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詞目:海岸
拼音:haǐàn
英文:seacoast
釋義:鄰接海洋邊緣的陸地。
基本解釋
[seacoast;coast;beach;shore;seashore]海濱或濱海的陸地邊界
海岸炮台
引證解釋
指緊接海洋邊緣的陸地。
《三國志·魏志·倭人傳》:“從郡至倭,循海岸水行。”唐姚合《贈王尊師》詩:“海岸夜中常見日,仙宮深處卻無山。”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七·琅琊秦碑》:“石壁俯臨海岸,高數十丈。”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當她和余永澤沿著海岸踏著月光一同慢慢地走回村莊的時候,余永澤
又輕聲對她說:‘林,你就留在這村子裡不要走了吧。’”
簡介
海岸是陸地與海的交界線。在這裡被風吹起的海浪與岩石相撞擊。這裡的居住者在漲潮時受到潮水的侵襲,在退潮時又被暴露於空氣之中。 為什麼會有生物情願住在這裡?這個充滿敵意的競技場怎么會成為這樣的一個繁衍基地?這樣的一個充滿著生命的王國?是什麼把這么多的生物吸引到這個被作為海岸的地方?
這個地方更為正式的名稱是“潮間帶”。它是以水的運動狀況來確定海岸的分界線。海浪掀起的最高點,標示出海岸的上界。海岸的下界是由退潮時潮水的最低點勾畫出來的。 不管是多岩石的海岸、熱帶沙灘,還是珊瑚礁邊、陸地與海的交匯處都成為許多海洋生物的主要聚居地。當然,這裡也成為陸棲生物理想的捕食場所。
海中豐富的食物長期地滋養著我們的身體。古代先賢們認為海也是這個宇宙的發源地。許多神都是從海里誕生的。卡尼斯,一位半人半魚的巴比倫神浮出海面,給予了人類所有的文明。希臘人認為潮水是由月亮女神黛安娜掌管著的。通常其化身是一隻海蟹——一種具有再生能力的生物。 海岸上到處都是螃蟹的洞穴。螃蟹是居住於潮間帶的生物之一。潮間帶的類型有許多種。但是,世界各地遍布的海岸線卻保持著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組成部分
在垂直於岸線的海岸橫剖面上,海岸有下列組成部分:
①海岸(狹義)。緊鄰海濱,在海濱向陸一側,包括海崖、上升階地、海濱陸側海岸的低平地帶、沙丘或穩定的植被地帶。
②海濱。也稱海灘。從低潮線向上直至地形上顯著變化的地方(如海崖、沙丘等),包括後濱和前濱。有人認為海灘尚應包含與海灘發育過程密切相關的水下部分。後濱指由海崖、沙丘向海延伸到前濱的後緣,其上發育暴風浪所形成的灘肩,有高度不大的陡坎或陡坡。灘肩向海一側的邊界為海灘坡度突變處,稱肩頂或灘肩外緣。前濱指肩頂至低潮線之間的灘地。鄰近肩頂的前濱部分,通常坡度較陡,也稱灘面。
③內濱。自低潮線向海直至破波帶的外界。有些內濱存在水下沙壩和水下淺槽。
④外濱。破波帶外界向海一側的底部較平緩地帶(也有人認為外濱從破波帶外界起延伸至陸架邊緣為止)。但有些學者未劃出內濱,而將自低潮線開始的向海延伸部分(包括上面的內濱)統稱為外濱。
⑤近岸帶。包括海灘和水下泥沙活動的地帶,約在水深10~20米的範圍內。
研究簡史
