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化縣

開化縣

開化縣,位於浙江西部邊境(東經118°01′-118°37′,北緯28°54′-29°30′),地屬浙江省衢州市,是浙皖贛三省七縣交界處,浙江省母親河—錢塘江的源頭。周圍與常山縣、淳安縣;江西省婺源縣、德興市和玉山縣;以及安徽省休寧縣接壤。開化生態優良,休閒天堂。擁有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和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80.4%。全年空氣品質達到國家二級以上標準,地表水水質達到國家Ⅰ類水標準。開化屬浙西中山丘陵,溫暖濕潤,降雨量1814毫米,日照時數1712.5小時。全境峰巒重疊,山嶺連綿,縣域版圖的85%為山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和宜人。常年平均氣溫16.4℃,晝夜溫差平均為10.5℃,年平均降雨量1814毫米,無霜期252天,素有“中國的亞馬遜雨林”之稱,是休閒度假、觀光旅遊的天堂。

基本信息

概述

開化位於浙江省母親河——錢塘江的源頭,地處浙皖贛三省七縣交界處,是連線浙西南和贛東北的要衝、浙江的“西大門”、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建縣於北宋太平興國六年即公元981年,距今有1025年歷史。縣域面積2236平方公里,轄18個鄉鎮(建制鎮9個)、449個行政村,總人口34萬。開化生態環境優美,資源豐富。開化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和宜人。境內多山,縣域版圖的85%為山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山林總面積28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0.4%,位居全國前列,是天然的“氧吧”,全縣地表水水質達一類水標準,被國家環保總局劃定為“華東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並於2002年3月命名為全國生態示範區。2004年被授予全國綠化模範縣。

2000年初,開化縣確立並實施了“生態立縣”發展戰略,構築了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業、生態城市化和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五大框架,經濟社會發展逐年加快。2000年以來,全縣GDP翻了一番,財政收入增長了1.8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了50%;經濟發展的質量進一步提高。 “生態立縣”戰略實施成效 明顯:生態工業特色鮮明。編制完成有機矽單晶矽新型密胺塑膠木糖醇等九大工業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成立12個重點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依託經濟開發區、有機矽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電子產業基地、絕緣材料科技特色產業基地,以元通矽業、合成材料、國家級火炬計畫重點高新技術企業萬向矽峰等骨幹企業為龍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新建了一批技術創新中心、研發中心,實施了一批廢料回收利用和清潔生產試點工程,工業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有機矽、單晶矽兩大產業被列入全省擬培育的全國製造中心和衢州市“四中心十基地”建設。

五年內,工業經濟對財政貢獻率淨增了62%,主導產業銷售收入占比提高了46%。2005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5.9%,其中兩矽產業總產值增長47%;工業銷售產值增長25%,工業產品產銷率達98.75%,實現利潤增長111.94%。生態城市建設加快推進。突出生態、山水特色,堅持走“山水園林城市”之路,完成10個片區舊城改造,岙灘新區建設初成規模,南湖中心區建設穩步推進,開化商貿城、開化大酒店等相繼投入使用,新建成的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由1平方公里拓展到8平方公里。加快城華(城關鎮、華埠鎮)對接、中心鎮(中心村)、康莊工程等建設,促進了城鄉統籌發展。五年內,全縣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縣城建成區面積擴大至8.04平方公里,城鄉面貌不斷改善,打響了“錢江源頭、生態名城” 品牌。生態農業不斷壯大。新培 育了一批龍頭企業、一批特色品牌、一批綠色基地,完善了農業信息技術綜合服務體系,“開化龍頂”名茶、“菇老爺”食用菌等產業繼續加快發展,我縣已成為全國綠茶和出口眉茶的重要生產基地、全省最大的金針菇生產基地。全縣綠色生態農業比重已超過90%,被列入全省首批綠色生態農業示範縣。特別是名茶產業,六年內年產量翻了兩番、年銷售額翻了三番, 2005年實現茶葉總產量9421噸,產值3億元。“開化龍頂”名茶榮獲“浙江省十大名茶”,被評為浙江省名茶重點縣。

生態旅遊日益興旺。以休閒養生 、回歸自然為重點 ,依託錢江源頭、生態開化優勢,加快推進錢江源古田山南華山霞山古民居聖壇溝、休閒生態塢等景點聯網建設,帶動旅遊業提檔升級。實施了錢江源農居特色園、中國根雕博覽園等12個旅遊文化項目,強化特色文化的支撐力,促進第三產業發展。五年內,生態旅遊業從無到有快速發展,接待國內外遊客數、實現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都在30%以上,旅遊業已逐步成為我縣生態經濟的重要增長點。生態文化建設不斷豐富。制定實施《開化縣特色文化發展規劃》,構建了以茶文化、根雕文化、江源文化、舉重文化、生態旅遊文化等八大文化板塊為主、頗具生態特色的文化建設新體系。近年來,錢江源頭文化、三省邊界文化和革命老區文化進一步豐富發展,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化對經濟的支撐力日益明顯,特色文化先進縣建設穩步推進,“錢江源頭、生態開化”特色逐步凸現。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進一步加強。按照“統一規劃、嚴格保護、綜合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思路,關閉有污染的企業160多家,建立生態公益林135多萬畝,把“一江清水送出開化”。目前,全年出境水水質接近一類水標準。每億元GDP綜合能耗年均下降7.87%,排放的廢水、二氧化硫等廢氣廢物下降13%,生態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和諧社會建設不斷夯實。始終注重加強維護社會穩定的基層基礎性工作,積極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全縣社會治安總體保持穩定。五年來,全縣未發生重特大事故。同時,全縣科教文衛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事業不斷進步。特別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推行,有效緩解山區農民“看病難”、“因病致貧、返貧”等問題,工作經驗得到中央領導的肯定,並在全國推廣。2004年10月份國務院召開的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會議上,我縣作為全國3個縣級典型之一在大會上作經驗介紹。到去年年底全縣有24.73萬農民參保、參保率達82.1%,累計11155人次大病的醫療費得到報銷,累計享受合作醫療費用補償1450餘萬元。又探索建立了統籌金委託農村信用社代扣繳費新機制,並對已參保但未發生醫藥費報銷的20多萬農民進行了一次免費健康體檢。通過生態立縣戰略的實施,全縣生態經濟加快發展,社會更加和諧穩定,人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顯著提高。開化人民現在形象地用“五個一”來描述家鄉。即:一片青山綠水(森林覆蓋率達80.4%,空氣品質優於國家二級標準,地表水接近一類水標準);一茶飄香四海(“開化龍頂”名茶先後40多次獲得國際國內博覽會、名茶評比會金獎,批量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向德、法、意、俄、美等WTO成員國申請註冊“開化龍頂”國際商標,申請註冊了原產地理標誌,被命名為“中國龍頂名茶之鄉”和“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縣”);一矽飛向藍天(單晶矽產量居全國第一,並廣泛套用於神舟號系列宇宙飛船等航天航空領域);一刀雕出乾坤(開化是中國根雕藝術之鄉,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根雕大師和國內規模最大、工藝最高的根雕企業);一舉享譽世界(占旭剛成為世界蟬聯奧運會舉重冠軍第一人,開化被命名為全國舉重高水平後備人才基地)。十一五期間,開化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經濟社會全局,全面實施“生態立縣、特色興縣”兩大戰略,發展特色經濟,建設特色城鎮,弘揚特色文化,開展特色工作,營造特色環境,力爭到2010年基本建成生態縣,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

地理位置

開化縣開化縣
開化是錢塘江源頭,縣域總面積2236.61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79.2%。其東連淳安千島湖,接杭州市旅遊西進各旅遊景區和旅遊市場;南融衢州市旅遊大格局,接江、浙、滬、閩、贛等省眾多旅遊景區和旅遊市場;西依江西三清山,接贛、湘、鄂等省眾多旅遊景區和旅遊市場;北臨安徽黃山,接皖、江、滬等省市眾多旅遊景區和旅遊市場;是浙、贛、皖旅遊"金三角",華東旅遊網路的重要結點。
開化不僅區位優勢得天獨厚,而且生態旅遊資源也極其豐富,境內現有各種風景旅遊景點158處,人文旅遊景觀70多個。其突出的特點:自然景觀成塊性好,旅遊資源相對集中。位於縣城北部的錢江源省級風景名勝區,有蓮花塘、三省界碑千畝黃山奇松等旅遊景點及人文景觀40餘處,是探源、休閒、度假的好去處。位於縣城西北部的古田山自然保護區,有旅遊景點及人文景觀20餘處;集諸多的國家級保護動植物,是科考、探險的好處。縣城所在地芹江風景區,現有醉根生態園、靈峙、南湖等等旅遊景點及人文景觀30多處;位於縣西南部的南華山,與三清山遙相呼應,自然、人文景觀遍布,發展前景廣闊;貫穿於全縣的百里綠色長廊,是一道春暖花開,秋風紅葉的風景線。"四區一線中心"是開化旅遊的特色。人工湖泊輝映山水,為景點景觀增添神韻。分布在景區周圍的人工湖有齊溪水庫、茅崗水庫、碧家河水庫大溪壟水庫龍潭水庫王山水庫等。人文景物神、聖、奇、謎,文化內涵豐富淵遠。有新石器時代雙溪口古文化遺址塘塢犀牛化石遺址下界首青瓷窯址龍坦窯址宋村十八洞西岩洞徐家村溶洞、鳳凰洞、西來岩古廟胡氏節孝坊姜氏宗祠馬金古街霞山鐘樓明清古民居壕嶺關愛敬堂包山書院大宗伯祠堂等;有宗教聖地錫賚庵喬木庵凌雲寺靈山寺天童寺西陽寺鐵佛寺華嚴古剎文昌閣等;有革命遺址庫坑中心縣委舊址、浙皖特委舊址、華埠"七菲?亭、花山革命烈士紀念碑何田烈士紀念碑霞山烈士紀念碑、石柱烈 士紀念碑、芳林烈士墓等;還有眾多的民間傳奇、名人軼事和民間藝術,如:富樓村水湖村解元嶺鳳凰山天子墳蓮花尖馬金扛燈蘇莊草龍對門板燈江景房徐五婆程俱張道洽等。名優特產資源豐富,旅遊商品獨厚。奇山秀水育精品,開化可供開發的旅遊產品眾多,目前已經開發的工藝品、綠色食品、木竹製品等旅遊產品有50餘種。開化龍頂茶、根雕是開化旅遊商品開發的奇葩,開化交通便捷,通訊發達,共有公路52條(段),通車裡程總長620.59公里,205國道、17省道 穿境而過,直達黃山、千島湖、三清山及周邊縣(市、區)。全縣26個鄉鎮全部開通程控電話,為生態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開化山河壯麗,景色迷人、人文薈萃,古蹟眾多,物產豐富,風情獨特。
開化是全縣生態示範縣、中國龍頂名茶之鄉、中國金針菇之鄉、中國根雕藝術之鄉、全國高水平舉重人才培育基地、奧運舉重冠軍占旭剛的故鄉。
開化積極實施"生態立縣"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致力疏通東西南北四大旅遊通道,著力培育"六區一線一中心 "生態旅遊網路,讓人們享受真山水,回歸大自然處。

游在開化

錢江源風景區:由水湖、楓樓、蓮花溪、錢江源大峽谷、蓮花塘、卓馬坑六大景區組成。
錢江源大峽谷:景區主題特色:戲溪、觀瀑、賞景。
霞山古民居:是個擁有4千多人口,現存古民居360幢,古街老巷阡陌縱橫的大村落。
南華山生態旅遊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華山以自然生態為特色,以遊山玩水為特長,是生態旅遊的絕好去處。
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內珍稀動植物繁多,是保存生物物種的天然基因庫。
中國根雕博覽園:該園由五百羅漢園、古樹名木園、盆景園、根雕博物館、徐谷青根藝美術精品陳列館、工藝品展銷廳等組成。
聖潭溝風景區:景區內“瀑布滿山川、雲霧四處飄”素有“人間、仙境、天堂”之美稱,由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及休閒區組成。
靈山禪寺:新建大殿由山門、天皇殿、大殿組成,接待賓館正在建設中。
優惠政策:記者免票,軍人、團隊、殘疾人給予8折優惠。對老人、學生給予5折優惠。對旅遊專列,專機的團隊遊客給予6折。

