克博物館是紀念“鐵達尼號”沉沒事件的旅遊場館。在美國和英國都有建造。2006年,美國第一座“泰坦尼克”號博物館在密蘇里州布蘭森市沿岸落成,紀念該場海難的1517名死者,2010年4月,又有一座一模一樣的姊妹博物館在田納西州鄉郊地區皮金福奇市沿岸開幕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