19世紀以前,海岸研究處於地形描述和資料積累的初始階段。1909年,美國W.M.戴維斯在構造、營力、時間三要素的基礎上,提出上升、下沉海岸的侵蝕輪迴學說,建立了海岸發育的系統概念。1919年,D.W.約翰孫的《海岸過程和海岸線發育》一書問世,使海岸地貌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20世紀40年代以來,隨著軍事和海岸工程建設的需要,海岸地貌學進入動力機制的研究階段。蘇聯В.П.津科維奇在《海岸發育的基本理論》一書中,從動力學觀點,闡明了海岸堆積地貌的形成機制。
D.L.英曼通過海灘觀測,闡明了近岸帶的泥沙運動和海灘地貌特徵。 C.A.M.金的 《海灘和海岸》(1959)一書,系統地論述海岸發育的動力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運用新技術並結合物理和數學模型,海岸研究正向半定量和定量方向發展。
中國於50年代中期,逐步開展了海岸動力過程的研究工作。1964年在溫州進行了中國海岸帶第一次試點調查。1979年在溫州開展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試點,1980年後,逐步在沿海各省市開展“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20多年來,中國海岸研究已經積累了大量資料,對海岸發育過程和海岸演變規律,特別是對淤泥質海岸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
形成因素
1.海岸發育的因素:地質構造和地殼運動奠定了海岸發育的基礎。但在第四紀時期,冰期和間冰期的更迭,引起大幅度的海面升降變動,導致海侵和海退,使海岸處於不斷變化之中。直至距今6000~7000年前,海面上升到接近於現代海面的高度,構成現代海岸的輪廓。自此,進入現代海岸發育階段。
2.海浪作用:海浪在塑造海岸中是最積極、最活躍的動力因素。它具有巨大能量,對海岸或海岸建築物產生巨大衝擊力;在近岸物質搬運和堆積方面也起重要作用。在波浪作用下,通常粗顆粒物質向岸搬運,細顆粒物質向海搬運;自岸向海,海岸帶泥沙由粗變細,較陡的海岸剖面在波浪侵蝕堆積作用下逐漸變緩。
3.近岸流作用:斜向入射的波浪逼近海岸時,在破波帶內產生平行於海岸的沿岸波流。由向岸的水體輸移和由此產生的離岸水流(裂流),波浪破碎造成的激浪流,加上潮流,構成了複雜的近岸流系。海水流動所產生的泥沙運動,形成一系列海濱堆積地貌。
4.潮汐作用:潮汐引起的海水周期性升降運動以及隨之產生的海水水平方向運動,對塑造海岸有重要影響。不同岸段潮差有較大差別,潮差大小直接影響海水動力所能作用到的範圍。相應的潮流水平流動,在有的水域,流速不足一節;而在中國杭州灣,涌潮通過最大潮流流速可達12節以上。尤其對細顆粒物質組成的海岸,潮流是泥沙運移的主要營力。
5.生物作用:在熱帶和亞熱帶生物作用較為明顯。在珊瑚和珊瑚礁發育地區,構成珊瑚礁堆積海岸。在紅樹林和鹽沼植物廣泛分布的海灣、河口潮灘上,形成平靜、隱蔽的海岸環境,利於細顆粒物質迅速堆積。但在有些海岸生物作用對海岸岩石產生一定的分解和破壞作用。
6.氣候因素:在不同氣候帶,因溫度、降水、蒸發、風等因素不同,風化作用的表現有所差異,進而影響到海岸的發育演化,並使海岸發育具有一定的地帶性。
海岸類型