娛在開化

1、民俗文化:
開化縣主要民俗文化有:蘇莊草龍長虹布龍音坑板凳龍、霞山高蹺竹馬、楊林睦劇等。
2、景區或固定接待團隊娛樂活動介紹:
景區娛樂:錢江源有個歌舞廳。
霞山古民居逢年過節舉辦高蹺竹馬活動。
3、推薦娛樂場所(地址、電話、規模)
(1)、舞廳、卡拉OK廳:
流金歲月:集餐飲、娛樂、休閒於一體,是縣城最大的休閒娛樂場所,設有棋牌、桑拿、足浴、KTV包廂等娛樂項目,
花山歌舞廳
泡泡龍娛樂城:集卡拉OK、茶吧、網咖、棋牌室、足浴為一體的綜合性大型娛樂城。
(2)酒吧(茶吧):
南湖島茶樓:位於江濱路南路8號,四周環水的湖心亭。一壺春茶樓。
(3)洗腳城:
樓上樓足浴:岙灘廣場旁。。
在水一方桑那洗浴中心:縣城桃溪路商貿城對面。
(4)桑拿:
各大星級飯店均有桑拿

購在開化

土特產
(1)開化龍頂茶:選用高山良種樹生長健壯的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為鮮葉原料經傳統工藝精製而成的,具有外形緊挺直秀,銀綠披毫,內質香高持久,鮮醇甘爽,杏綠清澈,勻齊成朵的獨特風格,更具有乾色綠,湯水清綠,葉底鮮綠的"三綠"特徵,是形美質優的綠色佳茗。
(2)古田山礦泉水:取於古田山海拔1000餘米自然保護區,為無農田、無人居住的茂密原始次生林,無任何污染,水質清純甘洌。
(3)錢江源豆腐乾:以高山優質春大豆為原料。採用錢江源頭水,運用傳統工藝與現代化技術精製而成,色鮮味美,營養豐富,風味獨特,無公害。是理想的綠色保健食品,也是饋贈親朋好友的尚好禮品。 >
(4)野葛粉:含高澱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還含有黃酮戊葛根素、葛根素木糧甙、大豆黃酮、大豆黃酮甙、花生酸等十幾種營養成份及等十三種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和胺基酸,在國際上享有回歸大自然的綠色食品之稱,具有生津止渴、清熱解毒、醒酒、延年益壽等功效。老少婦幼皆宜,也是病人、產婦恢復健康的上等保健食品和饋贈親友之佳品。

食在開化

何田清水魚是開化的十大名菜之一。只是因為它所在的環境是外面不具有的。要選項用源頭活水裡生長的,份量適中的(500---1200KG)草魚。其實做法也很簡單。和做魚頭豆付沒有什麼區別。就是還要放一點開化土產的紫蘇。(先在炒鍋放200g的豬油,燒執。再把魚放在煎到兩面黃。再放適量的黃酒,加入足夠量的開水。放紫蘇10g左右。大火燒開,再用小火慢慢的滾,等到湯呈白色了,再放鹽和味素。調好味後就可以起鍋了。雖然簡單,但它卻有一方風味。可以一嚐。

開化青螄:取清澈水溪中無污染的青螄300克,剪尾,加配料,熱鍋爆炒而成。味微苦,鮮美無比。

金溪石斑魚:選用生長在錢江源頭溪流中的新鮮石斑魚400克,配以紫蘇、紅椒、姜蒜等紅燒而成。

馬金豆腐乾:以高山優質大豆為原料,用傳統工藝加配料精製而成,既可作冷盤,又可青紅椒醬爆炒。

蘇莊炊粉肉:以鮮肉、糯米粉、茶油配酒姜蒜辣一氣蒸熟,酥脆鮮嫩,色香味美。

十八洞臘肉:用取白臘肉500克加配料湯瓶在溫火燉製。

錢江源土雞煲:取農家土雞一隻加配料,用湯瓶擱在白炭火上燉製。
古田山乾菜:取高山野生蕨菜乾蒸發後加鹹肉、辣椒等配料炒制。
南華山珍煲:取各種野山珍加配料,慢火燉製。
傳統小吃有:汽糕米果玉米餅蘿蔔絲餅龍頂南瓜果米羹等。

交通運輸

縣城至各主要景點的行程:
縣城至錢江源景區(點)45 公里。
縣城至錢江源大峽谷景區(點)55 公里。
縣城至中國根雕博覽園景區(點)1 公里。
縣城至南華山風景區景區(點)38 公里。
縣城至霞山古民居景區(點)15 公里。
縣城至古田山自然保護區 56 公里。
主要景區(點)的公車:

線路

上車地點

首班時間

末班時間

車輛類型

票價

環城1路

三岔路口

6:00

18:00

中巴

1元

環城2路

三岔路口

6:00

18:00

中巴

1元

304路

縣城—華埠

6:00

18:00

中巴

4元

305路

縣城—華埠

6:00

18:00

中巴

4元

306路

縣城—馬金

6:00

18:00

中巴

4元

開化至各主要景點行程
上海至開化有565公里 杭州至開化有353公里 黃山至開化有116
蘇州至開化有521公里 金華至開化有191公里 東陽至開化有266
上饒至開化有135公里 婺源至開化有105公里 義烏至開化有248
溫州至開化有447公里 衢州至開化有91公里

經濟概況

近年來,開化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實施 “生態立縣、特色興縣”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結構調整、效益提升和經濟轉型,初步走出了一條特色生態工業之路,工業經濟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2006年,全縣共有工業企業2217 家,規模以上企業80家,超億元企業6家,3億元以上企業2家。工業總產值48.78億元,近三年年均增長12.3%;工業增加值12.67億元,近三年年均增長20.8%,比“十五”年均增速快了4.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7.58億元,年均增長31.9%;利稅總額3.59 億元,年均增長53.5%;利潤總額2.35億元,年均增長80.8%。今年上半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6.58億元,同比增長34%;主營業務收入15.21億元,增長31%;利稅總額1.96億元,增長39.3%;利潤總額1.32億元,增長59%。十一項工業經濟效益綜合考評得分292.53分,連續22個月居全市各縣(市、區)首位。可以說,我們抓特色工業嘗到了甜頭,增強了信心。近三年在一、二、三產發展都在提速的前提下,二產比例以年均近三個點的速度提高,這從本質上決定了開化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從2002年全國2348個縣排名854位,快速上升到2006年排名498位。
開化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積極主動調整經濟結構。按照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產業層次、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要求,我們通過政策引導與服務推動,全縣工業結構調整與發展模式轉型不斷加快。首先,近些年我們加強對落後產業、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的整治力度,先後關停和和淘汰了造紙廠3家、小化工14家、小電鍍3家、土法煉12家、硫磺礦23家、水泥廠8家(水泥生產線10條、年生產能力150萬噸)、小石灰窯11家、煤礦2家等180家企業,直接經濟損失13.4億元,利稅2.67億元。引進和扶持了一批以單晶矽有機矽、糖醇項目為代表的高新技術項目,企業調整的主動性、積極性進一步提高。以萬向矽峰為龍頭的單晶矽產業、以合成材料和元通矽業為龍頭的有機矽產業、以華康藥業為龍頭的糖醇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2003年至2005年,全縣工業用電量連續負增長,但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年均增長達到30%、利稅年均增長25%。其次,始終立足錢江源頭生態保護,嚴守生態環保底線,把好項目的選址、審批、驗收三個環節,近三年來,共否決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生態功能區要求的項目60多個。第三,突出抓好節能降耗工作,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循環經濟試點建設,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鼓勵和引導企業技術改造,挖掘內部節能潛力。全縣規模以上工業萬元產值能耗保持較低水平,達到0.52噸標煤。全縣共有10家企業通過省清潔生產審核試點,3家企業通過省級綠色企業驗收。全國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清華化工公司氮肥生產污水零排放綜合治理項目建成投入運行;開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採用壓縮冷凝技術,回收草甘磷二甲酯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氯甲烷用於有機矽生產,投資1億元的白炭黑項目,就是利用有機矽單體的副產物生產下游產品。全縣共有10家有機矽企業成功利用有機矽單體廢料開發有機矽下游產品,這既有效利用了資源,節約了生產成本,又避免了環境污染。
二、著力特色產業培育。近些年來,開化縣委、縣政府堅持從開化的實際出發,始終堅持“生態立縣、特色興縣”的縣域發展戰略,致力做大做強做優做長,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重點培植了“兩矽兩藥”、新型密胺塑膠、電光源、綠色食品加工等一批特色工業產業。目前,我縣有機矽單體年產量全國第二;工業矽粉年產量全國第一;糖醇產品年產量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單晶矽和有機矽被列入全省擬培育的26個全國先進制造業中心之一。現有“兩矽”企業36家,其中矽電子16家,有機矽20家。 “兩矽”產業這些年一直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去年主營業務收入12.93億元,利稅總額2.69億元,利潤總額1.95億元,分別增長51.7%、61.1%和62.9%,對財政的貢獻率達到20%以上。今年上半年,全縣兩矽規模企業達到15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26億元、利稅總額1.3億元、利潤1億元,分別增長29%、29.1%和44.3%,占全縣規模企業的比重達到47.7%、66.2%和76.1%。最近,我縣正在著手修訂新一輪兩矽產業發展規劃,縣委縣政府出台了《進一步加快工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加快矽產業集聚發展的若干意見》,聚全縣之力朝打造“全國矽材料先進制造業基地”目標努力。
三是聚力工業平台建設。以縣生態工業園區為重點,推進空間集聚、產業集聚發展。通過近幾年投入建設,初步形成以青聯為主,獨山、茶場片區為輔的空間布局,華埠有機矽產業基地、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建設加快推進,馬金、池淮等重點鄉鎮工業功能區著手規劃。一個以工業園區、矽電子基地和華埠工業功能區為載體,集聚集群的產業格局正在形成。今年上半年,落戶縣工業園區企業達到42家,其中已投產34家,實現工業產值7.88億元、主營業務收入7.56億元、利稅總額8430萬元,增長42%、47%和59%。
四、鼓勵企業科技創新。積極鼓勵支持縣內企業與省內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聯姻,加大產品研發力度,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先後完成“甲基氯矽烷單體開發與套用”、“直徑6—8英寸矽單晶拋光片”等多個國家和省級科研項目,其中,代表有機矽生產技術水平的關鍵指標——二甲選擇性達到89%,為國內之最,接近世界最好水平。全縣共有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5家(萬向矽峰、合成材料、華康藥業、萬安塑膠、創億光電),其中國家級1家(萬向矽峰);省級高新技術研發中心3家。重視品牌創新,推動優勢企業爭創省級以上著名商標、知名商標和名牌產品,萬向矽峰生產的“601”牌單晶棒片被評為國家免檢產品,華康藥業的“萬春”牌木糖醇被評為省級著名商標,創億光電設備有限公司被評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
五、最佳化服務環境。推行工業項目決策諮詢服務機制,實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議”,全程服務。如,成立兩矽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政策制定、規劃實施等工作,協調解決項目落地、企業融資、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問題。建立縣領導聯繫特色產業制度,對企業技改、產品研發、品牌爭創,實行重獎。成立企業家協會,組建矽電子行業協會,構建資源共享平台,規範行業秩序,實現良性發展。

特色農業

錢江源頭水,開化龍頂茶。中國名茶——開化龍頂產於浙江省西部的開化縣。

開化縣地處浙、皖、贛三省七縣交界處,錢塘江源頭,中國綠茶“金三角”地區,她的周圍為我國傳統的綠茶產區,東北鄰遂綠茶區,北靠屯綠茶區,西接婺綠茶區。2000年被國家命名為“中國龍頂名茶之鄉”。