海岸地貌類型眾多複雜,千差萬別。許多研究者試圖將海岸劃分為各種類型。如約翰孫把海岸分成上升海岸、下沉海岸、中性海岸和複式海岸;H.瓦朗坦從上升與下沉、侵蝕和堆積的概念出發,按各種組合進行分類;F.P.謝潑德則將海岸分為原生海岸和次生海岸以及若干亞類。對於海岸的分類,至今未取得一致的認識。由於海岸環境因素十分複雜,制定統一的海岸分類,還有待於實際知識的積累。根據塑造海岸的主導因素和海岸的物質組成,可提出下列主要海岸類型。
1.侵蝕海岸:第四紀冰川後期海面上升,海水淹沒了沿岸山谷和河口,形成岬角、港灣相間的曲折岸線。這種海岸形態與地質構造因素有關,中國如浙江、福建曲折岸線的形成,便受到構造線的控制。在這類海岸上,因波浪折射,岬角岸段波浪能量輻聚,而港灣岸段波能相對較小,產生岬角岸段侵蝕、港灣岸段堆積的侵蝕-堆積相間的海岸地貌。在侵蝕岸段有多種多樣的地貌形態:
海蝕洞。面向開敞海域的山地或台地,在與海面交接的部位,受波浪侵蝕,沿著節理、斷層、層理面等地質薄弱面,形成向陸內凹的浪蝕壁龕。又因水位變化,岩壁乾濕交替變化,加速了岩石風化和浪蝕過程,使壁龕擴大成海蝕洞。洞穴的橫斷面,高度大於洞寬;縱斷面上,洞深又遠大於高度。海蝕洞頂一般為波浪作用的上界,其底部略低于海面。兩端貫通的海蝕洞,稱海拱石。海拱石塌陷,堅硬的岩石殘留體稱為海蝕柱。
海蝕陡崖。海蝕洞不斷擴大,重力作用使上部岩石崩落,形成陡崖。墜落的岩屑,一部分被沿岸流搬運,一部分被波浪卷帶,可進一步磨蝕岩壁。
海蝕平台。在海蝕陡崖發育與後退的過程中,其前方的岸坡逐漸塑造成向海緩斜的岩質平台。海蝕平台多位於海平面附近,其寬度與岩性有關。在平台拓展的過程中,波浪能量消耗在對平台面的摩擦和碎屑物質的搬移上,減弱了波浪對海岸的侵蝕能力,海岸後退速度逐漸減緩,乃至穩定。在高潮位附近,也有海蝕平面分布,可能是暴風浪作用的結果或構造上升所致。 海岸的侵蝕過程與岩性有密切關係。結構緻密的花崗岩組成的海岸,常呈層狀剝落,岩體大多呈渾圓狀,如蘇聯白海北部的科拉半島。由石灰岩構成的基岩海岸,經海水溶蝕,岩石表面布滿溝谷,峰脊起伏,溶洞發育,以亞得里亞海北部的達爾馬提亞海岸最為典型。岩性鬆軟的海岸,抗蝕強度較差,海蝕陡崖後退較快,如印度尼西亞由火山灰組成的喀拉喀托島,據統計,1883~1928年海岸平均後退速度達每年46米。 波浪作用使海岸變得奇麗多姿,常見幽洞曲徑、嶙峋怪石,可闢為旅遊勝景。如中國海南島崖縣西南海濱、大連小平島東側崖壁及蘇格蘭的斯塔法島等地。
2.斷層海岸:斷層海岸基本上受地質構造控制。中國台灣省東部為挺直的斷層海岸,北起三貂角,南至鵝鑾鼻,長達360公里,有的地方高達18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斷層海岸。它的水下岸坡陡峻,離岸30公里,便是深達4500米的深海。在多佛爾海峽的英國海岸,一堵截切侏羅紀白堊土的白色崖壁,構成奇特美麗的海岸。
3.沙(礫)質堆積海岸:由不同粒級的鬆散泥沙或礫石組成,沿岸分布有海灘、沙堤、沙嘴、水下沙壩和風成沙丘等堆積地貌,往往伴有瀉湖發育:
海灘。海灘的演變與沿岸波浪特徵、泥沙補給和水體滲透性質等因素密切相關。當激岸浪的向岸流速大於離岸流速時,海灘物質供應量大於被搬走量,海灘發育,橫剖面呈凸形,常見於礫石海灘;反之,水體滲透作用較弱的海灘,離岸流速大於向岸流速,海灘橫剖面呈凹形,常見於中、細沙組成的海灘。海灘物質一般上部較粗,灘坡坡度較大;下部物質較細,灘坡平緩。由於激岸浪及其沖流和回流的反覆作用,使海灘沙成為分選最佳的沉積物。
在北美洲的大西洋海岸,歐洲的北海海岸,有一系列與岸平行,經常出露水面的海岸沙堤。被沙堤和陸地環抱的水域,稱為瀉湖。在岬角、海灣毗連的岩石岸段,常有沙嘴發育。沙嘴是沿岸漂移的沙礫組成的狹長堆積體,一端與陸地銜接,一端順沿漂沙方向延伸入海。有的沙礫堆積體形成連島沙洲,使島嶼與陸地或島嶼與島嶼連線起來。有些海灘上,常見到與岸平行或有一定交角的沙脊和凹槽相間的起伏地形,稱脊槽型海灘,如法國的諾曼第海岸和英國的部分海岸。
海岸沙丘。在風力吹颺下,海岸上可形成波狀起伏的沙丘。沙丘排列方向常與風向成直角,迎風面比較平緩而堅實,背風坡比較陡峭而鬆散。如中國北戴河沿岸、福建長樂沿岸,法國瀕臨大西洋部分岸段,英國的德文郡海岸,北海的部分海岸,澳大利亞東南部和西部海岸,美國東部和西部部分岸段,都有海岸沙丘分布。
沙質堆積海岸的剖面形態,因波浪特徵和波向變化而常有變化。暴風浪和涌浪都塑造與其相適應的剖面,導致沙質堆積海岸的季節性演變。如美國西海岸和非洲西海岸,在冬季形成暴風浪剖面,夏季形成涌浪剖面。中國中、南部海岸,夏、秋季多暴風浪剖面,冬季則多涌浪剖面。
4.淤泥質堆積海岸:位於泥沙來源豐富,潮汐作用較強的岸段。海岸物質大多由 0.05~0.001毫米的細顆粒泥沙組成,形成廣闊平緩的低海岸平原。波浪通過淺灘,能量較弱,潮汐作用顯得較為活躍。淤泥質海岸岸線平直,海岸地貌單一,按潮汐、波浪作用差異以及地貌特徵,可分為:潮上帶。位於平均大潮高潮位以上,特大潮汛或風暴潮時海水可到達的範圍。該帶地勢微有起伏,低洼地分布其間,有暴風浪作用和流水痕跡。鹽沼地上生長有稀疏的耐鹽植物:
潮間帶。為平均大潮高潮位到平均大潮低潮位之間的海水活動地帶,即高潮被淹,低潮出露的海塗(潮灘)。此帶泥沙活動頻繁,侵蝕、淤積變化複雜,潮灘上留有由落潮水流沖刷而成的樹枝狀潮水溝,以及由波浪侵蝕成的坑窪。各地潮間頻寬度不一,一般為幾公里,最寬的可超過10公里。
潮下帶。在平均大潮低潮位向海一側,為潮灘的延伸部分。其組成物質較細,水下岸坡平緩,等深線延伸方向與岸近於平行。
淤泥質堆積海岸在世界各大河口附近都有分布。中國的長江、黃河、珠江等河流每年有巨量泥沙入海,使中國的淤泥質海岸廣為發育,並獨具特點。它大體上可以分為二種:一種是在河口三角洲基礎上形成的,如渤海西部和江蘇北部的海岸;另一種是沿岸水流搬移的細顆粒泥沙,在隱蔽的海灣堆積,如杭州灣以南至閩江口以北的港灣淤泥質海岸。
與更新世冰水沉積作用有關而發育成的淤泥質海岸,岸外海濱有一列斷續相接的岸外沙堤,構成有利於細顆粒泥沙堆積的環境,其中以荷蘭海岸最為典型,美國東部海岸,聯邦德國、丹麥、英國部分海岸也有發育。
5.三角洲海岸:河流攜帶泥沙在河口堆積,形成向海伸突的三角洲海岸。按三角洲的形態可分為:鳥足狀三角洲,岸線外形似鳥足,如美國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尖嘴狀三角洲,岸線向海伸突,如義大利的台伯河三角洲;扇狀三角洲,岸線平緩向海突出,如中國的黃河三角洲和埃及的尼羅河三角洲。此外,還有多島嶼、多汊道三角洲,如印度的恆河三角洲和中國的珠江三角洲。
6.生物海岸:自南北回歸線附近至赤道的淺海地區,繁殖和生長著珊瑚和紅樹林等生物群落,構成熱帶和亞熱帶特有的海岸類型:
珊瑚礁海岸。由造礁珊瑚、有孔蟲、石灰藻等生物殘骸構成的海岸。珊瑚礁可分為岸礁、堡礁和環礁等類型。岸礁通常緊貼海岸發育,在近岸海域形成一片寬闊淺水地帶,隨著珊瑚礁加寬,海岸線向海方向推移。堡礁的延伸方向與岸線幾乎平行,外緣坡度很陡,它與海岸之間被瀉湖分隔開來。環礁在平面上呈環形,圍繞著一個瀉湖水域。