開化龍頂茶具有香高味醇、久沖耐泡的特點,更具有非同尋常的“乾茶色綠,湯水清綠,葉底鮮綠”的“三綠”特徵,“從來佳茗似佳人”,是綿延不斷的大山森林,奔騰不息的源頭活水,驅之不散的高山雲霧,共同孕育了“開化龍頂”。
一、生長環境優越。
茶樹有喜溫喜濕喜漫射光喜酸性土壤,怕炎熱怕寒冷怕乾燥的特殊要求,開化的自然條件尤其適宜茶樹的生長,著名作家、茶人王旭峰說過:“開化茶好,因了陸羽‘陽崖陰林’之境。”
開化縣年平均氣溫16.3℃,降水量居浙江省第二;雨量充沛,總雲量位居浙江省第二;雲霧是浙江省最多的,俗話說“高山雲霧出好茶”,因此開化龍頂茶有非同尋常的自然品質。
縣域四周峰巒環列,天目山脈的三條支脈分布在縣境內的四周,形成了全縣四周高、中間低的地貌。再加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以中低山為主,東部為低山區,中部自北往南由低山向丘陵過渡,由此形成了豐富的漫射光和小氣候環境。
境內山高林茂,素有中國“亞馬遜雨林”之稱,森林覆蓋率達80.4%,居浙江省及至全國各縣前列。有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可謂沃野豐美,林木蔥蘢,空氣清晰,自然環境沒有污染。其中孕育的開化龍頂茶具有特殊的香型,上品開化龍頂茶有蘭香,一般的也有板栗香,可以說這又是非同尋常的一大特色,她是山林的精靈,大自然的饋贈。
二、自然品質獨特。
開化龍頂茶屬針型名優綠茶。其主要成份有胺基酸、芳香物質、礦物質咖啡鹼多酚類兒茶素微量元素等對人體有益的有效成份500多種。其主要品質特徵有:
1、外形:緊直挺秀,銀綠披毫;
2、香氣:馥郁持久,分別是蘭花香、板栗香。尤以蘭花香為上品;
3、滋味:鮮醇爽口,回味甘甜;
4、湯色:杏綠、清澈、明亮;
5、葉底:肥嫩、勻齊、成朵。
她不僅僅有飲用價值,而且還有藥用價值、文化價值和觀賞價值。假使有這份雅興,不妨拿只長玻璃杯,溫杯、置茶、沖泡……只見茶在杯中宕盪起伏,緩緩舒展,茶葉成形後忽而如過江之鯽直插杯底,忽而輕歌曼舞徐徐飄落。靜心屏息細聞,一股清香悠然而出撲鼻而來,裊裊不絕。漸漸地,杯底就長滿了朵朵新芽,翹首含苞玉立,猶如佳人成群隱隱燕語,又似群峰疊翠栩栩如生。整個就是一杯綠中即景。著名演員陳述曾拍案道:“海底森林!”
開化龍頂茶自1985年被評為全國名茶以來,至今開化龍頂茶共獲得省、部級名茶證書、獎狀和金杯有46個。1992年榮獲首屆中國農博會金獎。1997年在第三屆中國農博會被認定為名牌產品。從1998年首屆中國國際茶博會開始,連續四次蟬聯“國際名茶”金獎。在韓國舉辦的國際名茶評比會上獲金獎;在日本舉辦的國際名茶評比會獲得了“日本大賞”。在“浙江十大名茶”評選中,以總得分第一名列總得分榜首。
三、歷史淵源流長。
有記載的在明朝已列為貢品,據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縣誌記載“茶出金村者,品不在天池下”,“進貢芽茶四斤”。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茶葉開始出口。”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縣誌記載,芽茶進貢時“黃絹袋袱旗號簍”限時進貢。
在歷史上,由於種種原因,開化龍頂茶的生產歷史曾有過空白。解放後,在大力挖掘傳統名茶的號召下,1959年4月科技人員登上海拔1193米高的大龍山頂,此山頂部有口水潭,稱“龍潭”,常年流水不斷,久旱不竭。在其間採制的名茶在當年日本青年茶葉代表團抵達杭州時參與會評,結果其香氣滋味均超過日本“蒸青玉露”。1961年後名茶生產又遭夭折。1979年,再赴“龍潭”恢複試制,於1981年全面投產。
四、產業發展迅猛。
開化龍頂茶經近40餘年的發展,如今已壯大成為該縣農村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首先,名茶採制技術日臻成熟,向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其次,產量突飛猛進。從1979年恢複試制,到1981年正式投產,特別是近幾年產量發展迅速,目前茶葉產業增加值約占農業國內生產總值的1/6。再次,市場進一步拓展。在全國31個省(市)120多個大中城市建立了260家銷售“視窗”,從1998年起批量出口歐盟,並建立了12家連鎖店。
五、管理制度規範。
為加強管理,成立了開化龍頂名茶協會,負責品牌、商標、質量和包裝物管理。實行統一品牌、商標、質量、包裝管理;實施了國內第一個名茶系列省級地方標準;制訂實施了《包裝物管理辦法》;在美、德、法、英、意、俄等17個《馬德里條約》成員國和香港、台灣地區申請註冊了國際商標;註冊了原產地理標記。
六、實施名茶名牌戰略。
從1997年開始,縣委、縣政府將名茶產業作為“生態立縣”戰略的主導產業來抓,提出了實施名茶名牌戰略。為了實施好這個戰略,歷屆縣領導都親赴上海、杭州等地舉辦宣傳促銷活動,至今已堅持了七年。
七、實施“放心茶”工程。
大力實施了以創建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縣和大力發展有機茶為載體的“放心茶”工程,建立了衛生質量預警預檢體系,制訂實施了《開化縣有機茶、無公害茶葉“十五”發展規劃》,已建立無公害茶園7萬畝,到“十五”期末將建立無公害高標準茶園10萬畝,年產無公害“放心”名茶1500噸。目前,開化縣已被列入全國無公害茶葉基地示範先進縣,開化龍頂茶已被認定為全國無公害綠色食品。

人口民族

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條例》和國務院的決定,我國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進行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在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全體普查對象的支持配合下,通過廣大普查工作人員的艱苦努力,圓滿完成了人口普查主要階段任務。現將我縣快速匯總
的主要數據公布如下:
一、全縣人口
全縣常住人口[3]為24.51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27.16萬人相比,十年共減少2.65萬人,下降9.76%。主要原因是出縣外出人口增加,全縣出縣半年以上外出人口為9.52萬人,增加了2.76萬人。
二、家庭戶人口
全縣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4]9.27萬戶,家庭戶人口為
23.61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5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80人減少0.25人。
三、性別構成
全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1.96萬人,占48.80%;女性人口為12.55萬人,占51.20%。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1.74下降為95.28。
四、年齡構成
全縣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4.53萬人,占18.47%;15-59歲人口為15.31萬人,占
62.49%;60歲及以上人口為4.67萬人,占19.04%,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3.16萬人,占12.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
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3.25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下降1.29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53個百分點,
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64個百分點。
五、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縣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12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38萬人;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6.94萬人;具有國小文化程度的人口為8.45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1770人上升為4579
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8440人上升為9699人;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26406人上升為28312人;具有國小文化程度的口由
37551人下降為34480人。
全縣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3.74萬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0.16萬人,文盲率[5]由16.88%下降為15.28%,下降1.6個百分點。
六、城鄉構成
全縣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31萬人[6],占37.96%;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5.2萬人,占62.04%。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了2.93萬人,鄉村人口減少了5.58萬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了14.5個百點。