紅樹林海岸。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潮灘上,生長著耐鹽、繁茂的紅樹林植物群落,構成了特殊的生物海岸。由於紅樹林植物的蔥鬱樹冠,特殊的根系,以及林間的枯枝落葉,既抑制了風暴潮對海岸侵蝕,又阻滯漲落潮水流,促使泥沙堆積,岸灘淤漲。在低海岸平原上,生長有陸生植被;潮上帶沼澤上灌木叢生;潮間帶泥灘為紅樹林沼澤;潮下帶為淺水泥灘,紅樹林的一些先鋒種可率先生長。這幾個植被景觀帶,隨著岸灘淤漲而由陸向海方向演替。
世界著名海岸
1,西班牙太陽海岸
以陽光沙灘著稱的西班牙“太陽海岸”2006年接待了900多萬遊客,成為歐洲最受歡迎的旅遊度假勝地之一。
“太陽海岸”位於西班牙南部的地中海沿岸,長200多公里,被譽為世界六大完美海灘之一,也是西班牙四大旅遊區之一。該海岸連線近百個中小城鎮,許多原來人煙稀少的沿海村莊現在都已成為現代化旅遊點。
那裡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全年日照天數達300多天,故稱“太陽海岸”。夏天最高氣溫為32至40℃,冬季最低氣溫為14至16℃。全年遊客絡繹不絕。據當地旅遊業理事會預計,2007年“太陽海岸”遊客數量將達950萬左右,同比增長2.6%。
“太陽海岸”接待的遊客以外國旅遊者為主,其中英國人占了近三成。截至2006年11月,“太陽海岸”擁有酒店435家,床位8.3萬多個。據西班牙儲蓄銀 行基金會的統計,近年來,“太陽海岸”旅遊業年均收入超過77億歐元,占當地國內生產總值的33.5%。
據業內人士估計,隨著將來西班牙高速列車通到此地,以及旅遊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太陽海岸”的遊客數量有望在2010年達到1100萬。
2,法國藍色海岸
法國藍色海岸的鼎鼎大名無人不知,這裡早已成為了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沿海風景地帶。
藍色海岸地區(Côte d’Azur ),又稱作里維埃拉地區(Riviera),是濱海阿爾卑斯省(les Alpes-Maritimes)和摩納哥(Monaco)王國的總稱,位於法國東南部的邊境地帶,毗鄰義大利.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這個地區呈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地貌特徵,海洋與山脈共存,景致獨特。
線路上的重要城市尼斯(Nice)是法國第五大城市和第二大旅遊勝地。每年都會有許多盛大的節日,尼斯狂歡節(Carnaval)是其中最具吸引力的一個:每年的二三月份,尼斯會舉行近三周的狂歡活動,包括花車遊行、放煙火、化妝舞會等系列活動,屆時會比夏日的海濱更熱鬧。依偎在青山腳下和地中海之濱的小城坎城(Cannes),白色的樓房與藍色的大海及排排高大翠綠的棕櫚樹構成一派絢麗的南國風光。每年這裡的坎城電影節是全世界電影屆的一大盛事。南方重鎮馬賽(Marseille)氣候宜人,景色秀麗。城市內有很多教堂和博物館。