特色城鎮

做好山水文章 彰顯生態特色
全力打造浙皖贛三省邊界山水園林城市
開化縣開化縣
開化縣位於浙皖贛三省七縣交界,東北連淳安縣,西南與江西省婺源縣玉山縣德興縣毗鄰,北與安徽省休寧縣交界,東南接常山縣,是浙西連線贛東北、皖南的交通要道,古有“歙饒屏障”之稱。2005年鄉鎮區劃調整後,全縣設9鎮9鄉共18個鄉鎮,有8個居委會和449個行政村,總人口34.28萬。開化屬中低山地區,縣域總面積2236平方公里,其中坡度大於25度的低山占土地面積的62%,坡度小於6度的平原和緩丘僅占11%,以林業用地為主。境內森林覆蓋率79.6%,位居全省第一。
近年來,開化縣委、縣政府堅持把城市規劃建設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工作來抓,立足開化歷史、現實和未來的發展,理清了開化城市發展的思路,確立了建設“以生態經濟為特色的浙皖贛三省邊界山水園林城市”的總體目標,啟動並深入實施“城華對接”發展戰略,落實“高起點規劃,高品位建設,高效能管理”的工作要求,致力於做好山水文章,彰顯生態特色,提升城市品位。目前初步形成了以穿城而過的芹江為帶的帶型組團式城市,縣城建成區面積8.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4.95萬人,城市化率32.9%。
一、堅持特色建城,打造以生態經濟為特色的浙皖贛三省邊界山水園林城市
特色是城市的魅力之所在。在城市規劃上,堅持從開化實際出發,不盲目求洋貪大,但求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山水,借山用水、顯山露水,不斷豐富城市內涵,塑造更加鮮明的城市個性風貌。在城市建設中,根據城市各區塊的功能和特點,積極地開展城市設計,把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結合起來,精心塑造有開化特色的城市形象。
(一)在城市規劃上求特色。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管理是城市發展的三駕馬車。城市規劃是龍頭,沒有規劃就沒有健康有序的建設和管理。隨著開化“生態立縣、特色興縣”戰略的實施和區域發展環境的變化、城華對接一體化發展和行政區劃調整對縣域城鎮體系的新要求,經市政府批准,2004年我縣正式啟動新一輪《開化縣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年)》修編工作。通過建立工作班子、落實編制單位,收集、整理、分析基礎資料,制定城市發展戰略研究和編制總體規劃方案,並組織省內外專家多次進行評審論證和反覆討論修改,規劃於近期通過了市政府的批准。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按照特色建城的思路,確立了開化建設特色城市的目標:即建設以生態經濟為特色的浙皖贛三省交界山水園林城市。下一步,我縣將嚴格按照規劃確定目標,深化細化規劃,制定完善方案,精心組織實施,有序推進開化特色城市建設。
(二)在城市建設上求特色。我縣的自然山水條件在周邊城市中獨樹一幟,東面的鳳凰山金錢山,北面的鐘山,城中的花山,形成城市背景和理想的生活空間,九曲芹江如飄灑玉帶穿城而過,芹江兩岸,青山環繞,城中西渠緩緩流淌。為此,在城市規劃建設上,將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山水,力求做好、做足山水文章,借山用水、顯山露水,充分突顯山水、生態特色,使芹江、西渠與金錢山、鳳凰山、鐘山、花山有機結合,營造一種親山、近水的城市意象,塑造更加鮮明的城市個性風貌。
一是做大新城區。今後幾年,我們將以規劃引領城市發展與建設,全面實施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按照城華對接一體化發展的思路,南拓北接,拓展城市空間,拉大城市框架。以工業園區、矽電子基地和華埠工業集聚區建設為載體,科學布點,全面建設十公里“產業走廊”。以森林博覽園為節點,統一規劃,大力開發有特色、有創意的旅遊項目,高品位建設芹江兩岸十公里“旅遊長廊”。進一步加強城市細部設計,體現特色,顯現個性,具體落實到對每一幢單體建築、每一條道路、每一處綠化的設計,以至每一個點、面、線、色的設計。近期,將進一步加快開中遷建工程建設進度,抓緊啟動岙灘新區205道以南地塊、岙灘新村建設、華埠江東新區、華民新區開發等項目的開發建設,形成開發氣勢,進一步拉大城市框架。
二是做優舊城區。舊城區凝固著開化城市發展的歷史,最能體現開化城市的歷史風貌。舊城區改造關鍵在於從實際出發,制定改造提升計畫,逐步改造不適應地段,完善各類功能性設施,改善人居環境。嚴格按照《開化縣城區改造規劃》,積極探索和完善舊城改造機制,儘快啟動城北農貿市場片區、城明池片區、電影院片區等地段的拆遷改造,逐步改造西渠,促進西渠和芹江相融。與此同時,將結合城市規劃的實施和新區建設的推進,按照“統籌考慮,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的思路,制定好今後一個時期城中村改造計畫,有重點、有步驟地實施城中村改造,著力抓好城市入口破舊建築的拆遷改造,有計畫地實施主要街道兩側建築的立面改造,提升城市品位。
三是做精工業園區。工業化推動城市化,城市化促進工業化是新一輪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工業園區是開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重要載體,也是開化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的思路是既要把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工業經濟發展的大平台,又要把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城市建設的新形象。要按照現代化新城區的標準和要求,想方設法克服各類要素制約,積極推進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事關工業園區發展和城市品位的重點工程建設。繼續加快建設工業園區內商貿、居住和亮化、綠化等配套工程,提升整體形象,完善各類功能,使生活在園區內的居民享受到各種便利的服務。
(三)在城市管理上求特色。堅持“三分建設、七分管理”,把建設城市和管理城市有機地結合起來,結合當前正開展省級文明縣城創建工作,著力在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長效機制上下功夫,切實加強城市管理工作。繼續深化城區衛生保潔“管掃分離”的運作模式,實行“一把掃帚掃到底”制度。在改善城市硬體設施、完善城市功能、最佳化城市環境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上下聯動、部門聯動、城鄉聯動”機制,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城市管理合力。進一步充分發揮社區的作用,加大宣傳動員力度,強化文明教育,提高市民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進一步加大規劃監督執法力度,建立完善強有力的規劃監督和處罰制度,對違反規劃和標準的立即糾正,樹立規劃的權威性。進一步深化城市管理職能劃分,明確規劃建設、城管大隊、交通、交警等部門的城市管理職責,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城市管理作用,不斷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努力提高開化城市品位和對外美譽度。
(四)在城市文化上求特色。城市文化是城市活的靈魂。我縣在突顯山水園林城市的同時,將更加注重城市建設與文化內涵的互動發展,按照“生態為本、綠色為基、文化為魂”的理念,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區位優勢,人文優勢,整合利用芹江、西渠、南湖、花山等個性資源,映襯“青山、碧水、藍天、綠城”的最佳人居環境,展現“山水園林、人居勝地”的城市特色。著力以水凸顯城市靈性,以山展示城市秀美,以綠提升城市品位,以文顯露城市底蘊。以特色文化先進縣“八大工程”為抓手,進一步整合資源,深挖內涵,著重發展錢江源文化,弘揚“開化龍頂”名茶文化、舉重文化、根藝文化,集中力量建成包括根雕博覽園、縣文化藝術中心在內的一批文化設施。
二、立足城市發展,科學安排城市建設項目
特色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有一個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過程,需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注重實際、講求實效,合理安排、有序推進。要緊緊圍繞建設“以生態經濟為特色的浙皖贛三省邊界山水園林城市”目標,按照 “一軸三片”城市總體布局和“中興南拓北優”發展方向,把項目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抓手,及早謀劃一批能促進城市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著力推進能滿足人民民眾生產生活迫切需要的重點工程建設。
(一)想方設法推進一批城市建設重點工程的實施。在巨觀調控趨緊的大背景下,由於建設資金短缺、土地控制無法動建、拆遷安置滯後等因素,總體上城市建設推進的難度加大。對此,要積極有為地應對調控,克服困難,尤其是努力拓寬融資渠道,做好項目各項前期準備工作,積極推進岙灘新村建設、西入口綜合改造、南湖中心區建設等一批城市建設重點工程。
(二)及早謀劃事關城市長遠發展的功能性基礎設施項目。根據城華對接一體化的要求,積極謀劃一批共享度高的功能性項目。科學統籌城市建設交通道路,加快城區主要道路的改造建設,建設城華間快速通道;完善城市功能性設施,加快建設和完善城關、工業園區、華埠三個組團的基礎設施,增強集聚帶動功能,集聚產業,凝聚人氣,提升品位。
(三)著力抓好一批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項目。生態環境的好壞事關人民民眾生活質量和可持續發展。我們將從建設山水園林城市的角度去考慮建設項目的安排,尤其是加強生態縣建設和環境保護。一是抓好水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完成城市供水工程建設,確保城市居民喝上放心水。二是充分利用地處錢塘江源頭優勢,積極向上爭取錢塘江源頭地區生態保護項目,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及城鄉生活垃圾處理等設施建設,增強污染治理能力。三是科學安排綠化建設用地布局,通過植樹造林、山體覆綠等途徑,努力建設分布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城市綠地系統,重點加強玉屏山公園以及沿芹江、西渠和205國道的綠化工作,營造山青水秀的人居環境。
三、抓好項目招商,借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城市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十一五”是開化“大投入、發展”時期,也將是開化城市規模擴張最快、投入資金最多、要素集聚最明顯的時期,尤其是在國家嚴格巨觀調控的大背景下,資金要素對城市建設制約更為明顯。為此,要進一步強化借力發展理念,積極包裝城市建設項目,通過市場化運作,將能夠推向市場的儘量推向市場,加大城市項目招商力度,緩解城市建設資金短缺的壓力。
一是做好城市項目庫建設。按照已確定的城市建設總體目標和要求,及早謀劃城市建設項目,抓好項目儲備庫建設。目前已經初步建立起了包括污水處理、城市供水、垃圾填埋、城市道路和舊城改造等五十餘個城市建設項目儲備庫。下一步,要結合新一輪的城市總體規劃和近期建設規劃,對城市建設項目庫進行充實,力求建成擁有上百個項目的城市建設項目庫。
二是做好城市項目包裝工作。對項目庫中的項目進行篩選,選出部分項目作為城市招商項目,並做好招商前的包裝工作。2006年下半年,我縣委託具有資質的單位編制完成了南湖景區、岙灘新區燃氣管道、城市污水處理、城市文化藝術中心等三十多個項目建議書。在第四屆“生態衢州”上海推介會上,共有10個項目參展,其中南湖景區等四個項目成功簽約,在接軌上海市場、城市項目招商方面取得實效。
三是加大城市項目招商力度。進一步創新招商思路,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除積極成功完成“生態衢州”上海推介會城市項目招商活動任務外,進一步加強與杭州、寧波、溫州、義烏等省內發達地區對接,開展城市項目建設招商,引進縣外大企業來開化合作開發城市建設項目,力求取得更大的成效。

特色文化

開化區域優勢獨特。地處浙江的母親河——錢塘江源頭,位於浙江西部邊境的浙、皖、贛三省七縣交界處,東北連淳安,東南接常山,西南與江西婺源、德興、玉山相依,北與安徽休寧接壤,素有“歙饒屏障”之稱。境內以森林山水為特色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是全國生態示範區。全縣總面積2236.61平方公里,轄26個鄉鎮,2002年底總人口為34.28萬人。
開化歷史悠久。據1979年中村雙溪口發掘的古遺址出土的石斧石刀、印紋陶片等佐證,距今約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在開化境內定居、勞動、繁衍生息。北宋乾德四年(966),吳越王錢亻叔置開化場,“開化”一名由開源、崇化兩鄉各取一字而得。太平興國六年(981),升場為縣,隸屬衢州
開化文化底蘊深厚。勤勞而淳樸的開化人民創作了極為豐富的口頭文學,傳承了歷史上重大的事件和民情風俗。同時,他們還創作了許多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曲和民間工藝等,流傳至今,成為寶貴的文化財富。宋代理學家朱熹、呂祖謙等曾在包山書院講學,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和優美動人的傳說。自宋至清,開化共有進士214名,有著作存世者約80人。其中程俱、江少虞、吾衍、方豪等20餘部(篇)作品被列入《四庫全書》
境內徽、贛、閩南、客家等地風俗與當地的吳越習俗相互交融,徽語、閩南語與本地的吳語互為交匯,既獨立又相互影響,地方風土人情豐富而多彩。鄉村建築以江南派系的徽式建築為主,古樸自然,呈現別具一格的山鄉風貌。沿江兩岸分布著眾多的歷史人文景觀,如犀牛化石遺址、雙溪口古文化遺址、霞山古村落、包山書院、靈山寺、錫賚庵、華嚴古剎等,是一筆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
開化人民勤勞、勇敢,富有革命傳統。南宋紹興三年(1133),本縣摩尼教徒餘五婆率領農民起義。元代紅巾軍和清代太平軍都在開化進行過活動。二戰時期,開化是方誌敏等老一輩革命家創建的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是開婺休中心縣委、浙皖特委和開化縣委所在地。1935年7月至12月,閩浙贛省委機關也轉到開化庫坑一帶活動。1938年春,一支紅軍游擊隊在陳毅率領下,在開化改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第二第三支隊也先後途經本縣並進行擴軍。在革命歷程中,紅軍給我們留下了不少珍貴的革命文化史料。
獨特的地域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遠的歷史積澱,使開化縣的文化內涵具有了鮮明的地方特色。概括起來,主要是三大特色:錢江源頭特色、三省邊界特色和革命老區特色。
一、錢江源頭文化
錢塘江舊稱浙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源出浙皖贛三省邊境開化縣境內的蓮花尖。其源頭馬金溪由北向南縱貫開化縣全境。錢江源頭優質的自然生態環境,純樸的山地民風,孕育出了具有源頭特色的森林山水文化、龍頂茶文化、綠色食品文化、根雕文化和舉重文化。
1、森林山水文化

開化縣開化龍頂

開化屬浙西中山丘陵區,全境峰巒重疊,山嶺連綿,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46座,保存有大面積的原始狀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素有“浙西林海”之稱。全縣森林面積覆蓋率達79.2%,居全省首位。位於蘇莊鎮的古田山,200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省級自然保護小區全縣有17處。全縣有維管束植物244科897屬1991種;已知古樹名木2996株,其中一級保護的有南方紅豆杉;野生動物哺乳綱7目16科43種,鳥綱13目30科104種,其中一級保護的有黑麂、豹、雲豹和白頸長尾雉等4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鳥類19種,有浙江“鳥的故鄉”之美稱。全縣水域面積4253公頃,2002年人均占有水資源量6613立方米,總體水質保持在Ⅰ—Ⅱ類水平,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環境空氣品質優於國家二級標準。大片的原始森林,優美的生態山水環境,形成了開化特色鮮明的森林生態旅遊資源體系。
2、龍頂茶文化

相傳,當年朱元璋與陳友諒交戰敗走九江,軍師劉伯溫率殘部退至浙江開化大龍山,覺得山上農民自製的茶葉好看、好喝又解乏,便將農民送的幾斤茶葉獻給駐紮在開化蘇莊一帶的朱元璋,朱元璋喝了連聲叫絕,不但賜名“龍頂茶”,後來還被列為貢品。
龍頂茶葉以“乾茶色綠、湯水清綠、葉底鮮綠”的“三綠”特徵和香高味醇、久沖耐泡的特點而著稱,深受人們的喜愛,被譽為“山中老納”,是真正的綠色佳茗。近二十多年來,開化龍頂名茶以其優異的品質、獨特的風格在國家和省級名茶評比中,共獲得三十多個榮譽獎項。如農業部的“優質農產品”、林業部的“優質茶”、商業部的“全國名茶”、國家旅遊局的“文化名茶”、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的“中華文化名茶金獎”等等。其產品俏銷京、滬、寧等大中城市,遠銷港、澳、台地區和歐美許多國家。2000年,開化縣被國家命名為“中國龍頂名茶之鄉”。
茶是當代最為理想的天然、營養、保健飲品。採茶、制茶、銷茶已成為開化人民經濟生活的一部份,泡茶、敬茶、品茶更成為人們顯示素養、表示敬意、寄託感情的一種既深含傳統文化底蘊又具有時代特徵和風格的時尚和生活藝術。因茶而派生出的採茶歌、采茶舞茶藝、茶館,無不體現出開化人民優秀的品質和文化素養。
除龍頂茶之外,開化還出產遠近聞名的苦丁茶、杜仲茶、黃金茶。
3、綠色食品文化
開化食用菌生產歷史悠久,早在1929年西湖國際博覽會上,開化香菇就獲得一等獎,是當時開化縣的主要出口產品。到20世紀80年代,開化食用菌產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有8000多人從事食用菌生產、加工和銷售,是浙江省最大的金針菇、黑木耳生產基地,年栽培食用菌總量達5000萬袋(椴),其產品暢銷全國20個省(市)100多個大中城市,遠銷日本、東南亞和歐美。開化縣相繼被命名為“中國金針菇之鄉”、“中國黑木耳之鄉”。開化各類礦泉水、甘泉水、生態啤酒等以水為原料的綠色食品,已走進尋常百姓家,而且市場不斷擴大,在周邊各地都占有一定份額。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食品有何田清水魚、開化青螄、石蛙(雞)、石斑魚、蟠姜、山茶油、野葛粉、木糖醇、高山蔬菜、野菜等。其中蟠桃山特產蟠姜入選《中國醫學大辭典》。種類繁多的綠色食品,催生出一家家綠色食品專營店、特色山貨店,吸引著各方來客。
4、根雕文化
開化縣開化縣

開化民間雕刻工藝歷史悠久,是“中國根雕藝術之鄉”。根雕藝術融書法、繪畫、雕塑的某些內涵和表現手法,卻又不同於這些藝術門類,別具一格。它依據各個不同的樹根及其不同的材質、形態,經過根雕師匠心獨運的創意、構思,蒸、泡、剝、鋸,精雕細刻,化腐朽為神奇,使一些普普通通的木頭疙瘩變成一個個千姿百態出神入化的藝術精品。上世紀80年代以來,開化根雕藝術產業迅猛發展,成為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已逐漸形成錢江源頭一種特色文化產業。
幾年來,開化根雕有百餘件作品在省內和全國獲獎。反映革命戰爭年代各個時期重大戰役和重要人物的大型組合根雕《崢嶸歲月》,在建黨八十周年慶典之際,送嘉興南湖黨的“一大”革命紀念館展出,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參觀者。一尊二層樓高的古樸宏大、渾然天成的彌勒佛讓國內外許多藝術界、新聞界、工商界人士傾慕不已,著名作家冰心女士曾親題“根雕大佛”四字相贈。目前,全縣已擁有數十家的根雕企業,有數千人從事根雕文化產業,有一支以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徐谷青為代表的根雕藝術創作隊伍。年加工根藝作品三十餘萬件(套),產品暢銷海內外,使自然資源優勢變成了特色文化產業優勢。
5、舉重文化
開化民間早年就有練石擔、舉石鎖、習拳弄棍的風習,有著廣泛的民眾舉重運動基礎。1986年開化縣被浙江省體委確定為舉重業餘訓練點。1997年被批准為“浙江省青少年舉重訓練基地”。2000年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全國舉重高水平後備人才基地”。十餘年來,開化縣先後為國家培養輸送了一大批高水平舉重人才,其中有兩次榮獲奧運會冠軍的詹旭剛,有兩超女子舉重世界紀錄的全國冠軍李佳敏,有浙江省第一個超女子世界紀錄的葉美珍,有打破亞洲紀錄的詹曉林等。到2002年底止,有30餘人次獲全國少年舉重比賽前6名,有29人110餘人次在省級比賽中打破各年齡段紀錄,有5人成為國家運動健將、15人達到了國家一級運動員標準。朱雲兒為國際舉重一級裁判。
1996年,縣委、縣政府提出了“編織冠軍搖籃,建設舉重之鄉”的目標,1999年縣政府劃撥32.5畝土地用於“浙江省青少年舉重訓練基地”建設,先後投資1200萬元建成了全國一流的縣級舉重館(體育館)。
開化每年都要進行一次全縣性舉重比賽,也多次承辦了市、省、國家級比賽。1989年承辦了全國青年舉重錦標賽,並被評為“優秀賽區”。2002年成功承辦全國男子舉重冠軍賽。
二、三省邊界文化
開化因地理位置特殊,自唐至清先後有曹州(山東)、徽州、贛中、贛東、閩北、閩西、閩南和本省衢州、嚴州等外地居民遷入定居。1958年後,從新安江水庫庫區移居開化縣5萬多人,安置在17個鄉鎮,117個村。四面八方的遷徙者帶來
了東西南北不同的文化,各放異彩。
1、飲食文化
開化縣氣糕