老港外地中海上的伊夫島(Chateau d'If)是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在小說《基督山伯爵》中著力描寫的地方。“香水之都”格拉斯(Grasse)是一年四季盛開著薔薇、合歡草等香料花草的城鎮,許多頂級香水大師都是在這裡誕生的。另外在尼斯與坎城之間坐落著眾多像濱海卡涅、聖保羅·德旺斯、比奧特、瓦洛里斯這樣的小村鎮。那裡的美景及特有的風光吸引了眾多的藝術家,像畢卡索、雷諾瓦、馬蒂斯都曾經在這個蔚藍海岸地區生活過,優美的自然景觀觸發了他們的靈感,在此創作了許多不朽的名作。
藍色海岸的氣候宜人,一年之中陽光普照的日子超過了三百天,是沒有淡旺季之分的旅遊勝地。白雪覆蓋的阿爾卑斯山峰與妸娜多姿、蜿蜒曲折的地中海海岸線遙相呼應,形成了藍天、雪山、碧海的獨特美妙景觀,法國地中海式的文化元素更是這裡吸引遊人的另一大亮點。
路線:巴黎Paris—尼斯Nice-芒通Menton-埃茲Eze-昂蒂布Antibes Vallauris -旺斯Vence -聖保羅·德旺斯St-Paul-de-Vence -濱海卡涅Cagnes sur Mer-比奧特Biot-瓦洛里斯Vallauris -格拉斯Grasse-坎城Cannes-土倫Toulon—馬賽Marseille
3,澳大利亞黃金海岸
澳大利亞黃金海岸位於澳大利亞東部海岸中段、布里斯班以南,它由一段長約42公里、10多個連續排列的優質沙灘的組成,以沙灘為金色而得名。這裡氣候宜人,日照充足,特別是海浪險急,適合於進行衝浪和滑水活動,是衝浪者的樂園,也是昆士蘭州重點旅遊度假區。這裡旅遊設施齊全,有各種各樣的遊樂場、賭場、酒吧、夜總會、海洋世界和主題公園。
4,中國椰樹海岸
《海南國際旅遊島總規(大綱)》提出將在海南島東岸打造一條名為“椰樹海岸”的主題海岸,以挑戰世界最著名的法國藍色海岸、西班牙太陽海岸和澳大利亞黃金海岸,吸引國際國內高端度假市場。海南省旅遊局副局長陳耀認為,世界主要度假客源都鍾情旅遊海岸假期,在亞洲旅遊海岸尚屬空白,而海南島東部集中了世界一流旅遊海岸應有的條件,建設以高雅時尚為特色、以度假品牌為主的旅遊海岸,是揚長避短打造國際濱海度假勝地的良策。
而以椰樹海岸命名,是因為椰樹形象優美,地域性、文化性鮮明,與海南人民物質文化生活密切相關,體現熱帶、濱海、生態的特點,還是海南島標識性植物。椰樹海岸區域以海南島東部的文昌、瓊海、萬寧、陵水四市縣海灘為基準向內陸輻射1小時車程距離的濱海區域,海口、三亞是海南島兩大口岸城市,旅遊主要特色同為濱海度假休閒,兩市也納入椰樹海岸。在文化定位方面,椰樹海岸各市縣一方面強調與國際濱海度假勝地相應的水文化,突出海、河、泉、湖複合性的親水特色;另一方面,深入發掘具有鮮明海南島地方特色的椰文化。
湖湘文化名人
海 岸(Hai An) 海岸(1840~1897.5.17) 俗姓王,清湖南湘潭縣人。20歲拜南嶽福嚴寺妙明和尚為師,之後雲遊江南名山大剎,5年間大長見識,再返南嶽,後成為福嚴寺住持。堅習苦行,開拓荒坡營造梯田,成為自食其力的“農禪帶頭人”,深受僧俗敬仰。與彭玉麟交厚。工書法,宗北魏,效法唐末楚雲和尚,曾刺出自身的鮮血和著丹砂,書寫《華嚴》、《楚綱》及《地藏》三部經書,經書本本丹紅,字字珠璣。善作詩文,潛心著述,有《楞嚴起信》、《彌陀諸疏》和部份詩文傳世。塔葬於“天下法院”左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