風味小吃主要有“栗子粽”、“氣糕”、“清明飠果”、“千層飠果”、“米麵”、“糯米飠果”、“苞蘿飠果”等。風味食品有凍米糖、薯棗、白糖條等。特色菜餚有酸辣椒、醬頭辣椒、生薑辣椒片、蘇莊炊粉、塘塢豆腐乾、何田清水魚、開化青螄、石斑魚、蛋羹、無刺黃背、黃牙丁滾豆腐、桃花魚炒豆腐乾等。節日飲食蘊涵豐富的文化。年三十,齊全,葷多素少,以慶賀“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初一早餐食麵條、年糕,以圖吉利,往後是清明艾飠果 ,立夏雞蛋、筍,端午粽子,七月半氣糕,中秋節炊粉肉、炊粉老南瓜炊粉芋頭,重陽麻糍飠果 等。民間飲酒以“高梁燒”為主。糯米酒(俗稱“霜白酒”)釀製亦較廣泛。酒席上,篩酒須滿杯,加酒得三巡。領先喝者須站起來舉杯相邀,要慢飲緩喝,即使酒量很大也要故作謙讓。酒席豁拳為數字拳,分戴帽子叫法和請子叫法,有“磨心”打通關和“輸家出馬”流水豁兩種,不善豁者“雇長工”,豁六拳稱“半年”,十二拳稱“一年”。
2、居住文化
一般按宗族姓氏獨設村莊聚住,也有多個姓氏合設一村莊聚住。聚住村莊多沿河(溪)而築,聚塢而成,座向多取背山面水。村莊前植有樟樹、紅豆杉銀杏楓樹等,並建有土地廟,稱滸口;村後為禁山,定有一大片樹林;樹莊四周一般都有八個風景點,有的還造有鐘樓、牌樓、塔等標誌性建築。村莊內主人行道旁一般掘有水井,大戶人家還在圍牆內、天井中或廚房裡掘水井,建築風格以徽派為主,摻雜進閩西族居式和贛北板棚式建築風格。
典型的徽派建築,有馬金老街和霞山古建築群。結構多為二進,白牆黑瓦、馬頭翹角、錯落有致。大門有門罩,門罩正檐上有磚雕鰲魚,取祖業永固之意,門樓上磚雕精美,輔以花、鳥、魚、獸、人物故事等壁畫,青磚或青條石砌門柱、框,樸素古雅。民居多為三合院式,也有五合院式,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中間為廳堂,正廳中堂有堂名匾額、中堂畫和對聯,兩側為廂房,廳堂前面為“天井”,用於採光通風。房屋內花窗、窗欞的木雕圖紋十分豐富,檐柱上和大樑上的牛腿、雀替雕刻精細,人物、山水、吉祥圖案用圓雕或浮雕凸現,玲瓏剔透。店鋪建築均為店面、作坊、居住三位一體。整個建築群縱橫交錯,牆高巷深,立面雅致。
屋內陳設貧富有異。一般人家是中堂壁底擺一張供桌(亦稱“長琴桌”、“書條桌”、“茶几”),桌上放花瓶、銅鏡,取“平靜”之意。堂前擺八仙桌,環以四條板凳或八條椅子。房間內擺雕花床(床擺向與屋樑平行)、衣櫃、衣箱和梳妝桌等。
公用房有宗氏祠堂、堂屋、花廳、靈香堂(或稱“儀園”)。祠堂供族人聚會、演戲、祭祀上供,堂屋為公眾存放大型農具,花廳供人遊樂、練武,靈香堂與人寄放靈柩。
道路均以石板、鵝卵石鋪設,主道石板下設排水溝。橋樑有石拱橋和木橋兩種。涼亭造在路中間的稱“騎馬涼亭”,造在田畈中的稱“風雨亭”,外亭內廟的稱“廟亭”。民間云:“鋪路、建橋、造涼亭,行善積德做好事。”鋪路、建橋、造涼亭多採取集資形式,也有善男信女獨造的。落成時均要勒石紀事,錄有資助者的姓氏、金額、投料、投工等,為路碑、橋碑、亭碑。碑首鐫“流芳百世”、“名存千古”等。
3、語言文化
開化縣位於吳語區和徽語區的交會地帶,境內方言以屬吳語的“開化話”為主,北部馬金一帶,說屬徽語的馬金話,“華埠官話”通行全縣。境內還有許多零星方言,如淳安話閩南話及邊境一些村莊說的鄰縣方言。同一種話中又分出許多支系。據統計,全縣共有340個姓氏,居住著漢族畲族苗族回族滿族柯爾克孜族黎族鄂溫克族等8個民族。多姓氏、多民族、多方言的生活共體,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不斷的的同化,形成了獨特的開化“語言文化”。在許多地方出現“一鄉不同語”、“一村不同語”,甚至“一家多語”、“一人多語”的奇特現象。
4、民間藝術
開化縣民間藝術十分豐富,主要類別有: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曲、民間文學和民間燈彩等。開化的民間歌曲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特色鮮明。一般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旋律簡單,屬吟誦式的山歌。如《太陽歌》、《九娘歌》、《長工歌》、《韭菜歌》、《當兵歌》等。基於開化方言的自然規律,聽起來唱誦相濟,以虛襯音,語調行腔十分口語化。民間器樂曲大多屬浙西十番音樂體系。大致可分為群曲、文曲、清鑼鼓三種形式。流傳在楊林、桐村、蘇莊、封家、音坑、底本、華埠一帶。
元代延礻右年間,開化民間就開始跳“笑頭和尚”舞。明代後,每逢元宵、中秋等節日,常跳竹馬、舞龍、踩高蹺、鬧花燈等,近年來共整理髮掘了開化46個具有山區特色的民間舞蹈。龍舞是開化縣民間廣為流行的民間舞蹈。傳說朱元璋在蘇莊鎮毛坦塢口村休整時,當地百姓為他獻了寶馬,並在中秋佳節迎舞草龍。朱元璋非常高興,認為這是龍位做天子的預兆。登基後,御敕當年舞草龍的毛坦塢口村為“富樓村”,並賜聯“百世安居金溪富樓勝地,千年遠脈越國傳裔名家。”其他至今仍流傳民間的舞蹈有:“笑頭和尚”、竹馬舞、花燈舞、“跳魁星”、“高蹺竹馬”、“種麥”等。民間流傳戲曲劇種主要有目蓮戲、三角戲、婺劇、木偶戲、徽戲、越劇。流傳最早最廣的是目蓮戲。農村社戲一般在中秋節至清明前農事較閒期間演出,亦有各宗族姓氏特定的演出日期。如大溪邊鄉大溪邊、東山兩村定在農曆五月十三日,墩上、墩下兩村定在農曆六月初六。
民間創作並廣泛流傳的口頭文學,非常豐富,如《方豪的故事》《襤褸先生》《石人石馬》、《朱元璋御敕富樓村》、《十八墩的傳說》《趙清獻》《老虎橋捉龍》等在民間廣泛流傳,還有許多民間諺語、歇後語、楹聯等,也深入人心。
民間燈彩是本縣城鄉人民盛行的喜慶活動。每逢元宵佳節,人們張燈結彩鬧花燈,預祝來年人丁興旺,吉祥如意。常見的燈有板燈、魚燈、馬燈、八角燈、荷花燈、茶燈、十二生肖燈、獅象燈等。
5、民俗文化
開化“九山半水半分田”,森林資源十分豐富,販買木頭的人很多,木行開到杭州等地。農民耕田有水牛,曬稻用篾墊,加工靠水碓,並有“開排”、“開秧門”、“割青”等農事習俗。家中用具大多為木製品,也有篾制、陶製和鐵制的。扇子用麥稈、棕葉等編制。常見的生活用具有臉盆、腳盆、浴盆、藏衣大櫃、針線花籃、火籠、燈盞、竹煙筒、夜壺等。新娘出嫁坐花轎,新郎要雇吹鼓手“催親”,行前,母女都要“哭嫁”,哭嫁有哭嫁詞,女哭嫁稱“思堂”,娘哭嫁叫“送女上轎”。傳統上,男人穿“和尚衣”(大肩衣),扣子在右邊腋下,夏穿長衫,冬穿長袍,套以短襖,女子穿連襟短衣,男女褲子均是大腰式褲。雨天下田地穿蓑衣、戴笠帽。鞋以園口布鞋為主,上山幹活穿草鞋。帽子園頂,狀同半瓜,人稱“堂帽頂”,婦女帽子以絨線編織,配一黑紗布條以綰頭髮。民間節日風俗很多,如大年三十除夕夜要煮豬頭、祭祖、打掃除,年夜晚上要守歲,正月里從初四到二十二多數村要過燈日,迎龍燈。生孩子、祝壽、喪葬、建房等都有一整套習俗。民間還有許多祀神廟會、迎神接佛、看風水送瘟神等活動,有迷信的東西,也有娛樂、集市的目的。
三、革命老區文化
開化位於皖、浙、贛三省交界處,山多林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裡是方誌敏等老一輩革命家創建的閩浙皖贛根據地浙西的中心。以開化為中心先後發展到江山、常山、遂安、淳安、衢縣、壽昌、昌化、於潛、孝豐等毗鄰地區,革命活動堅持長達七年之久。這期間,開化共建立了黨支部110個,發展黨員513人,建立團支部31個,發展團員276人。全縣英勇犧牲367人,其中黨員58人,紅軍257人,地下工作者52人。1988年,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開化被確定為“二戰”時期革命老根據地縣。
1、主要革命活動
1931年3月1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挺進浙西,奔襲戰略要地華埠鎮。同年9月,開化第一個支部——張灣油溪口黨支部建立,標誌著開化革命活動的開端。1932年4月16日,贛東北省委軍委會主席邵式平、軍長周建屏率紅十軍五千人,再次東進攻占華埠,為開化一區蘇維埃的建立開創了局面。
1933年6月,中共開化特區委建立。同年9月,區游擊隊配合紅十軍兩千多人,由軍長王如痴率領,於17日拂曉首次攻占開化縣城。
1935年1月,方誌敏粟裕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紅十軍團)轉戰折經開化時,由北向南縱貫整個縣境,途經9個鄉鎮,並在大龍山、徐家村與敵進行了激戰。同年5月中旬,開婺休中心縣委在長虹鄉庫坑建立,後轉移至何田鄉福嶺山,歸閩浙贛省委和化婺德特委領導。
1936年7月初,皖浙贛獨立團由中共皖浙贛省委書記關英、團長熊剛、政委劉毓標率領,從皖南抵達何田福嶺山、柴家一帶,與邱老金、宋泉清部隊會合,於8日凌晨再次攻克開化縣城。同年8月13日,開婺休中心縣委改為浙皖特委,並建立浙皖軍分區。開化縣委也於同月在福嶺山成立,同時建立縣蘇維埃政府與浙贛獨立營。
1938年春,陳毅率領的新四軍一支隊,經華埠過開化,原庫坑區委書記鄒奎聖等20多名紅軍戰士及皖浙贛獨立團餘部,跟隨陳毅奔赴皖南抗日前線,為民族的生存和人民的解放繼續戰鬥。
華埠鎮位於浙皖贛三省相接地的交通線上,是馬金溪、池淮港、龍山港、馬尪港的會合處,水陸交通方便,素有“四溪碧水入錢塘,山橋青石達贛皖”之說。“二戰”時期,江西蘇區先後開闢了由華埠經白沙關至德興和由華埠經桐村至玉山的兩條紅色貿易線。華埠成了蘇區貿易視窗,僅向蘇區運送的食鹽就有幾百擔。為了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華埠鎮及沿線人民付出了很大的犧牲,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1949年3月,鄭士魁丁慈許世乾等城工部黨員在菖蒲夏川建立了開化游擊隊。不久,閩浙贛區黨委(省委)城市工作部在江山縣召開會議,宣布建立中共常開支部。開化的黨組織和游擊隊在開展統戰策反,打擊國民黨殘餘勢力,迎接開化解放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2、革命舊址
中共浙皖特委舊址。位於何田鄉柴家村福嶺山。1936年8月13日,開(化)婺(源)休(寧)中心縣委改為浙皖特委。舊址為二層磚木結構建築,座西朝東,徽派風格,總面積約90平方米。大門左側門框牆上至今還留有當年紅軍標語的落款“紅軍政宣”墨跡。
中共開婺休中心縣委舊址。位於長虹鄉庫坑村。1935年5月中旬在庫坑村成立開(化)婺(源)休(寧)中心縣委,後移至何田福嶺山。由於形勢所迫,7月底,中共閩浙贛省委秘密機關在庫坑建立,歷時5個月。舊址為二層結構建築,座北朝南,總占地面積約60平方米。
中共油溪口支部舊址。位於張灣鄉油溪口村。1931年9月,開化第一個黨支部——中共開化油溪口支部成立,傅家富任支部書記,支部隸屬德興縣委領導。當年支部開展活動的房基尚存,平面約110平方米。
3、革命紀念物
開化革命烈士紀念碑。於1992年4月建成,座落在縣城玉屏公園北側山坡上,占地面積約2100平方米。紀念碑由碑壇、碑座和碑體三部分組成。碑壇為正七稜柱,碑座為兩疊曲面三稜柱,表示開化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浙皖贛三省七縣的中心。碑體高19.49米,象徵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誕生。碑體正面鐫刻著原中顧委委員、江西省委書記、省長方誌純親筆題寫的碑名“開化革命烈士紀念碑”。碑座後面是縣委、縣政府敬立的碑文。
何田烈士紀念碑。位於何田鄉中學內,1967年8月間,何田鄉政府和當地民眾為紀念二戰時犧牲的七位紅軍戰士而建,碑後為烈士墓。墓與碑用磚砌築,外粉刷沙灰。碑身底座平面呈品字形,碑正中自上而下陽文隸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座兩邊各有“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詩句。
烈士墓。位於霞山鄉政府院子後,由四座小墓呈一字形排列,用青石板、石條、鵝卵石砌築。總闊5.65米,高3.30米。墓中分別埋著1949年—1951年間為革命光榮犧牲的10位烈士。
抗敵陣亡將士紀念碑。位於華埠鎮孔埠橋頭。1938年7月為紀念“七·七”事變一周年而立,並建“七·七”亭一座。碑青石質無首座。高1.75米,寬0.9米,厚0.055米。碑陽刻“抗敵陣亡將士紀念碑”九字,碑陰刻捐款人姓名及捐款數額。亭曾毀,1985年重建。
4、革命英烈
趙禮生(1907—1937)。江西省貴溪縣白田鄉老屋趙家村人。民國18年(1929)投身革命,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夏任開婺休中心縣委書記,1936年4月當選為皖浙贛省委委員,8月任浙皖特委書記併兼任開化縣委書記、縣蘇維埃主席。1937年10月被捕,冬至前後遇害於縣城東郊。
邱老金(1894—1937)。長虹鄉昔樹林村後山人,1934年春,自發組織起農民武裝。1935年4月,由趙禮生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5月,任開婺休中心縣委常委和游擊隊長,次年8月任浙皖特委常委、軍分區司令員兼獨立營營長。1937年6月為保護村民,落入敵手,後越獄出逃,途經中村鄉石灰嶺,又不幸被捕,12月7日,被害於縣城東郊河灘。
張觀喜(1897—1934)。張灣鄉塘林村人。1931年參加革命,次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張家灣支部書記。1933年8月20日,出席閩浙贛第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選為主席團成員。次年6月,因叛徒出賣,在德興縣傅家村一茅棚內慘遭殺害。
余雲鳳(1917—1936)。何田鄉何家村人,1935年2月參加開婺休中心縣委地方工作。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第一區婦女主任。次年8月負責開化縣蘇維埃政府婦女工作,9月下旬,不幸被捕。10月被害,年僅19歲。
傅家富(1903—1949)。張灣鄉油溪口人。1931年春參加革命,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開化縣第一個黨支部——油溪口支部書記。1933年3月23日,出席閩浙贛省蘇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並當選省蘇執行委員。1935年在戰鬥中身負重傷,定居江西省德興縣李宅。1949年4月病故。
程石根(1894—1984)。楊林鎮下莊店前村人。192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下旬擔任開化一區蘇維埃主席。同年8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春,因戰事失利部隊被衝散,程獨身一人隱姓埋名,落腳在桐村鎮黃柏坑做長工。1936年冬,國民黨大舉清鄉,被指控為“赤色嫌疑分子”而入獄,慘遭酷刑,但不露真情,後釋放。從此,以油漆業為生,直至逝世。
張春娜(1908—1948)。開化縣霞山鄉石川村人。1934年春從江西蘇區回鄉組建農民游擊隊,任游擊隊隊長。1935年春,會集失散紅軍劉智先部,壯大游擊隊武裝,同期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5月,中共休寧縣委成立,任軍事部長。同年7月8日,率休寧縣游擊隊配合紅軍獨立團攻克開化縣城。年底,由於國民黨軍“清剿”,所率游擊隊被打散,後隱姓埋名流落休寧小號,1948年病逝。

指導思想

開化特色文化先進縣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生態立縣”戰略,以提高人民素質為根本出發點,在全面推進文化建設基礎上,以錢江源頭特色文化為主線,以重點項目建設為突破口,以制度創新、科技創新、體制創新為保障,加快推進文化產業化進程,促進國民經濟跨越式發展,把開化建設成為錢江源頭生態名城、特色文化先進縣。
建設特色文化先進縣,總體上要堅持以下幾點原則:
1、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原則。從開化的實際出發,立足特色,以人為本,古為今用,體現先進、文明和時代精神。
2、與生態經濟相一致的原則。反映文化和經濟相互滲透和融合的趨勢,做到生態經濟和特色文化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3、與市場機制相銜接的原則。通過機構體制的改革、市場化的運作、產業化的發展、多元化的投入來繁榮文化事業。
4、與城市建設相協調的原則。在推進城市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文化設施配套建設,使城市建設充分滲入文化內涵。
5、與自然景觀相融合的原則。把豐富的文化內涵融入到美麗的自然景觀中,使人文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
6、與民俗民風相統一的原則。挖掘和承揚民間文化精華,充分體現當地的優秀傳統文化。
7、與可持續發展理論相符後的原則。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積極保護文化資源,合理配置,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
8、與大規劃建設相配套的原則。建設特色文化先進縣要與文化大省建設、開化生態縣建設相配套。
二、發展目標
第一階段:2003——2007年,總體目標是創建一個具有開化特色文化內涵山水園林城市,特色文化先進縣建設有突破性進展。三個文化區、兩條文化帶、三條文化長廊基本構架初步形成。
第二階段:2008——2020年,總體目標是初步建成特色文化先進縣。三個文化區功能不斷完善,三條文化長廊基本建成。
三、總體布局
1、縣城:
三個文化區
——城北文化教育區
——城中文化休閒區
——城南文化活動區
兩條文化帶
——江濱綠色景觀帶
——西渠步行文化街
2、縣域:
三條文化長廊
城關(生態名城)——馬金(古鎮)——霞山(古村落)——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
城關(生態名城)——張灣(革命舊址)——蘇莊(民間藝術)——古田山(國家自然保護區)
城關(生態名城)——華埠(古商埠)——青陽(唐宋古道——南華山(國際度假村)

特色文化

根據開化縣特色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其建設任務為圍繞三大特色文化框架,著重於“一個名城、五大區域、七大基地、四大文化工程、百個特色文化村”建設。在錢江源頭文化建設方面,要以森林山水文化建設為主,按照嚴格保護、科學管理、合理利用的建設原則,以保護為前提、改革為動力,全面保護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大力發展生物資源,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科教宣傳,以科技為依託,努力探索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途徑,走科學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用大約12年左右的時間,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嚴格保護珍稀動植物,做好異地保存,將開化培育成珍稀瀕危動植物繁育基地縣,不斷擴大其種群數量。嚴格遵守古樹就地保護的原則,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研究古樹的年齡測定和復壯技術,促使古樹名木“青春長駐”、“返老還童”。加強龍頂茶和綠色食品文化建設,致力于山溪水產的開發與保護以及高山蔬菜、野菜的開發利用。擴展根藝園場地,發展舉重訓練基地,讓中國根雕之鄉和舉重之鄉響譽全國、走向世界。將開化生態特色旅遊融入大格局的華東旅遊線,使其能為開化的經濟建設服務。在三省邊界文化建設方面,要進一步蒐集、研製、開發開化風味小吃、風味食品,加大對“開化十大特色名菜”的宣傳力度,打響傳統名菜系列品牌;充分利用開化境內資源,保護、搶修好“馬金老街”、“霞山古建築群”等有價值的古建築,抓好縣城步行文化街仿古建築的建設開發,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的舒適、健康、安全的人居環境;建立特種語言民俗村,吸收多種語言創作方言特色文藝作品,將“一鄉不同語”、“一村不同語”的奇特現象結合到生態旅遊上來,為旅遊經濟發展服務。加強民間藝術的挖掘整理,繼續辦好浙皖贛“三邊藝術節”,使之成為邊界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載體,從而促進邊界民眾文化的繁榮。在革命老區文化建設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對老區文化史料的研究,加強對革命舊址、革命紀念物的修繕和保護,建立革命歷史紀念館或在博物館中設立革命歷史陳列室(廳),完成《開化革命英烈傳》的撰寫、編纂、出版任務,通過開闢紅色旅遊線,讓黨員幹部、青少年緬懷革命烈士,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到2015年把開化建設成為錢江源頭生態名城,全面實現特色文化先進縣戰略目標。
一、現代生態名城建設
根據縣委、縣政府“生態立縣”戰略,按照建設特色文化先進縣的要求進行城市建設規劃,確定開化縣城市性質為生態山水園林城市。鑒於縣城現有的文化設施分布狀況和發展趨勢,規劃將其分為三個文化區、兩條文化帶,即城北文化教育區、城中文化休閒區、城南文化活動區、江濱綠色景觀帶和西渠步行文化街。
城北文化教育區。包括龍潭公園、鐘山、圖書館、蟠桃山、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館)、開化中學、外國語學校、北門國小、縣人民醫院、中醫院、計生指導站、康復中心、科技活動中心、林科所、電視節目中心、廣播節目中心。其功能主要是以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廣電等為特徵,其作用是普及民眾文化,實施道德教育,陶冶人民思想情操,提高市民的整體素質。
城中文化休閒區。包括荷花文化廣場、花山接待中心、玉屏公園、會展中心(影劇院)、檔案館,為接待、娛樂、休閒為主的副文化中心。其中荷花文化廣場、玉屏公園是主要的人口聚集地,是旅遊、健身、休憩的良好場所。前者規模為30000平方米,後者為90公頃。
城南文化活動區。包括體育文化公園、南湖文化娛樂中心、青少年宮、老年文化宮(康樂園)、博物館園、鳳凰塔、靈山寺、文化館、根藝園、實驗國小、兒童公園、城南醫院,為縣域主文化中心。集中體現開化縣古建築、現代建築、園林根雕藝術、舉重之鄉的文化韻味。
江濱綠色景觀帶。以芹江為主軸,沿江兩岸建成綠色景觀帶。西岸沿江一側綠化帶種栽草坪、花卉、喬灌木,鋪設源頭青石,豎立文化牆,配上雕塑,展示開化歷史名人,珍禽異獸、古樹名木、名牌產品等,宣傳開化文化成果。東側沿江保留原有大喬木的基礎上,建設一條江濱綠帶與西岸景觀遙相呼應,形成一個規模較大的文化公園,成為休閒、健身、遊覽的又一勝地。
西渠步行文化街。西渠為古八景之一,是縣城一大特色。規劃將其改建成一條傳統與現代相融合,購物、賞景、休閒為一體,水、路、橋相和諧的步行文化街。

區域建設

錢江源頭自然風光區
錢江源頭位於浙、皖、贛三省交界處,這裡風景旅遊資源豐富,素有“浙西林海”之稱。1999年經林業部批准設定了面積45平方公里的國家級森林公園,2001年3月,省政府批准設立“錢江源風景名勝區”。錢江源風景名勝區分為蓮花塘、卓馬坑、蓮花溪、楓樓、水湖五個景區。風景區景觀由探源、覽松、戲溪、觀瀑、游湖等五大主題景觀特徵構成,是開展科考教育、休閒度假和探源尋幽、觀光遊覽等活動的理想之地。
主要建設任務:
(1)建立健全風景區管理機構,培養技術幹部和一批優秀的導遊人員,根據風景區總體規劃和風景區有關法規條例,全面開展管理和規劃實施工作。對已建成的重點景點,努力提升文化品味,對一般景點進行調整充實。
(2)對風景區內的所有資源和水體及生態環境進行全面保護,重點搶救和整治瀕危的景植物。
(3)對風景區用地和建設項目進行控制和管理,在現有蓮花塘景區和楓樓景區開發基礎上,近期重點進行道路、水電、通訊、植被、環境保護及旅遊接待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補充完善景點建設並開發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好的旅遊項目,使錢江源風景區初具接待規模,與浙、皖、贛旅遊大網路全面接軌,進入全國旅遊信息網路,擴大知名度。
(4)對風景區內的山林進行全面撫育,部分地段進行封山育林,景區內205國道兩側,特別是西坑口至里秧田遊覽主幹道兩側進行“綠色長廊”建設,對蓮花溪進行梯級水體保護與開發,使其成為錢江源風景區內終年水質清優、溪水潺潺、水體優美的景觀水脈。
馬金、霞山古建築文化區
馬金鎮地處黃山和千島湖的交匯點,馬金溪穿境而過,205國道和

開化縣開化縣
黃衢南高速公路貫通全鎮,交通發達,通訊便捷,是三省邊界的重要商品集散地。馬金於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年)設鎮,境內居民姓氏繁雜,民風民俗豐富多樣。語言為屬徽語的馬金話,建築也多為徽派風格。現存的馬金老街始建於唐代,坐落在鎮中心,呈南北走向,約有1000米長。老街的店鋪、民居保留著明清和民國初年的徽派磚木結構建築風格,白牆黛瓦,馬頭翹角,錯落有致,連綿成片。境內還有“三教”聖地天童山、朱熹講過學的“包山書院”等一批名勝古蹟。與馬金相鄰的霞山鄉,有江南古村落文化明珠的稱謂。全鄉共有明清(包括民國初年)民居建築400餘幢,屬江南建築派系的徽式建築,其中有縣級文保單位6處,基本集中在上田、下田、石柱和石川等村。除了擁有數量眾多的古民居外,還有古鐘樓1座、古廟8座、祠堂12座、古浮橋6座、風景點15處。風光秀麗、民風古淳。逢年過節,迎龍燈、舞草龍、踩高蹺、騎竹馬的風俗傳留至今。
主要建設任務:馬金以馬金老街修復為主,在下街路口(規劃中心廣場的北端)建造一座馬金老街牌坊,在原文昌閣舊址重建文昌閣。對老街現核心保護區即下街段約320米長36幢及上街段約280米長28幢的古店鋪、民居進行局部修復。在老街現建設控制區內分期分批進行拆建、仿舊搶修。整個老街區鋪設石板路面,使之成為古韻濃厚的步行旅遊購物街。按原有規格重建包山書院,塑朱熹像,修胡氏夫人墓,建立陳列館和綠化配套設施。對天童山的寺廟、道觀等進行統一管理,逐個修整。復建七里壠文塔。同時,在馬金老街兩側懸掛花燈,使之更具有古鎮韻味,成為一個既能集聚客商在此經商辦企業,又能對遊客增加買點的文化旅遊新城鎮。
霞山突出古民居相對集中的上田、下田兩個點,集中精力保護、搶修古民居建築群具有代表性的縣文保單位,如愛敬堂、汪氏宗祠、永錫堂、古鐘樓的修復以及鄭松如故居和霞山農耕陳列室的建立。其他鄉、鎮的零星古民居可異地搬遷霞山,進行集中保護。修復從下田石幢嶺至石柱祝家渡十華里古官道,結合古官道兩邊人文景觀及自然風光的開發,走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道路,抓好退耕還林,最佳化205國道兩側的生態環境,使之更具綠色走廊的特色。大力發掘歷史文化遺產,廣泛蒐集民間故事、民俗傳統,積極申報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制定相關保護措施,協調各相關部門搞好配套工程與項目開發,加大力度發展集鎮建設,著力於提升古民居文化旅遊的品位,使其真正成為浙西乃至江南的一顆古村落文化的明珠。
蘇莊民間藝術展示區
開化縣跳馬燈
蘇莊鎮地處縣城西60公里,與江西省婺源縣毗鄰,形成於唐代。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率部在此安營紮寨。二戰時期是方誌敏、粟裕紅十軍的革命根據地。特殊的地域風情,悠久的歷史文化,蘊育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民間藝術。蘇莊鎮至今還沿習著古樸典雅、鄉土氣息濃郁的“草龍”、“魚燈”、“花燈”、“跳馬燈”等藝術活動,民樂隊、坐唱班、業餘劇團、民間武術隊等常年活動在村莊、巷弄。富戶村草龍曾多次赴縣、市、省進行展演,得到觀眾的普遍讚譽,曾榮獲浙江省“優秀節目表演獎”、衢州市“金獎”和“銀龍獎”。
華埠商埠文化區
華埠鎮距縣城南18公里,是開化的南大門。陸路205國道、17省道縱橫貫穿,水路直達杭州。馬金溪、池淮港、龍山港、馬尪港交匯於此,自古有“三水環半島,一江通錢塘”之說。古往今來,皆為浙、皖、贛交通咽喉要道和貿易集散中心地。南宋遷都臨安,官鹽經華埠向皖贛輻射銷售,皖贛朝廷貢品也經華埠運往都城。明末清初,皖、贛、閩等地商人紛紛涌到華埠經商,各種商店越開越多,各地同鄉會也應運而生,僅華埠前街就有商店250多家,會館、茶館近二十家。馬金溪兩岸和龍山、池淮二溪出口處停滿了大小船隻和木排竹筏,具有一定規模的碼頭有十多個。因此,華埠鎮素有“錢江源頭第一埠”之稱,被譽為“浙西小上海”。據查證,華埠歷史上共有三次人口大遷入,最多一次是宋末元初,中原百姓紛紛南逃,不少人舉族遷徙華埠避難。現有人口90%以上從外地遷入,吳越文化、徽州文化、贛文化、閩文化、魯文化等多種文化在此相匯交融,共放光彩,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商埠文化風格。
南華山國際度假村
南華山位於楊林鎮,這裡保存著大片完整的原始、半原始次生林帶,總面積5158公頃。生物物種繁多,保護級種類多,已獲準建立浙江省森林採種基地。這裡還是方誌敏紅軍的游擊區,紅軍營地、紅軍戰壕還依稀可見,山中至今仍可尋到紅軍用過的石臼、石灶。目前雖未旅遊開發,但慕名前來參觀、遊玩的人絡繹不絕,在華東和南方地區已有較高知名度。

工程建設

1、文化資源搶救保護
(1)恢復興建天童寺、鳳凰塔、靈山寺、包山書院、華埠老茶館、華埠古埠頭等一批名勝古蹟;建設馬金老街、霞山古建築群、蘇莊民間藝術之鄉、旭日至嚴村唐宋古道、何田古魚塘等一批文化區保護工程;加強對浙皖特委舊址、開婺休中心縣委舊址、“七·七”亭、雙溪橋、十八洞石刻、雙溪口遺址、大宗伯第、永言堂、田畈鐘樓、鳴鳳堂、獅山石刻、余氏祠堂、愛日堂、石像牲、方永同公祠、楊氏節孝坊、詹氏坊、胡氏節孝坊等文保單位的維修和管理。
(2)加強對龍頂茶藝、蘇莊草龍、徐塘獅舞、目蓮戲、長虹布龍、馬金板龍、霞山高蹺竹馬、底本桔龍等民間藝術的發掘搶救;出版《開化歷代名人文集》《開化歷代名人詩詞集》《開化縣文藝作品精選》《開化縣革命文化史料彙編》《開化民主革命專題集》《開化革命英烈傳》、《開化民歌集》、《開化民間舞蹈集》、《開化民間傳說集》《開化歷代碑文》《開化宗譜文化》等一批書籍;
2、文化設施建設
(1)、根據縣城三個文化區、兩條文化帶的布局,建設南湖主文化中心、城中副文化中心、江濱文化公園、西渠文化步行街、岙灘文化廣場、青少年宮(遷建)、老年文化宮、兒童公園、根藝園、會展中心、體育文化中心、博物館、檔案館、革命紀念館、康復中心、科技館(科技活動中心)等工程。
(2)、根據縣城至錢江源、縣城至古田山、縣城至南華山三條文化長廊的走向,建設各鄉鎮東海明珠、金走廊工程及生態文化旅遊休閒項目。
3、文藝創作的繁榮
充分利用七大文化基地的優勢,邀請文學創作、音樂舞蹈、書畫攝影等文學藝術名家到開化深入生活,創作出以開化歷史為題材、以開化山水為背景的作品。
鼓勵開化文學藝術工作者發揮自身特長,創作出一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統一的開化人自己的文學藝術精品。
4、文化隊伍建設
運用合理的用人機制,建立一支業務精、素質高、能吃苦耐勞、熱愛文化事業的文化工作隊伍;培養一批專業文藝人才,引進高精尖文化人才,對高層次文藝人才實行特殊政策,使之能多出作品、出好作品;重視青少年文藝隊伍的培養,使我們的文化事業後繼有人;要特別注意培養和引進文化經營人才,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百村建設

在縣委、縣政府提出“建設生態經濟強縣和特色文化先進縣”的目標之後,各地通過發掘、包裝,湧現出一大批特色文化村,分民間藝術、民俗文化、生態文化等11個類型,總數在一百個村左右,占全縣行政村的22%。這些村分布廣、特色明,是建設特色文化先進縣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要建設任務:
1、創建一百個特色文化村,由縣委、縣政府予以命名、表彰,按照特色文化村創建標準,不斷提升特色文化村的品位。
2、堅持一村一品,注重特色,強調代表性。
3、在兩條文化長廊和五個文化區域內的特色文化村,所在鄉鎮應給予重點扶持,保證文化長廊和文化區建設順利實施。
4、在發掘和保護的同時,注重開發利用,使特色文化村成為文化、生態旅遊的重要資源,並起到豐富當地民眾文化生活的作用。

特色旅遊

開化縣開化縣
錢江源---“中國亞馬遜雨林
開化縣地處錢塘江源頭,浙皖贛三省七縣交界處,205國道和即將新建的黃衢南、杭新景兩條高速穿境而過。轄18個鄉鎮、449個行政村、總人口34萬、縣域總面積2236平方公里。北接著名風景區黃山、東連千島湖、西依三清山,境內森林覆蓋率80.4%,是浙、贛、皖旅遊“金三角”,華東旅遊網絡的重要結點。
開化生態旅遊資源極其豐富,境內景色迷人,古蹟眾多,風情獨特。錢江源省級風景名勝區有蓮花塘、蓮花溪、天子湖、楓樓坑、三省界碑、大峽谷飛瀑、千畝黃山奇松等旅遊景點及人文景觀40餘處,是森林生態旅遊資源瑰寶。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著典型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是生物繁衍的理想場所,是避暑休閒的旅遊勝地。芹江風景區有中國根雕博覽園、靈山寺、南湖島、岙灘新區等旅遊景點及人文景觀30多處;南華山與三清山遙相呼應堪稱鑲嵌在浙贛邊境17省道華白線上的一顆綠色明珠。還有霞山古民居、張灣聖潭溝風景區等。開化名優特產資源豐富,旅遊商品眾多。目前已經開放的工藝品、綠色食品、木竹製品等旅遊產品50多種。開化龍頂、根雕是開化旅遊商品的奇葩。
開化是全國生態示範區、中國龍頂名茶之鄉、中國根雕藝術之鄉、全國高水平舉重人才培育基地、奧運舉重冠軍占旭剛的故鄉。
“一片青山綠水,一茶飄香四海、一刀雕出乾坤、一矽飛向藍天、一舉享譽世界”正是開化的真實寫照。

根雕之鄉

開化縣開化縣
山水靈秀境、詩畫錢江源,中國根藝美術博覽園毗鄰黃山、千島湖、三清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根雕大師的奇思妙想的傑作,是天趣美和人類智慧的結晶.本園集世界之最的巨型根雕五百羅漢,根藝精品、盆景奇石、枯樹名木林為一體,獨具園林特色的文化藝術工程。主要有福門祥光、雲湖禪心、青梅園、集趣齋、醉根譚、戲根坊、仙翁聽曲、石井秋月、龍頂探春、翠鳥鳴秀、龍臥開陽、中國根雕佛國中國根雕博物館、醉根文化休閒度假村和浙江省生態環保教育示範基地《百木同春》等十多個景點,是“天人合一”的生態公園。在親近和諧與自然,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中,恢宏大氣的根雕巨作,如一顆"綠色明珠",在錢塘江源頭冉冉升起,被譽為天下奇園。
福門祥光:由奇石、八卦圖以及門雕塑、茶文化雕塑、根文化雕塑組成,是整個景區的主入口,巨型雕塑作品是由徐谷青大師按照根藝作品《世紀門》創作,另外兩組雕塑分別體現了茶文化和根文化的內涵,中間的八卦圖象徵中國傳統文化,靈秀中充滿渾厚,把氣勢磅礴的環境貫穿成一個整體,而門的哲理,使人回味、思索,預示著福氣、財氣、運氣,門裡門外,晨夕之間,祥光普照,美不勝收。
雲湖禪心:湖在山簏,早晨雲霧繚繞,有如蓬萊仙境,一簾飛瀑,寧靜中憑添幾聲喧譁,游魚悠閒自得,遠觀景,近聞聲,另有一番心境,湖中小島,尤如佛之禪心,與醉心亭遙遙相望,卻是修心養性的好去處,
百木同春:這些來自於全國各地的枯樹名木,尤如充滿悲壯色彩的雕塑群,有的見證一個事件,有的見證一個時代,有的甚至見證一個王朝的興衰,見證著人類與大自然的循環往復,經過藝術創作使這些寶貴財富得以延續,成為圖文並茂的生態警示牌!已是浙江省首批生態環境保護教育示範基地
青梅園:園名取自徐谷青的“青”字和他老家梅林的“梅”字,青梅園依山而建,疊山理水,亭台樓閣間盡顯大自然的旖旖風光,充滿人文情趣。盆景造型,博採眾家之長,將各派風格融入到自然的創意中,有小橋流水田舍人家的水旱盆景,有濃縮華山天險的附石盆景,有春意盎然的深山古寺、大自然的千奇百怪,濃縮在方寸間,江山勝景,一覽無餘。
中國根雕博物館,是展示中國根藝美術悠久歷史文化的專業博物館,收藏有根藝文物,根藝歷史文獻,根藝研究成果,根藝美術評論,全國各地根藝大師代表作,根藝製作工藝流程展示和醉根文化的展示,尤如一部根藝美術的四庫全書,在欣賞傳統藝術,感受歷史文化的同時,豐富知識提高修養。
集趣齋:“根雕呈百態文章別具,藝刀奏千秋化境超然”, 正如程少凡先生所題,徐谷青的作品風格獨特、選材奇絕、創作精巧,而且題材廣、立意深,滲透著強大的生命力,具有回歸自然的天趣美和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在這神奇的世界裡你可以放飛心情,可以閱讀古今,可以飛躍時空,不僅給人以生命的復現,藝術的薰陶,亦給你以哲理性思考。
醉根譚: 這是進行根藝美術創作和研究,以及名人雅士談藝論道之處,它的主人徐谷青,號醉根,1966年出生於開化梅嶺山腳,師從根藝泰斗胡仁甫先生,深悟美學真締和根藝創作的精髓。曾先後在中國美院北京北海公園、台北市、馬來西亞等地區舉辦個展,聲名遠播,德藝雙馨,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民間藝術家,現任浙江省根藝美術學會主席。
羅漢堂:這裡主要陳列巨型根藝五百羅漢。作者利用千年以上充滿神靈色彩的巨型枯樹名木根樁,巧奪天工,施以局部刀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尊羅漢特點捕捉到位,各種飾品似像非像,神韻天成。在傳統的雕刻技法中融匯了現代藝術的創新理念,使羅漢系列情表於外,意韻其中,典雅且通俗。而且各尊羅漢之間彼此互望傳情,尤如根雕佛國,氣勢恢弘,具有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是根雕藝術和佛教文化的完美結合,其中最大的7.5噸,最小的1.5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套五百羅漢根藝造像。
醉根藝品展銷廳: 傳播醉根文化的一個視窗,展出的“醉根”品牌的根雕藝品二百餘種,,涉及家居裝飾、工藝禮品以及收藏等領域,是目前國內第一個根藝註冊品牌,已被認定為浙江省民族民間傳統工藝保護名品,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品,醉根藝品有限公司也先後成為衢州市農業龍頭企業、浙江省旅遊商品定點生產企業、浙江省民間文藝家採風基地,獨特的企業文化,高雅的藝術作品,將讓你把自然帶回家!

金針菇之鄉

浙江省開化縣華埠鎮沿封家而行,兩邊村莊林立的樓房裡到處都擺放著正待外運的金針菇菌袋,菇農們都在忙著外出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食用菌生產是開化縣農業綜合開發的支柱產業之一。年初以來,各職能部門和服務單位強服務、擴基、抓落實,通過廣泛的宣傳、引導和推動,全縣生產總量達到1.15億袋,生產的農戶達到4900多戶,使該縣的食用菌產業再創歷史新高。其中,金針菇8500多萬袋,黑木耳2000餘萬袋,香菇、秀珍菇等食用菌1000多萬袋。
生產總量比上年同比增長12%左右。與往年相比,今年的食用菌在生產總量擴大的同時,生產質量也持續提高。在9月下旬和10月上旬的金針菇生產季節,遇到了持續的晴熱高溫天氣,對生產極為不利,廣大菇農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實行標準化操作,科學配方,嚴格把好滅菌、接種、養菌等各道工序,生產成品率仍高達98.5%以上。今年,該縣食用菌示範園區建設也有所突破,品種結構進一步趨於合理。以毛家的縣食用菌科技示範園區為中心,輻射帶動了王家、下星口等以栽培秀珍菇、姬菇等新品種為主的標準化、集約化的示範園區建設,年栽培秀珍菇、姬菇等新品種500多萬袋,實現了食用菌的周年化生產。

浙江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